A.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的生字詞語加拼音和組詞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的生字詞語加拼音和組詞
第五課
生字
拼音
組詞
蓑
suō
蓑衣
蓑笠
遮
zhē
遮蔽專
遮住
遮蓋
遮羞
醉屬
zuì
醉酒
醉態
醉漢
沉醉
媚
mâi
媚外
媚骨
嫵媚
明媚
鋤
chú
鋤頭
鋤地
鋤草
鐵鋤
剝
bāo
剝皮
剝掉
bō
剝削
剝奪
B.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200字小練筆(人教版)!!!!!!!!!!!!!!!!!!!
清平樂.村居
午後,我懷著悠閑的心情慢慢地散步,無意間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後內面有容一棵棵蒼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茅屋旁有一條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裡的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陽光的照耀下,河面顯得波光粼粼。一陣微風吹過,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漣漪。溪面上有幾朵美麗動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開;有的含苞待放;還有的似放似沒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紅,像一位位面帶輕紗的羞澀少女。小溪旁有一叢叢青翠欲滴的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襯托下,更顯得碧清可愛。
茅屋前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一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一起,用吳地的方言一起親熱的交談,旁邊的二兒子還不時插上幾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東邊,豆地里辛勤地鋤草,幹得多麼賣力呀!而二兒子也並沒有閑著,正在用竹草細心地編織著雞籠,十分專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兒子呢,幹不了什麼事,只能趴在小溪邊一邊調皮地逗著游魚,一邊剝著蓮蓬吃,搖著小腳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多麼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獃獃地站在哪兒,久久不願離去…
C.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5課 詞語解釋
牧童
作者:[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注釋:
橫野:遼闊的原野。 六七和三四都是泛指,約數。
弄:相合
蓑衣:用草或棕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譯文:
在綠草如茵的廣闊原野上,牧童悠閑地放著牛。徐徐的晚風中,隱隱約約傳來幾聲悠揚的笛曲。
到了黃昏,牧童回到家裡吃飽了晚飯,連蓑衣都沒脫,就悠然自得地躺下來,觀賞那高空的明月。
賞析一:
在綠草如茵的郊野,一個孩子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裡放牛。天晚了,他騎著牛回家,偶爾拿出竹笛迎著晚風,吹出幾支悠揚的曲子。回到家裡,飽飽地吃一餐晚飯。天近黃昏,他連蓑衣也不脫,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寫得如此優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勸告鍾弱翁與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機,倒不如過他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
賞析二: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作者介紹1:
呂岩,字洞賓,唐代京兆人。咸通舉進士,曾兩為縣令。值黃巢起義,攜家入終南
山學道,不知所終。
作者介紹2:
呂岩(一作岩)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傳「八仙」之一。號純陽子。一說名洞賓,
一說字洞賓。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詳。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中逸人」或「關右
人」,元代以後比較一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坂縣永樂鎮(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
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他大約生於唐末,卒於宋初,與陳摶為同時代人。至於後人將他的生活時代上推至
唐開元(713~741)中,則是附會唐人沈既濟《枕中記》所記道者呂翁事。此外尚有頗
多傳說,紛紜不一。比較可信是《國史》的記載: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
道,遇五代隱士鍾離權授以內丹道要,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年百餘歲,而
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時至陳摶室」,與陳摶、李琪(一作「李奇」)等傳奇人物
交往。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有弟子北宋施肩吾(華陽
子)傳其道。
呂洞賓以內丹為修仙徑路,兼攝禪宗,自稱「幼習儒業,長好性宗,修天爵而棄人
爵,鄙頑空而悟真空。天爵止於人事,真空不離因緣」。①指出:「修煉丹者,先正其
爐。」身為丹爐,神氣精液為葯物,目、耳、口、鼻為爐之八門,「常固守之」,勿傷
內真,「然後於天地之爐、造化之鼎,調和葯物,匹配陰陽,制煉神氣」。認為「順天
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陽真一太和純粹之氣,則坐致長生」,並說「其要在乎變煉五行而
已」。主張一日當一年,晝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陰陽,運行四序」,②晝夜終始
修煉。又認為,「性命根源,歸乎一氣。其來也,有一夫一婦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
焉。金男采黃芽於九宮之台,玉女收白雪於十二樓。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陰內煉陽,
以別九州。於是三田和會而火龍出於昏衢,千日功成則游於蓬島矣。其要蓋十有八焉:
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煉當從消除六欲七情著手,瀉心之積
氣而集其神。行肘後之法,即透過尾閭將葯物搬上背以入腦,要存想龍虎河車,使上起,
但應防止腎之虛陽入頂而引起上壅生熱,故須震、坎、艮三男和巽、離、兌三女「俯仰
開辟,節次升存,過關勿急」。繼行飛金晶,「一撞三關」,直入上宮。煉之既久,如
慮太過,則吐玉液煉其形。另尚有金液還丹煉形等法。③其詩詞,如「一粒粟中藏世界,
二升鐺內煮山川」、「飲海龜兒人不識,燒山符子鬼難看」等,奇譎詭異,尤膾炙人口。
北宋以後,歷代有人假託呂洞賓之名(或稱「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
行種種異事,故神化事跡迭出。民間信仰呂洞賓者甚盛。宋代道教學者曾慥編《集仙傳》,
稱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獨純陽子呂公顯力廣大」。託名呂洞賓的「自傳」即稱其遇鍾離、
苦竹真人,得金丹、驅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趙仙姑」,
「常游兩浙、汴京、譙郡。嘗著白襕角帶,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間使者,筋頭大。世言
吾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慾,是吾之
劍也。世有傳吾之神,不若傳吾之法;傳吾之法,不若傳吾之行。何以故?為人若反是,
雖握手接武,終不成道」。①元代道士苗善時更編為《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七卷,匯
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呂洞賓也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
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傳呂洞賓傳有鍾離權所授《靈寶畢法》十二科,為鍾呂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
玉書》一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即《道樞》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後三成篇》
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即《道樞》卷二十五之一篇。《直齋錄》又著錄《純陽
真人金丹訣》一卷,謂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見於《道樞》之《五戒》
《眾妙》《指玄》等篇中;詩詞有南宋夏元鼎編《金丹詩訣》,與楊億所說「世所傳者
百餘篇」吻合,其中一些詩句為楊億所引,依託之作較少;單行本《沁園春丹詞》有數
家注本。《正統道藏》所收《純陽真人渾成集》為元道士何志淵所編,真偽雜糅。《呂
祖志·藝文志》又增添《敲爻歌》、雜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呂公窯頭坯歌》雖見錄於《直齋書錄解題》,然其中竟有「富鄭公」(富弼),
「張尚書」(張商英)、「趙樞密」(趙鼎)等名,顯系南宋人偽作。《道藏輯要》收
錄署名呂著的作品,多為後人依託或扶乩降筆。《呂祖全書》絕大部分也是偽作。
註:
①②③ 《道藏》第4冊422頁,第20冊738頁,729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
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④ 《能改齋漫錄》
網上有許多關於村居的東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下。
喜在這里指的是討人喜歡的意思。
我也是小五的老師,我才講到《白楊》,呵呵
D.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小練筆300字
午後,我懷著悠閑的心情慢慢地散步,無意間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專茅屋後面有一棵棵蒼翠挺拔屬的竹子,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茅屋旁有一條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裡的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陽光的照耀下,河面顯得波光粼粼。一陣微風吹過,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漣漪。溪面上有幾朵美麗動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開;有的含苞待放;還有的似放似沒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紅,像一位位面帶輕紗的羞澀少女。小溪旁有一叢叢青翠欲滴的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襯托下,更顯得碧清可愛。
茅屋前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一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一起,用吳地的方言一起親熱的交談,旁邊的二兒子還不時插上幾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東邊,豆地里辛勤地鋤草,幹得多麼賣力呀!而二兒子也並沒有閑著,正在用竹草細心地編織著雞籠,十分專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兒子呢,幹不了什麼事,只能趴在小溪邊一邊調皮地逗著游魚,一邊剝著蓮蓬吃,搖著小腳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多麼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獃獃地站在哪兒,久久不願離去…
E.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的中心思想
小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主題思想是:本課選編的《牧童》、《舟專過安仁》、《清屬平樂
村居》三首古詩詞,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讀著這些詩詞,頓覺清新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濃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間。從那充滿靈氣的詩句里,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兒童的生活場景,感覺那遙遠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之下,就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使讀之有著一種親切感。學習這這三首古詩詞,體會童年生活的純真美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
《牧童》表達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舟過安仁》表達了作者內心閑適、愉快的,對兩個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的思想感情。
《清平樂 村居》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田園美景,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表達詩人對人情之美生活之趣的嚮往。
F.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資料和解讀
牧童
1.課文簡說。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舟 過 安 仁
1.課文簡說。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樂·村居
1.課文簡說。
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於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裡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
G.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的多音字有哪些
一、大【dà、dài、tài】
基本釋義:
大[ dà ]
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
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眾。
4、年長,排行第一:老大。
5、敬辭:大作。
大[ dài ]
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
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
大[ tài ]
1、古通「太」。
2、古通「泰」。
原文: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白話譯文: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
二、好【hǎo、hào】
基本釋義:
好[ hǎo ]
1、優點多的;使人滿意的(跟「壞」相對。
2、合宜;妥當。
3、用在動詞前,表示使人滿意的性質在哪方面:好看。
4、(身體)健康;(疾病)痊癒:體質好。
好[ hào ]
1、喜愛(跟「惡」wù相對):好學。
2、常容易(發生某種事情):剛會騎車的人好摔跤。
原文: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白話譯文: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三、剝【bāo、bō】
基本釋義:
剝[ bāo ]:去掉外面的皮或殼:~花生。~皮。
剝[ bō ]:義同「剝」(bāo),專用於合成詞或成語,如剝奪,生吞活剝。
原文: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喜小兒亡(wú)賴,溪頭卧剝蓮蓬。」
白話譯文: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四、無【wú、mó】
基本釋義:
無[ wú ]
1、沒有(跟「有」相對):從無到有。
2、不:無論。無須。
3、不論:事無大小,都有人負責。
4、同「毋」。
無 [mó ]:南無。
原文:宋 楊萬里《舟過安仁》:「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白話譯文: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啊。
五、中【zhōng、zhòng】
基本釋義:
中[ zhōng ]
1、方位詞。跟四周的距離相等;中心:中央。
2、指中國:古今中外。
3、位置在兩端之間的:中指。
4、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農。
5、不偏不倚:中庸。
中[ zhòng ]
1、正對上;恰好合上:中選。
2、受到;遭受:中毒。
原文:宋 楊萬里《舟過安仁》:「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白話譯文:一隻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
H.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五課
人教抄版的是《古詩詞三首》
牧童襲 唐 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舟過安仁 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舟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語都張傘,不是這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蘇教版的是《夢圓飛天》這篇文章,估計你不是要這個,喜歡的話可以到網路找一下。對就是下邊這的這個。2003年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