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五年級下冊語文22課後第三題

五年級下冊語文22課後第三題

發布時間:2021-03-03 02:34:35

『壹』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課後第三題怎麼寫

什麼題目呀

『貳』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課後第三小題怎麼做

22,、信任,狗在我們身邊跳躍歡吠,然後撒腿向前跑去。顯然,它們是在為我們領路哩

『叄』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二十課課後第三題

美麗 信封 大家 湖水

『肆』 五年級下語文練習冊的22課,第三題

1.牙齒咬得「格格」作響抄,眼裡閃著一股無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頭被激怒的獅子。
2.仇恨,像怪獸一般吞噬著我的心,使我不思飲食,坐立不安。
3.辛辣味嗆得我直翻白眼,恨得牙根直發麻,手指骨節癢,想揍他一頓。
(都是神態的)

『伍』 五年級語文下冊22課課後第三題怎麼做

就摘抄句子嗎!很簡單啊,為啥要問這種問題膩?

『陸』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 課後第3題答案

① 表示抄設問。設問是修辭格的一種,不同於一般提問,是作者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以便強調作者的觀點。如:第1自然段第2至第5句話。
② 表示反問。反問也是修辭格的一種,用一問語氣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義,語氣比陳述句強烈。句中「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的意思是強調「什麼事情都能做成」。如:第3自然段最後一句話。

『柒』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2課的課後練習第三題的答案 急!!

小嘎子頑皮抄基民,爭強好勝襲,富有心計。在選摔跤方式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特長的【隨便摔】,看出他富有心計。在摔跤是採用【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的戰術,處於劣勢時,【推拉拽頂】想近各種方法。這可看出他的機敏和爭強好勝。
嚴監生是個抱元寶跳井------捨命不舍財的吝嗇鬼,守財奴。他臨死前,總是斷不了氣,缺一個勁的伸出兩個指頭。這給人造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謎。人們左右猜不中,他的神情頁隨之變化,先【把頭搖了兩三搖】,繼而【把頭又狠狠地搖了既要,越發指的進了】,最後【把眼閉著搖頭,那手指著不動】。著身體啊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他內心焦急的程度在加深。招式草鍾後,挑掉一莖燈草,他【登時就沒了氣】。這一描寫把它愛財勝過命的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了 。
王熙鳳是潑辣張狂,喜歡使權弄事,炫耀特權,喜歡討好別人的任務。她見到林黛玉是先極力恭維---因為他知道林黛玉是賈母最疼愛的外孫女,所以不惜恭維到令人肉麻的地步。當提到待遇的母親是,他又搶先【用帕拭淚】。最後拉著黛玉的手問長問短。一方面是在賈母面前表現他對黛玉的關切,另一方面來炫耀他在賈府中的地位。

望樓主採納,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
你可以縮短一點

『捌』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22課的選做題第二三題怎麼做

答:描寫女孩的:她那鵝蛋形的臉,比起兩年前消瘦了許多.她有一頭烏亮濃厚的美發,像黑色的回瀑布從頭到腳傾瀉而下答,有一種樸素而自然的魅力.她淡而彎曲的長睫毛下,蘊藏著的那一對烏黑溜溜的眼睛,似兩顆玲瓏剔透、流光溢彩的水晶.鼻子是挺起的.她那靈巧的小嘴總是微微笑著,露出一排既整齊又潔白的牙齒,顯得非常可愛,講話是講得那樣真切,娓娓動聽.

『玖』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十五課課後題第三題的笞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25課

(希望你找的不是原文)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是古代酬贈詩中的名篇。唐敬宗寶歷二年(826),詩人罷和州刺史,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此詩回贈白居易。

詩作中,劉禹錫首先緊承白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後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於是推開一步,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鬱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赤壁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杜牧所詠之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杜牧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後兩句發議論感慨。作者並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後果,而是反說其事,並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3.過零丁洋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節。

詩歌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是在他21歲時,明經入仕,因科舉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第三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最後一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明志的決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全詩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敘事和抒情言志為一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可見,此詞作於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鬱惆悵,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對無限時空,一輪孤月,早已產生了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蘇軾之問,陡然發之,把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來,也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嚮往。緊承這一問,又有了下一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了一步,對明月的贊美嚮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層。既然天上宮闕如此美好,當然會產生乘風歸去的念頭。上天而說「歸去」,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仙去,詞人又有些猶豫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愈來愈飄渺,而終不忍棄絕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於讓位於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下片緊承上片最後兩句的入世情懷和月色描寫,仍然寫月,寫月光的移動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問,轉入了抒發懷人之情。好像是對月有怨懟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宕開一筆來說,表現了詞人由心中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作達觀之想的心理變化。最後,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放達寬慰之語。「隔千里兮共明月」(謝庄《月賦》),遠隔千里之人,同處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下,雖不能團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5.山坡羊潼關懷古

這首曲是作者於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在就任陝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位於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觸動行經者的懷古之情。這首曲借憑吊潼關古跡,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要,然後用「表裡山河」一語收住,暗示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容。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西都」即長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過程的真實寫照。這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卻躍然紙上。第三層(最後兩句)寫作者的感慨: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其實是作者對以往歷史所作的概括與評判。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這樣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八年級下冊語文30課內容

1.飲酒(其五)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後自己的生活狀況。他並沒有隱居山林岩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會人來車往,喧囂不絕於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麼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體客體化,彷彿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極為精練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王安石曾贊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稱道的「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後兩句,詩人寫出了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這里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

2.行路難(其一)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詩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為誇張的筆法領起,寫「金清酒」,「玉盤珍羞」,彷彿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轉直下,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咽。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為:「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顯然化用了這一詩句,不過增加了「對比度」,以樂景寫哀,強化了哀的程度。那麼,詩人的悲哀到底是因為什麼呢?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詩意」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是一種憂來無端的惆悵,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著無限的悲慨。現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麼希望像姜太公一樣,八十歲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樣,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有為於當世。但理想和現實是有距離的,理想不能征服現實,現實也不肯認同理想。這樣的痛苦交織於詩人心中,他終於發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詩的結尾,在沉鬱中振起,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飢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題本身就很有趣。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什麼還要「歌詩一首」?是什麼牽動了詩人的詩情呢?

詩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怒號」是其聲勢,捲走屋上茅草是其「戰績」;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只好任其所為,眼看著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的掛在了樹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對大自然的暴力,詩人表現得較為平靜,甚至還有幾分耐心去欣賞它。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是那樣率真。與其說他是在和孩子們生氣,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生氣。他恨自己老邁年高,生活無依,一事無成,於國於家都沒什麼用了。也許還深責自己缺乏修養,和小孩子們一般計較。總之,焦灼之後,他轉為沉靜,漸而苦苦地思索。

大風過後,黑雲涌來,不用說,秋雨是不請自來的了。詩人收回自己的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雲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賴以生存的茅屋裡。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乾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灑淚沾襟又有什麼用呢?

突然,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勝了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雖然他現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現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就像他在兵荒馬亂中寫「三吏」「三別」一樣。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韻腳變換體現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行」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全詩先敘事,後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並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成為邊塞詩的名篇佳作。

全詩共十八句,正如詩題所示,按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詠雪」(前十句)和「送別」(後八句)。開頭兩句,突出了邊塞的氣候特徵:北風掃盪,草木摧折,八月飛雪。一個「即」字,表明這里與內地相比,冬天來得格外早,不免使人驚異。接著,詩人發揮神奇的想像,將北風看作春風,將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何等新奇,格調多麼豪邁!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下面兩句詩仍追逐著雪花來寫,不過情景一轉,由戶外寫到室內。雪花飄進珠簾,沾濕羅帷,輕柔而浪漫,還真有幾分梨花的神韻。但「狐裘不暖錦衾薄」的嚴酷現實也提醒人們,伴隨著雪花的到來,寒冷也悄悄地跟進,在考驗人們的毅力和耐心。後面兩句詩就接著寫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是從軍旅生活方面寫天氣的寒冷。將軍不能彎弓,不能披戰衣,怎麼帶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類顯得這樣的無助和無奈。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兩句是過渡性的,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雲引出送別的氣氛。下面寫送別的場面,簡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天色已晚,暮雪紛紛,紅旗不卷,「歸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詩人卻拋開了離愁別緒,以高昂的格調收束全篇。結尾四句,形成頂針,內容接續,如行雲流水,畫出一幅空曠寂寥的雪中送別圖景。「雪滿天山」令人凄迷,「山迴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5.己亥雜詩

龔自珍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榮之際,就向當局發出了警告;在眾人酣歌太平之時,就指出了危機四伏的前景。他稱當時的社會為「日之將夕,悲風驟至」,極力呼籲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官職卑微,抱負無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他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去官職,回歸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里。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盪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盪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追問:
要的是25課和30課的原文

『拾』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22課課後面練習第二題怎麼寫

小嘎子復十分機靈,我從(起初,制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彷彿很佔了上風。)體會出來的。
嚴監生十分吝嗇,我從(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體會出來。
王熙鳳愛慕虛榮,我從(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下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絛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
望樓主採納!
謝謝!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下冊語文22課後第三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