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牧童改故事150字
瞧!一眼望去一片綠油油的草,彷彿是一塊能工巧匠做的美麗地毯!風輕輕一吹「沙沙沙」專的響聲傳的到屬處都是。
聽!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聲聲歡快的調子逗弄著晚風,慢慢地在耳邊回盪。
早上太陽露出半邊臉的時候,牧童就拿著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哼著小曲,快樂的在草地上奔跑,無拘無束,沒有任何煩惱。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著天上的白雲和小鳥們,嘴角浮起一絲微笑。
吃完晚飯,太陽早已下山,明亮的月亮爬了上來。牧童手裡拿著笛子,邁著輕快的腳步來到了原野上,不脫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來。聽著草叢里不知名的小蟲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抬頭望著夜空中明亮皎潔的月亮,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個畫面。
你聽那歡快的調子又吹起來,多動聽!咦!怎麼停了?哦,原來是牧童閉上眼睛進入了夢鄉。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讓他聽著蟲兒的催眠曲好好睡上一覺吧!
『貳』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教案,緊急!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套教案,共184頁 ,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第一單元
單元教材解讀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號角的吹響,西部又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本組教材就是圍繞著「走進西部」這一專題進行編寫的。這一組教材共選編了4篇課文,其中兩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開發與建設,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繪了內蒙古的草原的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風俗民情。《絲綢之路》再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那一幕,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白楊》則通過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父與子兩代人的交談,藉助白楊,謳歌了一代又一代獻身邊疆的建設者們。《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記敘了在艱苦的條件下,西部建設者們攻克難關創造奇跡的經過。
本單元以走進西部作為專題進行研究,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和搜集有關西部的資料,了解西部,培養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導學生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體會優美語言的表達效果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積累語言增強語感;三是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寫作方法,並試著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為了更好的使學生《走進西部》,課後安排了閱讀連接,此外教材還安排了詞語盤點、口語交際與習作的訓練項目,再回顧與拓展中設置了交流平台、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為同學們的知識拓展搭制了平台。學習整組教材,學生既要把具體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還要藉助一些課外資料認識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對西部的自然風光及建設者熱愛之情。所以在整組的教材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還要聯繫上下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文章句式及語言的優美,提高理解語言及寫作的能力。
1 草原
教材簡析
這篇文章是走進西部這個專題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感受,遼闊美麗的草原景色、熱情好客的內蒙古人民,都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繪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的奇麗的草原美景,接著描寫了人們盛大熱情的歡迎場面,最後是草原聯歡、把酒話別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全文脈絡清晰,行文流暢而且語言優美,既不失純朴簡練的語言風格,有呈現生動感人的氣息。
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中,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必具的語文能力。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大作家老舍,描寫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語句優美、行文流暢、結構清晰,寫作手法獨特新穎,是品讀入境的好文章。教學中,從讀入手,以讀,貫穿本文教學的始終,體現讀中悟、讀中想、讀中感的設計理念,既讀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風貌,又要讀出熱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時藉助相關的課外資源,體會作者行文中運用的表達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還要藉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時組織學生練筆。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4、背誦1、 2 自然段。
教學重點
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激發學生的熱愛西部之情和珍愛蒙漢的民族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准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收集的有關草原的資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有關美麗的草原的風光片和能抒發美麗遼闊草原歌曲。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創設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體現草原遼闊風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的心情怎樣,是不是有一種置身於草原的感覺呢?課前你們收集了有關草原的資料,能談一談草原在你們心目中的印象嗎?
(學生盡情說一說,可以描繪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繪草原綠毯如氈,還可以說一說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風俗等等。)
[運用情景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使他們對草原有個初步的認識,知道草原是遼闊美麗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初步的認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學產生對草原的嚮往,也有利於進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藝術家,也是一位文學產量較高的作家,深受人們的愛戴,那麼當我們的作家老舍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現在我們就隨著老舍先生一起到美麗的草原看一看。( 板書課題:草原。)
4、即將來到草原的你,見了這個題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麼?
預測: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們怎麼樣?
(3)作者第一次來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讀課文,自學本課生字。
1 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很多,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對草原的好奇,一起來到草原。邊讀邊想,課文描寫了草原的什麼?
(學生自學課文內容,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2 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
3 學生自學課文生字,新詞。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檢查學生的自學結果:
(1)讀生字和詞語。
A認讀幾個容易讀錯的字和糾正幾個易寫錯字:
蒙的讀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 」,「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B理解以下幾個詞語:
境界:事物所達到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慾滴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是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害。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向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 再讀課文,理清行文線索。
1 認真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草原這篇文章的。讀書時,一定要讀准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和同學們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篇文章的行文線索的。
3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及時引導,概括內容如下:
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首先描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種境界的美。( 板書:風景之美 )接著又展示了一幅人們歡迎遠方客人的隆重場面,最後把酒話別,直至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結構和線索,使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的寫作脈絡,以便於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有物可尋,有章可遵。]
三、 精讀細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獨特的,你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課文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草原之美的?劃出你認為描寫優美的詞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並批註。
3、匯報交流。
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歸納出草原的「可愛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點導讀並理解以下語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然。
A能不能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B「茫茫」是什麼意思?同是寫草原,為什麼有的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向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A翠色「欲」流,為什麼後面又說「輕輕流入雲際」,這不是很矛盾嗎?
B「翠」是什麼顏色?那為什麼不說綠色要說「翠色」呢?區別在哪裡?學過國畫的同學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用綠色渲染」嗎?
G輕聲讀讀這句話,看看這「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A是什麼使人驚嘆?是什麼使人舒服?還能用別的詞語來形容這樣的境界嗎?
B「奇麗」是什麼意思?如果要你來吟誦一首奇麗的小詩,你會吟誦什麼呢?
(4)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A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
B你認為有那些草原的樂趣?
四、課件演示,再現草原之美
1、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麼真實的草原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草原的有關錄像資料)
2、談一談,看完錄像的感受。
3 指名再來讀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文中的語句,想像畫面的內容。
4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誦下來。
【藉助感性的畫面內容 直觀場境 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 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升華情感,滯留問題。
1同學們都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老師也看出,你們對草原充滿無比熱愛之情,那麼這篇課文,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筆觸表達情感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找一些描寫草原美景的文章,課後和同學們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 ,進入美麗的草原。
1、復習有關詞語:教師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學生正確朗讀。
2、 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風景之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來寫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過回顧,重溫遼闊草原美麗風景,激發學習興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們已經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僅是草原的景美,這里的人們還非常的熱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感受那裡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讀後的感受。
匯報:這兩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人民熱情迎接: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很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 抓住這句話感受草原的寬廣和草原行車的灑脫。)
2 像一陣風吹來似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服,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
( 身著盛裝是蒙古人民的一種熱情的待客方式,他們策馬疾馳而來,充分看出他們的熱情。)
3 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著,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聲音的嘈雜,草原的熱鬧,手與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板書 襟飄帶舞 策馬疾馳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叄』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五課牧童改寫250個字
原野上,放眼望去,草地一片接著一片,望不到邊際,就像是給大地鋪上了無邊的綠毯。幾棵樹木站立在原野之中,如果是俯看大地,會覺得它並不怎麼高,但在這無邊無垠,非常空曠的原野的襯托之下,這些樹木就顯得很高大了。 天色逐漸逐漸暗下來,月光灑在草地上,使原野顯得格外寧靜。
突然,一聲悠揚悅耳、婉轉動聽的笛聲,打破了沉寂。然後是「兩聲、三聲、四聲……」笛聲時斷時續,時緩時急、隨風飄盪、抑揚頓挫,這美妙的聲音真可算得上是天簌之音了。 笛聲慢慢地融入風中,風將這美妙的笛聲帶向四方,白雲聽到了,也跟著笛聲跳起舞來。 這笛聲究竟來自何方呢?原來是一個牧童放完牧,回家飽餐一頓後,見天色已晚,便躺在乾草堆上,仰望著皎潔的月亮,吹起了笛子。 他一邊吹笛子一邊想:今天我的牛有沒有吃飽呢?明天又該帶它們去哪兒吃草呢?他又想起了白天坐在牛背上眺望四周的景色,讓春風輕輕地撫摸著臉,看著白雲在頭頂上盤旋,一會兒變成白馬,一會兒變成免子那種舒服的感覺。他又想起了白天和小夥伴們分別坐在自己的牛背上追逐,不由地抿嘴一笑,心裡計劃著:明天一定要接著玩。早晨起來後還要吹起笛子讓蝴蝶和著這調子翩翩起舞……
他看著月亮,又想起了「嫦娥奔月」,「後羿射日」的傳說。想像著小玉免會怎樣一邊搗葯,一邊向嫦娥姐姐撒嬌。那老桂樹、老槐樹又有多少高大挺拔呢?吳剛有沒有這個力氣把它砍倒呢? 就這樣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就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肆』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
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內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容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文章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可以結合生活體驗,邊想像畫面,讓學生在讀中品味作者語言的精妙,感愛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通過看注釋、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慾流、陳巴爾虎旗、迂迴、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等詞的意思。
2. 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體會優美的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景的美,情的深,並背誦一、二自然段。
4. 體會蒙漢情深的真摯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體會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義,感受作都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深情何忍別 天涯碧草話斜陽」
教學時間 2課時
單元學情分析
『伍』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牧童》古詩資料
作品原文
編輯
牧童⑴
草鋪⑵橫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⑸黃昏後,不脫蓑衣⑹卧月明⑺。[1]
注釋譯文
編輯
詞句注釋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鋪:鋪開。
⑶橫野:遼闊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飽飯:吃飽了飯。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⑺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2]
白話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創作背景
編輯
鍾傅原本是一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鍾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3] [4]
作品鑒賞
編輯
文學賞析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
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
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5]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鍾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3] [5] [6]
名家點評
《唐詩鑒賞》:呂岩的《牧童》寫盡了牧童的輕松閑適,一派無牽無絆的天然隨意。[7]
作者簡介
編輯
呂岩,一名岩客,字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
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詳。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
『陸』 語文小學五年級下冊牧童思維導圖。急求!!!謝謝!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