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電子課本,可列印的
可以列印的
② 我要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所有古詩
《春曉》唐抄·孟浩然
春眠不覺襲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庭院石階上一定鋪滿繽紛的落花。
《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裡的孩子們放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小池》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
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③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電子書
這時我心中的怒火像皮球泄了氣似的全沒了。「奇怪爸爸媽媽都沒弄,那會是誰專呢?屬」我想。
為此我在熱水壺旁等了一個小時,就在等嫌犯。過了一個小時終於讓我發現了。
只見當時木塞從原本的位置掉到了桌子上,隨後冒出蒸汽來。我想「這應該和這蒸汽有關,。」我就上網查了一下終於知道答案了。
答案:蒸汽在熱水壺里呆太久想逃出來,便有一股蒸汽把木塞推出來。我終於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答案了。我手舞足蹈地到爸爸面前炫耀。
爸爸卻笑著說:「瓦特在幾百年前就發現了。」
不過親自發現也好。
這就是我的發現小故事
④ 一年級下冊語文書——快樂的節日
《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回譯文:春答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庭院石階上一定鋪滿繽紛的落花。《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裡的孩子們放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所見》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小池》宋·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譯文: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⑤ 新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書電子課本
先上目錄:
識字(一)
1 春夏秋冬
2 姓氏歌
3 小青蛙
4 猜字謎
口回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
語文園地一
課文 1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2 我多想去看看
3 一個接一個
4 四個太陽
語文園地二
課文 2
5 小公雞和小鴨子
6 樹和喜鵲
7 怎麼都快樂
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
語文園地三
課文 3
8 靜夜思
9 夜色
10 端午粽
11 彩虹
語文園地四
識字(二)
5 動物兒歌
6 古對今
7 操場上
8 人之初
口語交際:打電話
語文園地五
課文 4
12 古詩二首
池上
小答池
13 荷葉圓圓
14 要下雨了
語文園地六
課文 5
15 文具的家
16 一分鍾
17 動物王國開大會
18 小猴子下山
口語交際:一起做游戲
語文園地七
課文 6
19 棉花姑娘
20 咕咚
21 小壁虎借尾巴
語文園地八
具體內容可見網路文庫:新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電子課本全冊課件
⑥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學語文一年級教材
對《岳陽樓記》一處注釋的思考
徐長清
蘇教版初語課本選人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的注釋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這個注釋將「得無」理解為「怎能不」,表示反問。可是《教學參考書》中這樣解釋:「『得無……乎』,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句式,表示推測的語氣,意思是『可能……吧』、『或許……吧』。」兩種解釋意思有差別,語氣截然不同,究竟哪種理解更貼切呢?
我們先來看各詞典對「得無」的解釋。《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縮印本):得無,亦作「得毋」、「得微」。猶言莫非,豈不是。《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得無也作得毋、得亡、得微。相當於「莫不是」、「該不會」。《古漢語常用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6年版):得無,副詞,表示推測或反問,常跟疑問語氣詞相呼應。可譯為「莫非」、「該不會」等。《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
書館2003年版):得無——①莫不是,該不會。亦作「得毋」、「得亡」。②能無,能不。
其他詞典的解釋也是大同小異。由此我們歸納起來「得無」主要有兩種用法:1.表示推測的語氣,可譯為恐怕、也許,如果詢問的語氣稍重一些,可譯為莫不是、該不會等。例如:①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聊齋志異·促織》)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2.表示反問的語氣,可譯為能不、豈不、怎能不。例如:①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論語·顏淵》)②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張九齡《感遇》)
張志公先生說:「分析語言現象,必須把它和它所依賴的語境聯系起來,離開一定的語境,把一個語言片斷孤立起來分析,就難以確定這個語言片斷的結構和意義。」可見,「得無」作何理解要視
其具體語言環境而定,那麼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哪一種解釋更貼切、更准確呢?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話陳述的對象是「遷客騷人」,作者范仲淹不是當事者,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從「遷客騷人」的處境及思想境界揣測他們看了自然景物後的心情.不會不留有餘地。如果把這句話理解為用反問來加強語氣,那樣太絕對化。我們從下文范仲淹行文的風格及語氣也可以看出他不會如此: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句中「或」是一個表示推測的情態副詞,顯得語氣比較委婉,表示範仲淹並非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古人。再如:「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句中「其」並不是指示代詞,而是表示揣測的語氣詞.從句尾的語氣詞「乎」及問號也可以看出。范仲淹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古仁人,同樣也不會強加給「遷客騷人」。所以,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得無」理解為表示推測語氣更妥當,符合范仲淹陳述的身份.這樣全文的行文風格、語氣也保持一致。 基於以上的理解.筆者傾向於《教學參考書》中的解釋.而對課本中的注釋不敢苟同:當然這只是筆者一孔之見,敬請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