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改進低年級課堂教學
一、從「課程性質」與「課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語文教學
1. 深刻理解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
2011課標在「前言」部分,對「課程性質」做出了新的闡述。第2頁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同時,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一句放在這段話的末尾。中間一句話,則是對「基本特點」的具體解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種改動,把2001年實驗稿中含糊其辭的地方明確化、清晰化了。2001實驗稿說的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的問題,一是把「語文」與「語文課程」混淆在一起論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習慣性的標簽來給語文課程定性,卻又不好明說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性質(因為這種說法在學術界早就遭到了質疑)。而2011課標的處理,明確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綜合性、實踐性」;今後討論語文課程與教學問題時,要告別「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套路,要從「綜合性、實踐性」的角度來認識和分析語文課程教學的得失。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論爭中擺脫出來,廣大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內涵;語言文字的運用過程,就時刻體現著人文精神。要大力糾正課改實踐中,脫離語言文字、僅僅靠思想內容談論人文性、在語言文字之外尋找和培養人文精神的積弊!
那麼,所謂「綜合性、實踐性」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
在第3頁最後一段,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接著說:「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從這段話的前一句,可以歸納出語文學習綜合性的三個方面:能力訓練點的綜合、語文與生活的綜合、三維目標的綜合。再看課標20頁(「教學建議」部分)的論述:
(二)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以上兩段話中的第一段,再次闡發了「綜合性」的三個具體表現或要求;第二段話,則是更具體地提出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其中引人關注的,是提出了「專題學習」的學習方式。
在「評價建議」部分,課標再次強調(27頁):
(四)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
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把握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進行閱讀教學,而是要注意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等其他教學內容的聯系;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閱讀與生活的聯系;減少瑣碎分析和過多的講解,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2.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2011課標對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闡述,繼承了2001實驗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細節上又有補充。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課程的根本目標
「語文素養」是2001課標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傳統語文教學強調的「語文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和新課改強調的「人文修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地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兩方面的內涵。這里不再贅述。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里提出了語文教育的三條原則
我們用三個關鍵詞,幫助老師們簡要把握這三條原則:
(1)人文內涵。重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及其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強調主流的「價值取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也提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2)實踐取向。「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值得注意:此處刪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句話。這並不是說今後的教學就要返歸傳統的知識教學,而是避免過去十年對語文知識的片面理解、過度輕視和錯誤處理。
(3漢語特點。「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強調語感,提出「整體把握」,是2001年課標思想的延續。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談基本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狀態,不等於具體的學習方法。2011課標,在保留實驗稿的「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同時,新增內容:「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並把實驗稿中「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中的主動意識改為「問題意識」——它值得老師們在教學中努力踐行。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指課程格局,也涉及教學理念
在這個條目下,2011課標提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是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雙重規定。傳統語文的學習方式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如網路)都應成為閱讀教學的注意事項。
② 近十年來小學經歷了哪些重大課程改革
一、指導思想: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新、全面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由新課程所引發的一系列教育工作改革,對我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使我們深感這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嚴峻性,任重而道遠。為此,我校將以上級主管部門的落實精神為指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為重點,努力貫徹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全面推進我校素質教育進程,特擬定以下實施方案。
二、目標與任務:
1、全面組織培訓、學習與研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堅持以「高」(高標准)、「嚴」(嚴要求)、「實」(求實效)的原則,開展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核心內容的多形式、全方位師資培訓,使全體教師了解新課程,把握新課程,走進新課程。迎接關於實施新課程情況的調研。
2、以課堂「教與學」的改革為新課程實施的立足點;以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切入點;以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為生長點;從課內走向課外生活、走向社會,走向科技發展,全方位探索、實踐新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探索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研究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轉變;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培養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發現、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尋求適合於、滿足於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教學途徑,以實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要求。
3、繼續發展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在原有課題實驗的基礎上,應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繼續深入探究、驗證、發展、推廣實驗。在此基礎上,在教研工作與活動中都應有意識地確立、滲透以新課程實施相關的新的立項課題。以科研促進、推進新課程的實驗發展,為全面走進新課程積累實踐經驗,奠定基礎。
4、通過扎實開展、進行形式多樣的新課程的培訓、學習、實驗、探索、總結、交流活動,牢固樹立新課程的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使教師樹立課程意識,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等專業綜合素養,伴隨著新課程與學生一起成長,使我們的校園、教師、學生煥發活力、充滿生機……
5、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充分開發並利用好課程資源、發揮校本資源,努力把各項設施、各科學具、用具、圖書等資源與新課程實施聯系起來,實現配套優化,促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三、措施與要求:
一、加強學習,加強培訓,理解體驗教育新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是換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觀念革命,是一場反映時代精神的教育觀念的革命性改革。在這場變革面前,每一個參與課改實驗的教師,都有一個重新學習的問題,要敢於挑戰傳統,挑戰自我,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因為只有這樣,新課程所秉持的民主、科學、開放的理念才有可能深入人心、付諸實施。
(一)加強學習,理念先行。
1、本學期一年級將繼續使用實驗教材,這就要求我們一年級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新教材,弄清新教材的體例、特點、要求,盡快適應新教材的教學要求,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效果。
2、1——6年級各教研組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繼續深入學習《綱要》《課程標准》。尤其是課程理念與本學段的具體目標,要求每位老師牢記於心,並在教學實踐中學會運用。
3、本學期,繼續創設交流平台,開展「走近新課程——精彩五分鍾」演講活動,讓教師在反思和體驗中與新課程進行「親密」對話。
4、每位老師要自抽時間,結合《河北教育》、《教育實踐與研究》等其他學科教學雜志的學習研究,展開對「課標」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
(二)有效組織,培訓引路。
1、繼續有計劃地組織各年級老師參加各級新課程培訓。
2、進一步加大校本培訓的力度,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程基本理念、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綜合實踐活動指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等等,提高教師對新課程的理性認識,防止把課程改革演變為簡單的"換教材"。在培訓模式上改變過去單純灌輸的方式,採用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方法,讓教師領略新的理念和內容,體會新的教法和思路。
3、以「學術沙龍、經驗會、討論會、講座」等形式,圍繞新課程標准、課程計劃、教學評價以及新教材教學進度、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專題研究,探討新教材教法。通過研討、交流的形式,提高教師感悟並駕馭新課程的能力,促進我校的新課程標准實驗的發展,使我校新課程改革的實驗朝著有序、有效的方向發展。
二、加強研究,狠抓落實,實踐體現教育新理念。
把新理念轉化為實踐,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本學期,我們將全面按照國家課程改革要求,在課程類型上,從不同的邏輯范疇,做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位一體;注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重視顯性課程,同時充分挖掘隱性課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盡心盡力,充分開發課程資源。
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並不是去訂購教材、編寫教材,教材已經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了。
1、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本學期,我們將舉行大規模的教師基本功競賽,以此來推動我校教師的全面業務水平。同時,創設條件,打通學科界限,努力尋找新的課程資源。
2、探索創建家校共同參與課程改革的新機制,是課改深入的關鍵。如何使新課程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好的設計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長都知曉、理解、認可,直至參與到其中,這是課改順利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在課改實驗中,我校要建立家長有效參與課改的新機制,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正合力,營造有利於孩子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良好課改氛圍。
首先,以溝通、培訓、聽課等形式帶動家長知曉、理解、認同課改。課改涉及到千家萬戶,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為讓家長盡快了解課程改革的意義、目標、任務,我們將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及時與家長聯系與溝通;召開家長會宣傳課改;舉辦家長學校,請課程專家與家長座談,解答家長的疑慮;舉辦「一年級課改實驗家長培訓班」,通過培訓,使家長們盡可能地體會到課程改革呼喚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在觀念上確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平等地位,以「主人翁」的態度來關注課改,關注孩子的成長;請家長聽課改實驗課,讓他們在課堂上,從孩子的學習熱情、精神狀態和學習成效等方面,親身感受新課程的魅力,更加自覺地關心和支持課程改革。
其次,舉辦「社區開放日」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課改教育環境,注重發揮家長在課改中的主導作用。家庭教育重在潛移默化,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能與學校達成一致,有助於學生在各方面健康成長。本學期,我們將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區開放日」活動,請家長走進學校;精心設計問卷,使家長聽課更有針對性,能更客觀地評價課堂;請家長為學校如何搞好課改獻計獻策;請家長現身說法談如何培養孩子興趣,如何培養孩子做人;開放教育場地,讓家長帶著孩子走進圖書館、閱覽室,共同在書海里暢游,讓家長在活動中看到孩子們學識、情感、能力的差異,努力形成平時應加強這方面教育與培養的迫切願望,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3、積極利用好校本課程。為各年級學生選配了《古詩文誦讀》、《現代詩文誦讀》。本學期,我們要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更有效地加以使用,通過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來帶動其它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與優化發展。
(二)注重過程,強化學科課程管理。
新的課程改革應賦予教學常規管理體制新的要求和內涵,教學過程著重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強化管理。
1、強化集體(合作)備課的管理。
有效的集體(合作)備課活動,是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途徑。要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搞好新課程改革實驗,使用好新教材,集體(合作)備課的作用顯得格外重要。本學期,我們將加強對教研組的管理,提高教研組集體(合作)備課的計劃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採用「個人鑽研備課——一人主講,集體討論——深化吸收,形成共識」的操作程序,使集體(合作)備課做到有計劃、有準備、有檢查、有總結、有考核、有效果,促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精神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
2、強化課堂教學的改革。
新課程所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轉化為可操作的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實施課改的主陣地。本學期,我們將多層面、多層次地舉行教研活動,通過研討會、講座、課題研究、合作備課等多種形式,深化課堂教學的改革,努力使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情趣化,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強化作業設計的創新。
布置作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內容體現層次化和個性化,每兩周應布置一次活動性、實踐性作業。
4、強化教育評價的多元。
北京師范大學課程中心蘆詠莉博士曾說,我們的評價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獲得成功,而不是為難學生。因而在評價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發展過程進行評價;要關注對學生非學業內容的評價;要重視評價內容的多樣性;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積極參與到評價中來;要給學生創造多次測試的機會,讓每次測試都成為一次學習過程;要注意發揮好評價的激勵功能,爭取通過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
(三)全面啟動,優化非學科課程的作用。
非學科課程主要是指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活動課程又包括綜合實踐活動、體育活動、課外興趣活動等。
1、深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首先,認真學習,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質與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為了改革中國教育弊端而提出來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它不同於原有課程結構中的學科課程,是一種基於學習者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社會,在以學生自主活動為特徵的實踐操作中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踐科學結論、發現新知識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於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創造精神。
其次,加強領導,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與內涵。
(1)學校將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研究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成員由教導處、教科室等組成。學校還將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隊伍,由分管教學的校長負責,指導教師主要由三年級語文、數學、科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學科組教師組成。
提問者評價
真的不是這個!但只有一個回答,沒有別的選擇。
評論(1) | 95 7
ж小魚兒ж | 四級 採納率38%
擅長: 電腦/網路 游戲 文化/藝術 教育/科學 商業/理財
其他類似問題
2011-03-23小學一年級教師課改教學計劃 3
③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
新課改小學語文多媒體合作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本。隨著新課程的逐漸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進行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觀念轉變。總之,新課程給小學語文教學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淺析。
一、重視學科間的聯系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是學習數學、歷史等學科知識的基礎,與其它學科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只有這些能力比較強時,學習其它課程才會更容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當然,其他學科對語文學習也有益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補充語文方面的知識。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踐聯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語文應用無處不在,學生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課堂上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只有將學習的知識熟練應用於生活中,才能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當然,生活中多應用語文進行創作,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同時還能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改善語文教學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學校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客觀事物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也可以將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形象的圖片、視頻等展示出來,事物的動靜、快慢、大小,藉助於多媒體技術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生動的畫面可以吸引學生去觀看、去思考。多媒體技術還使得知識變得立體化,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將漢字與圖文、音頻相結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種美景,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講授李白的《靜夜思》一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月光下一位詩人站在窗前仰望著天空,思念著家鄉,給學生製造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體會詩人所思所想,幫學生理解詩的深意。這種教學方式在以前我們是不敢想像的,以前我們只能引導學生去想像這個畫面,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出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技術在互聯網上搜索國內頂級教育大家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感受教育大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這幾年的應用證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是信息時代必然的趨勢,也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小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能夠將課堂的教學效率極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的話,必定會影響其它學科的教學。小學語文是後續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不能將語文學好的話,肯定要影響到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過程,是學生學習怎樣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教授學生書本上的內容,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任何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小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的應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在語文上體現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與應用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而是經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終還得靠學生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獲取知識,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在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見效的,需要日積月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主動性較差,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單靠他們自己埋頭苦幹,學習效果肯定很差。在現代社會中更強調合作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並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很多學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競爭意識,這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課上共同討論,課下一起學習,在生活上相互幫助。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小學生在小組中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且在
④ 如何做好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
新課改小學語文多媒體合作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本。隨著新課程的逐漸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進行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觀念轉變。總之,新課程給小學語文教學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淺析。
一、重視學科間的聯系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是學習數學、歷史等學科知識的基礎,與其它學科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只有這些能力比較強時,學習其它課程才會更容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當然,其他學科對語文學習也有益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補充語文方面的知識。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踐聯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語文應用無處不在,學生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課堂上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只有將學習的知識熟練應用於生活中,才能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當然,生活中多應用語文進行創作,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同時還能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改善語文教學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學校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客觀事物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也可以將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形象的圖片、視頻等展示出來,事物的動靜、快慢、大小,藉助於多媒體技術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生動的畫面可以吸引學生去觀看、去思考。多媒體技術還使得知識變得立體化,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將漢字與圖文、音頻相結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種美景,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講授李白的《靜夜思》一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月光下一位詩人站在窗前仰望著天空,思念著家鄉,給學生製造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體會詩人所思所想,幫學生理解詩的深意。這種教學方式在以前我們是不敢想像的,以前我們只能引導學生去想像這個畫面,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出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技術在互聯網上搜索國內頂級教育大家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感受教育大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這幾年的應用證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是信息時代必然的趨勢,也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小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能夠將課堂的教學效率極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的話,必定會影響其它學科的教學。小學語文是後續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不能將語文學好的話,肯定要影響到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過程,是學生學習怎樣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教授學生書本上的內容,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任何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小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的應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在語文上體現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與應用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而是經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終還得靠學生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獲取知識,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在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見效的,需要日積月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主動性較差,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單靠他們自己埋頭苦幹,學習效果肯定很差。在現代社會中更強調合作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並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很多學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競爭意識,這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課上共同討論,課下一起學習,在生活上相互幫助。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小學生在小組中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且在小組中展現自己的個性,培養小學生的能力。合作式學習模式還能幫助學生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對問題敢於提出疑問,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討論空間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由分組自由談論,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相互合作討論解決這些問題。當然,對於低年級小學生這些方式有些不適合,主要適用於高年級學生,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合理採用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課堂的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要適應課改要求,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還課堂於學生。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改善小學語文的教學環境,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⑤ 一年級和新初一的語文教材改動對孩子影響大嗎
不大的,教材的調整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學習,不會給孩子造成麻煩的,這個不要擔心焦慮。再說了,這么多孩子都面臨調整的問題,所以說你的擔心沒必要的。
⑥ 新課標出台,對語文課程改革有哪些影響
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已經由教育部正式頒布,歷經3年多的修訂終於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課標修訂情況向相關部門和審評專家做過匯報。現將當時的「匯報要點」發表如下,給老師們參考。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准。
十年課改很艱難,原先課標試驗稿的試行,實際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說舉步為艱,但成績還是顯著的,就語文教學而言,課改和課標提出的許多先進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澱下來,即使很多學校和老師一時實施不了,也已經承認這是方向。所以這次修訂,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我們希望這個語文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國的教育不均衡,學校情況不一樣,但在這些基本標准和要求上,應當都能共同遵循,課標應當能面向全體學生。
這次修訂,在如何讓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課程的定位,這次修訂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了。
這次修訂比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語文素養」的概念。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小學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熏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這些都並非是虛的,而是力求落實到教學上,每個學段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 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和過去比較,這次修訂有哪些比較突出的變化: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字。附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結構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明確寫上「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閱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特別要提到,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小學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學背誦75篇,初中61篇。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最近關於語文教材的爭議不斷,很多都是傳媒炒作,對於語文課改以及教學是有負面影響的。這次修訂對於編寫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議,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典範性,還要給地方、學校、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等等。都是有現實所指的。
這次語文課標修訂,希望在語文教育思想、課程目標、內容方面能為小學初中語文教學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總的是要盡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特別注意激發興趣,保護天性,學會學習,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大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大好基礎。
⑦ 新課改究竟改的是什麼
有人說,新課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受益不受益,也許兩個月不足以證明。但有一點,孩子喜歡上學了。 從教材上看,人教版一年級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吸引力了。教材的各種圖案設計以卡通畫為主,畫面精美,充滿童趣。內容貼近生活,富有人性,淡化說教與概念,中間穿插需要孩子、家長共同完成的游戲與活動。以語文教科書為例,內容安排不再完全按照拼音、生字、詞語、課文的順序,而是把拼音與生字、詞語和兒歌融合在一起。第一實驗小學開學之初把新老兩種課本放在一年級的學生面前,讓他自己翻看,結果發現,學生非常喜歡翻看新教材,並且愛不釋手。 從課堂上看,孩子們不再把上課當作是一種負擔。課堂是新課改的載體。兩所學校在課桌安排上都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四個一組,擺成方形,孩子圍坐在邊上。教室周圍張貼著學生照片、創作作品、獲得成績的小蘋果、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字,教室的牆壁成為收藏孩子成長點滴的留言冊。 前不久,記者走進了義橋實驗小學,聽取了一堂語文課,這是一堂普通的生字復習課,但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老師在讓孩子們回答問題之前,總是會有這樣的對話:「我們一起來認一認,好不好?」「好!」「大家有沒有信心啊?」「有!」不管是老師還是孩子,聲音都很響亮。 印象之二:當老師解釋「出」與「入」時,先孩子們自己理解。有的孩子說:「出就像是太陽剛剛升起,入就像是太陽落下去。」有一個孩子則走到教室的門口,用實際行動來演示兩字的意思。整堂課充滿了趣味。 整一堂課上,孩子們大都是笑逐顏開,爭先恐後地回答老師的問題。上課的老師說:以前是哄著讓孩子回答問題,現在就怕叫不過來,有的孩子你要是兩節課不叫他回答問題,他還會生氣呢。 新課程弱化了學習目標,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能力、價值觀的培養,更關注學生整個人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覺得學習有價值了、有意義了,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對他們來說,學習不再僅僅是從書本上獲得知識的一個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對自己自信心的培養過程。而且新課程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使一堂課就像一個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游戲,孩子們在這個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有家長說,一開始送孩子來上學是很擔心的,大家都說「快樂的幼兒園,痛苦的一年級」,沒想到孩子很喜歡上學,根本不用哄著騙著送到學校里來。 老師成為引導者 因為是試點,新課改必然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種理念下,老師不再是流淚的蠟燭、作繭的春蠶,老師和學生一樣成為一棵正在成長的樹,吸取教育的陽光雨露。同時,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課堂的權威、知識的代言人。而是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引導者。 正是這種轉變,使一些教師為之欣喜。「新課程給了我們更多的教學空間,也更能實現自己的教學理想。」在這種轉變中很多找到自己位置的老師這樣說。 也正因如此,現在的一堂課,對老師來說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像語文課雖然從形式上講是更生動更靈活了,但從教學要求來講,反而更高了,單識字這一項,就從原來的100多個字增加到了400個字,這自然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新課程沒有現成的教參、教具、教案、模式,每上一堂課都需要老師去做一些教具和上課用的課件。比如上「aoouiu」三個拼音的那堂課。第一實驗小學語文老師王嫻俊決定用一些孩子熟悉的動物做教具。首先是花了一個晚上用powerpoint製作了一個課件,但是因為這個課件缺乏動畫效果,王老師又請一個精通電腦的老師用authorware改了一下,添加了動物的叫聲,又花了兩三天。然後,王老師又自己做了35個動物頭飾,每個孩子一個。35個孩子分成了9個組,因為還要認8個字,王老師又要做72份生字卡。因為經常要製作這種教具,王老師便自己花錢買了一台彩色列印機。 除了要製作大量的教具外,因為課堂活躍了,設計游戲與控制課堂秩序也是老師需要花一些心思的。像上面提到的方偉偉老師的復習課。 「一二三三四。」自由討論結束了,方老師拍拍手說。 「五六七七八。」孩子們馬上跟著說,然後就轉過身坐好。 「開小火車了!」似乎又是方老師與孩子們的暗語。 孩子們馬上用手做出開火車的動作,和老師一起發出嘟嘟的聲音。然後老師指定其中的一列,孩子們很自覺地一個接一個認老師指點的字。 …… 這些內容是沒有現成的模式,更沒有教參可模仿,而是需要老師和孩子一起調動想像力去發揮。 兩個月來,兩所學校都發現老師的工作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備課公開了,由原來的「孤軍奮戰」變成「集體研究+個體備課」,大家互相合作,資源共享;聽課積極了,新課程對所有的人來講都是全新的,教師們逐漸養成「推門聽課、隨堂聽課」的習慣;思考更多了,原來的課上久了,老師便有一種按部就班的模式,新課程使老師感到了一種「危機」,每一堂課都是全新的,第一實驗小學老師還形成了每周都要上交一次反思總結的制度。 家長別站著 還是以語文課為例。老師在評「識字大王」時,問孩子,除了上課之外,你還從哪些方法認識字的?孩子的回答各種各樣,有「看電視」,有「看廣告牌」,有「看兒童畫報」。從這些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到家長在其中的引導作用。 在大多數家長眼裡,新課程改革似乎只是學校的事。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的過程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家長在這場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盡力配合學校給孩子們營造接受教育的氛圍。 在新課程下,家長成為教學夥伴。因為既然新課程是教會孩子怎麼學即學習的方法,那麼孩子怎樣來運用這個學習方法去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就需要家長的參與。而且,在新課程教材里,也設計了很多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的活動,特別是一些生活化情景,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給予指導。 有一個老師給記者講了一件事。剛開學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學數學很不積極,老師詢問之下,孩子說,我爸爸媽媽都是語文好,數學不好,我肯定數學也不好的。老師後來又問了家長,沒想到家長也是這么說,我們夫妻倆都是語文好,數學不好,我們孩子肯定是遺傳我們的嘛。這位老師很有感觸的說,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是培訓孩子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如果家長不配合,就很容易形成「5+2=0」的結果。 新課程是學生、老師、家長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感受和體驗課程的變化,教育工作者要傾聽家長對有關課程的看法和建議,了解他們對新課程的疑惑和顧慮。家長與教師之間要形成對話,家長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要進行持續不斷的交流,使學校、學生(孩子)和家庭就新課程的理念和做法達成基本的共識。
⑧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改論文
孩子的文章往往比較讓人看得懂,怎麼改都不要把孩子稚嫩的心靈的想法改了,都可以,一年級的,應該比較好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