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思維導圖怎麼畫
1、首先我們先准備好筆紙(紙最好用大一點的4A紙,小卡片什麼的最好不用, 那樣容版易不夠寫,也不權要哪裡隨便撕一張紙什麼的,那樣好像不太美。)在紙上的中心寫出「核心主題」,畫個圈,方的也行,也可用彩筆畫,畫個圖案什麼的,怎麼樣都好,只要你看得爽,效果達到就好。如圖所示:
㈡ 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落地
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單元篇章頁的語文要素是本單元語文教學的訓練點,為教師准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提供了憑借和參照。教師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時要從統整的角度展開,將要素細化在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里,並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教與學,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走進外國文學名著」為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經典的外國文學名著,設置了三個語文要素。筆者教學這單元時,緊扣單元要素整體構建,根據不同文本特質與單元要素之間的關聯,展開多角度、多層次遞進式的教學思路,統整細化單元落實語文要素的具體策略(詳見下表),為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保障。
教師只有強化梳理單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單元教學要點,為後續每一課指明教學方向,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藉助課後習題 落實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的落實要依附於練習。課後習題編排的內容著眼於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三個維度設計,是編者根據課文特質編排的知識要點、能力訓練和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要准確把握編者意圖,藉助課後習題,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分步教學,落實語文要素。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課後練習第三題:「下面的句子描寫了李大釗的外貌、神態和言行,讀一讀,再找出類似的句子體會他的品格。」顯然,這是編者為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而設計的專項訓練。所以,筆者進行這樣的教學:
首先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默讀課文,引導學生帶著「你看到一個怎樣的李大釗?」這一核心問題深入思考,找出文中描寫李大釗的外貌、神態和言行的句子談談體會。在交流匯報過程中引導學生比較閱讀文本中的三處對比:一是與自己的前後對比。被捕前,父親燒書籍文件時對「我」提出的問題的嚴肅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二是與親友對比。親友勸說父親離開北京,而父親卻堅定地拒絕,親友與父親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三是與敵人對比。敵人的凶惡殘暴言行與父親的沉穩嚴峻態度,法官的怒氣沖沖與父親的安定沉著,正反面人物形象形成對比。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對比,李大釗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巍然屹立。
這一教學活動設計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而且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習得了寫作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每一課的課後習題是我們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主要依託,但有的課文課後習題沒有涵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文本特質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教學前,首先要關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將課文與單元要素相勾連,確定課文的教學重點。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少年閏土》一文是魯迅寫於白話文初創時期,當時的語言表達與現在的語言表達有差異,學生真正讀懂課文有困難。「藉助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也就成為本文必要的一種閱讀策略。然而,本課的課後習題卻沒有相關的滲透。因此,我們教學這一課時要緊扣單元要素「藉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展開,做了如下設計:
1.
課前讓學生藉助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預習課文,培養藉助相關資料學習語文的習慣。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既豐富了學生對魯迅的認識了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學習的時空距離。2.
上課伊始藉助單元導語資料及交流課前預習的其他資料,初識魯迅。3.
藉助課文注釋、字典詞典及相關圖片文字介紹等相關資料,理解文中半文半白的語句的意思。4.
藉助課文插圖資料感知閏土活潑可愛、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形象,圖文結合背誦第一自然段。5.
藉助小說原文《故鄉》「再見閏土」片段資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並結合相關創作背景的文字資料,讓學生感悟當時的社會背景,較為深刻理解魯迅的思想感情。6.
課後延伸閱讀原文《故鄉》。
由此既達成了人文主題教學從初識魯迅到「走近魯迅」,又使學生掌握了這一語文要素,實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 巧用語文園地 強化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語文天地的「交流平台」的教學內容是對單元語言現象、語文知識以及學習方法的梳理、總結和鞏固。一般都聚焦學習方法,旨在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強化、遷移運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單元的「交流平台」凸顯了單元語文要素,以《窮人》為例,總結了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三個基本維度與方法。筆者引導學生這樣展開交流:
(一)提出話題
本單元的三篇小說都有什麼共同特點?(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交流方法
你在閱讀小說時,一般會怎樣理解人物形象呢?
(三)交流感受
回顧《窮人》這篇小說,談談是如何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以及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塑造出桑娜熱心、善良的人物形象的。先分組交流,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
(四)遷移運用
運用上面習得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橋》和《在柏林》中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交流
閱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也用同樣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舉一反三地實踐運用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語用能力。
再如本單元語文天地的「詞句段運用」第一題選取《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經典情節,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關雲長的英勇神武,從中感受小說情節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強化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 依託讀寫結合 實踐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在設計上特別重視「寫作」,編排了專門的習作單元。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的收獲遷移運用於自我表達,學以致用。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習作單元。本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表達訓練要素是「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筆者指導學生習作時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實施:
一是從單元選文的內容拓寬思路。《匆匆》選擇日常生活小事將抽象的時光流逝形象化;而《別了,語文課》寫告別語文課,選擇了老師留言和同學送書,因為作者即將離開祖國,這兩件事顯得彌足珍貴,是成長中一段特殊的經歷。啟發學生選擇感觸深刻的日常小事或深刻的獨特經歷來寫,解決了「寫什麼內容」的問題。
二是借鑒選文表達情感的方法。《匆匆》用一連串的問句表達對時間飛逝的惋惜和感嘆,把心裡想說的話直接寫出來;《那個星期天》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還把情感變化細致地敘述出來;《別了,語文課》邊敘事邊表達心情變化和穿插心情獨白;《陽光的兩種用法》用具體事例、場景描寫、內心獨白等方式表達情感。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習得的多種表達方法,讓真情在筆尖自然而然地流露,解決了「怎樣表達情感」的問題。
就這樣讓閱讀和習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讀悟寫,讀寫結合,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統編教材中豐富的語文要素,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沃土。教學時,我們應緊扣語文要素,從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出發,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讓語文要素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㈢ 中三到六年級語文要素和具體方法是什麼
我覺得要素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