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4四川鄉鎮小學三年級語文是什麼版本
人教版。。。。。。
⑵ 四川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的全文是什麼
全國應該是一樣的。
第一篇課文題目是《禮物》
內容是:
去年春天,
爺爺送我一粒種子,內
種子種容在泥土裡生根發芽,
我懂得了自然。
今年春天,
奶奶送我一隻小雞,
看著小雞漸漸長大,
我懂得了生命。
去年春天,
媽媽送我一塊手錶,
看招指針不停地跳動,
我懂得了時間。
今年春天,
爸爸送我一套《少兒網路全書》
品讀著那些奇妙的知識和精美的圖片,
我懂得了世界的博大和精彩。
小小的禮物,
寄託著親人的關愛親人的關愛和期盼,
正如春雨綿綿,
不斷滋潤著我幼小的心田。
⑶ 四川省資陽小學三年級語文同步練習冊哪兒可以買到
商業街的汪吉書店或者希望書店應該有賣的
⑷ 2014年四川三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作文題目
偶怎麼知道
⑸ 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文
1.長城和運河 2.美麗抄的南沙群島 3.廬山的襲雲霧 4.微笑著承受一切 5.雪兒 6.花瓣飄香
7.菩薩兵 8.李廣射虎 9.少年王勃 10.大作家的小老師 11.趕海 12.荷花 13.古詩兩首
14.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15.水上飛機 16.跟蹤台風的衛星 17.''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18.狼和鹿 19.放飛蜻蜓 20.恐龍 21.槐香五月 22.海底世界 23.日月潭的傳說
24.寓言兩則 25.爭論的故事 26.剪枝的學問
⑹ 記得三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個通知:的地得 不區分,統一使用"的".誰記得嗎
兄弟,你運氣真好,遇到哥哥我了!恭喜你,贏了!
初中以後的教科書,我幾乎都保留了下來。
我是在1989年上的初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267頁的頁下注內容如下:
根據《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定語的標志和狀語的標志都用「的」,不再分用「的」和「地」。
這部分內容是《語文》第二冊附錄的《漢語知識》中的,講到虛詞中的助詞時提到的。
我又查閱《語言文字應用手冊》(四川辭書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查知《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是在1984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制定的。
《提要》中講到結構助詞「的」的時候,做了註解。如下:
這里不區分「的」「地」,都用「的」,過去曾經不分,並未引起混亂,而通行的分寫辦法在教學上不無困難,事實上也確有疑難情況,所以根據許多教師的建議,提倡不分。但是目前報刊文章和許多著作中大都是分寫的(雖然分得不妥當的屢見不鮮),因此不作硬性規定,願意分寫的盡管分寫,只要分得對就行(定語用「的」,狀語用「地」)。
在《提要》的後記部分有一句說明:
這個《提要》是一個試用方案,對各級學校的教師來說,帶有參考性質,沒有絕對的強制性。
從法律視角來分析,這個由出版機構制定的《提要》是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的。此類問題如果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制定相關的規范性文件或國家標准,這才會有一定的約束力。
這件《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一「試用」就「試用」了24年。
《咬文嚼字》曾經組織了一場討論,關於這個坑人的「的」「地」,見仁見智。我一時沒有找到這期刊物。
就我個人來講,我覺得以統一使用「的」為好。那種區分是意義薄弱的,徒然增加寫作與閱讀負擔。
我在校對書稿時,每一次都要罵幾聲主張區分用法的人和機構。但是沒有辦法,國家圖書編校標准還是要求加以區分的。
⑺ 小學三年級語文
樂山大佛
俗稱「游峨眉必朝大佛,朝大佛多游峨眉」,所以樂山大佛是峨眉風景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由峨眉山向東經峨眉山市31公里即至樂山。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縣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的凌雲山上,「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發髻有1021個,耳長6.72米,鼻長5.33米,眼長3.3米,肩寬24米,手的中指長8.3米,腳背寬9米,長11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迄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 凌雲山是一個有名風景區,隋唐時佛教興盛,寺廟盛極一時。樂山大佛就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三江匯合在這里,水流直沖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往往使過往船隻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他想藉助神力滅殺水患,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當時募集的人力、物力、 財力遠及江淮流域,歷時90年才告成功。 這尊樂山大佛不僅體型巨大,且雕刻技術高超,結構勻稱,比例適宜,佛體頭部 和身上還巧妙地暗藏排水系統,以避免水流沖蝕,減弱風化。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雲大佛。 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 樂山大佛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沖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於後來被毀。 大佛頭部的右後方是建於唐代的凌雲寺,即俗稱的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英文名稱: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於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6)。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岩上雕鑿出來的,彷彿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位於西安市臨潼縣東5公里的下河村。
第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近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與真人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六千多件,排成方陣,造型逼真。在兵馬俑博物館里,還可以使人感受到當時秦國軍隊的氣勢浩盪的陣勢。
二號坑有一千多件兵馬俑,是以戰車、騎兵為主組成的4個兵種混編的陣列。
三號坑屬於指揮位置所在的小坑,有六十多個兵馬俑。
兵馬俑發現的意義不僅在於文物本身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對於古代雕塑史、古代兵器史、 古代軍事史、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個兵馬俑坑總計將會出土高大的陶質武士俑、陶馬7000餘件,這是世界雕塑史上發現規模最大的雕塑俑群。在陶俑的造型及神態刻畫方面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創造了人物雕塑史上罕見的奇跡。
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寫實藝術的典範,體現了東方雕塑藝術的風格與特色,在世界古典雕塑藝術領域獨樹一幟。兵馬俑的發現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也有著無法估量的意義,堪稱一座豐富的古代地下軍事博物館。它第一次完整地向世人展示了古代陣法研究的形象資料。兵馬俑還提供了古代車兵、步兵和騎兵編制的實物例證。兵馬俑的發現首次向人們展現了秦代騎兵、步兵、車兵、弩兵及各級軍吏的服飾、甲衣及裝束,使千百年來難以知曉的秦代將土的著裝等問題一目瞭然。同時,也為研究先秦時期各兵種的服飾、裝束及裝備特點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總之,秦俑的發現為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課題。秦俑坑出土的兵器也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科技史的珍貴資料。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群雕的氣勢美。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在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俑群雕的形象美。秦俑向人們展現了2000年前的各種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執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戴軟帽,足蹬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戴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轡,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吳鉤的下級指揮員;有頭戴 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伏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戴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翻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耳凝神,機警聰敏;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都刻畫一個「思」 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群雕題材美。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休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執兵列陣,嚴陣以待的臨戰場面。盡管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塑造土還是力求「偶動於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執銳的武土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它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轡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地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
秦俑美還體現在立體雕塑的空間美。武士俑大部分都有恰到好處的比例。
秦陵文物對於古代東方雕塑藝術的研究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大型人物群雕能達到如此藝術高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它代表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典範,在世界古典雕塑藝術中獨樹一幟,為世界雕塑藝術史填補了光輝的一章。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科舉考試的一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其前半部分為外廷,是皇帝朝政場所。建築庄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不足以震攝天下。
現在我們參觀時都為故宮的宏大而嘆服,這一點在參觀三大殿時感覺最明顯,故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東武西由兩側門出入。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雕塑和製作的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示著我泱泱中華的古老文明。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46年至208年營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據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約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斗。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築遺跡和陪葬物。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這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英文名稱: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編號: 200-005)。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敦煌
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有東方藝術寶庫之稱。 佛教傳入西域,再傳入內地,敦煌正是從西域到內地的咽喉處。西域北路的龜茲國,南路的於闐國,都是佛教特盛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裡,開鑿石窟供奉佛菩薩,其中有塑像,有壁畫,形成西域式與天竺式相桔合的一種石窟藝術。魏書《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敦煌所得的舊式,石窟藝術大概也是其中的一種。敦煌出現石窟,顯然受西域的影響,不過,它既到了敦煌,就得加入些中國式,成為最早的中國石窟藝術,由此傳入內地,加入更多的中國式,再回到敦煌來,發展成一個偉大藝術寶庫。 敦煌城東南嗚沙山,東端有斷崖,開鑿600多個窟洞,其中469個都有壁畫和塑像。這些窟洞的開鑿,一說,開始於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據唐人碑記,最早的一個叫做莫高窟,是366年(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僧人樂尊所作。此後,歷代都有造作,現存魏窟22個(包括西魏和周),隋96個,唐202個,五代31個,宋96個,西夏4個,元9個,清4個,年代不明的5個。魏窟實際數字可能多於22個,但從歷代盛衰的趨勢看來,極盛時期是在隋唐二朝,魏窟只是這個極盛時期的先驅者。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歷史: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譽為世界奇觀。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寶瓶口: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安瀾索橋:安瀾橋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⑻ 三年級語文
2.我會寫一句表現友誼的名句:友誼是和諧的平等。
我們應該堅定正確的意見.改為: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意見。
我只知道這幾題的答案拉~~~
⑼ 三年級語文……
扇子。
⑽ 川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里的作文
同學們抄,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襲:由於每天的作業很多,放學一回家,就要忙於做作業,直到晚上是十一、二點才能睡覺。特別是考試的時候,時間更緊了,人也更累了。不過有了這台機器以後,一切都會發生變化。我的這台機器可以隨意變大小,大至一間房子,小
至一粒灰塵。更可以佩戴在手上。它像手錶一樣的形狀,更可以看時間。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真的手錶呢。不過,在看時間的屏幕左右兩邊有兩個按鈕。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綠色的。紅色的那個是放作業托板,只要把作業本放進去,看時間的屏幕就會停止運作,這時候,你只要看著屏幕,腦子里想著作業的答案,這個機器就會把你想到的內容寫進作業本里相當省時。
有些人會問,如果想錯了答案怎麼辦?不用著急。當你把你想到的內容輸入進去以後,寫出來的答案使用鉛筆列印的。這個機器會提醒你是否需要更改,如果說是,你就要選擇題號,再更改答案。而綠色的按鈕時在你更改完答案後,幫你進行一次檢查。檢查出錯誤的地方,再提醒你改正。
說了半天,也許你會問,這台機器叫什麼名字啊?我就會告訴你,它叫——「小朋友吃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