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指導六年級孩子課外閱讀,這幾條建議很實用
葉聖陶先生早在50多年前就指出:「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書,越多越好.」顯然,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培養閱讀能力的希望全都寄託在課本上是不現實的.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和張志公先生都認為:從自己學習的語文經驗看,得自課內和課外的比例是「三七開」,即大概有30%得自課內,70%得自課外.課外閱讀是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並明確地界定5、6年級課外閱讀的定量指標不少於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老師並不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有些家長甚至認為看這些「閑」書沒用而加以禁止,更談不上課外閱讀的指導了.本文就自己平時的實踐談談對小學高年級課外閱讀指導的一點做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特別是對於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如今的孩子,處在一個資訊異常發達的時代,他們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書籍、電視、網路等都在爭奪著孩子們的課余時間,要把孩子們從精彩的電視畫面和緊張刺激的電子游戲中吸引過來,確非易事.那麼如何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呢?除了經常用「開卷有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類的格言警句激勵或者利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激趣外,可以嘗試以下幾點做法.
1、推薦班中學生正在看的好書.
小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非常快.一個學生擁有一樣什麼好玩或好看的東西,班中很快就會流行開來.利用這種心理,可以向學生推薦班中有些學生手頭正在看的優秀讀物.有次下課,我看見一個同學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昆蟲記》(在這之前我自己沒看過也不知道有這本書),翻閱以後我被書中各種昆蟲有趣的生活習性深深地吸引了.於是就抽時間挑選一些故事朗讀給學生聽,學生們聽了以後也覺得這本書值得一讀.過不了幾天,班中就有好多同學正在看這本書了.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有的圖書帶到學校和其他同學交流閱讀,從而擴大閱讀范圍,培養閱讀興趣.
2、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我們的教材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範例,教材中有著名作家老舍、朱自清、魯迅等寫的優美雋永的文章,也有選自古典文學名著的《猴王出世》、《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課堂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作家的同時,還讓學生知道他們的其它作品,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如上完了《景陽岡》,對故事的結局讓學生自由發問,教師設置懸念:武松打死了老虎,兩腿酥軟,剛想歇息,忽聽得林中簌簌作響,又竄出幾條大蟲來.欲知後事如何,請同學們自己到《水滸傳》中去尋找答案,引導學生由解疑而去欣賞名著.
二、關注閱讀內容.
現在的圖書市場良莠不齊.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我們的小學生一方面他們閱讀的興趣是異常的廣泛和活躍,另一方面分辨是非的能力還很差.不良讀物會毒害孩子們的心靈,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孩子們在看些什麼書,老師和家長要關注和指導,特別是電子讀物更要注意,謹防不良讀物、不健康信息的傳播.有的內容很難界定是否適合小學生看,教師就得憑自己的學識和智慧來引導好學生.像《十八歲的天空》這樣的電視劇和劇本並不適合小學生看.所以可以告訴他們,這本書對我們小學生來說並無多大意義,等你到初中、高中後再看也不遲.
教師可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優秀讀物,開出一些書目,供他們自由選擇閱讀.就小學生閱讀的內容來講,可分文學類、網路類、史地類、傳記類、體育類等.比如文學類可以推薦一些經典的童話,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國優秀的童話家葉聖陶、嚴文井等人的作品;還可以是少兒版的中外文學名著,如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外國的如《魯濱遜飄流記》、《格列佛游記》等.小學生都非常愛看網路書,目前市場上這種書也非常暢銷,如《十萬個為什麼》,多看這些課外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使學生受益終身.另外傳記類、史地類也有許多非常好的著作,如《歷代愛國主義英傑故事》、《上下五千年》、《美麗的西雙版納》.我們應培養小學生「廣采百花」的閱讀興趣,文學作品能濡養學生的倫理(含道德)情感,而自然與社會科學則豐富其知識世界.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課外閱讀的隨意性、盲目性、單一性和高深化,使之更加合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