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七年級語文講座

七年級語文講座

發布時間:2021-02-16 15:55:15

1. 我現在讀初一,但是語文老師講課講的太深奧,我聽不懂。連重點是哪些都不知道!只知道抄和背,我們全班沒

我剛上初中的時候和你一樣,根本就聽不懂老師在說些什麼,但是到了初二或初三專你就會知道,語文在初中的學習屬方法就是抄和背,文言文你把全文本下來,知道文章意思,背老師給發的題,給畫的注釋,就可以應付考試,中考也是這樣的

2. 初中語文講課時有沒有通用的套路,就是講所有的課文時都可以用的

照本宣科,一段一段字詞句分析,然後找幾個問題問問,活躍下氣氛,什麼段落大意啦,寫作手法啦,主旨思想了,一塌糊塗

3. 杭州初中語文知識點歸納,杭州語文講座

杭州學大有免費的語文中考講堂!
內容安排:

中考語文之古詩文專閱讀屬
文言文閱讀
說明文閱讀
說明文閱讀
詩詞賞析
記敘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現代文閱讀(一)
現代文閱讀(二)
作文

預約電話:400-012-4008 謹防上當受騙

4. 初一語文課文《鶯》怎麼講課

鶯》教案 教學目的:
1、學會概括課文要點,品味優美語言。
2、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特徵的習慣。
3、激發對自然對一切生命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概括課文要點。
(2)難點:A、體會語言的優美。 B、學會細致觀察。
教學設想:
(1) 教學中貫徹湛江市教委提出的「八字」要求。
(2) 重難點的突破中結合學法指(3) 導進行教學。
(4) 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夜鶯的歌聲。
剛才大家聽到是一段夜鶯的鳴叫聲,好聽嗎?鶯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它。(板書課題)
2、解題,作者介紹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1939年起擔任皇家公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的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時間寫成了36冊《自然史》。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大網路全書中》是怎樣介紹鶯的。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2頁,看看「練習三」中有關的說明。(叫一個同學讀一讀,讀完後引入課文學習的目標。)《大網路全書》中的說明是純粹的知識介紹,語句精煉。那麼課文又是怎樣來說明的呢?學習這篇課文大家要注意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此外,學習這篇課文我們還要注意些什麼呢?
3、出示教學目標,明確學習要點。
4、指導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指導學生掌握詞語,要字不離句,著重於運用。)
陰霾(mi):空氣中因懸浮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
休眠:某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生命活動幾乎到了停止的狀態,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動,植物的牙到冬季停止生長等。
歡暢(chng)高興;痛快。
棲(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涵(hn)養:蓄積並保持。
恬(tin)靜:安靜。
無憂無慮:形容沒有什麼顧慮,也沒有什麼懸掛。
千呵(hē)萬護:形容非常疼愛。
(2)速讀,標出段的序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同時,注意圈畫出生字詞。教師可讓學生自問自答,理清閱讀中的文字障礙。
5、新課研習
(1)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各段中的關鍵語句,並據此概括各段的大意,把握課文的內容。
明確:課文第一自然段,先寫蕭條冷漠毫無生氣的冬季,是鳥類的歸來,喚醒沉睡的大自然,於是大地有了新的活力與生命,到處生機勃勃。大意:鳥是春的使者。
第二自然段,先寫鶯之惹人喜愛之處,再說鶯之多及其活動范圍之廣。大意:介紹鶯的特性(活躍、靈巧、輕盈、好動、富有感情、善叫、鍾情)
第三自然段:用簡略之筆介紹鶯的毛色: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大意:介紹鶯的毛色。
第四自然段:介紹鶯的生活習性:快樂無憂、充滿活力、也不缺乏溫情。大意:介紹鶯的生活習性。
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紹鶯生性膽小的特點,然後進一步展示活躍、歡快永遠是它們生活的主旋律。大意:鶯生性膽小。
第六自然段:以鶯家族中的黑頭鶯為例,寫其優美動聽的歌聲及給人的感受。大意:黑頭鶯是傑出的歌唱家。(網上找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那篇,如果不是,請原諒)

5. 淺談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講座

重慶市江津第六中學校 王莉 張平

一、教學目標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對於課堂所需實現的目標,我們要心中要有數,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明確,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要明確教學目標,就要加強對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課程標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其實,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緊緊扣住這一點。我認為語文綜合素質應該包括:1、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石。我們常說厚積而薄發,沒有厚實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根本無從談所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靈活處理教材,達到「減負增效」
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怎樣靈活處理教材呢?
(一)根據教材的重點來處理
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本文的重點是通過在浦口作者與父親惜別時父親的背影的刻畫來表現父愛這個主題的。處理教材時應突出本文的重點:文章為什麼以「背影」做標題,文中哪幾處寫到背影,最讓作者感動的背影是什麼地方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寫的?這樣一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有效地處理了教材。
(二)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來處理
如抓住過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應的句子等來突現文章的結構特點。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從中間的過渡段入手,先閱讀百草園部分,再閱讀三味書屋部分,讓兩者對比著閱讀,這樣更能突現文章的主旨,學生更易理解,感悟。
(三)根據教材的構思來處理
如《珍珠鳥》這篇文章,作者是通過珍珠鳥開始「怕人」到後來的「不怕人」來表現動物對人的信賴,關鍵在於人對動物的友善,從而揭示作者希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根據這個構思,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處理教材:①珍珠鳥怕人嗎,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詞語表現珍珠鳥漸漸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鳥越來越不怕人的?為什麼不怕人?②作者對小珍珠鳥的稱呼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它呢?③讀了這篇文章後你有怎樣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麼嗎?這樣整篇文章的教學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四)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處理
如初一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把「朗讀」作為首要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教學《童趣》時,完全可以圍繞著「朗讀」這個目標來處理教材,從朗讀中把握讀音,讀准節奏,讀懂意思,讀出童趣。在朗朗讀書聲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此可見,能否靈活有效地處理教材,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學習方法得當,提高學習效果
學科不同,其學習方法有別,把握其語文學科的性質,給以引導,掌握其規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切實可行的。關於語文的學習常見的方法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初讀課文
初讀課文,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後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後,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整體的感知了。
(二)學會查閱相關的背景知識
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對學生理解課文,感受文章的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學會使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主要是字詞的音形義問題,這就要藉助於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在閱讀課文時,遇到生字難詞、成語典故,都不要輕易放過。教學如「喪」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如何記著並理解它。《新華字典》註明:①與死人相關。因此,奔喪、喪事、喪葬等詞皆應該讀「sānɡ」。②丟掉,失去。因此,喪失、喪膽、喪權辱國、喪盡天良等詞皆讀「sàng」。這樣學生就在今後的多音字學習中做到音形義三者結合記憶理解。又如「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規矩辦事,不求改進。如果追問一下,什麼是「墨守」呢?我們查閱《漢語成語詞典》我們就會明白,原來這個詞義和戰國時的墨翟有關系,因為他以善於守城著名,所以後來稱善守者為「墨守」。學生養成查閱字典、詞典的良好習慣,並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詞典,將會受益不淺。
(四)學會獨立思考
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能否回答。
(五)學會在文章中批註
就是在文中做上標記符號。如不懂之處用問號(?)標注,重點之處用著重號標注(…),深刻含義的句子用雙橫線標注等,形成一套獨特的約定。課前自學批的字,最好用鉛筆,聽課後批註的可用紅色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做好批註,以便課後隨時查閱,課後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六)學會質疑
就是對文章的見解、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提出疑問,這是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節選的某些片段,有許多將對將的單獨拼殺,同學們就應該想一想這可能嗎?如果不可能,作者又為什麼這么寫?
(七)學會記錄
就是做好讀書筆記。有的可以記在書本上,有的可記在語文學習筆記本上,課後隨時能夠查閱,鞏固,加深理解。
四、教學朴實無華,教學方式有效
語文老師在實施啟發式,討論式,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時要重視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義。
(一)要提高啟發式的效率
啟發式不能只是老師問,學生答,缺少學生學習後生成問題的環節,要有預設和生成結合的准備,讓學生有生成問題提出討論的空間;同時教師提問應該根據問題的難易來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不能只關注優秀的學生,更要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二)要關注討論過程的監控和調整。
小組討論不能只追求熱鬧場面,這樣只能增加課堂教學內耗,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在安排小組討論的時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時間讓個人獨立思考;小組的組長要輪換,不能只是幾個優秀學生唱獨腳戲;討論的問題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難度的。
(三)要適時中懇的評價
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提倡閱讀的多元化,要尊重學生有距離,甚至是錯誤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誇好,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要組織其他學生對此評價,教師適時點撥。這樣既起到鼓勵學生有所發現,敢於發現,保護學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獲得更好地發現,體悟。
五、使用現代技術,充實課堂內涵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路資源現代技術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充實語文課堂的內涵。但教師在使用現代技術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只是為更好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發現課文中的語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讓學生獲取審美知識,陶冶愛美情趣。如果整堂課充斥著圖片,聲音,影視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製作在課件上,拋開課本,忽視圈點批註的閱讀方法,只追求熱熱鬧鬧,則是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二)把握教學內容呈現時機
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為了讓學生對石拱橋的知識有一個清晰、感性的認識,這時候呈現有關石拱橋的圖片、效果圖,會很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文中石拱橋的效果圖,相信學生對「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現代技術的使用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選擇一個最佳的呈現時機很重要。一般導入新課時,可以配合導入語使用;突出重點、難點,品味語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時可以適當藉助現代技術手段。
另外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明確要求和適時監督之下通過網路進行與本課學習有關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同時,應該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手段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技術,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簡單的操作者。教師可利用現成的教學軟體,平時收錄一些優秀的電視節目,下載網路資源等多種途徑和方式,製作出優秀的課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優勢。
六、提高教師素質,引領學生發展
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從課堂語言、體態、板書及個人的特長、愛好、品格、修養等方面來嚴格要求自己。課堂語言抑揚頓挫,體態大方,板書思路清晰,愛好廣泛,品格高尚,為人正派,內涵豐富,善於親近學生,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你,同時也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這就為課前、課堂、課後的教學的有效性創造了條件,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
總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充分挖掘出普通學生的學習潛力,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最有效的。當然要實現有效教學,特別是農村初中,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並且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它要求教師個體不斷的提高專業化水平,專業化水平的高低,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根本保障。
我相信國家通過對教師有計劃的專業化培訓,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化學習,農村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村初中的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的了解相對較少,基礎知識相對較差,而歷史長河源遠流長,與現實距離太遙遠,裡面的內容又是五花八門的,眾多的歷史年代、歷史人物和歷史地名,都讓他們看了眼花繚亂,上課時難以把握,有時甚至會產生厭惡的現象。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1、導入激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在教授《伐無道誅暴秦》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秦始皇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他在位時,為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對後世影響深遠,然而他苦心經營、期望能夠延續萬世的秦王朝,卻在十幾年後就迅速滅亡了,這是為什麼呢?」「在秦朝,當時的市場上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這又是為什麼呢?」設置這樣的懸念,使得學生對本課主要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在講《改革開放》一課時,筆者又通過兩段鳳陽花鼓詞的對比:「
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姑娘進鳳陽。」「吃不愁,穿不愁,腰裡剩著十塊頭,又娶媳婦又蓋樓。」然後提出疑問:「是什麼原因使得安徽鳳陽縣有了如此大的變化?」以此導入新課,從而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懸念導入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著很好的作用,但這種導入方式,並不是每一課都適用,它需要老師能夠充分挖掘教材,找到矛盾沖突點,並恰當地運用。導入激趣的方式除「設置懸念」以外,還有「故事激趣」、「謎語激趣」、
「歌曲激趣」等等。如果用得恰當,用得巧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都是很不錯的。

2、情景激趣

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再現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不良的情景會使人注意力難以集中,從而干擾認知過程,降低智力活動的水平。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就認為:「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進行的」,「這種氣氛會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有助於完成教育任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積極良好的教學情景非常重要。現代的科技成果廣泛地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使教師告別了只靠一塊黑板和幾支粉筆的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擴大了視覺和聽覺,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當中。例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了電影《甲午大海戰》的經典片段,在加上筆者簡短的語言渲染,很快就將學生帶到了19世紀末期的中國,看到了當時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軍的較量,清政府腐敗無能等等。學生通過對史實的認識和分析,很快就認識到了「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的道理,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3、情感激趣

一般來說,在課堂上,教師適當地運用風趣、幽默、合乎邏輯的語言、表情和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當這種情感和情緒感染學生,引起師生共鳴時,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飽滿的熱情將歷史中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優美動聽的歷史故事講給學生們聽,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從中感知歷史。

4、競爭激趣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筆者的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時讓學生以分組競賽的形式,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又能提高小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學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體實施辦法是:把全班按學生現有的座位分成四大組,然後每一個組一個固定的代號,無論座位怎樣移動,每個組員只要記住自己所在組第一次分組時的代號就可以了,這樣就避免了獎勵加分時加錯組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競賽(如始終貫穿課堂的提問包括復習提問和鞏固性提問),並制定競賽規則,當任何一位同學舉手回答問題正確時,則由該同學自己上講台為自己加分(這其實對於學生也是一種精神獎勵)。當然,為了避免爭吵和保證課堂紀律,實施紀律扣分。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了樂趣,且使他們增強了集體主義精神和競爭意識。除此之外,我還規定了諸如不交作業者扣小組分、不訂正者扣小組分、作業批改為A的同學加分、小組總體情況完成較好加分等規則。這樣,學生為了使小組優勝,就會出現優生幫差生共進的良好現象,並且自已課前會主動地去預習,課堂主動地去參與,爭先恐後地去搶答問題,課後主動地去完成作業的良性循環。在每學期末對各組分數進行統計,優勝小組每位組員發一份小獎品以示獎勵。

二、創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是的,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於創新、敢於創造。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還要求教師要放下以前那副居高臨下的領導式作風。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創造一種自由寬松的民主氛圍,利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心理氣氛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盡管現在許多教師都在盡可能地適應學生,努力改善師生關系,但教學中的非民主現象總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農村中學。如許多教師過多地扮演著「學生行為懲戒者」的角色,把「聽話」作為最有價值的道德標准,把「聽話」的學生培養作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滿足,師生關系演化為一種主宰與臣服的關系。在學生表現出「越軌」、「異端」傾向時,或暴露出缺點時,常常得到的是斥責、譏諷、趕出教室,甚至是極不人道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人格遭受踐踏,民主意識的萌芽早在這種沒有個性的教育中扼殺了,這樣的氛圍就不利於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因此師生之間應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情感化的學習氛圍是激勵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基本保證。這種情感化氛圍的營造,主要取決於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濃厚的民主意識,善於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杜絕一切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強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積極創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把講台變為對話的平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想法和觀點,既要積極肯定和欣賞學生的思維成果,又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只要學生獲得的歷史知識的過程和結果對他本人或同齡群體是獨特的、新穎的、有價值的,就是創新,教師就應該予以鼓勵,即使他們的觀點不正確也不要輕易否定或妄加評論,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歷史史實,積極思維,讓他們最終自我否定和改正原來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精神樂園,才能為學生營造探索歷史的時空,從而造就一個富有創新能力的多樣性的學生群體。進一步說,這種多樣化的學生群體,又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資源」,這是因為,不同的學生主體,在分析同一歷史現象時,往往會受其自身歷史知識水平、觀察的角度、理解的層次、分析問題的重點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歷史結論,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通有無,共同發展,這種歷史思維的多樣性往往會帶來智慧的互補與共享,激發出創新的火花。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尊重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在無拘無束的寬松情景中,師生共同開拓了思路,豐富了聯想,發展了思維,反之,課堂教學只能成為歷史智慧之化凋謝、靈感之光失色、思維之源枯竭的一潭死水。

和諧的人際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高漲的學習情緒,竟爭的學習機制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學氛圍,構建富有挑戰和竟爭的教學機制,確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關系,已是時下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能勇於參與教學,樂於參與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以體現。

三、引導學生學會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尤其是農村初中的歷史學科,學生長期形成了一種事事依賴教師的習慣,致使部分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感到課堂難以操縱,教學流程不暢,效果不佳。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有必要認真探索學生的「學」,讓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做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從而在根本上解決課改中遇到的這個實際問題。那麼,應讓學生怎樣學習歷史呢?

1、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資料

學生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教科書等文字資料。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資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必須把握好「讀」這一關,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和效率。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做到:拿到教科書時,先閱讀目錄和說明部分,了解本冊書的主要內容,分清單元,宏觀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識框架。對於課文,則要求學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瀏覽課文,搞清有幾目內容,有哪些專欄,有哪些圖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細讀每段課文,概括出主要內容,找出基本的歷史知識要點,並向全班介紹;再次,精讀重要段落,結合小字、圖片、史料、表格、注釋,加深理解,解答疑問。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生能比較迅速地統攬教材,把握到知識要點,從而為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使師生可以充分地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

7

2、讓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有些教師認為現在根本就不需要學生去記憶歷史知識,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新課程摒棄的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並不反對知識的記憶。試想,如果學生連新中國於何時成立都說不上來,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在腦海里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堅決避免死記硬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並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我們熟知的諧音法、圖表法、形象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記憶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來簡化,教學生這樣記:三三三即三個歷史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歷史大事。三個歷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歷史大事:蒙古國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設立。這些做法都短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使學生不再為記憶而苦惱。

3、讓學生學會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每一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不彼此孤立。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橫」的線索,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如學習唐朝,應注意把握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在小專題下再進一步細分,如手工業下的紡織、陶瓷、冶鑄等;二是掌握「縱」的歷史線索,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下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縱」的專題線索,如一個朝代的興亡(建立、鞏固、發展、衰落、滅亡),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和演變,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等。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像教師那樣把教材分析透徹,既做到宏觀把握,又做到微觀細研,那麼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4、讓學生學會聯系現實和「學以致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在現實與歷史之間建起一座橋梁,拉近二者的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大得到激發,使學習效率大幅提升。為此,在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備課時,先到網上去瀏覽相關的網頁,搜尋最新的考古發現、時事熱點、歷史評論、精美的圖片等等,然後整理篩選,做成電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如學習三星堆文化時,筆者就下載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最新圖片和考古推測,學生學習時興趣十足;學習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注意聯系了台灣的有關時事,讓學生認識到台灣自古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處在大陸中央政權的管轄下,從而有力地批駁了台獨論;對於電視台新上演的歷史劇,則讓學生根據真實的歷史情況進行評點;利用學校組織春遊的機會,對參觀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網路、古跡遺址、影視等課程資源,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結合現實學習歷史,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讓學生敢於質疑

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創新,一些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因此,教學中必須教育學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判斷歷史結論、評價歷史人物,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有關參考資料、練習題、教師的結論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並有理有據地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則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的見解,並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當前學術界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等。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面對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和新課程不斷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應對原來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但是,作為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看到農村裡的學生生源差、學校設備差,城市裡學校的教學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立足於本校學生的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鑽研教材,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節歷史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努力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6. 初一語文老師如何講課

初一老師應該先適應學生學習方式再來根據他們的這種方式來講

7. 找七年級上冊語文 數學 英語的在線講課視頻

土豆網有很多,你找找內吧~容
EG: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6938991/

8. 關於初中語文的議論文講座或課件,最好適合上課使用!

寫作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項目《語文學習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課題的二級子課題。

我國是個文章大國,從古至今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寫作教學積累了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等等,至今仍是我們用以指導學生寫作的至理名言;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形勢的深入發展,又涌現了一些指導中學寫作教學的教材、論著和實踐經驗,各地高中在實踐中也大都學習借鑒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寫作學習方法指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這些模式都受到新的挑戰。書籍已經不再是知識和技術的唯一重要載體,教師的角色和功能已在嬗變。高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電腦寫作方式及非文本文件的誕生,已在悄悄的改寫著「寫作」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傳統的寫作「學法」要發展,其「指導」模式要創新,這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為了適應我校寫作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我們承擔了這個課題,並確立了不僅要探索有利於學生個體掌握終身寫作學習方法的新途徑,而且要研究教學班學生整體寫作學習方法指導的新規律。

二.研究目標

貫徹「三個面向」精神,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特點,以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和教學效率為目標,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科學化與民族化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為基本原則,把握高中學生學習母語寫作的規律,運用現代科學的系統方法,從本校實際出發,確定研究目標。

在理論上,要探索在新時期如何改進和強化對高中生寫作學習方法的指導的規律。

在實踐上,要培養學生在新環境下養成良好的寫作學習習慣,掌握有利於終身學習的寫作學習方法,提高寫作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促進整體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實驗對象與研究方法

樣本:以99級10個班級里8個理科班中的3、4、5、6、9、10六個班級為同組研究樣本,以另外四個班和全市另外幾所省級重點高中同年段班級為等組研究樣本。實驗班與其他班教師的業務能力大致相近,教學時數相等,學生底數大致相同,統一使用人教社統編教材,教學活動保持一致。

研究方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和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

(二)理論依據

1.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方法論。

2.漢語文及其寫作的相關理論。

(三)實驗前檢測

99年8月,實驗班以「漫步一中校園」為題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了作文能力檢測。3、4兩班作文存檔。檢測結果令人不能滿意。約1/3的作文主題不夠明確,1/2的作文表現內容空洞,2/3左右的同學不會運用時間或空間順序寫景狀物,而且,表達感情直白。經調查得知,多數學生入學前,在中考的激烈競爭壓力下,70%的同學都集中精力至少背誦幾篇到十幾篇「應考」範文,65%的同學少有「實物寫生」式的寫作訓練,因此,可以認定,這些入學新生亟待加強寫作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主要措施與過程

⒈實驗教師要努力學習,主動接受「再教育」,不斷提高水平。在寫作學習方法指導實踐中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克服單純的「應試」教學的思想傾向,樹立素質教育的大語文觀;變「傳授」觀為「服務」觀;輕「寫法」教學,重「學法」指導;輕「說教」訓喻,重「感悟」疏導;常寫「下水作文」,體會個中滋味,提高指導水平;嘗試現代教育技術,改革課堂結構;解放自己,解放學生,研究性學習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⒉實驗班適當調整寫作課節和內容。每兩周壓縮一節閱讀課用於作文評改等。在常規語文課上隨機開設專題講座,加強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做人」教育,從思想意識方面曉諭學生寫作「立意」之道。

⒊指導學生樹立終身寫作學習的觀念。「學無止境」、「好學無時」、「活到老學到老」這些名言警句學生在初中時就能背誦,對流傳千百年的常規解釋也不陌生,然而,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剛剛提出的「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對大學生畢業後還要接受「再教育」、要「終身學習」這些最新的理念卻並不十分了解。因此,從高一新生入學到高三畢業,始終要因時制宜,學習新觀念。在常規課上增設專題講座內容,要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社會已露端倪的社會轉型、教育要轉軌等最新的形勢和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掌握寫作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及電腦寫作、電話交流等表達形式的日趨普及等,盡量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包括終身寫作學習的觀念,增加一種緊迫感,克服單純為「應試」、「升學」而學寫作文的狹隘心理,為寫作學習方法的指導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⒋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學習方法。終身的寫作學習需要培養一種能力,善於使用工具書藉助媒體是其中重要的一點。給高一新生上第一節課時就強調學會學習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自備工具資料書並要求學好計算機。在課上,要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養成勤翻字典等工具書的習慣,常用網路,培養新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⒌增加視聽信息量。擴大閱讀面,引導學生多看多聽,開闊視野,積累信息,把握時代脈搏。生活是寫作的第一源泉,而書籍和視聽作品就是第二源泉。從高一就開展「每日一文」、「每日一古詩(名句)」、每日一新聞和每一假期讀幾本名著的活動。所謂「時文」,是指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主選擇自己欣賞的,以反映當前改革形勢為主的成年人作品,字數在一千字以內。每日一篇,就是要求每班每天都輪流由一名學生利用早自習五分鍾時間向全班朗讀推薦一篇這樣的文章,讀後再將抄寫好的「時文」張貼在靠黑板的牆上,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後讀。「時文」積累到一定數量時,由科代表裝訂成冊,懸掛班教室供有興趣者再隨時翻閱。以一個班60人計算,每人三個月才能輪到一次,負擔不重,而全班同學則每天都能聽到和看到一篇經同學精選的「時文」。「每日一首古詩(名句)」的活動辦法同上相仿。

學校每天下午第八節課時播放中央電視台前一天的整點新聞節目,每天中午和晚自習前休息時間還定時播放節目,我們都要緊密結合作文教學,要求學生充分利用。

⒍開展「每日一篇語文日記」活動。日記,作為作文教學的輔助方式,日益受到中學語文教師的青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如果教者能在日記指導中認真地重視了以下幾點,日記既煉精神又練筆的綜合作用就能得到更充分地發揮。

首先,日記即「每日記」。日久天長,熟能生巧,不愁手中筆不得心應手。學生初寫日記難免不習慣,只要教師能經常督促檢查,乃至親自「下水」,率先重范,學生自會嘗到甜頭。其次,日記要篇篇體現學生獨立的思維性。應要求學生在寫日記時,如實記錄自己每日所見、所聞、所想、所為、所感,這樣才能保證其寫每篇日記都能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概括、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也只有在這日復一日的獨立思維的鍛煉中,學生智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開發。再次,要允許和保護學生在日記中暴露的隱私。這既是尊重學生人格,發展學生個性的需要,也是使日記內容能有真情實感,不致流於充斥假話、空話、套話形式的實際需要。我們採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大致有三:一是凡學生不想讓教師看的篇幅,均可以各種形式將其封上,教師最好能當面批閱,當面發還,絕不偷看。二是教師不經學生本人同意,不引述日記內容,用來講評。三是教育學生不偷看他人日記,培養尊重別人隱私的良好品德。最後,日記指導要及時,這樣,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教育、教學才能既不失時機,有的放矢,又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⒎互相評改作文,合作研究性學習。據調查,30%左右的學生在初中就受過互評作文的訓練,但多數卻從未經歷過。因此,這項活動要循循善誘、循序漸進。互批互改,有集中批一篇的引導訓練,多數情況是動態的四人一組輪流批改。輪流批改時,每篇文每人限時在5分鍾內必按每次具體要求的立意、謀篇、語言等項目給分數寫評語,每堂課用20分鍾互批,用10分鍾左右由作者分析自己被同學們評過的作文,再用10分鍾左右集中選讀得高分的作文。課後老師要再次瀏覽,再次講評。最後擇優選30左右篇上班級牆報,效果很好。

⒏師生交流,引導學生感悟社會人生。師生觀點交流、情感交流更多的應是在寫作訓練中。貼在牆上的每日一篇「時文」,有許多涉及到「反腐敗」、「下崗」、「招商引資」等國際、國內熱點問題,教師是都要看的,並要視情況隨機引導評議。一次正當媒體報道某些大城市的小學取消考試時,發現了一篇抄自《中學生博覽》的「時文」,此文歷數「中國老祖宗發明的」考試這種形式的種種弊端,細致描繪考場作弊的種種丑態,通篇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欲置考試於死地而後快。學生說,「寫得好」,「痛快」。這反映了學生的正常心態,但經過交流、引導,有的學生在日記寫道:原來以為素質教育將要取消考試,現在才明白,考試雖然有待改革,但卻是當代和未來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競爭形式。

⒐學科滲透,學習辯證思維。高中寫作教學重點是「議論」,立論涉及如何正確認識、分析、解決問題諸多方面的能力。經調查得知,高一許多新生不懂一分為二,不知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問政治老師,回答說到高二教材才涉及。結合學生作文中涉及到的內容,我們要借題發揮,隨機引導學生了解並嘗試運用這些方法。後來就出現了作文課上學生常翻政治、歷史等課本的現象,議論文水平提高快。

⒑鼓勵學生發表作品,發現自我,發展個性。「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慾望」。在班級牆報的基礎上,實驗教師借在市電台舉辦的「名師講座」節目中擔任主講之機,講評實驗班學生作品,並號召同學按時收聽;課題組創辦了校內《寫作學習報》,原汁原味發表同學的課堂作文、課余習作、考場作文、互評互改作文,並按期和《語文快餐》等報刊交流,已被轉載多篇;編印《課堂優秀作文選》,全校免費人手一冊。有的學生從來就沒在全班同學前面讀過文章,「每日一文」的活動曾使許多第一次上講台介紹自己喜歡並推薦的「時文」而激動不已。

11.了解高新科技,感受寫作學習方法的新發展。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教學網路,電教室,大屏幕投影儀上課;有意介紹涉及課外上網所獲內容的學生作文;展示少數學生用電腦打字的假期作文;組織實驗班同學觀看國內語文名師講寫作課的錄像片。

12.介紹教師「下水作文」,鼓勵後進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向學生介紹教師的「下水作文」。教師外出歸來向學生介紹見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配合年段搞「學法」講座,鼓勵學生交流寫作學習經驗,組織學生定期總結。

(五)實驗後檢測

主要通過平常作文、互評互改過程和全市聯考中的作文試卷對比和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聽說讀寫來測定實驗效果。經2001年9月作結題總結時研究認定,實驗班同學的寫作學習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90%左右的同學較好地掌握了高中寫作學習方法。90%左右的同學在考場作文中審題准確,90%以上的同學「習作」中能做到觀點正確、鮮明,有30%左右的同學能做到立意比較新穎、深刻;90%以上的同學能夠做到層次清楚,語言通順,字跡工整,文面整潔;80%左右的同學養成了勤翻字典、查找積累資料、寫語文日記等習慣,75%以上的同學基本上把握了作文評價的要點,70%左右的同學有過「網上」搜集信息或相互交流的嘗試,10%左右的同學有積極向視聽媒體投遞稿件的經歷,有百餘名學生在各種報刊或電台電視台發表作品。

四.研究成果

(一)實驗教師寫作學習方法指導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實驗教師的寫作指導課錄像片和製作的課件獲市級一等獎;合作論文多篇在全國和省級刊物或會議上交流發表,多項成果獲獎;還在省教育學會和教科院主辦的《教育信息》和校辦《教科信息》等報刊上發表十幾篇下水作文」。

(二)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師師、生生、師生合作研究學習,共同提高為特色的新的寫作學習方法指導課堂教學模式。在本校已形成的寫作學法指導模式的基礎上,補充了學生在素質教育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新環境下寫作學習方法的指導經驗。開展「每日一文」、「每日一記」和作文互評互改等活動,兼顧內容和形式,使作文與做人的結合教育更具可操作性,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重點高中學生僅靠現有教材「吃不飽」的問題,使寫作教學更具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關愛社會,激發學生自由讀寫興趣,啟發學生自學寫作方法等多方面的益處。

(三)總結了指導學生掌握寫作學習方法的歌訣:

寫作學習有技巧,終生學習要記牢。

多聽多看多評議,勤寫勤記勤思考。

科學思想作武器,合作研究加電腦。

作文做人齊奮進,實踐創新效果好。

(四)總結了適合本校實際的作文評改模式。這種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評改模式,既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啟發了學生研究性寫作學習之道,又能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團隊精神;既解放學生解放教師,又減輕了負擔,提高了效益。

(五)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自我提高意識不斷增強。驗前檢測與驗後檢測對比反差較大,學生寫作興趣日濃,學習水平顯著提高。學生有幾十篇習作發表,在每次全市重點高中聯考中,實驗班語文成績均居榜首。

(六)本課題的研究促進了全校語文教改。課題組牽頭編印了《白城一中優秀課堂作文選》,創辦發行了周報《寫作學習報》30期,利用白城人民廣播電台開辦高中寫作學習講座,加之多次「走出去」帶回的寫作教學研究新信息,促使許多師生寫作教學熱情日益高漲,向校內外報刊投稿更加踴躍。有些班級還辦起了作文牆報、手抄報等。2000年學校百花獎競賽中,在語文和英語學科首次推出作文課,分獲一二等獎,受到一致好評。

(七)實驗班學生歡迎這種改革。

3班學生張新苗談了評改她的作文《競爭》時的體會,能夠給我們很多的思考。

「上次同學們共同批改我的文章——《競爭》,我想受益最大的莫過於我了。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多數同學沒有因為與我個人關系的好壞而影響對此文的態度,他們都擺平了心中的天平,這正是我最感動的一點。

「在決定共同批改我的作文前,語文老師找到我,問我是否可以將我的文章拿到課堂上讓同學們大刀闊斧,品頭論足。同時,他也勸慰我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我同意,因為我認為這不是件壞事,其實,即使老師不經我同意那樣做的話,我也不會有什麼想法,而且說心裡話,我從未有什麼心理壓力,即使在評改的過程中,也沒有。但我仍然欣賞的一點,是老師尊重我,同學們也尊重我,這使得我在批改過程中只感到自己的文章漏洞百出,而並無個人雜念。

「後來,老師讓各位同學把自己的見解寫在文章空白處並給出分數。下課時,老師把那些收了上來。幾在後,我被叫到辦公室。可能老師想我的記錄水平有限,怕聽不全同學的意見,於是讓我把那一打作文稿拿回家看。讀完同學們的評語,我的腦中只有兩個印象:一是同學們挑出的毛病很准、全,且給分可謂「一分千金」;二是幾位同學的見解十分獨到,且用語恰當,短短幾句便顯出異樣的文彩。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絕。

「總之,經過這一次的作文評改,我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了新的認識,弄清了自己在多方面的寫作不足,同時各位同學的直言不諱,鼓勵我更加信心百倍地在寫作這條坎坷路上奮力跋涉,永不駐足。」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語文講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