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曉在線,免費資源,與友共享!
2. 滬教版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案及反思
1、 水的不同形態:汽、雲、雨、雹子、雪。
2、 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
3、 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系。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臟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導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著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里的氣氛更加活躍。
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為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於是,教室里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願意變成雲,因為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於是,我及時引導:那你們知道雲是怎麼形成的么?配合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對雲的形成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也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為下雪能夠凈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為,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像力,甚至於,這種想像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回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像力,才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里: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像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這裡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破解這樣的難題。
結尾一段是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讓他們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局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我運用了多媒體展現洪水泛濫,江河污染的一些畫面。面對這些畫面,學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說可以修建大堤、水庫,有的學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談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沖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復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3.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課是什麼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來級上冊第源一課是《小蝌蚪找媽媽》。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