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一,語文書,第15課
1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專處達?歸雁屬洛陽邊。2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B. 初一語文下冊15課
譯文:
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居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嗎! 只要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於是呂蒙就開始學習。
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東吳阿蒙了!」呂蒙說:「與有志向的人分別幾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告別了。
詞語翻譯
1、初:當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3、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4、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5、今:現在。
6、塗:同「途」。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即當權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異議:當塗:地名)。
7、辭:推託。
8、多務:事務多,雜事多。
9、孤:古時候王侯的自稱。
10、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書。
11、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2、但:只,僅。
12、涉獵:粗略地閱讀。獵,本意獵取,本文為閱讀。
13、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4、乃:於是,就。
15、及:到了…的時候。
16、過:到。
17、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8、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19、非復:不再是。
20、更:更新。
22、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3、見事:認清事情。
24、但:只,僅。
25、孰若:誰像。孰:誰,若:像。
26、就:從事。
27、遂:於是,就。
28、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9、何:為什麼。
30、呂蒙:東吳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人
31、耳:表示限制,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32、吳下:指吳縣,現在江蘇蘇州 。
33、始:開始。
34、與:和。
35、論議:談論,商議。
36、大:非常,十分。
37、驚:驚奇。
38、今:現在。
39、者:用在時間詞後面,無翻譯。
40、復:再。
41、即:就。
42、拜:拜見。
43、待:等待。
44、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對呂蒙親昵的稱呼 46、當:掌管。
45、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6、更:重新。
47、阿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48、邪:嗎。表反問語氣。
49、乎:啊。表感嘆語氣。
48、當塗:當權,當道,即當權的意思。
C.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5課課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專:「孤豈欲卿治經為屬博士邪(yé)(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反問的語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Lǔ)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編輯本段譯文
開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辭。孫權說:「難道我想讓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是應當泛覽一下,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又有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於是,呂蒙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天下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與有志氣的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對別人另眼看待,兄長怎麼認清事物這么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離別了。
D. 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傷仲永課件 百度文庫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5課 《傷仲永》教案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准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麼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裡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准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於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於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後,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麼,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後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裡?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麼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後一段作者講了什麼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後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於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託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傑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後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後,有什麼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後,又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後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E. 語文課堂作業本七年級下 第15課
1.qing,she,shu,sui
2.吳下阿蒙 泛指缺少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版舟。書記是人權類進步的階梯。
4宋 司馬光 編年 資治通鑒 戰國 五代
5.對.....說,當權,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才乾和謀略
6.A D B C
7.呂蒙用軍中事物多來推辭
長兄認清事務多麼晚啊!
8.一開始不好好讀書,但後來明白道理並認真讀書,是個聽君主話的人
9.更換 被
10.技術已經交完了,是你使用出錯了
11.告誡人們做任何事要專心,不能患得患失,否則做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12.羅貫中 元朝
關羽大意失荊州 諸葛亮草船借箭
F. 七年級下冊 語文 15課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1,選自《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資治通鑒》是司馬光(1019~1086)主持編寫的一部編年通體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2,權:指孫權,字仲謀。
3,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你。
4,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塗,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5,辭:推辭。
6,務:事務。
7,孤:古時諸侯王的自稱。
8,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書》《春秋》《禮》等書。
9,博士:古代研究經學的最高官位職稱。
10,邪(Yé):通「耶」,語氣詞
11,涉獵:粗略地閱讀。
12,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3,乃:於是,就。
14,及:到了…的時候。
15,過:到。
16,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7,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18,非復: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2,見事:認清事物。
23,但:只,僅。
24,孰若:哪個像。
25,謂:對……說。
26,就:從事。
27,遂:於是,就
28,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離別幾日。三,代詞,指一些日子。
29,何:為什麼。
30, 即 :重新
31.初:原來,本來。
32,呂蒙:三國時吳國名將。
[編輯本段]三、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人)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編輯本段]四、人教版教參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2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G. 初一語文第15課課件
你可以找專門的課件製作人,獻出100元以下的人民幣。下來的事情交給他們就可以了。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