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9課主要內容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9課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2021-02-12 21:07:52

㈠ 六年級下冊語文19課主要內容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文章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第三部分(第10段),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更深更遠的太空。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巨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千年夢圓的經過,從中體會中國航天人所體現的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學習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在事實的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盡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這句話一方面承接上文,用萬戶的火箭飛行失敗說明中華民族在追求遨遊太空的夢想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遭遇了很多的失敗和挫折;另一方面開啟下文,說明中華民族並沒有因為失敗放棄飛天的夢想,而始終堅定執著,不斷努力。

②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

句子中的三個「最」字,充分說明了載人航天工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充分說明了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顯示出的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也充分說明了中國航天工作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

③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這句話充分肯定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的偉大意義,是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是幾代人數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奮斗的結果,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勇於挑戰的精神。

(2)對詞語的理解。

九天攬月:攬:採摘。到天的最高處去摘月。常形容壯志豪情。

絢爛:光彩炫目。

先驅:在前面開路引導,也指引導的人。

積勞成疾:積勞:長期勞累過度;疾:病。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

風華正茂: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堅持不懈:懈:鬆懈。堅持到底,一點不鬆懈。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瑰麗、嘗試、火箭、捆綁、探索、慘重、穿越、振奮、規模、協作、精細、宛若、概括、評價、魄力、嫦娥奔月、炎黃子孫、積勞成疾、風華正茂」等詞語。

2.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千年夢圓的經過,激發民族自豪感。

3.學習在具體的事實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體會中國航天人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關於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資料,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概況,豐富背景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課中,這些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引入到課堂教學,補充、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課後,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和搜集的資料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如,編小報、辦牆報、搞展覽。

2.出示課題,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課題字面的意思,特別要理解「圓」的意思,「圓」就是使完滿,使周全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並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歸類梳理,大致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問題:千年的「夢」是指什麼?千年「夢」是怎麼圓的?為什麼千年的「夢」今朝圓了?這些問題可以成為研讀課文的主要線索。

3.這篇課文比較長,是略讀課文,要培養學生在快速默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可以簡單寬泛地提示學生「你讀懂了什麼」;也可以抓住「夢」和「圓」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提示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夢?怎麼圓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默讀課文,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默讀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4.課文不僅敘述了千年飛天夢今朝得以圓的結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實來說明「夢圓」背後的精神和力量,這應該成為課文研讀重點。研讀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過程方面,千年的尋夢過程中,中國人民充分表現了炎黃子孫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探索方面,「神舟五號」的研製過程,充分表現了中國的航天工作人員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的精神。

5.千年夢圓在今朝,是中國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值得全體炎黃子孫自豪的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有關句段,比如,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課文後面「閱讀鏈接」《炎黃飛天夢》也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案例

片段:

細讀文本,尋根溯源

師:千年夢圓在今朝。「神舟五號」能順利升天,你認為應該歸功於誰?請你仔細讀讀課文,在有感觸的地方圈圈畫畫,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可以有感而發,寫上批註。

(學生認真地讀課文。)

生:我認為楊利偉是一個功不可沒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為太空飛行第一人,他對祖國忠誠的愛,對航天事業無限的執著,都令我們敬佩。

師:是啊,隨著「神舟五號」的飛天,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出示一組身穿太空服的楊利偉圖片,師生共同回憶2003年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師:楊利偉用三句話概括了他21個小時的太空旅行,這三句話找到了嗎?

生:「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

師:讀了課文,你怎樣理解楊利偉的這三句話?

生:我認為這三句話是楊利偉對飛船的評價,也是對研製飛船的航天人的贊揚。

生:我認為這三句話說明「神舟五號」飛船是很安全、很穩定的,也說明我國的航天工作人員的水平很高。

生:我從課文第5、6自然段看出,楊利偉說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對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評價,他們是默默的無名英雄。

師:能說具體點嗎?

生:從「一百一十多個單位」「多達三千多個」可以看出參加研製、建設、發射的單位及工作人員之多。

師:這么多的單位和工作人員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麼精神?

生:同心協力。

生:團結合作。

師:對,只有團結合作,同心協力,才能完成「神舟五號」這樣大的系統工程。

生:「夜以繼日」這個詞語彷彿讓我看到了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苦戰情景。

師:從中你看到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生:默默奉獻的精神。

師:是啊,為了「神舟五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獻,他們付出的是時間,是智慧,甚至——生命。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有的人……」這個句段。

(學生朗讀。)

師:同學們,一個英雄的背後往往還站著無數的無名英雄。你知道嗎?——(出示課件)為了保證「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科學家們共設計20種救生方案保證航天員安全,針對飛船系統的故障對策有139個;8位科學家未見飛天身先死,這些科學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車上,有的犧牲在實驗室,他們努力了數十年卻沒能看到飛天成功的壯麗場景。

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這段話,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學生朗讀。)

師:正是成千上萬人的不懈努力、團結合作、默默奉獻、才換來了這個美麗的輝煌的結果,才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

五、相關鏈接

1.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1號」衛星由「長征1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萬里長征。

「東方紅1號」衛星進入軌道以後,運行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衛星上的短波無線電發訊機,循環播送《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樂曲聲音清晰嘹亮。每分鍾循環一次,首先以40秒的時間連續播送兩次《東方紅》樂曲,間隔5秒鍾後,播發遙測信號10秒鍾,又間隔5秒鍾,進入另一個循環。人造地球衛星上的遙測儀器不斷地發回各種數據。人們從廣播和報紙上獲知衛星什麼時候經過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這個時間一臨近,人們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興奮地觀看自己國家的衛星。

「東方紅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是我國航天技術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航天器的國家。

2.中國為何要發展載人航天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載人航天,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被關注的問題。載人航天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對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國防和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載人航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載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勁的經濟能力,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因此,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顯示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載人航天,對科技發展具有強大的牽引作用。載人航天技術,集中了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種學科、多種技術領域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載人航天在應用這些已有的技術成果的同時,為促進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載人航天的實現,又對這些科學技術領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實現這些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術成果,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學科的向前發展。因此,載人航天,對於科技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載人航天,對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雖然載人航天直接經濟效益還不明顯,但是,載人航天活動開發的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已經在帶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環境進行一系列的試驗,這些試驗將不僅可以獲得在地面條件下無法生產加工的新材料,還可以獲得新工藝和方法。這些工藝和方法將為促進經濟建設,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產生積極的影響。

載人航天,可以促進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入。載人飛船為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載體。從太空觀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構造,探明地球的資源、預測地震、洪水、颶風、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可以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美國航天員在太空實驗室里進行了146項地球觀察,其中包括農作物的長勢、病蟲害的蔓延、森林火災、積雪的覆蓋融化情況等。將觀察到的資料提供給有關部門的專家,就可以對地質、地理、農業、生物、水文、環境污染和礦藏等進行研究和評估。

3.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三步來實施。

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第一步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即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開始啟動,下一步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將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於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

㈡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9課只要講了什麼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版「我」同魯迅權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著重點記敘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里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㈢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九課主要內容概括起來

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文章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第三部分(第10段),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更深更遠的太空。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巨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千年夢圓的經過,從中體會中國航天人所體現的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學習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在事實的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

㈣ 六年級語文19課的主要內容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文章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第三部分(第10段),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更深更遠的太空。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巨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千年夢圓的經過,從中體會中國航天人所體現的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學習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在事實的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盡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這句話一方面承接上文,用萬戶的火箭飛行失敗說明中華民族在追求遨遊太空的夢想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遭遇了很多的失敗和挫折;另一方面開啟下文,說明中華民族並沒有因為失敗放棄飛天的夢想,而始終堅定執著,不斷努力。

②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

句子中的三個「最」字,充分說明了載人航天工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充分說明了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顯示出的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也充分說明了中國航天工作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

③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這句話充分肯定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的偉大意義,是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是幾代人數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奮斗的結果,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勇於挑戰的精神。

(2)對詞語的理解。

九天攬月:攬:採摘。到天的最高處去摘月。常形容壯志豪情。

絢爛:光彩炫目。

先驅:在前面開路引導,也指引導的人。

積勞成疾:積勞:長期勞累過度;疾:病。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

風華正茂: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堅持不懈:懈:鬆懈。堅持到底,一點不鬆懈。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瑰麗、嘗試、火箭、捆綁、探索、慘重、穿越、振奮、規模、協作、精細、宛若、概括、評價、魄力、嫦娥奔月、炎黃子孫、積勞成疾、風華正茂」等詞語。

2.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千年夢圓的經過,激發民族自豪感。

3.學習在具 ... 展開全部> 網友推薦

㈤ 六年級語文上冊19課的內容

愛讀書愛看書

㈥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9課內容

是「一面」嗎? 一面 課文講述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㈦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9課的主要內容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專先生一面的事,屬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著重點記敘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里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㈧ (人民版)六年級上冊語文19課主要內容

在阿累眼裡魯迅是個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人。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㈨ 六年級語文上冊19課一面的主要內容

〈一面〉
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舉國上下,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魯迅僅見過「一面」,但魯迅的外貌和言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能從小見大,表現出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為青年一代,期望踏著魯迅的足印繼續前進。
老戰士
作者簡介:阿累,生於1909年,原名朱一葦,現名朱凡,江蘇漣水人。阿累尼烏斯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附近的威克,從小就喜歡數學,8歲進入教會學校,充分表現出在數學和物理上的天賦。現在南京金陵大學附中、上海立達學園上過學,後考人上海同文書院學習日語,最後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1931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參加「左翼劇聯」。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當售票員,不久加人共青團,接著參加中國共產黨。因參加賣票工人罷工被捕,兩年後經人保釋出獄,赴馬來西亞,在吉隆坡客孔學校教書。後返上海從事寫作和翻譯。抗戰後參加新四軍,在部隊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後歷任湖南革命大學副校長、省文教廳長、省委宣傳部長、湖南大學校長等職。1983年離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最初發表於黎烈文主編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題:這篇文章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著重點記敘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里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父親」,我們最親近的人;「我」,一個處於社會最下層的公交車售票員,被人歧視。然而此刻魯迅先生卻對「我」這樣溫和,這樣親切,使「我」從心底感到溫暖,感到慈父般的親切,感到長者的慈愛。

②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不會錯,一定是!那個名字在我的心裡亂蹦,我向四周望瞭望,可沒有蹦出來。

一個是崇拜魯迅的文學青年,一個是關心、熱愛文學青年的魯迅,心有靈犀,一見如故。「我」那種激動的心情簡直無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結結巴巴」,顯示出「我」突然發現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先生就站在身邊,激動的神態和幸福的心情,難以用言語來表達。「我向四周望瞭望」,表現出當時社會環境的黑暗和險惡,怕有密探之流在旁邊。作者阿累當時是「左翼劇聯」成員、**地下黨員,養成了高度警惕的習慣。「沒有蹦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一是當時環境的險惡,不能暴露魯迅;二是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這表現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由衷敬愛之情。

③「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

因為與魯迅先生見了一面,這給「我」極大鼓舞,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這是「我」在種種艱苦和險惡面前堅強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給了「我」巨大力量。通過這句話,將一次「小」的見面同魯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結合起來,畫龍點睛,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

(2)對詞語的理解。

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在課文里有鮮明的意思。

懊悔: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裡自恨不該這樣。

莽撞:魯莽。指言語、行動粗率而不審慎。

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撫摩。

頹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惡:憎恨,厭惡。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殷勤、失業、窘相、厚實、苗頭、面孔、輕視、陡然、艱苦、軟綿綿、牛毛細雨、結結巴巴、大病新愈」等詞語。

2.進一步體會運用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魯迅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學建議

1.課文篇幅較長,初讀課文時,可以採用默讀的方式快速瀏覽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或句子,理清脈絡,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可對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稍作介紹。

2.在通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基礎上,重點研讀作者同魯迅先生見面的部分,可以抓住外貌描寫展開教學。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激活想像,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要善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的含義。如,「精神抖擻地直豎著」和「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這寥寥幾筆,既是魯迅外貌的特徵,又顯出了剛毅堅強的性格。

3.課文以《一面》為題,可引導學生結合課題感悟文章主旨:這「一面」給人留下怎樣的印象?說說理由。這「一面」又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白——「一面」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價賣書,親自送書給普通工人,這是對勞苦大眾的深切關懷;誠懇地推薦別人的書,先生又是多麼謙遜;那「微笑」「點頭」,蘊含了先生對青年一代的信賴和希望;而先生那「黃里帶白的臉」,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擔心」的身體,正反映了他把整個生命都獻給了革命事業。「一面」給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以「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時刻記住魯迅先生是和勞苦大眾永遠站在一起的!

4.注重朗讀,讀悟結合。本文寫的雖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魯迅先生給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在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作者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中有不少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句子,適宜通過朗讀體會其中感情。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這一段寫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不會錯,一定是!那個名字在我的心裡亂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作者那種激動的心情簡直無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讀者也好像身臨其境一樣。

人教版語文書六年級上冊五單元第十九課的主要內容

人教版語文書六年級上冊語文書19課課文是《一面》。

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舉國上下,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魯迅僅見過「一面」,但魯迅的外貌和言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能從小見大,表現出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為青年一代,期望踏著魯迅的足印繼續前進。
老戰士
作者簡介:阿累,生於1909年,原名朱一葦,現名朱凡,江蘇漣水人。阿累尼烏斯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附近的威克,從小就喜歡數學,8歲進入教會學校,充分表現出在數學和物理上的天賦。現在南京金陵大學附中、上海立達學園上過學,後考人上海同文書院學習日語,最後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1931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參加「左翼劇聯」。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當售票員,不久加人共青團,接著參加中國共產黨。因參加賣票工人罷工被捕,兩年後經人保釋出獄,赴馬來西亞,在吉隆坡客孔學校教書。後返上海從事寫作和翻譯。抗戰後參加新四軍,在部隊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後歷任湖南革命大學副校長、省文教廳長、省委宣傳部長、湖南大學校長等職。1983年離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最初發表於黎烈文主編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題:這篇文章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著重點記敘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里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9課主要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