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古詩詞三首故事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㈡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課文,誰知道
牧童
唐·抄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㈢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將相和》原文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本文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課文用將相和命題,既包含了是講兩人之間從合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內容,又暗點了文官武將團結一致治理國家的故事主題。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將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質
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趙王:知人善任,能聽取意見的人。
負荊請罪的故事發生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至今在邯鄲市區內還有一條廉頗巷的保留街道。
將相和-網路
㈣ 五年級語文下冊的古詩有哪些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的古詩文有:《牧童》 《舟過安仁》 《清平樂·村居》
1、《牧童》 作者專:呂屬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收錄於 《全唐詩》中。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2、《舟過安仁》 作者:楊萬里(宋代詩人)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其行為中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與聰明。體現了兩小童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
3、《清平樂·村居》 作者:辛棄疾(宋代詩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中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清平樂》(qīng píng yuè),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著名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
㈤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jiujiuheming
樓上貌似是初一上的傷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貫、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這是虛歲,他其實四歲),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儀禮·喪服》鄭玄註:「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贍養」的表現,「收族」,是「團結」的表現。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餘,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為意,傳一鄉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觀之。自是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藉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只有兩年(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聖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後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於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於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終於成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後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人的天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經過後天的不斷的學習。)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讀書人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仲永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生於臨江軍(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號半山。父王益,進士出身,長期在今江西、廣東諸州縣任職,卒於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通判任上,全家舉遷後久居不去,江寧成為第二故鄉。幼隨其父遍歷各地,見多識廣,深諳民情。慶歷二年(1042)舉進士,出任濰南東路(治今江蘇揚州)判官。慶歷七年(1047),調任鄞縣(今浙江寧波東南)知縣,遍訪東西14鄉,部署水利興修,創導貸谷與民(為「青苗法」之發端),政績有聲,且對理財必須「資之天地」(即靠發展生產)有獨特的見解。皇佑三年(1051)再調任舒州(今安徽懷寧)通判。時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聞其文辭政事有聲,交表推薦,均以「家貧口眾」不願就翰林館職,其間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堅請離京出任東南地方官吏,「得盡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點江南東路(治饒州,今江西波陽)刑獄,不久入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書》,力言當從培養、使用人才的各個環節著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財、軍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實為後來變法的早期綱領或理論雛形。仁宗贊其文才,拔為知制誥,然對改革不加採納。再上《時政疏》(又名《本朝百年無事札》;一說呈於熙寧元年,神宗時,強烈呼籲及時改革,「有為之日,莫急於今日;過今日臣恐有無所及之憂」。嘉佑八年(1063)仁宗,不久母喪回江寧守制,離職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木蘭詩:譯文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木蘭回答道)我並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軍中是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字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木蘭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門,坐我東閣西閣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臉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1. 唧唧(jī jī):織布機的聲音。 2.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軍貼:軍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最高統怡者的稱號。 6.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7.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8.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9.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0. 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11.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12. 朝、旦:早晨。 13.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4.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15.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戰爭。 16.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過。 17. 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十二轉為最高的功勛。 19.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餘。 20.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1. 不用:不願做。 22.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23. 郭:外城。 24. 扶將:扶持。 25.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聲音。 27. 著:穿。 28.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29. 帖花黃: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30. 火伴:同「夥伴」。同伍的上兵。當時規定若干土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31.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著眼。 32.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傍地走,並排跑。《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鄉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文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口技譯文 京城裡有一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屏障,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障內,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裡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婦人拍著孩子,給他餵奶,孩子口裡含著乳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嗚嗚地哼唱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時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兒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烈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一隻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其中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jī) 乎都想爭先恐後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撤掉屏障一看裡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1.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舉行宴會。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但:只。聞:聽見。坐:通「座」。然:...的樣子。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乳:餵奶。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時間副詞,據《詞源》釋為「隨即」。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說出。6.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股:大腿。走:跑。2、作者情況 林嗣(sì)環,號起八,字鐵崖,明末清初人,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官橋鎮赤嶺後畲(現駟嶺村,原籍福建省晉江縣)。他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集》、《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狼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1.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敵 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 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5.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㈥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古詩有哪些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的古詩文有:《牧童》 《舟過安仁》 《清平樂·村居》
1、《牧童》 作者: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收錄於 《全唐詩》中。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2、《舟過安仁》 作者:楊萬里(宋代詩人)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其行為中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與聰明。體現了兩小童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
3、《清平樂·村居》 作者:辛棄疾(宋代詩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中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清平樂》(qīng píng yuè),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著名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
拓展資料:
本套叢書包括小學一至六年經語文、數學各12冊。概括起來,叢書具有以下特色:
一、實用性。本套叢書與教材同步既有課內知識的強化訓練,又有課外知識的拓展延伸;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它既可以作為學生的自學資料,又可以作為教師的參考資料,還可以作為家長的輔導資料。
二、科學性。叢書嚴格遵照新課標的要求,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著眼提高能力,能於探究學習、創新教育,依次編寫了基顧篇、應試篇、課外篇,通過同步滾動式訓練,實現了能力層次遞進的目標。
三、靈活性。叢書的編寫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課堂與生活的接軌,摒棄了過去那種「學生動筆做練習」的單一模式,解放了學生的腦、眼、口、手,構建了「讓學生動腦思考,用嘴來說,用眼來觀察,用手來操作」這樣一種全新的模式,實現了學習、課本、生活、練習冊之間的有效對話。同時還完善了考評辦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積極性,促進老師、學生與家長三者之間的相互溝通。
四、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叢書從兒童心理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設置了「趣味學」、「趣味閱讀」等欄目,真正做到了一切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㈦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1.《草原》2.《絲綢之路》3.《白楊》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語文園地一》5.《專古詩三屬首》6.《冬陽·童年·駱駝隊》7.《祖父的園子》8.《童年的發現》9.《兒童詩兩首》《語文園地2》10.《楊氏父子》11.《晏子使楚》12.《半截蠟燭》13.《打電話》《語文園地3》14.《再見了,親人》15.《金色的魚鉤》16.《橋》17.《夢想的力量》《語文園地4》18.《將相和》19.《草船借箭》20.《景陽崗》21.《猴王出世》《語文園地五》第六單元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2.《人物描寫一組》
23.《刷子李》24.《金錢的魔力》《語文園地七》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6.《威尼斯的小艇》27.《與象共舞》28.《彩色的非洲》《語文園地8》
㈧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目錄
第一組
1草原 (老舍)
2*絲綢之路
3白楊 (袁鷹)
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5古詩詞三首
牧童 (呂岩)
舟過安仁 (楊萬里)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6冬陽·童年·駱駝隊 (林海音)
7*祖父的園子 (蕭紅)
8童年的發現 (費奧多羅夫)
9*兒童詩兩首
我想 (高洪波)
童年的水墨畫 (張繼樓)
口語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10楊氏之子 (劉義慶)
11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12*半截蠟燭
13*打電話
口語交際·習作三
回顧·拓展三
第四組
14再見了,親人 (魏巍)
15*金色的魚鉤 (陸定一)
16橋 (談歌)
17*夢想的力量 (江菲)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18將相和 (司馬遷)
19草船借箭 (羅貫中)
20*景陽岡 (施耐庵)
21*猴王出世 (吳承恩)
口語交際·習作五
回顧·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網際網路將世界連成一家 (路甬祥)
神奇的電腦魔術師 (路甬祥)
網上呼救
把握自己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奇怪的東南風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第七組
22人物描寫一組
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 (徐光耀)
臨死前的嚴監生 (吳敬梓)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 (曹雪芹)
23*刷子李 (馮驥才)
24*金錢的魔力 (馬克·吐溫)
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季羨林)
26威尼斯的小艇 (馬克·吐溫)
27*與象共舞 (趙麗宏)
28*彩色的非洲 (彭仁)
口語交際·習作八
回顧·拓展八
選讀課文
1拉薩古城 (次多)
2故事兩則
加了一句話
我們一起消滅法西斯
3一件運動衫 (馬克·哈格)
4豐碑 (李本深)
5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 (趙明)
6我們家的男子漢 (王安憶)
7孔明智退司馬懿 (羅貫中)
8維也納生活圓舞曲 (馮驥才)
9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生字表1
生字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