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以下內容為轉載,希望對您有用:
小學三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教案
(一)課文系統簡介
本冊教科書新編選的課文,佔全書課文的一半以上。有描繪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有展示祖國壯麗河山的《漂亮的小興安嶺》《「東方之珠」》,有反映領袖風貌、名人風採的《奇怪的大石頭》《我不能失信》,有敘說中外兒童生活的《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槐鄉的孩子》,也有介紹祖國悠久文化與歷史的《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更有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優秀品質的《矛和盾的集合》《獅子和鹿》。
全冊課文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內涵豐富。蘊涵著相互關愛、理解尊重(《掌聲》《給予樹》)等情感因素,同時亦有歷練品質(《我不能失信》《爬天都峰》)、倡導動手動腦、探索自然奧秘(《花鍾》《玩出了名堂》)等適應信息社會和開放社會要求的時代精神。
第二,題材廣泛。有反映國外生活的《給予樹》《好漢查理》,有反映鄉村生活的(《風箏》《槐鄉的孩子》),有反映學校生活的(《我們的民族小學》《掌聲》),有反映家庭生活的(《信箱》《我不能失信》)。這樣廣泛的題材,能夠適應多個不同的地區(西部的寧夏、新疆、青海,中部的河南、江西,發達地區的深圳、廈門),它不是一個受空間限制的鄉土教材。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題材的豐富與多樣,則更有利於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認識大千世界。
第三,體裁多樣。這么多新編選的課文,分屬於不同的體裁,既有童話、故事,也有詩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語言活潑,生動有趣。它們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聯系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教師易教,學生愛讀,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學習要求簡介
1、學習要求出現的位置。教材將學習要求分別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種位置是單元前面的導語,第二種是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的連接語,第三種是文中學習夥伴的話,第四種是課後的練習。導語和連接語在前面已經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2、學習要求的側重與引導功能。不論是文中學習夥伴的提示,還是課後的習題要求,都力圖加強「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引導,這種引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讀書。根據不同課文的具體情況,讀書的具體要求不同:有的是「課文寫得很美,我要好好讀一讀」,「我要多讀幾遍課文,把對草地和蒲公英喜愛的感情讀出來」,「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書是貫穿於整個小學階段的基本要求,需要學生在不同類型的課文閱讀中反復訓練才能得以掌握。
(2)積累好詞佳句、優秀段篇。譬如,「我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下來了,你抄了哪些」,「讀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這一段抄下來」,「課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聲』『茂盛的花草樹木』這樣的詞語,我們來找一找,再抄下來」。積累詞句同認字寫字、讀書一樣都屬於基本要求,也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提示。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教材中安排這樣的內容,不等於只是要求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來積累詞句,教師要以此為示範和憑借,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繼續積累詞語。
(3)引導學生領會課文遣詞造句上的特點。譬如,《爬天都峰》(10頁)「從『終於』這個詞,我體會到」,《趙州橋》(75頁)「這句話這樣寫,好在哪兒呢」,《富饒的西沙群島》(89頁)「我發現課文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這些內容的提示,有利於學生感受語言使用的准確、精密、生動,學習語言表達方式方法,便於學生在其他課文的閱讀過程中,准確領會詞句意思、體驗表達妙處,並在習作過程中學習運用這些表達方法。
(4)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內容,體驗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譬如,《我們的民族小學》(2頁)「我好像看到了這樣的情景」,《金色的草地》(7頁)「我知道草地為什麼會變顏色了」,《灰雀》(19頁)「列寧為什麼不問男孩卻問灰雀呢」,《孔子拜師》(67頁)「從這句話我感受到」,陶罐和鐵罐》(107頁)「『奚落』是什麼意思呢?我要往下讀讀看」。
(5)結合生活實際,使課文學習進行有效延伸、拓展。譬如,《花鍾》(54頁)「我也想去觀察一下周圍的花」「我要觀察其他事物,還想寫觀察日記」,《科利亞的木匣》(106頁)「我想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陶罐和鐵罐》(109頁)「我們來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學生面對教材中安排在導語、連接語、文中、課後的學習要求提示,可以將其看作學習夥伴在讀書時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為學生本人的疑問、想法;此外,我們還應理解,這些題目內容的安排,一方面是處於讀懂「這篇」課文本身的目的而設置的,如果學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那麼他對於課文的理解還不到位;另一方面,這些內容的安排是想為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範,譬如,人們常常說,「讀書時要邊讀邊想」,這里的問題不是人們讀書時不去思考,因此我們來提倡「邊讀邊想」,這個要求指的是「在何處想」「該怎樣想」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課文,領會了其中的感情,從而不會「誤解」「曲解」課文。這樣看來,我們這些練習提示,主要目的是為了閱讀能力和方法的培養而設置的。
(三)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誤解與糾謬。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通過近三年以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注意到,為數不少的教師對課程標准提出的這個有關讀書的要求有所誤解和曲解。他們認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僅僅是閱讀形式的多樣問題,於是,老師所謂的閱讀指導便流於集體讀、分組讀、領讀、男女學生對讀、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讀等等諸多閱讀形式的更替與展示。大家不要忘記,課程標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之後還有這樣的表述,「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不難發現,「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是「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手段,不顧「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個目的而單純追求閱讀形式的多樣,是對課程標準的誤解和曲解。換句話說,閱讀形式的選擇必須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與教師的指導。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種理念的確立,主要目的是力圖規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灌輸」行為,代之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去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理解成教師不必給予必要的閱讀指導,學生可以憑借不同形式的、單純的個人閱讀就可以領會課文內容,學會表達方法。
3、重視閱讀的指導。重視閱讀的指導包含不同的層次和內容:第一,指導什麼;第二,如何指導。
先看指導什麼。對於那些不傳達給學生他就無法自主獲得的知識、技巧,教師不必反復地要求學生自主嘗試、習得,以避免學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終也無法達到教師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平等的對話,譬如「我也來試試,這樣讀是不是好一些?」「請讓我試試好嗎?」直接將正確的處理辦法演示給學生,例如:詩歌的誦讀、長句的斷句、停頓,輕聲、兒化、疑問等等。
不過,單純的示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在領會內容和傳達感情的過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層次的領悟則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逐步習得。教師在指導學生深入領悟課文時,需要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前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會遇到某些問題,此外,教師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這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則可以學習提問的方式和角度。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家可以參考文中學習夥伴的話和課後習題中的內容,也可以參照我們列舉的有關課程標准當中的階段目標,自主設計。這里特別強調兩點:第一,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的問題,都要特別注意提問的內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思考價值,同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位老師在講授《日月潭》時,提了這樣的問題:「日月潭在哪裡?」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大,因為教材里已經寫到「日月潭是我國台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如果問「為什麼把這個大湖叫日月潭」則更為合適,因為光華島將湖水分開才有其名,孩子需要一些概括)。第二,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學生知道自己或者老師提出的問題屬於哪個角度。明確提問的角度,有助於學生正確思考和解答問題,同時可以使學生在理論上明確當我們遇到其他文章時,該怎樣思考、從什麼角度提問,這是一個示範和模仿學習的過程(浙江的王雷英老師上的《軍神》給我們提供了啟示:劉伯承剛強,一是沃克醫生的反映、一是劉伯承自己的反映、一是作者敘述的話語等幾個方面)。可以提問的內容和角度很多,一般來說,可以從題目入手(《富饒的西沙群島》,「富饒」這個定語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從部分詞句的表達方法、含義入手(《爬天都峰》「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中的「掛」字),還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頭》「想不到,這項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問有關」、《掌聲》「從英子的變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師提出問題之後,要給學生一個回應,不要僅僅是布置問題,而沒有相應的下文(有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聽別人讀課文,看能否聽出什麼,但是讀完以後,卻沒有了回應)。
以上說明的是指導的內容,那麼,應該如何指導呢?課程標准中提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里提出的「教師的分析」,指的是教師直接將問題的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它不是我們所提倡的。教師在閱讀指導時,要注意策略的選擇:一種策略是,從學生對教師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中提取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學生對於同一問題的回答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回答的比較中,認識、選擇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另一種策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突出問題的焦點,引起學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這樣一句話,「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老師可以據此提問,「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列寧的什麼心情,列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我們應該如何通過自己的閱讀傳達出這種心情?」這樣的問題不只是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個用意則是呼應課程標准提出的「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要求,引導學生培養捕捉信息、體會情感的能力與習慣。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學習夥伴有這樣說到:「從『終於』這個詞,我體會到……」如何體會「終於」這個詞的作用,教師可以設問,「『終於』能否去掉,去掉之後與原句相比,有什麼不同」,通過這樣的提示,引導學生關注關鍵詞語、學習領會詞語表達作用的基本方法。第三種策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心理實際,解決教材中出現的問題。大家都記得一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自己去吧》,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知道,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共有兩個場景,其一是小鴨和媽媽的對話。小鴨想要媽媽帶領自己去游泳,從言語交際下去講,這無疑屬於一種請求,請求應該遵循這樣的一個原則,那就是請求的人應該真誠、語氣誠懇、謙和,因此,讀好「媽媽,您帶我去游泳好嗎」這句話,首先要求學生學會運用誠懇、謙和的語氣,這是請求得以成功的禮貌原則。那麼,選擇何種策略使學生學會這樣的問話方式呢?教師可以創造情境,那就是舉例(比如借東西)讓學生回憶一下、操作一下自己會如何向他人發出請求,然後將自己的體驗遷移到課文的閱讀當中去。
這僅僅是適合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指導方式,那麼,進入中高年級以後,隨著學生知識、年齡、閱歷的增長,語言知識的豐富,上述的示範模仿應該相應地淡化,同時,要求學生根據當時的情境領會、感受人物的心情變化則變成了重點,因此,如何通過自己的閱讀將任務當時的心情表達出來則變成了朗讀指導中的重中之重。不論上述的哪一種策略,都要注意方法的歸納和引導,盡量使學生從理論上掌握一些閱讀策略,不要停留在個別的、具體的、為解決一時一地的瑣碎評析上去。
還須說明一點,提問與回答是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很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幾個來回的問答交鋒。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把握問題的解決過程,盡量避免跑題。譬如《荷葉圓圓》。
B.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及措施
一、指導思想
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提升素質教育和語文素養教育,採用現代化教學方法,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進行系統學習方法指導。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不僅要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更要著眼於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增強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大語文學習全面發展。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大部分同學基礎扎實、習慣良好,上課積極認真,課外閱讀興致高,字也寫得不錯,對語文興趣濃厚。但亦有個別學生受家庭等因素影響,基礎較為薄弱,上課不自覺,作業潦草,掌握知識與課程要求差距較大。這學期,我將本著「一個也不掉隊」的精神,採取有效的教學措施,調動每一個孩子的語文興趣,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材分析
總體分析:
縱覽2021年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吸收了語文課程建設和課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鑒了各地課堂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注重拓展知識的寬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強素養的厚度,強化情感的溫度,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有以下特點:
1.注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在培養學生養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冊教科書通過寓言故事、古典詩詞、童話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傳遞熱愛祖國,實事求是,勤勞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實基礎。
重視識字寫字,重視閱讀,重視習作,重視口語交際,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在課堂上享受學習語文的過程而不是學課文的過程。
3.著重以學生為本。
中年級學段的語文學習呈現一種過渡性,本冊教科書准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方向,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採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享受學語文的樂趣。
4.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多種多樣的活動為平台,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進一步將自己的學習收獲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
5.關注大量閱讀。
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設計了資料袋供學生參考,還專門設計了「快樂讀書吧」作為讀書專題活動,學生既能將習得的學習方法運用到閱讀中,又能從閱讀中獲得新知識。
6.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積累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將其應用到學習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為主自動獲取。
單元分析:
2021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按照專題編排內容,本冊教科書安排了八個單元,其中7個單元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結構組成的單元,其中人文主題分別是「可愛的生靈」、「品味經典寓言」、「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察與發現」、「發揮無限想像」、「追憶幸福童年」、「奇妙的世界」、「有趣的故事」。一共選編了28篇課文,其中22篇為精讀課文,6篇為略讀課文。課文語言規范,符合三年級學生認知特點。體裁多種多樣,內容生動,趣味性強,既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也弘揚了中華優良傳統,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
完整word列印版,請見網路文庫:2021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C. 三年級語文下冊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
老師要求的全都掌握,並且能看課外書籍,能寫一些小短文,對語文感興趣,能思考一些問題,大概就是這樣了。
D.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1、「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誤解與糾謬.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通過近三年以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注意到,為數不少的教師對課程標准提出的這個有關讀書的要求有所誤解和曲解.他們認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僅僅是閱讀形式的多樣問題,於是,老師所謂的閱讀指導便流於集體讀、分組讀、領讀、男女學生對讀、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讀等等諸多閱讀形式的更替與展示.大家不要忘記,課程標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之後還有這樣的表述,「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不難發現,「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是「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手段,不顧「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個目的而單純追求閱讀形式的多樣,是對課程標準的誤解和曲解.換句話說,閱讀形式的選擇必須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與教師的指導.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種理念的確立,主要目的是力圖規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灌輸」行為,代之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去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理解成教師不必給予必要的閱讀指導,學生可以憑借不同形式的、單純的個人閱讀就可以領會課文內容,學會表達方法.
3、重視閱讀的指導.重視閱讀的指導包含不同的層次和內容:第一,指導什麼;第二,如何指導.
先看指導什麼.對於那些不傳達給學生他就無法自主獲得的知識、技巧,教師不必反復地要求學生自主嘗試、習得,以避免學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終也無法達到教師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平等的對話,譬如「我也來試試,這樣讀是不是好一些?」「請讓我試試好嗎?」直接將正確的處理辦法演示給學生,例如:詩歌的誦讀、長句的斷句、停頓,輕聲、兒化、疑問等等.
E. 三年級語文下冊
有電子課本 你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