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發布時間:2021-02-07 15:48:48

⑴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習作七怎麼寫

你寫《負荊請罪》前面的故事《澠池之會》我有資料:中文名稱: 澠池之會
發生時間: 公元前279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發生地點: 澠池
事件介紹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約當今河南林縣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率軍攻趙,取光狼城(約當今山西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秦在對趙進行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於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訣別時約定說:「大王出發之後,估計來迴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後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趙王到了澠池與秦王相會。席上,秦王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聽。」趙王就在筵席上彈了一曲。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們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起眼睛,大聲呵斥他們,嚇得那些人直向後退。秦王很不高興,只得勉強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占趙的上風。趙國調集了大軍提防秦國進犯,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⑵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七作文

再品《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品讀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讀完之後,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文章主要寫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感人事跡。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肖邦說的那句話:「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臨死前對姐姐的囑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肖邦「生在祖國,死也在祖國,心裡永遠不會忘記祖國」的愛國情懷。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呢!這種愛國情懷把我給震撼了。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和作曲家。肖邦他熱愛音樂,但他更熱愛祖國。在離開自己祖國的時候,他熱淚盈眶。當聽到了華沙爆發了起義,而又失敗後,他悲痛欲絕。他把一切悲憤化為力量,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進行忘我創作。他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沙皇俄國的憤怒抗爭和對祖國的憂慮。而又在彌留之際,他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貢獻出來,這種可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古今中外,像肖邦這樣的愛國仁人志士數不勝數。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他幫助國家抗擊金兵,卻不斷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歲時,他仍然不忘祖國統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體一陣不適,知道自己將與世長辭,便拿來筆和紙寫下了《示兒》這首詩。寫完之後,他慢慢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

肖邦,一個有著愛國精神的人、一個擁有愛國之心的人、一個讓我敬佩的人…… 讓我們也像肖邦一樣,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吧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⑶ 小學6上習作7(蘇教版)

http://szoec.baoan.net.cn/xxb/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73

這里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於多年漂泊「劍南」急於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雲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於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於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像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⑷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七作文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⑸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前後故事經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 在 異 鄉 為 異 客,
每 逢 佳 節 倍 思 親。
遙 知 兄 弟 登 高 處,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2)異鄉:他鄉,遠離家鄉。
(3)佳節:美好的節日。
(4)倍:加倍,更加。
(5)遙知:遠遠的想到。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譯文
我獨自一人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我一人。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王維的家在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地處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然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詩的第一句用了「獨」、「異」兩個字,分量下得很足。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他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是說在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詩人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描寫就顯得十分自然。這種體驗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用的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會顯得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詩人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詩人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重陽節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的句子,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維的詩似乎更不著力。
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代沈德潛認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里說:「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像,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詩人料定,當親人團聚在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最後兩句運用對比寫法寫詩人自己的想像,更突出他的思念。
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凈清新,精美雅緻,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他生於公元701年,死於761年,唐朝詩人,外號「詩佛」。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⑹ 語文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7例文300字

別作弊。

⑺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⑻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寫語文書里的故事,怎麼寫(不要網上的復制粘貼,自己寫哪怕稍微少一點。

你不要復制粘貼,那你還要問網路知道?好好鍛煉自己,寫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⑼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習作七作文怎麼寫500字

藏在《負荊請罪》里的故事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我們書本上「負荊請罪」這個話劇原來是和「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起的,他們和一塊就又成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將相和。 將相和中的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趙王得到了當時的稀世珍寶--和氏璧。秦王聽說了,眼饞的不得了,便派人到趙國,說秦王願意拿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王頓時進退兩難,只好派藺相如為使者,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恭恭敬敬的地把和氏璧獻上。親王拿著和氏璧,與眾大臣一起觀賞,卻隻字不提換城之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接壁上有瑕疵之事把和氏璧搞到手,指著秦王大喊:「我家趙王讓我把玉帶來,可大王您卻一點誠意也沒有,如果大王比我,我就和這和氏璧一起裝在這柱子上。」秦王怕和氏璧會碎掉,便裝模作樣的給藺相如指出所要交換的城池,並說五天後舉行換城儀式。誰知,當晚藺相如就讓人帶著和氏璧回了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後來,秦國想要收復趙國,趙國士兵頑強抵抗,但秦軍殺了很多趙人。後來,秦王找趙王到澠池會談。於是,趙王帶著藺相如一起去了澠池。秦王聽說趙王對樂器很有研究,便想聽聽趙王鼓瑟。趙王無奈,只好鼓了一段,秦王當場讓史官記下:x年x月X日,趙王為秦王擊缶。藺相如看不下去了,把劍指著趙王說:「我家趙王為您鼓瑟了,現在我請您為我家趙王擊缶,否則,咱們同歸於盡。」親王害怕,只好隨便敲了幾下。藺相如也讓史官記下了。這就是澠池之會的故事。經過完璧歸趙 和澠池之會後,藺相如的官職高過了廉頗,所以才出現了我們課本上負荊請罪的故事。

將相和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我們做人要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知錯就改,面對困難要機智勇敢!

⑽ 語文六年級上冊蘇教版習作七作文怎麼寫

我深深佩服藺相如的聰明才智,但更佩服他的人格魅力。正是由於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和顧全大局,深深地感動了廉頗,才促使廉頗勇敢地負荊請罪。
一眨眼,這個學期又快結束了,想一想,收獲的確不少。但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那些課本上的知識,連有些課文背後的故事我也了解了許多。比如《小草和大樹》背後夏洛蒂與《簡·愛》的故事,《錢學森》背後放棄名利、毅然回國的故事,等等。現在,我就為大家講講《負荊請罪》背後的故事吧!
「負荊請罪」這個典故家喻戶曉,說的是趙國的武將廉頗對文官藺相如無禮,而藺相如卻為國家著想,不跟廉頗鬧翻。廉頗知道後深感內疚,主動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賠禮道歉。那麼為什麼廉頗要對藺相如無禮呢?這還得從另外一個典故「完璧歸趙」說起。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有一次,趙王得到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做和氏璧。秦王得知後非常想要,就答應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王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秦王見到和氏璧非常高興,但絕口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藺相如假託璧有毛病,從秦王手中把璧要了回來。藺相如拿著璧喊道:「如果秦國不拿出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這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拿出地圖來指了指,藺相如又提出要舉行交割典禮,並約定了日期。藺相如回到客棧,當天晚上就讓部下扮作商人,帶著和氏璧抄小道回到趙國。到了約定的日期,藺相如對秦王說:「璧已經送回趙國,請大王先交出十五座城池,我再把璧送給大王。」秦王覺得不值得,只好遺憾地放走了藺相如。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幾年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讓趙王鼓瑟,並讓人做了記錄。藺相如很生氣,就讓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再三推辭。藺相如對秦王說:「我離你只有五步遠,你要是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秦王只好擊缶,藺相如也讓人做了記錄。秦王知道廉頗率領的大軍正嚴陣以待,所以不敢對趙王下手,就把趙王放走了。這就是「澠池之會」。趙王回國以後,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廉頗心裡很不服氣,就對藺相如故意找茬,而藺相如顧全大局一再退讓,這才發生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通過這兩件事,我深深佩服藺相如的聰明才智,但更佩服他的人格魅力。正是由於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和顧全大局,深深地感動了廉頗,才促使廉頗勇敢地負荊請罪。而廉頗知錯能改,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與藺相如和好如初,這種態度也應該贊賞。

閱讀全文

與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