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五年級語文大秦帝國下教案

五年級語文大秦帝國下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06 13:19:52

㈠ 大秦帝國中為什麼下人應答時都說「嗨」

「嗨」在歷史文獻中有記錄是「是 」意思!現在廣東粵語里的是也跟嗨同音。

廣東話里「嗨」就是「是」的意思。電視劇里也沒有一見面就說,一般都是表示收到命令的時說,而且發音是單音節hai,和日語里的「ha-yi」還是有區別的。

嗨是春秋,戰國時期里,表示「是、遵命」的意思。喳是清朝電視劇中臣工回答皇帝時的用語,表示意思是「是」。但請注意,在歷史上應該回答的是「(口庶),讀音為zhe,喳是錯誤的。秦朝時期,秦國不是"嗨"。而是「呵」,表示「是、明白、知道了」的意思。包括清朝,清朝里,滿洲族說「遮!」,漢族說「遵命」。

但是,「嗨」這個詞,在哪朝哪代都不大可能用於對皇帝的回答。因為古漢語中用於應答的詞主要有兩個:「唯」和「嗨」,而兩者的區別在於「唯」急促,而「嗨」舒緩。

在漢代或唐代的歷史上,面對皇帝的時候,無論是大臣、嬪妃還是太監,都不會說嗨,可能常用的詞大概是「唯」,不過這個詞現代漢語早已不用,如果是寫白話文或者給電視劇編劇,倒不如乾脆用「遵旨」、「遵命」甚至就一個「是」就結了。

(1)五年級語文大秦帝國下教案擴展閱讀

戰國晚期,秦國獨大。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與繼承王位之秦孝文王相繼離世,秦廷陡現嫡庶之爭。巨賈呂不韋陽謀篡國,扶植流亡在外的公子嬴異人上位。

長公子嬴奚恨別咸陽。政亂平定,秦伐六國,漸有一統天下之勢。惟與宿敵趙國之戰,敗績頻仍,且將星凋零,民苦國累,秦趙結仇愈深。王子嬴政與母親趙姬返秦之後,在仲父呂不韋的訓教下,母後的呵護下,顯王者之尊。為了兒子的王位,趙姬與呂不韋聯手,打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

而嬴政用王弟成蟜之血,洗清通向王位的道路;污穢內宮的嫪毐日益做大,且有篡國之念。嬴政利用呂不韋、宗室嬴奚,鐵腕滌盪嫪毐之亂。動亂平息,嬴政再無情驅逐母後趙姬,貶相國呂不韋。至此,嬴政攬政於手,主國於秦。後嬴政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

㈡ 《大秦帝國》 全六部 下載

那是很好看的作品。我都看過兩遍了,現在進在買書看後面的幾本。內如果你用BT的可以進以下網址容 http://nnv.dl1.btchina.net/download.php?s=745815666b21b87c&attachmentid=1141851

㈢ 《大秦帝國之國命縱橫》txt全集下載

大秦帝國之國命縱橫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專下載:

內容預覽:
一場屬千古罕見的暴雪湮沒了秦川。
秦人諺雲:秋後不退暑,二十四個火老虎。誰能想到,火老虎還在當頭,滾滾沉雷便不斷在天空炸開,碩大的雪花從天空密匝匝涌下,便彌漫了山水,湮滅了原野。那無邊的嘭嘭嚓嚓之聲從天際深處生發出來,直是連綿戰鼓,敲打得人心顫。雄視關中的咸陽城四門箭樓,頃刻間便陷入了茫茫雪霧之中。九里多寬的渭水河面本來還是碧波滾滾,半個時辰中竟被暴雪封塞成了一馬平川!涇水、灞水、酆水、滻水、滈水、潏水、洛水,竟全部在頓飯辰光雪雕玉封。巍巍南山,蒼蒼北阪,也盡被無邊無際的白色帳幔覆蓋。倏忽半日,竟是鳥獸歸巢,行人絕道,天地間一片混沌飛揚的白色,整個世界都被無邊的風雪吞沒了!
渭水南岸,卻有一支黑色馬隊,正在茫茫雪霧之中向南疾行。
驚雷閃電,暴雪壓頂撲面!這支馬隊卻依然保持著整肅的部伍,不徐不疾的走馬行進,沒有絲毫的驚慌失措。馬隊護衛著一輛黑色篷車,在無邊雪幕中越過灞水,爬上藍田塬,便徐徐沒入了……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㈣ 大秦帝國(1-6部全)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http://pan..com/s/1dFJ1O2H

全集

㈤ 五年級課文絲綢之路的故事

玄奘西行
(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游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後,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游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跡,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後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遊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㈥ 下載孫皓暉《大秦帝國》全套

㈦ 大秦帝國之崛起下一部

共三部!
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在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華夏大地的西陲正經歷著一場亘古未有的「黑色裂變」。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這裂變般的陣痛中重生。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與中原六國相融合,共同成就華夏文明的正源。
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
商鞅變法後,秦國邁入嶄新的崢嶸歲月。日趨強大的秦國,使列國陷於極度恐慌之中。戰國進入大挑戰大機遇時期。大批英才名士登上戰國大舞台,各國關系不斷重新洗牌。蘇秦離秦入魏游說六國結盟合縱,對秦國構成合圍之勢,秦國陷入空前危機。 年輕的秦國君果斷任用張儀,秦國又一次君臣攜手,成為流傳千古又一段政治佳話。……於是,張儀頻頻出手,縱橫捭闔,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險局,寫下華夏外交史上華彩樂章。秦惠文王主政時期,對內鼓勵耕戰,對外突破交困,交攻互用,雖時有險局,但交戰布局錯落有致。東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服義渠。秦惠文王為歷史交出一份亮麗成績單。
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
秦昭王當政不久,列國展開一系列兼並戰爭。秦國看準時機,先與齊連橫,攻略魏國大片土地。由此,戰國到了秦齊趙三國並強階段。此時秦國國內,穰侯擅權,宣太後掌政,秦昭王王權旁落。此時,局勢對秦國十分有利:縱橫家蘇秦與燕王秘約赴齊間齊,以滅齊為目標「死間」齊國。面對國內政治困局和國外有利機遇,秦昭王毅然起用范睢,逐魏冉、廢太後之權而恭養之。同時,與蘇秦合謀,舉兵攻破齊國。秦昭王遣將白起,相繼在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發動四大戰役,殲滅了韓魏齊楚趙百萬以上兵力,使秦與列國消長發生了根本轉折。自此,秦國崛起。

㈧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

[編輯本段]陸路絲綢之路
目的: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4)西域都護的設立:
2、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陸路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陸路絲綢之路的發展
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像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像中那樣地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區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於商旅運輸。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據傳在公元前41世紀左右即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則在不久後也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另外,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對於游牧民族和商隊運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沿線各強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旅行。
最初的發展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墳塋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的貴重品西行至裏海沿岸,並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雖然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沒有定論,但是目前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中,確實出土了部分在這一時期的絲綢製品。在中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相當規模的對外經濟交流。《史記·趙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蘇厲用趙國通過對外貿易得到的財富威脅趙惠文王一段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因為人們相信,「崑山之玉」即為昆侖山下出產的軟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
隨著公元前5世紀左右河西走廊的開辟,帶動了中國對西方的商貿交流,西域地區諸如鄯善、龜茲等國家紛紛在這一時期逐漸出現。而當時的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賽里斯」(Seres,源自希臘語言「絲」,從漢語「絲」的音轉化的「Ser」。)——對中國的稱呼。這種小規模的貿易交流說明在漢朝以前東西方之間已有經過各種方式而持續長時間的貿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絲綢之路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種重要的寶石。不僅僅是絲綢,同時絲綢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紀就開始出現在中國、印度、埃及——這意味著中亞地區的商旅貿易開始的時間要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些。約1000年後,青金石的貿易開始傳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後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國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發現證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亞的貿易。人們相信,在前14世紀時期,埃及人已經造出了船。在埃及,人們發現了距今5000餘年,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說明埃及人已經開始沿著這條時候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道路上,展開了一定規模的貿易。一些人認為是前1070年左右絲綢殘骸的碎片已經被發現,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經與中國有了間接的貿易往來。不過此後不久絲綢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並絕跡於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史冊。
同時,這些前11世紀的絲綢究竟是中國養蠶技術所出現的絲綢,還是一個來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東的「荒野絲」,就是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了。在一統巴比倫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統治下,四處擴張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亞的地區強權。史料記載這位帝王喜愛愛琴海生產的鮮魚和故鄉帕提亞的水。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條連接安息帝國首都蘇薩(位於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亞細亞以佛所和國土各地的「波斯御道」,這條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線各段設立驛站,藉助每個驛站的好馬和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過這條道第一時間送至首都,再將帝王的指令傳播到波斯全國。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進獻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樣的距離對於普通人而言需要3個月。
一方面安息利用這樣一條遍及各地的古代國道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統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帶動了這一地區的商貿活動。在亞歷山大建立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後,他的繼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終控制了埃及。希臘人開始積極促進小亞細亞、印度和東非之間通過希臘管轄的港口進行的貿易活動,在陸地上希臘人也一樣在貿易領域非常活躍。這一時期歐亞之間的繁榮的經貿並不僅是希臘人的成就,地處阿拉伯半島及中亞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為羅馬帝國所滅)為中亞的貿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幅獸皮壁畫上的戰士可能是希臘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後出現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畫年代為前3世紀—前2世紀。希臘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國在中亞乃至更東方的擴張來打通並控制東西方之間的陸上絲綢之路,帝國東部邊境也許已經到達了大宛國(今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干納)——如今中國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們在這一帶的考古發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盞(希臘人命其為「極東亞歷山大城」,即亞歷山大東征的最遠處)。
接下來的300年間,希臘人保持了這個龐大帝國在亞洲的統治。塞琉古帝國(Seleucid)的將領歐提德姆斯據大夏和粟特獨立,他和他的兒子德米特里(死於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種人地區、安息和大宛擴張領土。繼續沿著亞歷山大過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國王歐提德姆斯(前230-200 年)執政時期國土達到極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僅超越了復次忽氈,有證據顯示他們的偵察隊在前200年左右已經到達過喀什,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有據可考的一次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活動。古希臘歷史學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這樣評價這次行動「他們甚至將自己國家的國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國)和弗林尼(Phryni)。」
但這種交流不完全等同於公元前1世紀繁榮的的絲綢之路,也並沒有持續下來。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強盛,他們同定居民族之間發生了不斷的爭斗,之間也在不斷的分裂、碰撞、融合,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僅存於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之間。不過,隨著各定居民族的強國的不斷反擊和擴張,這些國家之間往往發生了直接接觸,如西亞地區馬其頓亞歷山大的東征、安息王朝與羅馬在中亞和地中海沿岸的擴張,大夏國對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以及促使張騫動身西域的大月氏西遷。這些都說明上述地區之間進行大規模交通的要素已經具備,出入中國的河西走廊與聯通大陸上各國的道路業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而且同時連同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西域地區小國林立,中亞地區也是戰火紛飛。西域西北側與中國北方又有強大的匈奴在側,控制西域諸國,與周邊民族和中國中原王朝爭斗不止。經濟文化的交流僅僅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是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殘留在東西方人民的心中。
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張騫的西行
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於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
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於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於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
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也不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沒有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於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深知不多於那些外國人所知道的」
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艷後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後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
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
然而,當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後期車師與匈奴年年不斷的戰爭更令出入塔克拉瑪乾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
隨著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並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辟,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成為與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區,加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後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並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並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慾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相對而言,唐人的財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強得多,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異,有錢人不僅購置奇珍異寶而且還盡可能在家裡蓄養寵物、奴伎。帝王皇族帶頭,豪紳闊戶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異域奇物為能。美國學者謝弗指出:「七世紀(中國)是一個崇尚外來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於一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
受到這條復興了的貿易路線巨大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8世紀日本遣唐使節帶來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這些寶貴古代文物現代也在奈良正倉院保存下來。所以,奈良正倉院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終點。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1988年奈良縣政府在奈良市舉行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日本最大的電視台NHK曾從中國到歐洲以實地拍攝方式製作絲綢之路節目。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昆侖山北進,侵佔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辟,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
12世紀以後
1280年忽必烈在宮殿接見馬可·波羅。自唐末以來西北絲綢之路已經錯失了它發展的大部分機遇——中亞和新疆地區荒漠地區的草原、綠洲被連年的戰火所摧毀:這對以一個綠洲國家的農業生產而言毫無疑問是致命的,而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古代國家立國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各地戰火紛飛,為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史料記載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於停頓。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辟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
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游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跡。
絲綢之路有利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盡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㈨ 哪裡能下大秦帝國這本書pdf版的或者word版的啊謝謝

留郵箱發給你~~

㈩ 大秦帝國讀後感300字以下

在世人慣於仰視盛唐的繁華和大漢的威嚴的時候,有多少人還記得在中國延綿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劃過一道耀眼的流星,他以最閃亮的姿態轉瞬即逝。秦,自一統華夏至國破君降不過區區十五年,確實,十五年對於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確實只能算曇花一現,但對秦國來說,自己的淵源卻並不止這十五年,早期可以追溯到周,因為勤王,被周王封國。之後能經過春秋和戰國的連天戰火,不僅保存宗廟,而且能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華夏,可以算的上是厚積而薄發。雖然我家住咸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秦人」,但我承認在閱讀《大秦帝國》之前,我對秦人以及秦文化知道很少。

翻開《大秦帝國》第一部,我就為書中朴實的秦人精神所折服。秦人質朴,但質朴不是愚笨。戰國時期,向來是強國吞並弱國,自然界的法則在這段時期內表現的淋漓盡致,實力就是一切,魏國在當時可謂國力強盛,無國能出其右,而秦國仍然是西部邊陲的一個窮困潦倒的弱國。在這種背景下,魏國舉兵侵犯秦國之時,秦國舉國上下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取得了慘勝。這個在當時不能不讓人感到非常意外。是什麼使秦國贏了那場戰爭?沒錯,正是秦人。

秦國生產技術落後,國庫並不殷實,可以說秦國比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渴望和平,從而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所以秦國不希望開戰,這並不是說秦國畏懼戰爭。秦人粗獷,但秦人明事理,亡國奴他們不做,他們有血性,寧可戰死也不願苟活,只要國家有需要,秦人隨時准備著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想到這里,突然才理解了,當秦孝公傾秦國之財物使景監賂六國以破六國聯合滅秦的計謀時,所承受的壓力以及自己作為一名秦人的心痛。作為一名國君,沒能帶領著自己的國人走向富強,反而需要賄賂六國以求存國,對於秦孝公來說這是何等的恥辱!

古語有雲:「知恥而後勇」。這句話對秦人來說愈加貼切,正是秦人的這股不服輸,不認命的勁頭,在最後拯救了秦國,強大了秦國。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當年魏惠王攜五國國君劍指秦國會盟分秦,立誓「天下自此無秦」,數百年之後,秦王政大朝會於咸陽,用實際行動向天下宣稱:天下自此無六國!

《黑色裂變》中寫商鞅自魏國初到秦國之後,勘察秦國十餘縣,深知秦人的疾苦,同時也感受到了秦人的朴實和錚錚血性。幾千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現在已經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商鞅以及他的秦法在當時的秦國深得人心。及至後來,商鞅被秦惠王贏駟車裂,百姓個個揮淚慟哭,最後尊稱商鞅為「法聖」。秦人,他們雖然訥於言談,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敢愛敢恨、質朴、務實並且有血性。他們的心中有一桿秤和一把尺,稱得出孰輕孰重,量得出誰善誰惡。而當我們習慣於對某一些歷史人物歌功頌德的時候,當我們習慣於為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的時候,低下頭,我們是否還能看見他們身後的那無數的人民?

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而在這些不同時期的人民中,秦人最讓我感動。

商鞅在仕秦之後,依據秦法對秦國內斗的現象進行了處理,一次性就斬首數百人,這個數字是每年秦國斬首人數的好幾倍。當年為秦孝公鐫刻國恥石的老白駝也在被斬首之列。他在高呼「私仇是小,國仇是大」之後就像烈士一樣慷慨赴死。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舉國上下沒有陷入動亂,反而百姓人人以秦法為准繩,嚴格遵守秦法,唯此,商鞅新法在秦國可行,秦國有救!

誠然,商鞅拯救秦國於危難之時,用畢生的心血鑄就了秦法,商鞅成就了秦國,成就了秦人,為日後秦國能一統華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為法之大家,仁之大者!但同時,秦人也用自己的行動和精神成就了商鞅。

我不能想像如果商鞅沒有出仕秦國,歷史將會怎樣,畢竟歷史不能有如果。但是我相信,在當時那個大爭的戰國時期,但有秦人在,就有秦國在。

我的耳畔至今仍經常響起那句鏗鏘有力的誓詞: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語文大秦帝國下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