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需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
《金蟬脫殼》說課稿
一、 說教材
《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第九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自然的奧秘,課文極其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啟發教育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3段。
第一段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寫叔叔們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寫金蟬脫殼的過程很奇特動人。整個過程分脫殼前(第三自然段)、脫殼中(第四自然段)、脫殼後(第五自然段)。脫殼前是蟬自己爬上樹,找一個皮裂口處,停著不動准備脫殼。脫殼時,蟬蟲身體各部位分先後出來,順序是背——頭——腳——尾,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調。脫殼後變化最大的是翅膀與顏色。
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寫蟬兒趴在樹上,准備新的歌唱生涯。本課記敘脈絡清楚,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適合引導學生閱讀想像,同時又易於學生的遷移運用。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編者的意圖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學會本課8個生字
3、理解課文,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
二、說教學重難點
五年級學生,對於默讀,談感受的學習方法及表達自己的見解方面都不是特別的適應,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在學習中學會默讀,初步掌握邊讀邊想,談自己感受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說學生
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材,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提高。
四、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導讀法,談話法.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課上引導學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讓學生感受金蟬脫殼的神氣,激發他們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在學法方面,尤其注意對學生預習方法,默讀,理解課文中的讀,畫,談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寫文本對話的方法進行訓練和指導
五、教學過程:也就是我們的展示提升:
(一)、導入課題,
同學們,對三十六計你都知道有哪些計嗎?你知道金蟬脫殼這一計嗎?以此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結合金蟬脫殼這一計導入課題
(二)、展示預習效果:
過渡: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展示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
1、師:生詞會讀了嗎?下面小組內互相檢查學案,
2、預習了課文,誰知道這篇課文講了什麼內容?
3、讀了課文有哪些問題不明白?生說問題,師梳理歸納:哪些地方奇特動人呢?
(三)、精讀感悟
1、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學生討論明確。
2、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本文寫作順序
3、過渡: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金蟬脫殼過程?
4、 脫殼前
誰來讀一下第三自然段?這一自然段寫了什麼內容?指導學生大聲朗讀、默讀感受作者的觀察細致及描寫的細致、生動。
5、脫殼時
過渡:金蟬為脫殼做好了准備,就像一個魔術師為他的魔術表演做好了精心的准備,下面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候了,大聲朗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描寫描寫金蟬脫殼的有關的詞句,感受它的奇特。
6、讓學生說說金蟬脫殼的過程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先後的詞語。
7、 脫殼後
過渡:脫殼後又有哪些變化,最讓你驚奇的是什麼? 還是邊讀邊畫關鍵詞句。
(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主要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8、 過渡:作者親眼目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他又有哪些感受呢?
9、 過渡:默讀第七自然段看看這一自然段寫了什麼內容?體會作者觀察的仔細。
四、總結延伸
課下觀察一種小動物重點觀察它的動作,模仿本課寫法,寫 一篇觀察日記
六、板書設計
金蟬脫殼
脫殼前 金光閃閃
脫殼中 背→頭→前腳→尾
脫殼後 翅膀→大 顏色→深 翅膀→斑紋 觸角→光環
❷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說課稿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鎮公開課《師恩難忘》說課稿
《師恩難忘》是蘇教版五年級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朴實的記敘文。是一曲歌頌老師的贊歌。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小學高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特點,我將這篇課文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能夠准確地認讀和正確、規范地書寫本課的13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師、愛師、親師的感情。
分析課文的寫作特點應該確定為教學難點。
再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之後,我准備這樣來安排課堂教學。
首先,我准備從介紹作者導入課文。
導入後,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分五個教學步驟。
第一步,學生拿著筆聽教師范讀課文,邊聽邊標注自己讀不準的字音。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詞圈、劃出來讀正確,把不好讀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順。然後,教師用課件投影比較難讀的句子,進行帶讀。
第三步,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段落,讀後讓其他同學評一評,並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事?
最後一步,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指導性小結。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帶來學生一起學習生字。
解決生字詞之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文本,理解課文重點部分。
第一,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田老師是怎樣給我們上課的?
第二,通過反復的朗讀練習,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復述能力。
第三,讓學生思考:田老師上課愛編故事,對「我」有什麼影響?請結合課文7—10自然段,談一談你的看法。
教師小結:田老師愛編故事,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入了迷。板書:入了迷。
解決了課文重點部分後,帶領學生學習理解最後兩個自然段。
課堂教學最後一步,通過兩個問題進行課堂小結。
第一個問題:學完課文你認為田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口才、文筆都很好,善於講故事)
第二個問題:說一說你這節課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作業設計:
1、請你對你最喜歡的的老師們說幾句話,然後做成卡片,把它送給你最喜歡的老師。
2、搜集一些關於贊頌老師的名言,記到自己的「課外讀書筆記」本上。
❸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什麼叫機械的說課稿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2、能夠通過對比,知道機械可以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
3、知道復雜機械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復雜機械又叫做機器.
4、知道人類很早就開始製造和使用機械,科學在不斷發展.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准備
老虎鉗、羊角錘、釘子、鑷子、針、筷子、擀麵杖、水果刀、電鑽、啤酒扳、葡萄酒開瓶器等生活用具,古代機械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前認識,直接導入新課
2、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估計學生會說一些大的機器裝備,如起重機、汽車等,暫且對學生的說法不作判斷,只是了解學生對機械的前認識,為下面揭示機械的概念作鋪墊.)
2、學生說各種工具的作用.
3、問:它們是機械嗎?說出你的想法.
4、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5、教師小結:其實它們都是機械,像這些能夠幫助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裝置,都可以稱作機械.(板書)(強調降度工作難度和省力)
7、師生共同得出結果:鑷子、筷子是幫助人們降度工作難度的,老虎鉗、羊角錘、針、擀麵杖、水果刀、電鑽、啤酒扳、葡萄酒開瓶器是幫助人們省力的.
8、共同小結:像這些機械比較簡單,我們稱為簡單機械,而同學們之前所認為的機械比較復雜,我們稱為復雜機械,也叫做機器.(板書)
(三)、動手體驗機械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機械的概念
2、出示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未開的啤酒瓶、葡萄酒瓶、散落在桌上的黃豆、比較粗的鐵絲等實物,請學生徒手去嘗試完成任務.
3、學生操作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4、發放工具:羊角錘、啤酒扳、葡萄酒瓶開瓶器、鑷子、老虎鉗,讓學生嘗試用工具來完成任務.
5、讓學生談操作後的感受,體會機械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四)、了解古代人類利用機械的情況
1、師:自古以來,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就已經知道機械在生產生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2、觀看古代各種機械的圖片.(五)、拓展作業
❹ 小學科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國旗怎樣升上去說課稿
《國旗怎樣升上去》這一課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說白了就是了解滑輪。本課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個是組裝滑輪。在起初備課時,我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估計過高,以為學生組裝滑輪不需要太多時間,因此在前幾個班上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我在簡單講解完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方法以及實驗方法後,就讓學生活動了,結果學生在組裝時混亂不堪,有的把線掛在了鉤子上,有的把彈簧測力計鉤住了滑輪,盡管我到各個組去輔導,但學生用了近10分鍾才堪堪組裝好。我反思了一下,認為學生是在我講解組裝方法時未得要領,另外自己講解的內容也太多了。經過考慮思索之後,在教五(3)班的時候,我把組裝實驗裝置分為兩步走,我在出示裝置圖後,主要以演示的方式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定滑輪的組裝中,並明確了按照圖形的組裝順序,似乎是化簡為繁了,但通過一個個小步驟的分解降低的組裝的難度,並為後面動滑輪的組裝做了一些暗示。結果學生的速度基本可以。之後的動滑輪的組裝也幾乎是一蹴而就。
第二是實驗探究的過程。如果讓學生一開始就操作,結果效率很低,得出的結論也是千奇百怪、各自迥異。所以在課堂上,我充分估計學生在探究時會遇到的困難,並准備好相應的策略。課堂上,在實驗前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注意點,提出假設,如何驗證,如何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並強調分工合作,小組活動時組長要安排好誰操作、誰觀察、誰記錄,只有分工明確通力合作才能確保實驗效率,並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動手就行了。採用了分步走、多指導的方法,使學生順利高效地進行探究活動得出了最終結論。
上完後心裡還是有許多困惑,一是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充足的時間,他們要思考,要摸索,也會有失誤,這都要時間,但課堂只有四十分鍾,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充分的探究?二是實驗中的注意點有幾條,但學生只記住了其中的一兩條,實驗方法不夠科學,操作手法生疏艱澀,影響了實驗結果,如何讓學生帶著疑問和謹慎專注貫穿整個探究過程的始末?三是教師指導多了,替代思維明顯,會不會給人以不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不以探究為核心的印象?諸如此類的思考和疑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待解決。
❺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第一課時說課稿
1.本文是一片科普題材的文章.全文圍繞為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版來安排材料.說明了火星和地球權的相似及不同之處,讓我們產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樹立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2.通過地球和火星相比較提出兩者是「孿生兄弟」這一概念,從而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用了具體資料證實火星上有水的說法.科學家們對地球和火星上水的來源做的第一種猜測— —來源於彗星和隕石風暴.對火星上水的來源又做了另一種猜測——當初水潛藏在礦物中,當火山爆發時,這些水分就分離出來了.接著又把火星和地球對比,提出問題:火星上為什麼沒能留住水?有清晰明了的說明了火星沒能把水留住的原因.最後寫「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並作出了假設. 我從課外輔導書上抄的,這是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