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六年級語文人教版上冊的重難點
建議你買本抄書預習:襲
商品名稱:小學語文重難點手冊·六年級上冊·人教版
從書名:小學語文重難點手冊·六年級上冊·人教版
ISBN編號:978-7-5634-0926-6
作者:桂國雋
出版社:延邊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開本:32開
字數:960千字
折扣:全價
市場價:8.90元/冊
會員價:8.90元/冊
② 六年級語文下冊重點知識總結
六年級下冊課文復習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復習要點1文言文兩則1.《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提問,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一書。《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4.理解句子。(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3)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5.《學弈》全文:學弈(yì)[1]弈秋[2],通國[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4]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為聽[5];一人雖聽之[6],一心以為有鴻鵠(hú)[7]將至,思援[8]弓繳(zhuó)[9]而射之。雖與之[10]俱[11]學,弗(fú)[12]若之矣(yǐ)[13]。為[14]是其[15]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注釋:1、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2、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3、通國:全國。4、誨:教導。5、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6、之:指弈秋的教導。7、鴻鵠:天鵝。8、援:引,拉。9、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10、之:他,指前一個人。11、俱:一起。12、弗:不。13、矣:了。14、為:因為。15、其:他的,指後一個人。《學弈》全文翻譯: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裡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6、《兩小兒辯日》全文:兩小兒辯日[16]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7],問其故。一兒曰:「我以[18]日始出時去[19]人近,而日中[20]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21]日中則如盤盂(yú)[22],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23],及其日中如探湯[24],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25]也。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26]多知[27]乎?」注釋:16、本文選自《列子•湯問》。17、辯斗:辯論,爭論。18、以:認為。19、去:離。20、日中:正午。21、及:到。22、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23、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24、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25、決:判斷。26、汝:你。27、知:通「智」。《兩小兒辯日》全文翻譯: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2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還有《綠》、《背影》。2.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3.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4.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作者運用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3桃花心木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2.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拚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3.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6北京的春節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4.本課突出的表達方法是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10十六年前的回憶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全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使整篇文章顯得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記在心裡的感情。2.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1)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2)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3)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4)被害後,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3.課文前後照應有多處(1)①我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②後來聽母親說……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親的被難日……②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作用: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這件事印象深刻,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3)①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②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4.理解句子(1)那年春天,父親夜裡回來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體現了他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2)局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李大釗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體現了他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的精神。(3)他們奪下父親的手槍……父親保持著他慣有的嚴峻態度……表現了李大釗在敵人面前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的精神。(4)在法庭上……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沒戴眼鏡」和「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了李大釗遭受了苦刑;「平靜」說明了他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表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護。(5)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充滿信心,所以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不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傷為力量。12為人民服務1《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議上所做的演講,是一篇議論文。2.文章從三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1)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2)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3)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14賣火柴的小女孩1.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他的作品還有:《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本課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因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噴香的烤鵝,是因為她十分飢餓,渴望得到食物;最後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飛走,遠離寒冷、飢餓、痛苦。3.文章之所以打動,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4.寫出下面兩段話的理解。(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2)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曾經」指的是火柴擦燃後的幻想。前一個「幸福」指小女孩臨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後一個「幸福」指小女孩死後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15凡卡1.本文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2.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像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過吃不飽,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負三方面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過聖誕節的情景。3.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是:(1)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組成;(2)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3)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第16課《魯濱孫漂流記》的梗概部分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讓我們初步了解了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表現了魯濱孫(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特點。(喜歡這個人物的理由:魯濱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戰勝了種種困難,頑強生存下來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第17課《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歷經百年,魅力不減。梗概圍繞「歷險」寫了湯姆的五次歷險。突出地表現了湯姆(敢於探險、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魯濱孫漂流記》中的寫作方法:細節描寫使人如臨其境;生動的語言描寫使人如聞其聲;心理描寫讓人了解事情背後的變化;側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鮮明;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使文章條理清楚等。回顧拓展四1、《日積月累》。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邁哈福茲《平民史詩》眼淚無法洗去痛苦。——(冰島)拉克司內斯《冰島之鍾》最偉大的見解是最朴實的。——(英國)戈爾丁《蠅王》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著的。——(蘇聯)《靜靜的頓河》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爾《飛鳥集》只有那些勇敢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暗,迎來光明。——(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課就是打不敗他。——(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
③ 六年級語文教學重難點
六年級學科分析語文
學科知識點:課內課文閱讀拓展同步單元作文專
問題:作文無話,可寫古文,字屬詞掌握不牢,理解不到位,審題不仔細,概括能力尚未形成。
失分點:文言,閱讀,寫作
重難點:正確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觀點,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關鍵語句作文素材及思想的提升。
數學
學科知識點:整數與整除 分數的意義與性質 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
問題:概念較多,學生易混淆 計算題上易失分,特別是分數的混合運算 形部分難度較大,在求圖形的面積與周長上易失分。
失分點:比和比例圓和扇形
難點:分數的性質與應用 百分比的意義與應用 圓與扇形
英語
學科知識點:人稱代詞一般現在時特殊疑問句基數詞情態動詞(can.may.must)的用法可數名詞不可數名詞一般過去時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
學科問題:詞彙量小,語法基礎薄弱,常易忽略句子的時態,英語基本句型了解少,閱讀看不懂
失分點: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情態動詞的用法
重難點: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情態動詞可數和不可數名詞
④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重難點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抄基本上以襲 學生積累,綜合性學習與詩歌背誦為主。
教學上的重點:鞏固加強學生識字辨詞能力,整合教學信息,句型轉換復習,修辭判斷與表達練習,閱讀能力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作文訓練。
難點:句型轉換練習,閱讀信息提取能力,寫作能力。
⑤ 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難點
第一學段
所謂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包括兩個年級四冊教材。四冊教材需要落實的教學目標,崔巒老師曾為我們概括總結了五點:
1、學會漢語拼音(會讀、會拼、會抄寫);
2、識字、寫字;
3、正確地朗讀;
4、在不同場合與人主動地交流;
5、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冊教材的編寫框架,除一(上)教材外,其餘三冊都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每個專題包括1課「識字」、4~5篇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語文園地包括四個欄目: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口語交際和展示台。其中,四(下)教材還增設了「寬頻網」欄目,同時,在部分課文後面安排了「我知道」。一年級兩冊課文採用全文注音形式,從二(上)開始課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隨文注音。為了便於中低銜接,在二(下)教材里安排了4篇略讀課文。此外,從一(下)開始教材還分別安排了5~6篇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閱讀。其知識結構包括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課文、語文園地等五部分。園地中題目的安排都以「我會×」的形式出現,每個園地後安排一次「口語交際」。
第二學段
第二學段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語文素養的形成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包括三、四兩個年級,共四冊教材。總結本段教材特點包括:突出重點加強統合整體推進動態生成
這四冊教材仍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每冊分別共設8個專題。每組教材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
單元課例包括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而且略讀課文的比重隨年級升高逐步加大。在部分課文的練習題後,還安排有「資料袋」,四年級還安排有「閱讀鏈接」。
語文園地作了進一步改進。一是把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板塊提前,並作比較詳細的提示,以體現對這兩項訓練的重視。二是擴充了內容,增加了成語故事、趣味語文、寬頻網,與展示台交叉安排。從本學段起,每冊各有兩組,結合專題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此外,每冊還各安排了8篇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閱讀。三年級教材詞語表單列附後,四年級教材每單元增設「詞語盤點」,其中「讀讀寫寫」之中的詞語要求會寫,「讀讀記記」要求會讀記住。
第三學段
人教版第三學段語文教科書的編寫框架,與第二學段一脈相承。
因為我們的實驗教材目前只進行到五(上),我們暫且就以這本教材為摹本來稍作交流。從五上教材來看,第三學段課文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八個專題。依次是:其中第一單元「我愛閱讀」和第五單元「遨遊漢字王國」還安排有不同呈現形式的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學習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遨遊漢字王國」單元採取了全新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並提示學習要求和學習重點。課例由4篇課文組成,其中精讀課文2篇,略讀課文2篇。精讀課文後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連接語,將前後課文從內容上連接起來,並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根據教學的需要,在一些課文後面安排有「資料袋」或「閱讀鏈接」,以提供課文的背景資料,並豐富學生的閱讀。
口語交際·習作獨立成一個欄目,並在有的單元中提供多個角度供教師和學生選擇。
回顧·拓展由3個欄目組成,其中有2個固定欄目:「交流平台」「日積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語故事」「課外書屋」「趣味語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語故事」「課外書屋」各兩次,「趣味語文」一次。
課文編排從精讀、略讀到選讀,按三個層次編排,體現由扶到放的設計思路。
一、 各學段教材編排的突出特點
第一學段:
1、順坡上學,做好幼小銜接
一二年級學生說起來處在同一個年齡段,但真正落實教學,應該說,一上和二下有著很大差距,我們的老師都會有切身感受。當然,我們的低段教材也很好的做到了幼小銜接。比如,新書起始的入學教育,分別以「歡迎新同學」「學習語文很快樂」和「良好的讀寫習慣」為主題。
落實教學時,可根據學校不同的實際情況,把觀察畫面與參觀校園結合起來,指導學生認識校園,初步明確學校常規,如:課堂上怎麼坐、怎麼舉手發言、怎麼讀書,都要指導學生模仿圖畫練一練。尤其要讓學生明確寫字的正確姿勢:「身離課桌一拳,眼離書本一尺,手離筆尖一寸。」我建議每到寫字,我們可以設計「提示語」。安排一名學生提醒大家,喊一聲:「三個一,要做到。」學生回答:「一尺、一拳、一寸。」邊說邊擺好寫字姿勢。每次有學生看書姿勢不正確的時候,老師也應溫馨地提醒和指導:身體坐正,書本端好。就像我們小學生站隊時,體育委員喊,立正,小朋友喊:1,2。一樣。
我曾經給小學生講「唐駝」的故事,古時候有個姓唐的人,酷愛書法,終於成了一位書法家,但是因為不注意寫字姿勢,成了駝背,後來,大家連他的真名都不記得了,叫他「唐駝」。
還有,我們也可以巧用評價機智。比如:老師可以准備喜洋洋的小印章,誰的寫字姿勢好,喜洋洋就會找到他,在本上蓋一個小印章。
應該說,習慣的初步養成是一場殲滅戰,一定要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狠抓下來。做到先入為主。但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習慣的養成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教師的不斷檢查,經常提醒,有機結合,長抓不懈。提醒大家習慣形成於踐行,而非形成於說教。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每周確定單個項目進行專項評比,以提高習慣養成的實效性,如,這月我們重點抓握筆姿勢;下月重點抓讀書姿勢;第三月重點抓課前准備情況;為什麼要一月一個專題呢,因為我聽某些人說,一個習慣的養成時間,大約需要21天。我們一個月的專項訓練,應該夠了。
2、強調綜合,注重趣味
教材採用多種方式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使初入學的兒童受到比較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不僅在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等方面打好基礎,而且在興趣、能力、習慣等方面做好奠基。內容的安排、學習能力的培養從一開始就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學拼音階段就出現了短語、句子和兒歌,把學拼音、識字、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又如在課後練習和語文園地中,設計了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做做、讀讀演演等內容和形式,體現了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和學科的溝通與融合。
教材的各個部分都體現了主動學、玩中學的編排意圖。如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環境中學習拼音、認識漢字。在連、塗、畫、拼、擺等游戲中鞏固知識,啟迪心智,培養動手能力。在課後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大量採用「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說」、「我會畫」、「我會連」等形式激發興趣、培養自信。
第二學段:
1、密切生活,加強開放
語文是母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本著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如,四上八單元《呼風喚雨的世紀》中講到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課後安排了選做題:「我要把這篇課文讀給爸爸媽媽或其他長輩聽,請他們說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我覺得,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老年人、中年人還是年青人,對於這幾十年、十幾年乃至近幾年來科技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都是有所感受的。讓孩子向成年人作些了解,聽聽他們舉出的前後對比的例子,對課文的理解就加深了。而且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次語言交際的實踐活動。再如「語文園地四」中,學生交流發現明貶實褒的語言現象,聯繫到自己的媽媽在向別人講到自己時也常常是這樣的語氣。經過這一啟發,估計許多孩子都能有類似的體會,對這種語言現象也就加深了理解。諸如這樣的例子教材還有很多。
葉老曾經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一個學期,150多節語文課,40篇課文(加選讀),不多,如果我們就禁錮在這40篇課文,那將是非常失敗,非常可憐的一件事情。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課內學方法,課外多運用,才能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外多讀好書,是體現教材開放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部分課文後面增加了「閱讀鏈接」,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後面,鏈接了周恩來東渡日本前所寫的著名詩篇;這不僅適當擴展了課文的學習,還能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果有條件,他們還可能會把這些相關的材料找來閱讀。還有,教材從生活的實際需要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 結合習作,進行作文修改。安排了多項綜合性學習,以利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
2、專題貫通,藕斷絲連
我們都知道,每冊每組教材都是圍繞專題合理有序地組織內容,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學習內容與訓練內容,閱讀理解與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都彼此關聯,緊密結合。才達到語文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培養整體推進,三維目標協調發展。課例以專題選編:語文園地依專題設計:這是一般老師很容易發現的;但板塊之間的專題統合和板塊之內的專題貫通卻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想以第三冊教材第一單元為例,說明教材板塊之間的專題統合和板塊之內的專題貫通。
教材板塊之間的專題統合表現在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拓展。
第一單元圍繞「多彩的生活」,導語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提出感受生活的任務,為課例、語文園地學習做好准備;在學完《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精讀課文後,提出開展「記錄自己的課餘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並提示記錄的方法「可以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畫圖畫……」。在《爬天都峰》後,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注意記錄活動進行得怎樣,並提供記錄的示範,供學生參考,為後續語文園地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做好鋪墊;
到了第一單元在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習作」「展示台」中,讓學生交流展示學生的課餘生活。這樣,整個板塊以專題就有機地相互溝通,整合串連在了一起。
我們中年級段教材的語文園地大多包括「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寬頻網」「趣味語文」「展示台」「成語故事」等欄目,各個欄目表面看各自相對獨立,但仔細琢磨你會發現他們大多藕斷絲連,是圍繞專題或明或暗地相互關聯貫通的。
第三學段
1、加強導學,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本段教材,更希望能夠通過比較系統的導學設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獲得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組課文由導語、精讀課文,其後有﹙思考與練習﹚、略讀課文,其前有﹙連接語﹚、回顧與拓展,構成一個導學系統。在課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後,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安排了引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題目;「語文園地」中設置了「我的發現」「展示台」「寬頻網」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每組課文後安排了「詞語盤點」,這是學生對本組所學字詞進行自查自測的一種形式。 「回顧·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為學生討論問題、交流認識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這個欄目,一般地說,引導學生在一組教材的學習之後,交流收獲、體會,以漸漸悟到讀寫的一些基本方法,養成反思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依據教學實際靈活掌握,交流、總結的內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在六下第五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個與本組主題有關的話題以外,還設置了一個整體回顧六年以來學習收獲的內容,讓學生小結、交流學到的語文知識和獲得的語文能力,等等。
2、多元過渡,銜接中學
六年級下冊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教材,在教材的結構和思路對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繼承,體現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同時又有發展變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穩過渡,使學生在小學畢業後能夠適應中學教材,縮短升入中學後的不適應期。
首先是在專題設置方面的繼承與發展。如第一組「人生感悟」單元。之前,在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過主題為「生活啟示」的單元;之後,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二兩組,都是「感悟人生」的單元。主題相近,但難易不同。
六年級下冊設置了「人生感悟」單元,希望能夠通過本組的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自身、對生活、對世界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學會表達自己的一些感悟。學生通過學習這一單元,有了一定的基礎,到初中再學習相關單元時,就不會感覺有太大的落差。
「閱讀鏈接」的呈現方式和用途與以往相比,有所繼承和發展。有的仍然是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有的成為課後思考練習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的滲透了對比閱讀的理念。從形式和作用上來說,這些閱讀鏈接的編排與人教版初中教材銜接得十分緊密。
「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設計,不僅更加強化了「閱讀整本書」的觀念,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小學向初中教材的過渡。先安排了兩個外國短篇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編排方式與其他精讀課文相同。然後安排了兩部外國長篇作品《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里採取了一種全新的設計,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編排方式,先讓學生了解整本書的內容,然後是精彩段落的品讀與賞析,激發了學生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同時教給了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這與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導讀」的安排是比較切近的。
還有,人教版教材從五年級下冊開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級下冊和六年級上冊在相應單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別是《楊氏之子》和《伯牙絕弦》。本冊安排了兩篇文言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這樣,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了四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樣式和學習方法有了一點認識和了解,為初中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應要長一些,有了小學的基礎,學生對初中的文言文學習不會感到陌生和困難。
三、各學段教材的知識結構及重點難點的突破方法
應該說小學語文每冊教材的知識結構是相同的,概括地說都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內容。只是學段不同,知識點的要求與落實不盡相同。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點的掌握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至於哪個學段落實到什麼程度才算到位而不越位,我們的課程標准都有具體要求,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想根據學段要求,選擇我認為該段需著重落實的重點難點與大家做以溝通。
{C}1、 {C}漢語拼音教學----幫助學說普通話
「漢語拼音」是一二年級教材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一上教材。
需要一提的是,請大家關注我們《語文課程標准》對漢語拼音要求的變化。其陳述內容總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並明確指出,「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的情況。」新課程將漢語拼音教學定位於藉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學習普通話,不再提幫助閱讀。
也就是說,我們新教材對漢語拼音要求降低了,所以新教材也沒有直呼音節的內容,也沒有要求學生掌握音節的分解與組成。這樣編排,符合《課程標准》對漢語拼音的要求。使教材不再那麼復雜,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發音知識,以至於花費了很多時間而收效甚微,事倍功半;這樣安排,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漢語拼音」部分一般安排6周左右的教學時間。「漢語拼音」部分學完之後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一個檢測,主要內容可包括拼讀音節、認讀字詞和朗讀背誦三部分。盡可能不要硬性拔高要求。
2、識字---最好的老師是興趣
識字、寫字應該是第一學段的又一個教學重點,課程總目標要求,小學階段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而在第一學段就要認識1600-1800個,從數量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第一學段的識字量達到了一半還要多一點。
識字的安排,教材採取了根據漢字特點歸類識字和隨課文分散識字等多種方法,體現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准確把握識字要求。在字形的指導上要從整體出發,不要進行繁瑣的字形分析,可以考慮字形的結構特點,但切忌細致到指導每一個筆畫,以利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在後續教學中,我們更要引導學生藉助拼音和字典學習生字,發現生字與熟字的聯系,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偏旁部件認記字形。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識字能力是不斷發展提高的,鼓勵他們自主識字,要有意識地採用多種方式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不同的教學環節,採取活潑有趣的方式讓生字反復再現,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從而達到識字目的。
漢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我們要創造多種途徑和多樣方式,加強已認識漢字的復習鞏固,防止回生。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並注意提供機會,讓學生交流課外識字的途徑與成果。
如,讓學生隨身帶好識字卡,發現門牌、標語記下來,來到學校與小朋友玩抽卡認字游戲。既提高了識字能力又培養了識字興趣。
此外,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識字,教材分別在一(下)和二(上)要求學生學會「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2種查字典的方法。
在寫字教學中,尤其是初學階段,我們要具體指導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隨著教學的深入,指導可以相應減少,但那些容易寫錯的字,不容易寫好的字,教師的提示還是必不可少的。
根據多認少寫,認寫分開的原則,我們不宜把寫字任務集中在一節課上完成,最好每節課都讓學生動動筆、寫寫字。寫字貴在精,而不在多。
例如,我在教低年級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是:進門小聽寫,即上課走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聽寫。作用很多,屢試不爽。數量上不要多,3個詞或5個詞,一是能起到立即安靜下來,容易維持紀律;二是檢查鞏固了生字書寫;三是提高了認字寫字的興趣,因為3詞,太容易全隊,得100分了,原來得100分這么容易,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信。
接下來,我再以(人教版小語第四冊)《數星星的孩子》課文片段為具體案例,說說低年級識字教學興趣及識字能力的培養。
我們識字教學的一般步驟是首先出示拼音的生字詞---去掉拼音留生詞讀--去掉熟字留生字讀—生說記字方法—師總結識字方法。
這樣的四步識字法雖然能夠完成識字教學的目標,但還是存在不足之處的。如,沒有關注學生的學情,將全班學生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開始學習活動。使得那些學優生和學困生一起被禁在這一模式中。
新課開始,師交流談話: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9課《數星星的孩子》,課前同學們已經讀過課文了?認為自己能把生字全讀準的小朋友,請舉手!
(出示生字詞——撒在 碧玉盤 仰起頭 傻孩子 距離 一組 清楚 張衡 漢朝)
師:這些生字詞沒有拼音,你先自己試著讀一讀,看誰能全讀出來!萬一哪個字你忘記了,就要趕快打開書看一看,或者問問同桌!
(學生興致勃勃的自己讀生詞,偶爾有幾個學生會打開書看一看,記一記,也有幾個在問周圍的人。)
師:(等同學們全都至少讀完一遍後,組織學生停下來)剛才,不看書能全讀出來的請舉手。(大部分學生舉了手)太棒了,我為你們驕傲!(這些受到表揚的孩子更開心了)
看過書之後,能把這些生詞全讀出來的舉手。(一部分學生舉起手)你們也很好,如果課前預習時,再多用一點兒功夫,就跟他們一樣優秀了。加油!(孩子們紛紛點頭)
到現在,還沒有把這些字全認識了的同學,你們也別著急,老師相信你們以後會更努力的預習的。一會兒,我們一起學習生詞的時候,你們也一定會更用心學的。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讀,其餘同學要認真聽,和自己對照一下,哪個字讀錯了,趕快改過來。(指一名學生讀生詞)
師:有誰發現自己讀錯了,自己改正的?(幾名學生舉手)
師:你們能認真地聽同學讀,還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你們很會學習!現在,讓我們來個同桌比賽吧,看誰能一字不錯的全讀出來。
(學生同桌間互查)
師:這些生字詞,同學們基本上都認識了,現在我們來玩個搶答游戲。(學生們立刻興奮起來)
師:那個數星星的孩子是誰?(眾生齊說——張衡,教師同時指生詞「張衡」)
師:張衡是哪朝人?(大家齊說「漢朝」,教師同時指生詞「漢朝」。)
師:(教師仰起頭問)這個動作是——(學生們搶著說「仰起頭」有的學生也做了「仰起頭」的動作。)
師:(指生詞 「仰起頭」 )請三位同學讀(這三名學生是學困生)
師:(指生詞「傻孩子」 學生們紛紛搶讀。)在這篇課文中是誰稱誰為傻孩子?
生:奶奶稱張衡為傻孩子。
師:喲,看來奶奶不太喜歡張衡呀?
生:不是,奶奶很愛張衡,只是覺得張衡想把星星數清,這事做得有點傻,所以奶奶稱他傻孩子,其實奶奶是愛他才這么說的。
師:哦,原來是這樣,一起讀一遍吧!
生:(齊讀,但語氣平平) 「傻孩子」
師:沒聽出「愛」來,再讀。(這次,學生們讀得充滿愛意)
這樣的教學,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識字的主動性、發展學生自省的意識和習慣。
3、閱讀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讀書
低年段重朗讀,學語感;中年段重感悟,學積累;高年段重理解,學運用。重是側重,不是忽略。
(1)低年段重朗讀,學語感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初入學的兒童一般只有運用口頭言語的經驗,還沒有掌握書面言語。兒童最初的閱讀活動只能是朗讀,隨著朗讀能力的發展,兒童的文字感知和內容理解之間的距離日益縮短。因此,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受年齡的限制,理解力不強,而掌握的詞彙又有限,對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要用較為規范的語言清楚流暢的敘述、表達是很困難的。課堂上,我們常常聽到他們的表述,要麼重復羅嗦,要麼條理不清,前言不搭後語,更有時候還看到他們在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況下,懷著著急而又緊張的心情,只好藉助於手勢或其他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通過朗讀,就可以讓學生在讀中學習、揣摩作者組合語言的方式,表達的方式。因為朗讀是一種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對學生書面言語的掌握起著孕育的作用。而孕育則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語言組合,表達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建構口頭表達方式的模型,有了這個建構的模型作拐杖,學生就由模仿表達過渡到自主表達逐漸達到了創造性表達的境界。
我們的新教材也完全落實了這個要求,讓我們先從一個課後作業題上,來稍作感受。對「朗讀課文」這個作業題,據不完全統計,舊教材1——4冊共安排87道「朗讀課文」的作業,其中安排在課後作業第一題的有30道,大約佔34.5%,其餘的安排在課後作業的第三題或第四題(在課後練習的最末一題)。而新教材的1——4冊大約安排了121道「朗讀課文」作業,除一題放在課後作業的第二題外,其餘的120個「朗讀課文」的作業題全放在課後練習的第一題,約佔99%。從「朗讀課文」這個題目的總量來看,新教材比舊教材多了34道。由此可看出,新教材非常重視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的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厚博大,我們的母語更具豐富的內涵。由一個個方塊字組成的一篇篇美麗的童話、傳說,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兒歌,蘊涵著豐富的知識與哲理。而母語起著負載、傳承文化的作用;母語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可對於剛入學的六七歲的孩子們來說,要去理解這其中所蘊涵的哲理,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學生受年齡的限制,理解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加之口頭表達能力不強,不能把自己想說的意思用語言文字很好的表達。因此,新教材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朗讀這條重要途徑,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朗讀中去感悟、領會、思考、感知、感受。如新教材第一冊15課,課文是這樣寫的: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
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 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不用顏料不用筆, 幾步就成一幅畫。
青蛙為什麼沒參加? 他在洞里睡著啦。
通過朗讀,學生把兩類不同的事物——小雞、小狗、小鴨、小馬與竹葉、梅花、楓葉、月牙聯系起來,通過看課文插圖,在朗讀中明白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是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它們的畫兒不同,說明它們腳趾形狀不同。青蛙沒有參加畫畫,說明青蛙有冬眠的特點。雪地里的小畫家指的就是可愛的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對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感悟雖然是膚淺的、表面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增強,這種理解就會有淺入深、由表及裡,因為「語文教學起自朗讀,歸於朗讀。」正如《課程標准》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重視朗讀,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感悟語言,增強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