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年級上 湘教版 語文 教學反思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有很多內容學生不易讀懂,或有時似懂非懂,但我學習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中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於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於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交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並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於去讀,那麼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四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什麼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後懂,在今後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麼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北師大肖川教授語)。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製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在上課的前一天,我布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信息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節。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一、教材的鑽研是課程拓展的根本
教材中提供給我們的僅僅是半頁紙、一幅圖、一句話,初看起來的時候,覺得內容空洞簡單,無法把握,但是經過仔細鑽研後發現,其實文本中蘊藏非常豐富的知識。簡單的兩個方面:姓的來歷;名字的含義,但是深究下去之後,你會發現,即使是姓的來歷這一方面,作為中國的姓氏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要把它講出一點皮毛來,恐怕一節課是遠遠講不完的,而名字的含義中蘊含的人文文化更是豐富多彩,經過這樣的分析後,逐漸就使課程的內容飽滿起來。而如何使課程的內容在充實的基礎上又能可行呢?這又牽扯到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做到合理的取捨。比如說,姓氏文化光是姓的類別有上千種,此列只做到讓學生了解,一語帶過就行了,講課之後,會造成學生更大的困惑。再如名字的含義,有的孩子的名字甚至有幾輩人的淵源。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也發現有學生的名字有父母很高層次的希望,甚至脫離了名字的說法,那麼我在課堂上選取名字的含義內容時,是緊緊圍繞「名字」的。
有了這樣的充實後,如何使課程的內容有「味」,就是一個依託教材的拓展了。因為整本教材都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不可能將這課「拎」出來上,形成「孤立課」,因此我結合第一單元的內容,縱觀後面的內容,確立本課應拓展在學生的名字中,感悟到來自家庭中特別的愛,並培養學生一定的感恩意思,明白父母在名字中寄予我們這樣的愛,我們也應該怎樣去做,回報這種愛,在此環節,學生感受很深。
二、材料的收集是課程開發的依託。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師生雙方依據課文的內容要全面地收集、整合資料,以便更有效地實施學習計劃、教學計劃。在本節課的准備工作中,從學生方面看,我讓學生多途徑地收集姓氏的來歷,包括網上查找、書上看、詢問老師等……事實上,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自己姓氏的來歷,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他們探究新課的慾望,並在向父母詢問自己名字含義的時候,有了和父母交流的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也為後面實施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從老師搜集課程資料來看,我的體會最深,可以說是「心中有糧不慌」,因為需要我錄了一段家長的錄音,為了錄音的效果,多次與家長交流,把握了家長對孩子的那種情義。後面,在搜集宇航員和奧運明星的圖片時,也是多留心眼,不僅僅是做一個課件的查找製作,也是對每位明星進行了詳細的了解。所以但課堂上突然出現斷電,課件不能使用時,能夠比較從容地將課件上的內容用語言描述出來,沒有造成慌亂的局面。而走進學生家庭收集到真實的父母對子女的心願,在課堂上讓學生突然知道更是有一種驚喜,使課堂呈現較生動的畫面。
但在這次資料搜集上也有不足,只注重了搜集而沒有對資料進行有效的整合,特別是學生資料中搜集的姓氏來歷的內容,因為涉及到許多生僻人名、地名,學生讀熟了,但沒有經過自己的語言整理講述出來,學生講給他人聽時,都是一知半解的效果。
三、靈動的語言是教學的靈魂
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還受外部環境教育的影響。良好的教學分為,學生的潛能才能得以發揮,學生才能去探索創新。因此,在課堂上,我竭力使自己進入角色,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個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學生。重要的是語言的魅力能打動每位學生的心,「你是今天的第一位勇敢者」,「你的記憶力真令老師佩服」,「哎呀,多少年前,我們是親戚呢」,這種靈活、隨機的語言既能展現一位教師的親和力,更能走到學生中間去。
如果說這節課最讓我難忘的應該是教學中突然斷電,怎麼辦?課件上的重要內容都不能展示出來,我靈機一動決定用語言去感染學生,用生動的話語將課件內容描述出來。這種機智的語言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情感,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是媽媽愛的呼喚。當我深情地再現課件內容時,學生果然被深深地打動了,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同樣在描述明星時,用上激昂、深情的解說詞式語言,學生不僅猜得出是誰,而且在我的描述中有了對明星名字和品質聯系的雙重認識。這樣的做法沒有使課堂教學因為停電突然中斷,反而使師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華,可以說這是一種教學機智,是我們每位教師應有的基本素質,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在課堂上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本次研討課還給了我許多新的認識,認識到自己對課程的處理上還有許多不足,但通過上課有效地促進了自己的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努力學習,獲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