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年級下冊語文11課近反多全解全析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十課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近義詞:
囁嚅——吞版吐
寬厚——寬容
瞥見權——瞅見
張皇——慌張
竭力——全力
尷尬——難堪
瘦削——消瘦
泰然——安然
溜之大吉——逃之夭夭
流年忘返——樂不思蜀
刻苦銘心——沒齒難忘
反義詞:
瘦削——肥胖
寬厚——刻薄
焦黃——嬌嫩
多音字:
削
(削xuē弱)(削xiāo梨)
掙
(掙zhēng扎)(掙zhèng錢)
②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十一課語文課文
11 *燈光
我愛到天安門廣場走走,尤其是晚上。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麼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著?噢,對了,那是很久以前了。於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1947年的初秋,當時我是戰地記者。挺進豫皖蘇平原的我軍部隊,把國民黨軍五十七師緊緊地包圍在一個叫沙土集的村子裡。激烈的圍殲戰就要開始了。天黑的時候,我摸進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溝里找到了突擊連,來到了郝副營長的身邊。
郝副營長是一位著名的戰斗英雄,雖然只有22歲,已經打過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帶領突擊連去攻破守敵的圍牆,為全軍打通殲滅敵軍的道路。大約一切准備工作都完成了,這會兒,他正倚著交通溝的胸牆①坐著,一手拿著火柴盒,夾著自製的煙卷,一手輕輕地劃著火柴。他並沒有點煙,卻借著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朵邊輕輕地問:「記者,你見過電燈嗎?」
我不由得一楞,搖了搖頭,說:「沒見過。」我說的是真話。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真的沒見過電燈。
「聽說一按電鈕,那玩意兒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半個小時以後,我剛回到團指揮所,戰斗就打響了。三發綠色的信號彈升上天空,接著就是震天動地的炸葯包爆炸聲。守敵的圍牆被炸開一個缺口,突擊連馬上沖了進去。沒想到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猛烈的阻擊,在黑暗裡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連失去了聯系。
整個團指揮所的人都焦急地鑽出了地堡,望著黑魆魆的圍牆。突然,黑暗裡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火光雖然微弱,對於尋找突破口的部隊來說已經夠亮了。戰士們靠著這微弱的火光沖進了圍牆,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後來才知道,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是郝副營長劃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
這一仗,我們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戰斗結束後,我們把郝副營長埋在茂密的沙柳叢里。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事情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③ 六年級下冊語文11課《燈光》主要內容50字左右
課文主要寫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的憧憬陷入在一本書里的一個在電燈下讀書的孩子,並希望能用上電燈造福孩子;戰鬥打響後,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為後續部隊照亮前進的路郝副營長用火柴點燃了那本書,但火光卻暴露了自己,最後英勇犧牲了。
燈光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卻是戰爭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本課以「燈光」為題,寫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門廣場,看到廣場上千萬盞燈時引起的一樁關於燈光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3)六年級語文下冊11課相關資料擴展閱讀
本文運用了倒敘的寫作方法,綜合運用了語言、動作及神態等描寫人物的方法,展現了人物高尚豐富的內心世界。結構清晰,首尾呼應。
經典賞析:
1、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感到光明,感到溫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門廣場夜空中的千萬盞燈時的感受。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對偉大祖國真摯的熱愛。
2、聽說一按電鈕那玩藝兒就亮了,很亮很亮……這句話是郝副營長的想像。他從小生活在農村,沒有看到過電燈,現在看到書上畫的電燈,產生了這種想像,說明他對未來的美好生活的嚮往。
3、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
④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的內容急急急! 語文書沒帶回家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 第11課《燈光》11.《燈光》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抓住重點探究,體會郝副營長
的無私奉獻精神。
2.學習抓住主要線索去讀懂課文的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抓住幾個「多好啊!理解作者有具體事物而產生的聯想。
教學難點:理解郝副營長生前的一段話所蘊含的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燈是我們和平年代的普通物品,是我們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朋友,燈光是黑夜的眼睛。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戰爭年代許多人都沒有感受過燈光帶來的光明,甚至連電燈是什麼樣都沒有見過。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代代著名作家王願堅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燈光》。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默讀課文,想一想: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文講了在戰爭年代一件關於燈光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2).「多好啊!」分別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3).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三、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脈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在,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現在: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後自然段。
往事:其餘的自然段(3--11)寫的都是。
2.劃分段落,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1——2):講作者漫步於天安門廣場,因所見所聞引發了對往事的回憶。
第二部分(3——11):敘述了關於燈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12):講作者又想起了這位親愛的戰友。
四、再讀課文,仔細品味
1.快讀課文,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把有關語句畫出來,再深入想想,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什麼。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什麼?
2.交流討論:
「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節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說這話的人也許是第一次來北京,也許是時過幾年又來北京,看到北京的美麗,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內心的由衷贊美。
第二次:是戰鬥打響前,郝副營長借著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書。書上的插圖畫的是一個孩子在電燈上讀書。「多好啊」是郝副營長看插圖時的自言自語。此時,他也許想到勝利以後,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也許觸景生情,暗暗下決心,為了戰斗的勝利,為了下一代能過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犧牲。
第三次:是郝副營長在和「我」交談時說的話,「多好啊」是他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下學習。」
五、再次深入理解課文
1.找找文中寫「燈光」的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什麼?
2.師生交流:
第一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第二句: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第三句: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第四句: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第五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六、總結:同學們,郝副營長為了心中美好的憧憬,為了人民能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不惜獻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卻連電燈都沒來得及看一眼。大家想想,每當夜幕降臨,我們能坐在燈下學習,是多麼來之不易啊!這是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怎能忘記這些捨生忘死的英雄呢?我們要努力學習,發憤圖強,加倍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七、作業:完成本課家庭作業
吳王准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第二清晨,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麼?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吳王誇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⑤ 六年級下冊語文11課主要內容表達順序是什麼
《燈光》文章使用首尾呼應,告誡我們千萬不能忘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
⑥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作者資料
鄭振鐸,(1898.12.19-1958.10.17),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區乘涼橋),原籍福建長樂。
鄭振鐸字西諦,書齋用「玄覽堂」的名號,有幽芳閣主、紉秋館主、紉秋、幼舫、友荒、賓芬、郭源新等多個筆名。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20年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文學周刊》與《小說月報》,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3年2月22日,任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決定正式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創建的第一個文學研究專業機構——中國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曾就讀於北平鐵路專科學校,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起人之一,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1955年獲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還有《貓》。
《燕子》一文已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一組。
《別了,我愛著的中國》已被選入六年級語文教材每課一練(單元測評(2)閱讀天地),五年級滬教版語文課文。
《唯一的聽眾》已以他的筆名「落雪」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二課,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以及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第28課。
《貓》一文已編入初中一年級下冊教材(人教版 第26課)。
《最後一課》已被編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本《大海的召喚》(第15課)。
⑦ 小學六年級,語文11課資料
長征: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全詩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是: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第四句的意思是: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這四句的關系是:第一句是概述,概述了紅軍長征歷經的千難萬險及面對千難萬險的態度;第二、三、四句從千山萬水中選了幾個典型的例子,生動具體地描繪了紅軍戰勝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
二、學習目標
1.學會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磅礴、岷山、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盡開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課前可組織學生觀看反映長征的紀錄片、故事片,以增加對長征的了解。沒有上述條件,可讓學生搜集一些反映長征的文字、圖片資料。
2.這篇課文是一首七律詩。教學本課,可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歷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戰斗等,以便使學生對長征有一些初步的、大體的認識。然後,可讓學生初讀課文。要多讀幾遍,力求讀正確,並大體了解詩意。初讀之後,可採取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細讀,弄清每句詩的意思。每句詩的大意,應讓學生自己講,師生可共同補充,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更不要逐字逐詞分析講解。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弄清每句的意思之後,教師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最後,可就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討論交流。
3.對小學生來說,本課的第二、三句較難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可先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圖片或錄像(如無圖片、錄像,可畫示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何況,紅軍長征面臨的是數倍於紅軍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然後,出示泛著微波的小河圖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圖(也可畫簡筆畫),讓學生對比後悟出:那麼難走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就像細浪一樣從腳下流過;那麼難以翻越的烏蒙山,在紅軍看來,就像是小泥丸一樣從腳後滾過去了。
引導學生理解第三句,可向學生講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如果有學生知道,也可讓學生講),以便使學生感悟不費一槍一彈巧渡天險金沙江後紅軍歡欣鼓舞的心情,從而懂得「雲崖暖」的「暖」字表達的是紅軍欣喜愉悅的感受;讓學生復習一下學過的《飛奪瀘定橋》,感悟奪橋戰斗場面的悲壯,從而體會到「鐵索寒」中的「寒」字,既寫出了橋上十三根鐵索寒光閃閃的樣子,又寫出了奪橋之戰的驚心動魄,還表達了對犧牲戰士的沉痛緬懷。
4.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是對詩歌表達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比如,「紅軍不怕遠征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並不困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個「難」字和對這個「難」的不怕,恐怕就不容易了。「思考·練習」第二題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聯系全詩,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來理解並體會到這一點。
在引導學生時,可先藉助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紅軍長征之「難」(不是概念性的了解,而是真切的體會);然後,再體會面對千難萬險,紅軍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在討論時,盡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在電視、電影、書籍、文章中看到的實例,感悟課文中的詩句。
5.「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是理解、積累本課的詞語,並進一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做這個題時,一定要引導學生聯系詩句去體會詞語表達的感情。對詞語的意思,只要從學生的表述中看出他基本懂得了意思即可,不要讓學生記誦從《詞語手冊》等處抄來的解釋。
6.下面的詞語解釋,供教師理解教材時參考。
萬水千山:這里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五座山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小浪花。
烏蒙:指烏蒙山,在雲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這里指山勢高大、險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只剩下十三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甘肅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制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四、參考資料
長征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苦,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勢險要,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戒備森嚴。紅軍一面佯攻龍街,一面分兵到絞車渡奇襲守敵,繳獲渡船,活捉了守衛在對岸的敵兵。結果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等敵人發覺趕來時,我軍已安然到達江北。
長征中的萬水千山紅軍在長征中渡過的大河有二十四條,主要有:江西的信豐河、湖南的瀟水、貴州的烏江、赤水河、雲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肅的渭水等。翻過的險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嶺、苗嶺、大婁山、烏蒙山、夾金山、岷山、六盤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