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分段落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分段落

發布時間:2021-01-29 16:42:38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的課文概括

貝多芬因同情貧苦兄妹而為他們彈琴,從而創造了《月光曲》的故事。

㈡ 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26.月光曲這篇課文中,第九自然段怎樣分層還有層意,拜託了!!很急啊……

分2層 …… 號前為第一層,寫皮鞋匠的聯想;…… 號後為第二層,寫妹妹的聯想。
(我是六年級語文老師

㈢ 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6課月光曲可以分為哪幾部分,用小標題百度知道

本文可以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總起。介紹貝多芬,點明題意。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傳說。詳細介紹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第二自然段,講述了故事的原因。貝多芬在散步時聽到一所茅屋裡傳出鋼琴聲。曲子彈得「斷斷續續」,彈出正是他譜寫的曲子。這使貝多芬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因而走近茅屋。

第三至六自然段,講述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第一曲。先講貝多芬聽到一個姑娘和一個男子的對話,深深被感動。再講貝多芬進屋後,看到的是一個十分貧困的家庭。他直率地對主人說「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盲姑娘感到「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判斷出彈曲的人正是貝多芬。貝多芬看到她這樣懂音樂,從琴聲中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自己,心中十分激動,便要為盲姑娘再彈奏一曲。

第八和第九自然段,講述貝多芬彈奏第二曲,即興創作《月光曲》。先講風吹滅了蠟燭,屋裡灑滿月光,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愛好音樂的人,他便按起琴鍵,用樂曲把這種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了。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講述貝多芬整理、記錄下《月光曲》。

㈣ 六年級上冊語文26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主要寫什麼

六年級語文上冊的第26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仿伏不可以去掉,因為彷彿是聯想,聯想部分更加突出了貝多芬音樂優美的重要性,如果刪掉了就遜色多了。

㈤ 六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月光曲小練筆250字

每一來次聽到月光曲,我都會有一種奇源怪的感覺.
開始時,琴音恬美幽靜,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將銀光灑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調變得輕快活潑,好像淘氣的精靈在月光里嘻戲,最後,樂曲向著遼闊激盪的海洋,奔涌呼嘯而去.
令人想起月光穿過層層雲霧,照射到地面上的樣子,讓人感覺有點悲傷,音樂聽起像是有人在輕聲吟唱.不一會通過幽雅輕盈的曲調,帶給人溫暖,快樂的感覺.由於速度不斷加快,你會感覺到熱情在爆發,猶如人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人從心底發出來的傾訴聲.在尾聲部分音樂由快變慢,好像是人的心情達到了沸騰的頂點,然後音樂突然變得沉寂起來,再慢慢結束全曲.樂曲給我的感覺悠揚、深遠,使我浮想聯翩,並讓我隨著節奏的更改而變化著心情.盡管樂曲優美且扣人心弦,但毫無華麗藻飾,絲毫沒有刻意刻畫出似「陽春白雪」般過分高雅的樂章,《月光奏鳴曲》以自己獨特的平凡簡約、雅俗共賞的美,打動了我世故的心.這也正是我鍾愛這首曲子的原因.我覺得樂曲不僅在意境上大用筆墨,也十分注重對聽眾心靈上的沖擊,使我心情起伏不定.這正是這首樂曲的特別之處,也是它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㈥ 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月光曲第9自然段所有內容

http://..com/question/26572983.html?fr=ala&device=mobile&ssid=0&from=844b&uid=0&pu=usm%400%2Csz%401320_1001%2Cta%40iphone_2_4.1_3_534&bd_page_type=1&id=&tj=_2_0_10_l3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㈦ 把六年級《月光曲》的全文分段

月光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Moonlight"))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2. Allegretto)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3. Presto agitato)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中國小學五年級課本第十課《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
原文: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一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藉助想像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彷彿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涌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那麼,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斗。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涌,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於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93683.htm

㈧ 月光曲課文第九段,六年級上

《月光曲》課文第九段如下: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

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8)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分段落擴展閱讀

《月光曲》中的第九自然段哪些是聯想的,哪些是真實的:

聯想: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真實的: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著大大的眼睛。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

這樣的聯想,從側面描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分段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