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材中蘊含的法制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的課文《斑羚飛渡》時,除了理解作品中蘊涵的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激發同學們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明白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斑羚飛渡》中,一群斑羚被獵人拿著槍追到了傷心崖,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老斑羚、中年斑羚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擇。斑羚飛渡的慘烈、悲壯,讓我們看到了動物身上那股神聖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類的行為,人類扮演了什麼角色?問題一提出,就有學生回答出要保護動物,人類不應獵殺動物。此時,我順著這一回答水到渠成地引入《野生動物保護法》,既解決了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又讓學生懂得運用法律的武器與獵捕殺害野生動物的人作斗爭,再由課文內容拓展到現實,號召學生做到不吃野生動物,主動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圍的人不吃野生動物,對於經營、捕殺野生動物的不法分子,要向有關部門告發,讓法律來制裁他們。
二、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使他們成為知榮鄙恥的人。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二單元的口語交際「黃河,母親河」中,引導學生感受黃河文明,體會內心深處的黃河情,但當談到今天的黃河面貌,涉及到污染這個話題時,學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黃河被污染的圖片、資料,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適時地把《環境保護法》、《水法》、《水資源管理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貫穿其中,引導學生去思考,並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對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從而加強了學生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同時,還可以聯系實際,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沙塵暴肆虐、酸雨等現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知理明情,懂得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讓「母親河」被嚴重污染的悲劇不再重演,激發學生自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生個體對生活現象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語文習作中,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思考、分析和總結。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熱門話題的思考、討論,會涉及社會風氣、人倫道德、是非善惡的評判,於是,我推薦學生在構思這方面的作文時多關注《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道德與觀察》等欄目,利用媒體資源向學生傳授擬題的技巧,抓住特殊典型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善於用法律的標准來明辨是非,規范自己的行為。例如,在練習七年級(下)第一單元「成長的煩惱」這個話題作文時,不少的學生提到了父母偷看自己日記的事例,對父母侵犯自己隱私權的行為很反感。我在講評作文時,先站在學生的角度表揚了他們善於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推薦他們多去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就在學生們正為老師站在自己的立場而洋洋得意時,我讓他們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解讀第二章第八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第十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當孩子讀到這里,我語重心長地為父母抱起不平來:父母偷看你們的日記固然不妥,但他們也是在履行自己的義務,對你們進行監護和教育,如果能與父母心平氣和地溝通,這種煩惱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我們用法律的標准來看待雙方的立場,你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了。這樣的作文訓練和講評,既巧妙地讓學生學習到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又教會他們與父母溝通,理解父母的行為,在寓情於理中感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母愛、父愛的偉大,從而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四、在課外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
每學期,我都會在班裡舉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例如,班級在辦班刊時,班委的同學向全班徵集稿件和圖片,部分同學的稿件和圖片被選中,並被迅速地採用了。第二天,幾個調皮的同學就來找他們討個說法,說他們侵權了,侵犯他們的《著作權》、《肖像權》,於是我把《著作權》、《肖像權》的侵權認定條款(一)形式要件:未經同意;(二)實質要件:以營利為目的,也就是說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我們的班委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涉及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的,不涉及肖像權、著作權的問題,不過出於禮貌、尊重,他們應事先告知你們,取得你們的同意。經過一番耐心地講解,矛盾雙方握手言和。
② 語文怎樣滲透法治教育
一、從詞語教學中讓學生看到「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必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去講解,如果我們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並且占為己有,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就屬於盜竊行為。為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我們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還要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挖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也一定要去挖掉別人的眼睛。這樣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當完備的現在,卻沒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就應該果敢地拿起法律這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
二、在課文教學中插入「法」
課文教材相當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消極迴避這些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講述課文相關法制知識的重大責任。
在語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送給了「我」的朋友萬芳,以此來表示小夥伴之間的友誼。家長則因為物品的貴重而要求索回,這就形成了一個從道德與倫理角度都不容易講清楚的問題。究竟是顧及孩子們之間有友誼重要,還是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重要?事實上,如果僅僅從道德倫理的角度講,這確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孩子與家長雙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誰都沒錯。怎樣才能對此給出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呢?只能從法律的角度尋求答案。
《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由此可見,課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就送給別人這件事究竟是否正確,首先應該看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規定。
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課文中的「我」在並沒有取得法定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就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給別人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對課文中提出的「我」究竟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是首先應該按法律辦。
三、閱讀中引導學生悟「法」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都注重了魯提轄值得歌頌,因為他嫉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作為教師,是否可以考慮周全,讓學生評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由個人快意恩仇?要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
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讀好書,並使之養成一個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比如讓學生經常閱讀「四大名著」、《堂吉訶德》、《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學巨著。此外,建議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優秀刊物雜志。
總之,讓學生讀好書並因此受到熏陶,學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書中的一些思想變成具體的實際行動,進而每一個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法」
每學期,我都會在班裡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
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於法制教育的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採取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
另外,我還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一些法律知識,告誡學生不能允許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為。學生如果那一天無意之間違犯了國家法律的某條規定,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妥善解決。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③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興抄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④ 新版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有哪些法制滲透教學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疏通文意,概括故事。
2.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細節把握人物的情感版。
能力目標:權
1.從不同的角色理解尊老愛幼的美德。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到尊老的意義,激勵他們發揚尊老
愛幼的傳統美德。
2.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語言美與意境美。
2.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和意境美。
(2)使學生意識到尊老愛幼,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且是一個法律問題。
⑤ 怎樣將法制教育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
1以詞識「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以牙還牙」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 還可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打傷了我們的腿,我們也一定要去打傷別人的腿。」 這看似乎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在今天法制社會是不行的,這種行為是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的。
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應果斷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這樣做才是對的。
2用課文談「法」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徑。例如,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中,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寫得酣暢淋漓、痛快至極,體現出主人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俠義精神。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為在封建時代「惡人橫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對於世界觀處於形成期的初中學生來說,難免會誤導學生產生漠視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錯誤觀念。所以,在教學本文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理性的法眼辯證思維、用批判審視的眼光重新解讀經典名著,做到「去糟糠、取精華」。魯提轄的行為究竟對不對?今天如果遇到這種類似的事情,應如何對待?引導學生歷史地、辨證地來看待魯提轄的行為。強調指出,在當時那種黑暗社會里,人們有怨無處可訴,只寄希望於魯提轄那樣的俠義之士來伸張正義,懲罰惡人,保護良民,魯提轄是一個除暴安良的正義化身。我們應學習的是魯達除暴安良、扶弱濟貧的精神,敢於同壞人壞事作斗爭,但是,我們應依法行事,要有伸張正義的精神,賦予正義感;要以法律為准繩,依法治人;如遇歹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正確對待,不可也不應該鹵莽行事。同時,對於我們初中學生來講,我們應該機智,充滿智慧地去解決。可以請求他人,可以發簡訊,也可以直接撥打110……總之,應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條件下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或損失。從而樹立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法制觀。值得注意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應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
3借習作釋「法」
在學生習作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在收集震驚全國的「瘦肉精」事件的材料中,使學生不難肯定黑心商家為牟取暴利,在豬飼料中加入了有毒物質,致使豬肉及肉食品對人體的危害的事實,悟出我是消費者,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的意識。商家對於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諸如此類偽劣商品完全可以通過「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訴。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規范了自己的行為。
⑥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幾乎呈空白狀態。在當前社會法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面對學生法律素養薄弱、行為自律意識欠缺、自我保護能力匱乏及語文學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滯後的現狀,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呢?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發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是一種現實、可操作而有實效的途徑。這種運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文本的「法眼」解讀及運用藝術眼光對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學」欣賞,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必將使法制的神聖光芒照進語文課堂、照進學生的心靈。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例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九年級下冊中選錄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個最佳範例。課文節選自莎士比亞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場,寫了一場完整的法庭審判,其中閃爍著西方現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輝。作者用最直接明了、學生易感興趣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完整、明晰、堅固而嚴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現代文明社會即法制社會的雛形。選文形象逼真地再現了原、被告雙方激烈的法庭辯論的全過程,尖銳緊張的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出乎意料的結局,讓學生感受到作品懲惡揚善的深刻主題。在領略莎翁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同時,學生得以了解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為行使法制權力的中心,以法律條文為法庭裁決的依據和准繩,以訴訟雙方的法庭申訴和辯論為審判的主體,維護法律的神聖與公正,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打擊剝削、欺詐、陷害等罪惡。因此,在教這一課時,我除了帶領學生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題、品味語言之外,還給他們簡單地介紹了相關的經濟法、民法等法律常識,同時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有關法律書籍、撰寫法律文書、寫出心得體會等,從而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於他們的大腦。
二、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與積累,如何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學呢?我們如果利用好學生閱讀進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有很多,《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等是學生非常願意閱讀的古典名著。例如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評價時都注意到魯提轄是值得歌頌的,因為他疾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教師要考慮周全,讓學生討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可以由個人快意恩仇?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遠大於空洞的法律讀本。試想:如果讓學生都認同了魯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都仿而效之,那麼對創建法制社會將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認同情感的基礎上,對處理問題的方式應存疑、存異。讓學生明白:他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英雄」,是歷史的產物,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是否剝奪人的生命必須由公安機關依靠嚴格的程序、用鐵的證據裁定。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融入法制教育
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時,也應適時融入法制教育。譬如:針對環保問題擬寫標語或擬向當地政府提建議等多種趣味的方式進行法制教學滲透,不僅讓學生們認識環保的重要性,還進行了環保教育。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就提出建議讓大家循環利用水,並想出了許多節水妙招;有的談到我們周圍的河流已被污染,告誡大家亂扔垃圾的危害……學生們還自己編寫了許多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一句比一句生動,句句都表現出學生保護環境的決心。
四、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由於它們在選題方面貼近百姓生活、講述真實生動、弘揚道德風尚、普及法律常識,而且還得益於每一期都有一個好標題。教師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作文擬題技巧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習作中深化認識,對比自己或周圍人的做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在法制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顯得尤為必要。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想辦法,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同時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⑦ 如何在語文學科滲透法制教育
學生法律知識、素養的薄弱、行為自律意識的欠缺、自我保護、自救能力的匱乏以及學科教育中相關教育的滯後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和思考,如何改變現狀?學科教學怎麼擔當育人重任?充分、合理、科學的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是一種現實、可操作而有實效的途徑,這是我們語文組全體成員的共識。在達成共識之後,鑒於全體語文教師非法律科班出身的現實,我們整合研究力量,實行集體研訓、集體備課的形式,確定規范的模式、統一的要求,挖掘、梳理、整編、收集從七至九年級所有語文教材中潛在的、蘊藏的法制教育資源。通過系統的、細化的、深入的研究,我們意外的發現整個初中階段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竟然有上百篇課文蘊藏著可待開發的法制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的分布非常分散,內容各異,而且有的遠離了學生生活,如《夜鶯之歌》中的《戰爭法》,有的資源在不同篇目的課文中反復存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多篇課文中可以挖掘,是否全部開發?運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開發?又如何把握開發的度(即和學科知識有機穿插,相互促進)?對照總課題制定的《××鄉棗庄學校學科教學普法滲透法律綱要》,我們最終把開發的內容定位在
var cpro_psid = "u2787156";
var cpro_pswidth = "966";
var cpro_psheight = "120";
4
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的有關法律法規上,在開發手段上強調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注重小而精,不求大而全,開發方式上追求自然,在開發時間度的把握上合理分配與學科教學的關系,整個開發過程緊緊圍繞學校課題組制定的《課堂教學實驗評價表》,確保語文學科法制教育資源的開發有序、高質、有效。
⑧ 初中語文有哪些課文能滲透法制教育
初中語文有哪些課文能滲透法制教育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學校教育已不再版滿足於對知識的獲權取和積累,學生也不能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風雲變幻的世界要求他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獨天德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傳授知識技能,也可滲透法制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做個「四好少年」,成為「四有」接班人。
⑨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
如何把今天的未成年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是實施這一課題的主要陣地,教師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五育並舉是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光靠在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專題場合穿插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學生由於法律知識的缺乏,無意識的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並且呈上升趨勢,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響了法制教育的警鍾,課堂成為實施法制教育的首選。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傳授有關的法律知識,對加強他們的法制觀念起到積極作用。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從詞語教學中讓學生看到「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必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去講解,如果我們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並且占為己有,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就屬於盜竊行為。為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我們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還要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挖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也一定要去挖掉別人的眼睛。這樣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當完備的現在,卻沒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就應該果敢地拿起法律這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
二、在課文教學中插入「法」
課文教材相當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消極迴避這些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講述課文相關法制知識的重大責任。
在語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送給了「我」的朋友萬芳,以此來表示小夥伴之間的友誼。家長則因為物品的貴重而要求索回,這就形成了一個從道德與倫理角度都不容易講清楚的問題。究竟是顧及孩子們之間有友誼重要,還是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重要?事實上,如果僅僅從道德倫理的角度講,這確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孩子與家長雙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誰都沒錯。怎樣才能對此給出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呢?只能從法律的角度尋求答案。
《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由此可見,課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就送給別人這件事究竟是否正確,首先應該看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規定。
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課文中的「我」在並沒有取得法定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就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給別人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對課文中提出的「我」究竟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是首先應該按法律辦。
三、閱讀中引導學生悟「法」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都注重了魯提轄值得歌頌,因為他嫉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作為教師,是否可以考慮周全,讓學生評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由個人快意恩仇?要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
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讀好書,並使之養成一個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比如讓學生經常閱讀「四大名著」、《堂吉訶德》、《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學巨著。此外,建議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優秀刊物雜志。
總之,讓學生讀好書並因此受到熏陶,學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書中的一些思想變成具體的實際行動,進而每一個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法」
每學期,我都會在班裡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
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於法制教育的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採取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
另外,我還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一些法律知識,告誡學生不能允許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為。學生如果那一天無意之間違犯了國家法律的某條規定,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妥善解決。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⑩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教案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找到滲透法制教育的切入點。
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長城》一文時,課前我讓學生在網路中搜索了解人們對長城的評價,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長城的錄像,欣賞了長城的壯美景觀,引導學生明白: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教學到這里便進入關鍵的滲透時期,於是,對內容進行了拓展——說說自己的家鄉有哪些有名的文物古跡?保護得怎麼樣?要求學生把對「保護文物,從我做起」這句話的理解說給大家聽,再相機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從而完成法制教育的滲透任務。又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文時,根據課文內容第四自然段的文字介紹,利用多媒體配上野生動物的畫面介紹了猴子等野生動物,激發了學生對野生動物及其優美生活環境的喜愛之情,從而引出問題:面對這些充滿野性、活潑可愛的野生動物,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它們呢?學生討論之後,引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讓學生明白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找到滲透法制教育的時機。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間天堂般美麗的小村莊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痛心的故事。教學中,創設情境:假如你此時遇到這個被沖毀的小村莊的村民,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假如你就是這個被沖毀的小村莊的村民,此時面對一無所有的「村莊」,你會說些什麼? 通過學生互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說、勸的過程中內化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讓「人類不愛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深深地紮根在學生的心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也無形中滲透成功了。
三、在學生的寫作中進行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