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口語交際作文200字
古詩有:《次北固山下》《春望》《錢塘湖春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夜雨寄北》《游山西村》《過零丁洋》《鳳棲梧》《江城子·密州出獵》
❷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自己寫。
❸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作文
人教版的,有很多可以寫的,書上不是說了請你將調查了解道德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么。沒規定寫哪裡的民風民俗。。我想寫蒙古族的,就找了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可以參考一下: 蒙古族風俗習慣 待客禮儀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
❹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200字蒙古包
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年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❺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怎麼寫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❻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的資料
蒙古族風俗習慣
待客禮儀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選。
蒙族餡餅遼寧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面做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干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改為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蒙古族人民經常食用的佳品,並以其薄、漏、透的特點而聞名遐邇。蒙族餡餅大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餅皮內可見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漢族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蒙古族則有「好吃不如餡餅」的說法,可見,餃子和餡餅是同等的上乘佳品。
喇嘛系列食品在遼寧蒙古族美食中獨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其中喇嘛糕是遼寧蒙古族的一種傳統糕點,它選用精製麵粉、白砂糖、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籽兒仁、青紅絲、桂花為輔助原料,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游牧生活的需要。
❼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資料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❽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新疆美食中第一種就是大名鼎鼎的拌面。拌面的拌料是牛肉和辣椒,專色香味俱全。最讓屬人驚奇的是一碗面竟由一根面組成,那面條吃起來特有嚼勁。第二種是烤羊肉串。羊肉串,它外脆里嫩,香氣四溢。
不知行不!幫幫忙啊!希望採納!!!
❾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到作者是怎版樣寫出民俗特權點的。安排這次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一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繼續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二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次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可以整合在一起進行指導。選擇的內容可以是節日習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或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可以是課外閱讀時知道的,也可以是調查訪問了解到的或是在別的地方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的。只要是關於民風民俗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本次口語交際和習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