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23,24課課文
23課
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北京時間上午9時30分,年輕的登山隊員——運動健將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一級運動員貢布(藏族)四人,背著高山背包,扶著冰鎬,開始向珠穆朗瑪頂峰最後的380米高度沖擊。其他隊員們撤回到8100米的營地,養精蓄銳,以便在需要的時候為突擊頂峰的隊員提供各種支援。 現在,在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裡,這四位優秀的中國登山隊員在一根紅色的結組繩的牽引下,齊心協力,朝著雲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峰巔勇敢地邁進。為了盡可能減輕背上的負擔,他們一兩一兩地計算,拋棄了一切暫時不用的物品,只攜帶氧氣筒、防寒睡袋、鉛筆、日記本、電影攝影機和登山隊委託他們帶到頂峰的一面五星紅旗、一尊高約20厘米的毛澤東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們前進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為從5月17日上山以來,他們已經經歷了一個星期的艱苦行軍,體力消耗巨大。 突擊頂峰的隊員們走了大約兩個鍾頭,才上升了約 70米。這時,「第二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突擊隊員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們穿著特製的鑲有鋼爪的高山靴也難踩穩。在前面開路的屈銀華,一連滑倒好幾次。他頭昏眼花,腰酸背痛,兩腿千斤重,但他仍咬著牙堅持前進。 在接近「第二台階」頂部最後三米的地方,岩壁變得垂直而光滑。這時,劉連滿走在前面開路。他用雙手插進岩縫,腳尖蹬著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於體力不濟,身體稍微一歪,便撲通一下跌落到原來的地方。劉連滿一連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樣。 大家不得不停下來想辦法。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採用「人梯」的辦法成功地翻過高牆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後慢慢地站起來,讓別人的雙手能抓住岩壁頂端的支撐點攀登上去。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劉連滿的眼前冒著「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沉重。但是,劉連滿一直堅持著。他先把屈銀華託了上去,然後又托貢布。最後,王富洲和劉連滿借著上邊放下來的繩子的幫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台階」的岩頂後,他們才發覺,由於體力減弱,他們攀登整個「第二台階」,共花費了五個多小時,而用在攀登這最後三米岩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 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凄厲地呼嘯著。 他們事先以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頂峰,現在看來,這種估計顯然錯誤。黑夜,即將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第二道難關。在這人類從未到達過的珠穆朗瑪峰北坡最後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們將要遇到什麼困難,要走多長時間,事先確實很難精確估計。 勇敢的突擊隊員們還在一步一步地前進。但是,由於前一階段花費的時間過長,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繼續前進,可能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這時,劉連滿因為過度疲勞,體力已經非常衰弱,每走一兩步就會不自覺地摔倒,但他緩慢地站起來,仍然一偏一倒地堅持繼續往前走著。 在身體虛弱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還要摸黑進行高山行軍,這不僅極其困難,而且相當危險。現在,他們每移動一步,肉體要承受多麼巨大的痛苦啊!英國「埃非勒士委員會」的組織者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一書中曾這樣寫道:「人類身體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於一個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後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體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氣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風雪,神經不敢履踐崔巍懸岩的邊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樣的昏睡病侵襲時奮勇前進,他仍將不能到達頂峰。」對於揚赫斯班的同事們來說,他的這番話確實頗有道理。然而,對於堅強的中國登山隊員們來說,有什麼樣的困難和危險能滯留和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呢?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為了完成人民的委託,為了在喜馬拉雅漫長的雨季到來之前最後一個好天氣的周期內登上頂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繼續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 考慮到劉連滿的身體,同時為了爭取時間,大家一致決定劉連滿留下來,其餘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頂峰。 在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迎著夜幕繼續向頂峰進發的同時,劉連滿正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頭旁邊休息。嚴重缺氧使他的兩耳嗡嗡發響,眼前白一陣黑一陣地迸散著「金星」,他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的狀態。他的心裡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們稱為「死亡地帶」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險隨時都可能發生。他拉過身旁的氧氣筒,氣壓表上的紅針表明還剩下最後幾十個壓力的氧氣。但是,他的眼前出現了正在向頂峰沖擊的戰友們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戰友們從頂峰勝利歸來時,將比他更需要氧氣的支援。他決定,寧願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把最後一點氧氣留給戰友。他毅然把氧氣筒放回原來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昏睡中的劉連滿感到四肢在嚴寒中愈來愈麻木,心臟在缺氧的狀況下跳動得愈來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識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撲來。劉連滿多麼想活下去啊!他從來沒有像此刻這樣強烈地感到,他應當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活著就是幸福,就是勝利,就是一切。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頂峰搏鬥的戰友比起他來更應當活下去,因為他們正肩負著一項多麼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啊!他們的安全,對於他來說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勝利……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里還保存著氧氣,他又掙扎著坐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簡訊。
王富洲同志:我沒有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艱巨任務。任務交給你們三個人去完成吧!我這氧氣筒里還有點氧,留給你們三個人勝利回來時用吧!也許管用。 你們的同志 劉連滿(註:劉連滿後來以堅定的意志和對勝利鐵一般的決心,戰勝了死神,頑強地活了下來,並與勝利歸來的三位戰友勝利會合了) 與此同時,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正在蒼茫的夜色中步履艱難地向前移動著。腳下的雪坡變得愈來愈陡,也愈來愈滑。他們翻過兩座石岩以後,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隊員貢布在前面開路,不到幾分鍾就累得連腰也直不起來。於是,屈銀華上前開路,他經過很長時間才前進了兩三步,但兩腿一軟,又滑回到原來的地方。最後,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堅持為大家開出一條前進的道路。 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到達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但這時風也漸漸變小了,這對攀上頂峰十分有利。他們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開口說:「同志們,我們三個人現在擔負著攻克主峰的任務。氧氣沒有了,繼續前進雖然可能發生危險。但是我們能後退嗎?」 屈銀華和貢布用斬釘截鐵的語氣異口同聲地回答:「繼續前進!」 他們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大膽而果斷地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攀登。 現在,他們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很長的時間。高山嚴重缺氧,他們感到眼花、氣喘、無力。他們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們的行動更加遲緩了,甚至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個多小時。他們忍受著肉體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繼續朝頂峰走去。 越過東面一段雪坡以後,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向右繞至北面的岩石坡繼續向上攀登,終於登上了一個岩石和積雪交界的地方。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頂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當時國際帝修反的一片反華叫囂聲中,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功修背信棄義單方面退出中蘇兩國登山運動員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動的時候,我國登山運動員這次從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壓不垮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4課
今天,我們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們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擔內心的悲痛,或許在相互間的安慰中,我們能夠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並堅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對家庭、朋友及我們的太空宇航員所愛著的人們來講,國家的損失首先是他們個人的巨大損失。對那些失去親人的父親、母親、丈夫和妻子們,對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們,在你們悲痛哀悼的日子裡,所有的美國人都和你們緊緊地站在一起。 我們今天所說的遠遠不夠表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言語在我們的不幸面前顯得如此軟弱無力:它們根本無法寄託我們對你們深深愛著的、同時也是我們所敬佩的英勇獻身的人們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並不在於我們頌贊的語言,而在於他們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自尊心和鍥而不舍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獻出生命。我們所能盡力做到的就是記住我們的七位宇航員七位「挑戰者」,記住他們活著的時候給熟悉他們的人們帶來的生機、愛和歡樂,給祖國帶來的驕傲。 他們來自這個偉大國家的四面八方從南加利福尼亞州到華盛頓州,從俄亥俄到紐約州的莫霍克,從夏威夷到北卡羅來納和紐約州的布法洛。他們彼此很不相同,但他們每個人的追求和肩負的使命卻又是那樣的一致。 我們記得迪克·司各比,我們從升空的「挑戰者」號聽到的最後一句話就來自這位機長之口。在參加太空計劃之前,他曾是一名戰斗機飛行員,後來成為一名高空飛行器的試驗飛行員。對機長司各比來說,危險從來就是一位熟悉的夥伴。 我們記得邁克·史密斯,作為戰斗機飛行員獲得過的獎章戴滿了胸前,其中包括海軍特級飛行十字勛章和來自一個國家的敢斗銀星十字勛章。 我們還記得被朋友們稱為J.R.的朱蒂絲·萊恩尼科,她總是對人們微笑著,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對人民有所貢獻。在工作之餘,她喜歡在鋼琴上彈奏幾曲,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我們也不會忘記孩提時總愛光著腳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麥卡達美亞墓地跑來跑去的埃里森·奧尼佐卡,他早就夢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訴人們,多虧成為一名飛行員,他才能夠建樹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難忘的業績。 還有那個曾告訴人們是南加州的棉田錘煉了他堅毅性格的羅納德;麥克耐爾。他夢想著到外層空間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試驗:吹奏薩克管。啊,讓(羅納德的愛稱),我們將永遠懷念你的薩克管,我們將要建成你所夢想的空間站。 我們記得格里高利·傑維斯,在那次致命的飛行中,他隨身帶著他的母校布法洛紐約州立大學的一面旗子。他說,這是一份小小的紀念品,紀念那些曾為他指點過未來的人們。 我們還記得凝聚了整個國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麥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氣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勵我們。她是一位教師,不僅是她的學生們的教師,而且是全國人民的教師,她以這次太空飛行作為激勵我們向未來沖擊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講述給我們。 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這些傑出的專家、科學家、冒險家,這些藝術家、教師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員們。我們將珍愛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這是訴說勝利和勇敢的故事,這是真正的美國英雄的故事。 就在災難發生的那天,我們所有美國人都關切地守候在電視機前,徹夜不眠。在那個不幸的時刻,我們的興奮變成了戰栗。我們等待著,注視著,想弄清所發生的一切。那天夜裡我收聽了廣播電台的采訪節目。老老少少都在訴說自己的悲哀,都為我們的宇航員感到驕傲。陰霾籠罩著整個國家,我們走出家門,手拉著手,互相安慰。 你們所熱愛的人們的犧牲轟動了整個國家。在痛苦中我們認識到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道理:未來的道路並不平坦,整個人類前進的歷史是與一切艱難險阻斗爭的歷史。我們又一次認識到,我們的美國是在英雄主義和崇高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是由像我們的七位宇航員那樣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會的責任作為自己責任的人,那些給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為人類做出貢獻而從不企求些微報答的人建立起來的。 我們不禁回想起一個世紀前的開拓者們,那些帶著家眷和財產去開發荒涼的美國西部的剛毅不屈的人們,他們常常面臨著惡劣的條件,沿著俄勒岡小道,你們仍能看見那些倒下去的拓荒者的墓碑。但是悲痛只能使他們更加堅定開拓前進的決心。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類知識沒有達到的疆域。有時,我們會感到想達到外星球還力不從心。但我們必須重新振作起來,忍受著磨難,不斷前進。我們的國家的確非常幸運,因為我們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勇氣、令人信賴的聲譽和剛毅不屈的品質,我們仍然有像「挑戰者」號上七位宇航員那樣的英雄。 迪克·司各比知道,每一次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都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跡。他說:「如果出現什麼,它決不意味著太空計劃的結束。」我所接觸的每一位英雄的家庭成員,都特別請求我們一定要繼續這項計劃,這是他們失去的可愛的親人所夢求實現的計劃。我們決不會使他們失望。 今天,我們向迪克·司各比和他的夥伴們保證,他們的夢想決沒有破滅,他們努力為之奮斗的理想一定會成為現實。為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獻身工作的人們,他們的大家庭中失去了七位成員,他們仍要繼續工作去實現既安全可行又冒險、大膽的更有效的太空計劃。人類將繼續向太空進軍,不斷確立新的目標,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這正是我們紀念「挑戰者」號上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 迪克、邁克、朱蒂絲、埃里森、羅納德、格里高利和科里斯塔,你們的家庭及你們的國家哀悼你們的逝去。安息吧,我們永遠忘不了你們。對熟悉和愛你們的人們來說,痛苦的打擊是沉重的、持久的;對一個國家來說,她的七位兒女、七位好友的離去是難以彌補的損失。我們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們在心裡知道飛得那樣高那樣自豪的你們,現在在星際之外找到了上帝許諾以不朽生命的歸宿。 願上帝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保佑大家並給你們安慰。
㈡ 七年級下冊語文23課登上地球之巔課後生字詞注音
砭骨(biān) 窒息(zhì) 崔巍(cuī wēi) 漆黑(qī)
鑲嵌(xiāng) 匍匐(pú專 fú) 錐形(zhuī) 威脅(xié)
冰鎬(屬gǎo) 鑲有(xiāng) 滯留(zhì) 輪廓(kuò)
積雪(jī) 巔(diān) 履踐(lǚ) 繚繞(liáo)
《登上地球之巔》詞語解釋
【砭骨】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強烈。
【履踐】
踩踏。
【崔巍】
形容山高大雄偉。
【刺骨】
寒氣侵入人骨,形容極冷。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聳立】
高高地矗立。
【匍匐】
伏在地上。
【輪廓】
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
【窒息】
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系統發生障礙而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勇往直前】
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養精蓄銳】
養息精神,蓄積力量。銳,銳氣。
【齊心協力】
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斬釘截鐵】
比喻處理事情或說話果斷堅決,毫不猶豫、拖沓。
【異口同聲】
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㈢ 七年級下冊語文23課主要內容 急用
經過充分的准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穆朗瑪峰最後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後,著名的 「第二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於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餘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並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簡訊。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鬥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 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㈣ 七年級下冊語文23課《登上地球之巔》的(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答案。
從古到今,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險家,他們上天入地,走南闖北,版打開了自然界一扇權扇緊閉的門窗讓我們知道了世界上的許多秘密。有多少人,在探險過程中英勇犧牲,喪生大自然。但人們仍然不斷地接二連三地去探索,征服大自然。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崇高的獻身精神。探險,既是人類對未知的挑戰,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像勞倫斯-奧茨,像劉連滿、王富洲等登山隊員,像美國「挑戰者號」上的七位宇航員。他們都明知自己這趟旅途國必定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密林般的危險,甚至死神伴在他們身邊。但是,為了祖國的榮譽,為了事業的成功,他們無不堅持著向目的地奮進,向勝利沖剌。試想,若他們在半路,因畏懼困難危險,退至後方了,那麼他們原應有榮譽、勝利便離他們而去了。雖然勞倫斯-奧茨面向死神,並為了連累夥伴,獨自去死神家裡了。他沒有勝利,但他也沒半途而「退」;他沒有爭得成功,但他也為祖國爭得了榮譽:證明英國民族的勇氣。探險過程中的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擋不了人類邁向全新領域的腳步。
㈤ 7下語文第23課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課文目錄
第一單元(人物風采)《貝多芬傳》
《一面》《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
《趙普》《周總理,你在哪裡?》
第二單元(童年趣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顆枸杞豆》《我們家的男子漢》
《柳葉兒》《黃紗巾》
第三單元(建築藝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塞宮》《黃鶴樓》《於園》
第四單元(動物世界)《松鼠》
《松樹金龜子》《國寶—大熊貓》
《師生自薦課文》《古詩三首》(蟬、孤雁、鷓鴣)
名著推薦:《西遊記》
第五單元(信息傳播)《三個太陽》
《錄音新聞》《決戰太空》
《新聞兩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七子之歌》
專題:《荷》
第六單元(詩詞拔萃)《沁園春 雪》
《卜運算元 詠梅》《古代詩詞三首》(木蘭詩、觀刈麥、破陣子)
《現代詩三首》(樹、信念、中國的土地)
《歌詞三首》(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
《古詩二首》(黃鶴樓、歸園田居)
23課《決戰太空》
㈥ 初一下冊語文23課
登上地球之巔》生字注音
砭骨(biān) 窒息(zhì) 崔巍(回cuī wē答i) 漆黑(qī)
鑲嵌(xiāng) 匍匐(pú fú) 錐形(zhuī) 威脅(xié)
冰鎬(gǎo) 鑲有(xiāng) 滯留(zhì) 輪廓(kuò)
積雪(jī) 巔(diān) 履踐(lǚ) 繚繞(liáo)
《登上地球之巔》詞語解釋
【砭骨】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強烈。
【履踐】
踩踏。
【崔巍】
形容山高大雄偉。
【刺骨】
寒氣侵入人骨,形容極冷。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聳立】
高高地矗立。
【匍匐】
伏在地上。
【輪廓】
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
【窒息】
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系統發生障礙而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勇往直前】
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養精蓄銳】
養息精神,蓄積力量。銳,銳氣。
【齊心協力】
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斬釘截鐵】
比喻處理事情或說話果斷堅決,毫不猶豫、拖沓。
【異口同聲】
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㈦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詞語
23《登上地球之巔》
砭骨:(biān gǔ)刺骨
覆踐:(fù jiàn)踩踏
崔巍:(cuī wēi)形容山高回大雄偉
養精蓄答銳:(yǎng jīng xù ruì)養足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頭昏眼花:頭腦眩昏,視力模糊
勇往直前:毫無畏懼地一直向前
繚繞:回環旋轉
窒息: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系統發生障礙而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攀登:抓住東西爬上去
輪廓: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往前進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㈧ 七年級下冊語文23課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愛蓮說》是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採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對這種態度的贊賞,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導學生重視德行,保持堅貞正直操守的價值取向,使學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因為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要求。
3、引導學生保持堅貞正直操守的價值取向,使學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採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三、教學思路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四、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領悟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態度。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欣賞以「荷花」為題材的中國畫,創設教學情景。
2、導入語: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則抒發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中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二)誦讀感知
1、解讀標題
題解:「說」是古代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章,偏重於議論,所以後來人們常把說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說文。那麼「愛蓮說」這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
歸納: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說說愛蓮花的道理。
2、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3、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章作者的語氣。
4、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三)品讀課文
1、學生對照注釋理解句意,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有關難字難句的問題。
3、課堂練習: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二」。
4、分小組談論回答以下問題,教師做適當的點評和歸納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麼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2)這一語句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明確後板書蓮花的品格「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語句呢?
(4)君子是怎麼樣的人?
(5)文題是「愛蓮說」,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麼作用?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談談你的看法。
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對較消極的學生要適當地進行鼓勵。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我設計這一環節, 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愛蓮說》中的哪一句,並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3、讓學生收集有關「荷花」的詩文作品,張貼於學習園地。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宋)
菊 隱逸者(正襯) 陶潛
牡丹 富貴者(反襯) 世人
蓮 君子者 予
不染 高潔
不妖 莊重
通直,不蔓 豁達正直
香清 芳香
凈直 清高
不可褻玩 令人肅然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課後習題 第2 3大題《登上地球之巔》。。。
是的。
從古到今,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險家,他們上天入地,走南闖回北,打開了自然界一扇扇答緊閉的門窗讓我們知道了世界上的許多秘密。有多少人,在探險過程中英勇犧牲,喪生大自然。但人們仍然不斷地接二連三地去探索,征服大自然。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崇高的獻身精神。探險,既是人類對未知的挑戰,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像勞倫斯-奧茨,像劉連滿、王富洲等登山隊員,像美國「挑戰者號」上的七位宇航員。他們都明知自己這趟旅途國必定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密林般的危險,甚至死神伴在他們身邊。但是,為了祖國的榮譽,為了事業的成功,他們無不堅持著向目的地奮進,向勝利沖剌。試想,若他們在半路,因畏懼困難危險,退至後方了,那麼他們原應有榮譽、勝利便離他們而去了。雖然勞倫斯-奧茨面向死神,並為了連累夥伴,獨自去死神家裡了。他沒有勝利,但他也沒半途而「退」;他沒有爭得成功,但他也為祖國爭得了榮譽:證明英國民族的勇氣。探險過程中的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擋不了人類邁向全新領域的腳步。
㈩ 初一語文第23課
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家的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同意宗族的人搞好關系為內容,傳送全鄉的秀才觀賞這首詩。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仲永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用錢請仲永題詩討取仲永的詩作。他的父親對此感到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見到了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當。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來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終成為常人,就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為常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平凡就人,又不接受後天教育,難道還能夠做得了一個平凡的人嗎?
注釋
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在詩(後)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奉養父母,團結宗族作為詩的內容。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感到驚奇,紛紛把他的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還有的人用錢幣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所聽到的相稱了。 7.泯然眾人矣!(倒裝句) 譯:(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凈盡,已成為了普通的人。 8.還自揚州(狀語後置) 譯:從揚州回來。 9.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譯:(他的父親)從鄰居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他立刻寫了四句詩。
詞語
1.傷:對……哀傷,哀憐 2.金溪:地名,現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隸:屬於 6.耕:耕種勞作 7.生:生長到 8.年:歲 9.未:不;沒有 10.嘗:曾經 11.識:認識 12.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 13.忽:忽然 14.啼:大哭 15.求:索要 16.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19.與:給 20.即:立即,立刻 21.書:書寫,寫 22.並:並且 23.自:自己 24.為:題寫 25.名:名字 26.其:這 27.以:把 28.養:奉養,贍養 29.收族:團結宗族。收:聚,團結 30.為:當做,作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傳:傳送 33.一:全 34.觀:觀看 35.自:從 36.是:此 37.以......為意:以...作為詩的內容。 38.秀才:指一般學識優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寫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立就:立刻完成。 44.其:代指這首詩 45.文:文采 46.理:道理 47.皆:都 48.可:值得 49.觀:觀賞 50.者:……的地方(方面) 51.邑人:同(鄉)縣的人 52.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53.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54.稍稍:漸漸 55.賓客:這里是用賓客的禮儀款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名詞作動詞) 56.其:他的,代仲永的 57.或:有的人 58.以:用 59.乞:求取 60.之:它,代仲永的詩 61.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是有利的。其,這。然,這樣。 62.日:每天 63.扳:通「攀」,牽,引,拉。這里有強要的意思。(pān) 64.環:四處,到處 65.謁:拜訪(yè) 66.使:讓 67.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68.聞:聽說,聽聞 69.之:它,代這件事 70.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71.從:跟隨 72.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73.還:返回 74.於:在 75.令:讓 76.作:寫 77.稱:符合(chèn) 78.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79.自:從 80.復:又,再 81.問:詢問 82.焉:語氣助詞 83.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指消失的樣子。眾人,常人。(註:不可解釋為完全)
方仲永的三個階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編輯本段朗讀停頓
傷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文章理解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文體介紹
本文分為三段,先敘後議,屬議論體文字。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時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時弊,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要學習,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也對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後有感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裡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於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文章總結
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託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的特點,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麼「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於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隆;另一條敘述仲永父親從發現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至於仲永長大後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2.「余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麼作用? 本文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依次寫方仲永五歲時才能初露時的情形、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時的狀況和又過七年後「泯然眾人」的結局,表明方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敘事部分按時間順序把「聞」「見」「聞」三個片斷結為一個整體,其中的過渡句就是「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則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鄉,僅從傳聞中得知,尚未見到仲永——這最後一點是暗含在全句話中的。如果把這一點意思明說出來,則全句應是「余聞之也久而未見其人」。這樣,下文再說「見」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見,「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是用一明一暗的兩層意思來實現上下文的過渡的。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結尾的議論部分就事說理。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並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而根本無從學習,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後者並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的關系不無裨益。 5.幼年時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稱奇的表現(用原文)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註:「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孝」的表現,「收族」,是「仁」的表現。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餘,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藉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聖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後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於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於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附錄
虛詞用法
「之」 1. 忽啼求之——代詞,書寫工具。 2. 借旁近與之——人稱代詞,他,仲永。 3. 傳一鄉秀才觀之——代詞,仲永寫的詩。 4. 邑人奇之——代詞,他,仲永。 5. 或以錢幣乞之——代詞,仲永的詩。 6. 余聞之也久——代詞,仲永的事。 7. 於舅家見之——代詞,他,仲永。 8.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9. 受之天——代詞,通悟。 10. 受之人——兼詞,之於。 11.卒之為眾人——助詞,不譯。 「於」 1、環謁於邑人——介詞,到。 2、於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於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於人者不至——介詞,被,引出動作的對象。 自 並自為其名:自己 還自揚州:從。 聞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不能稱前時之聞 ——名詞,名聲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詞,這樣 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通假字
扳:通「攀」,牽,引 材:通「才」,才能。
古今異義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或以錢幣乞之(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今義:或許,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或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泯然眾人矣(眾人: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奇」的 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為利」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作賓客」的意思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一詞多義
自: 1.並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 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 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 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賓客: 1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 為: 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成為)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後省略「於」,可補充為「受之於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後面省去了介詞「於」,可補充為「借於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