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的生字有哪些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一到五單元的詞語盤點和一到20課的生字是哪些並標拼音。
⑵ 急! 品德與社會教科版六年級下冊課本內容
目錄源
第一單元 題目:你我同行
第一課 題目:男生和女生
第二課 題目:朋友之間
第三課 題目:學會和諧相處
第二單元 題目:人類的家園
第一課 題目:只有一個地球
第二課 題目:我們能為地球做什麼
第三課 題目:當災害降臨的時候
第三單元 題目: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一課 題目:戰爭風雨下的苦難
第二課 題目:放飛和平鴿
第三課 題目:我們手拉手
第四單元 題目: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第一課 題目:我的成長足跡
第二課 題目:臨別感言
你干嗎不去書店買一本
http://www.375e.cn/plus/download.php?open=2&id=23484&uhash=48fe1add5b444195716bd6dd
小學六年級下冊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全冊教案及教學計劃
買一本要多少錢啊?要不然就找上屆借 你去學校去一趟不就得了?
⑶ 新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麼》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既是植物單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個科學課的起始部分,相對一個初步接觸科學觀察的學生,經歷一次怎樣用觀察的方法學習科學的過程。教科書表達的一個思想是,看照片只能獲取有限的信息,回憶看到過的事實,能夠豐富我們的信息,實地觀察能夠獲取更多更豐富的信息。植物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樹又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體,對大樹的觀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關於這棵樹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方面的事實性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樹看做一個生命體。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對什麼是真正的觀察,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對觀察手段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這一點上,許多學生不認為聞.聽.嘗.摸等手段也是觀察方法。要求學生用各種觀察方法去觀察大樹的時候,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課上的觀察必須是全身感官都要參與的觀察,從而豐富學生的觀察手段。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2. 能過觀察,讓學生懂得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3. 讓學生藉助放大鏡和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學會有目的觀察,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觀察一棵大樹。
⑷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課《我看到了什麼》教學設計
⒈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二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2、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3、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4、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2、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3、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⑸ 科學教科版一年級下第三單元空氣第一課空氣是什麼樣子的教學設計
一種說法,9~11樓空氣污染最嚴重,因為污染物主要停留在這一高度。鄭小姐說:「本來已經看中了一個小區的10樓單位,但朋友告訴我千萬別買,因為這里屬於空氣污染帶,空氣最不好,不宜開窗。」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有關專家昨日表示,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在某小區的論壇上,記者看到一個「10樓真的是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樓層嗎?」的帖子,跟帖長達8頁。有人發帖說,有所謂的「峽谷效應」,指的是周邊有公交幹道或工廠,以及高樓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風的作用下,含有灰塵的氣流不是平穩移動,而是在高樓之間的某個區間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隨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這個「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9~11層之間。 對此,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沒有實驗數據支持這一說法。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此前在中信廣場對不同樓層的空氣污染程度進行過測試,每隔幾層樓就放置一個儀器,結果發現污染物的分布幾乎是均勻的。而且我們也在廣州周邊住宅小區的不同樓層進行過測試,也沒有發現污染物會特別停留在某個高度。」 該負責人表示,實際生活中,可能隨著當時的空氣溫度、濕度、氣壓、風力、風向等諸多因素而變化。他說:「要看樓盤附近有沒有煙囪?通風情況怎麼樣?如果空氣污染很嚴重,估計哪個樓層也無法倖免,樓層間的差異就不是太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