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 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者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時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讓學生課前預習尋找關於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為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中深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從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於進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讀課文時滲透德育教育
教材編排者選的這些課文都是有原因的,從各個角度進行選材,達到各種育人的目的。而教師就是在分析這些課文的過程中,根據其內容和特點,掌握適當時機,靈活地進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從學習古詩中滲透德育
詩歌自古就是傳統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形象的載體,詩歌更是千百年來塑造炎黃子孫人格氣質最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詩文化,古詩語言簡練精闢,每一首詩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通過讀詩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積累古詩,來沐浴學生的心靈。
2、反復誦讀,悟出情感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指的是通過反復朗讀,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課文讀通、讀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讀的方式很多種在把課文讀熟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課文內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分析詞句領會內涵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中重點的字詞語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而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效途徑,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很好的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德育教育,使德育進一步延伸。比如在語文實踐性作業設置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農民種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長過程中除草、打葯的調查報告,簡單的一個作業,由學生向家長咨詢,然後自己做這個調查報告,讓學生了解種花生的整個過程,從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德育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靈活運用,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諧自然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在小學教育中應該重視德育,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上才更加有競爭力,更能適應社會的進步。
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因為, 如今的孩子,要麼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麼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到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的心靈凈化的過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麼直接,它是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的,是在對文章開展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知的。它與教師的發現、挖掘、利用、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學生的學習、感悟、體驗與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新課程標准、教材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真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學習新課程標准,認真研究教材編排體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捉摸透學生,著眼於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活動中去,將品德培養與語文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教材中刻化的一個個鮮明的形象,講述的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熏陶,在語文素養提高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
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Ⅱ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有哪些方面
語文復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制文性的學科意味著語文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肩負著提升他們德育的重任。《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可見,德育已被提升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意義,主要從語文教材、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當前小學德育目標及實施方法進行了探討。文章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主要介紹了目前小學德育的內容與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並簡要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從教學實踐中尋找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最佳途徑;第三部分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本文在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意義的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學習也發現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問題。
Ⅲ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方法有哪些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意味著語文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智力回,而且肩負著提升他們德育的重任答。《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可見,德育已被提升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意義,主要從語文教材、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當前小學德育目標及實施方法進行了探討。文章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主要介紹了目前小學德育的內容與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並簡要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從教學實踐中尋找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最佳途徑;第三部分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本文在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意義的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學習也發現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問題。
Ⅳ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哪些課文滲透哪些德育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德育滲透點清單
呂 娜
1、《爬天都峰》教育孩子與人相處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槐鄉的孩子》教育孩子熱愛勞動。
3、《灰雀》教育孩子保護鳥類、知錯就改、愛護他人。
4、《奇怪的石頭》教育孩子勤於思考,善於動腦。
5、《我不能失信》教育孩子誠實守信。
6、《花種》教育孩子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勤於思考。
7、《玩出了名堂》教育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
能有所發現。
8、《找駱駝》教育孩子仔細觀察、勤於思考。
9、《孔子拜師》教育孩子謙虛好學、學無止境。
10、《趙州橋》讓孩子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11、《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育孩子熱愛祖國傳統文化。
12、《古詩兩首》教育孩子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文化。
13、《富饒的西沙群島》教育孩子祖國。
14、《美麗的小興安嶺》教育孩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15、《東方之珠》激發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感情。
16、《矛和盾的集合》讓孩子懂得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17、《科里亞的木匣》讓孩子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18、《陶罐和鐵管》教育孩子善於取長補短,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19、《獅子和鹿》教育孩子物各有所長、所短,要取長補短;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20、《掌聲》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21、《一次成功的實驗》教育孩子懂得與人合作、先人後己的品質。
22、《給予樹》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23、《好漢查理》懂得朋友之間的理解和尊重也是愛的表現。
Ⅳ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
Ⅵ 試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
Ⅶ 如何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以情感人
三年級教材中許多課文是以具體的故事情節,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品質特徵,表達了作者對人物的喜惡。因此,在教學中,要能抓住凸顯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品讀、體會、領悟人物的品質,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寫的是老師引導孩子懂得了關心父母的事,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致、生動地描述從而再現情景。在學習這一故事情節時,讓學生聯系實際「和他們相比,你覺得自己做得怎樣呢?」學生在體味人物情感變化中,在心靈深處發生碰撞,為他們懂事而喝彩。這樣通過教材中的故事情節的學習,領略其中蘊含和傳達的豐富情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盪滌靈魂,使學生從中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的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二、以理服人
教材選編的課文,特別是三年級的課文中很多是揭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客觀事實。客觀存在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為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資料。如何運用教材揭示的客觀事實教育學生?俗話說:「眼見為實!」讓事實說話,學生更願意接受。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小村莊,由於人們過度地砍伐樹木,終於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莊里的人們錯誤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所引發的嚴重後果――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先觀看課件演示――用眼目睹這個村莊怎樣消失。再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用心感受這個村莊怎樣消失。最後讓學生說說現實生活熟悉的鏡頭――用口說說這個村莊怎樣消失。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後,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們能自然地認識到課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讓學生自覺地思考環境和生存的聯系,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激發學生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的意識,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三、發揮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材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聲》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為學生樹立了榜樣。針對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教師要能藉助教材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樹立楷模,充分發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樣作用。如《灰雀》中,當列寧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列寧問一隻不會說話的鳥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列寧為什麼不直接問小男孩?」引導學生思考「沒有直接問」的各種原因,學生設想了多種可能。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列寧關心他人的高尚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列寧愛護少年兒童的偉大形象,逐漸樹立在學生的心中,使學生更加敬仰列寧,產生一種向列寧學習,得到別人的敬愛與尊重的願望。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這樣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更有真實感。通過典型事例影響學生,激勵他們向這樣的人物看齊,在他們的心中樹立了健康的偶像。
四、發揮插圖功能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達幾百幅,教材插圖就是「物」,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色彩斑斕的圖案的吸引,即使圖案看不懂,他們也不願意去閱讀旁邊的文字說明,尤其是那些篇幅較長的文章更沒有耐性去閱讀。然而,純粹的說教,孩子也是不買老師的賬。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圖畫的陶冶作用,達到德育的目的。三年級上冊《孔子拜師》一文生動地描繪了孔子拜師的感人場面,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學文前,先讓學生說說孔子拜師時的情景,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並說說從圖上看懂了什麼。這樣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孔子拜師時的真誠。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進一步引導學文,以激發學生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受到尊敬師長的教育。
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還有待於深入細致地嘗試與探索。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讓語文課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