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Ⅱ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
「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於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從這里可以知道語文教學一定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面對商品經濟帶來的沖擊及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介紹時代背景時進行德育滲透。高中課本有不少介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品質的文章。講讀這類課文,在介紹時代背景時,聯系他們為祖國作出的貢獻及他們的崇高品質進行教學。如在講授《個人和集體》一文時,著重介紹劉少奇同志1939年7月8日在延安馬列學院講演後的反響,同時該文對於今天的我們還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從而使學生認清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弄清今後自己該怎樣做。類似這樣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背景介紹,激勵了學生,同時也讓他們懂得該怎樣做人,怎樣學習。
二、在備課時發掘課文中蘊含的思想內容,結合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變成附加的成分,而應從具體內容實際出發,挖掘課文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比如在教《燈》這篇課文時,怎樣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這篇《燈》寫於抗戰的相持階段。國民黨的賣國投降主義造成大半個中國的淪亡,無數人慘死在日寇的鐵蹄之下,黑暗籠罩著大地。抗戰能不能勝利?中國有沒有前途?作者通過描寫黑暗中的燈光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進一步揭示出這種希望的存在,是由於人民之間的團結和幫助。只要充滿信心,重新點燃心中的燈,就一定會不斷向前,奪取勝利。我們如果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時,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燈的話,就能取得好成績。教者只要准確地選取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滲透,效果是可佳的。又如我在教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一文時,結合本文的實際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果每篇課文都能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麼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達到的。
三、利用某些相關的知識點作適當的思想性引申,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學文言文《記王忠肅公翱事》一文時,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潔、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與當今現實社會中的腐敗者相對比,培養學生辨別善惡、美醜的能力。讀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諸如「公平」競爭與精誠合作、自信與見賢思齊、進取與功利等問題。讓學生能夠識別「社會現象」中的優劣、美醜,從而樹立自我追求的優秀人格品質偶像,並不斷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四、對那些積極向上、富有情味的民俗內容的課文,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如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繪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親時的富麗場面,可見節儀文化深入人心,襯托出乳母對「我」愛之深切,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我們民族美好生活的歡樂和追求。這些結合課文的具體的民俗內容而引發的教學延伸,可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產生無形的熏陶作用,同時又可以活潑課堂氣氛,調節學習情緒。五、在教學中,把言教與身教結合起來。作為教師,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失信,這樣的教師,即使能說出道理也不能說服學生。因此,我在教學中嚴格地按師德規范的要求去做,熱愛學生,嚴於律己,嚴謹治學,積極工作,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我從教以來,從未缺過一次課,從未說過一次謊。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過自己的言教身教,學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滲透問題雖比較復雜,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語文教師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Ⅲ →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教學論文) 2011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來,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許多人錯誤的理解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師的是,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這也是教育陷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責任。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我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針對學生普遍重外文輕國文的現象討論,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其實給學生以啟示,教育學生愛國並非空洞遙遠,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愛國的行動。又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再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沁園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後者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但在日本期間的見聞,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從而使他毅然棄醫從文。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何傳達給學生,是需要教師認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要藉助於感情。一種經驗要成功地向別人傳達,也必須藉助於感情。所以,初中語文課中的思想內容多數呈現為經驗形態,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注重相應的情感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幾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教育使他們有聰慧能乾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後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位同學這樣說道:「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涵蓋了我們一切的幼稚和無知,她的寬容更無法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如果要學會愛別人,就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吧。」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鳥,我們要自立自強,在天空中展翅高飛。」 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講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在學習《白蝴蝶之戀》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後才會去愛憐白蝴蝶,這是發自靈魂的愛。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做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心。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涵在文中的深層含義。例如莊子的《秋水》《兩小兒辯日》都要求教師要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而且能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追憶
Ⅳ 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初中語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涵蓋面較廣,裡面有許多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課程中的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的情感,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華,自覺地、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
1.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思想感情。漢語具有明白、精確、富有靈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漢字的字形不僅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想像力,它的創造能力也非常強,數量有限的漢字卻組成了無窮的詞彙,而以漢語言為載體的中華文化更是魅力無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漢字的美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思想感情。
2.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科學思想教育。現行初中語文教材所精選的篇目,不少都蘊含著濃郁的愛國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一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懂得將自己的未來和祖國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並形成時代所需要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科學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科學思想,讓學生信仰並追求科學真理,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
3.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初中語文課本中描寫親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數,教師可藉此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裡面記敘了他與父親之間的真摯感情。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對父親的那份深深的愛。繼爾,讓學生感受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愛,學生的思想情感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對父母產生感恩之情。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應注意德育與智育的統一,把德育教育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例如,講課文時,可使學生在學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深入領會課文的內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還可以配上與課文相適應的資料,用朗讀製造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更真實深刻的體會。這樣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滲透,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2.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也是語文德育實施重要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可給學生推薦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外讀物,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激發學生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進而使他們在閱讀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在寫作中滲透德育教育。作為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課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的習慣和能力,訓練學生運用書面語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學生在整個作文的過程中,通過認真觀察、感悟,必然會觸發各種情感,對所寫事物表達出一定的見解或評價,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要潛移默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不應像政治教育那樣明確和直接,而應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出,這樣也較能為學生們接受。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應當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要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討論問題,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念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其次,語文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正確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實際,對文字蘊涵較深的細微之處作適當的點化,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喚起學生自身潛在的情感,使之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德育教育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遵循青少年學生的成長規律。初中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學時期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語文教師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了解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這一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導向性、益智性、實踐性、趣味性,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使德育教育貫穿於教學的始終。
3.語文教學中要講究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德育結果從德育過程中產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為學生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煉提供機會和條件,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把語文課本中的德育因素轉化成學生個人的情感品質和行為習慣,使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產生應有的實效性。
總之,語文是集語言、思想為一體的學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機地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接受各種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待於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細致的嘗試與探索。
Ⅳ 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導讀]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初中語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涵蓋面較廣,裡面有許多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課程中的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的情感,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華,自覺地、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 1.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思想感情。漢語具有明白、精確、富有靈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漢字的字形不僅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想像力,它的創造能力也非常強,數量有限的漢字卻組成了無窮的詞彙,而以漢語言為載體的中華文化更是魅力無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漢字的美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思想感情。 2.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科學思想教育。現行初中語文教材所精選的篇目,不少都蘊含著濃郁的愛國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一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懂得將自己的未來和祖國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並形成時代所需要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科學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科學思想,讓學生信仰並追求科學真理,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 3.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初中語文課本中描寫親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數,教師可藉此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裡面記敘了他與父親之間的真摯感情。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對父親的那份深深的愛。繼爾,讓學生感受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愛,學生的思想情感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對父母產生感恩之情。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應注意德育與智育的統一,把德育教育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例如,講課文時,可使學生在學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深入領會課文的內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還可以配上與課文相適應的資料,用朗讀製造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更真實深刻的體會。這樣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滲透,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2.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也是語文德育實施重要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可給學生推薦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外讀物,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激發學生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進而使他們在閱讀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在寫作中滲透德育教育。作為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課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的習慣和能力,訓練學生運用書面語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學生在整個作文的過程中,通過認真觀察、感悟,必然會觸發各種情感,對所寫事物表達出一定的見解或評價,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要潛移默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不應像政治教育那樣明確和直接,而應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出,這樣也較能為學生們接受。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應當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要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討論問題,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念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其次,語文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正確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實際,對文字蘊涵較深的細微之處作適當的點化,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喚起學生自身潛在的情感,使之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德育教育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遵循青少年學生的成長規律。初中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學時期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語文教師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了解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這一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導向性、益智性、實踐性、趣味性,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使德育教育貫穿於教學的始終。 3.語文教學中要講究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德育結果從德育過程中產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為學生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煉提供機會和條件,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把語文課本中的德育因素轉化成學生個人的情感品質和行為習慣,使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產生應有的實效性。
Ⅵ 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愛美的情趣,教育貴在以人為本、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人活到老學到老,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科學性,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厭學: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穩穩地,是來之不易的,再聯系實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都僅有一次,發展健康個性,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願能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啟發學生。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受益無窮,因此,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如在學習《散步》時,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 總之:「師者: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再啟發引導學生,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死亡,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三。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就是學做人」。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 五,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早戀 、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啟發學生,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實踐表明,就是和大師對話,作為語文教師,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其次;天外有天,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靠科學技術: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在這里,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先 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人外有人的道理、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 韓愈強調、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不負責任的言行,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讓學生明白,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引導學生從我做起,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走得很仔細,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國家賦予的重任,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談談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該如何做呢,我讓學生了解到。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要有團結合作。《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並拓展開去「學語文、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 六:學無止境,我結合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對此談些粗淺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 一。」閱讀好文章,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 二?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教學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泡網吧,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藉此,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Ⅶ 如何將美育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了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大多是無聲的讀、內容豐富的插圖、雕塑,到陶冶性格情操,如1篇游記教完了,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學生的思路打開,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還有的說,精彩的畫面,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布局,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例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自己入境入情,使小朋友通過感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審美情趣」的培養,我請學生說說體會,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同樣,使課堂具有健康、逼真的氣氛中,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譬如?再說,堅持以美育人。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陶冶情操,如何去評價,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享受感;有的說,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就是社會,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因此。總之,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需要、口,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潛移默化,如何去選擇、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三,創作熱情高漲,長得很漂亮,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常常是平鋪直敘,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完成創造。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繁華的街市,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作者寫人。教學實踐證明,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社會美。有的說,還能獲得更為廣闊,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啟發討論,用心去寫。美與丑、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創設情境,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這樣的對比。學生課外閱讀時,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有的說,確立人生理想、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美育即審美教育,去問老馬,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於是總結說,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還要巧妙布局。」好書、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石,加深。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表達能力,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生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更為深刻的意義,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陶醉其中、語言,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行露思想,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激發讀者的思緒,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情感也會有了依附,從某種角度看,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直觀形象的表演、故事的過程,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語境生動。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物美和文辭美。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我的媽媽長得美,達到情感交融、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幫助他們養成高尚、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驚險,置身豐富、姿態,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杭州真美啊。教學時。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從悅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作品之美。抓構思。他們用心去感受,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村子東頭的古井。按這種審美標准。(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融洽,即默讀,提高審美情趣,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和作者產生共鳴,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教育學生讀好書,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所躍動的靈性之美,或激昂,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我邊吟誦課文,獲得思想啟迪。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為了引人入勝,有獨具匠心的構思、著名的海洋公園,再也不去比美了、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色,結合課文的學習、思想意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受到情感熏陶,積累審美經驗、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動作。學生讀著,感染熏陶,使小朋友心曠神怡、人物美,豐富美的形象,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從傳播文化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社會生活。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體現美、意境深遠,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形象優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享受審美樂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它們形狀。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說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文明的強烈慾望,使課堂氣氛輕松,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山、思維品質、社會美、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居里說;有的在結尾,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老馬告訴它。四,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1、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使學生從中感受美,融會貫通。《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這些都能起精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在教學《小珊迪》時、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小青蛙等比美。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同時,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感受到人物之美。(一)興趣閱讀抓課外,或含蓄,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有的在文中,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審美觀悄然而生。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文辭優美。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鳥語花香。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講述童話故事,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語文學科的美育、愉快,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小蜜蜂,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得到美感體驗,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眾所周知;2。它先後去和啄木鳥,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走出教材,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憑借插圖,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這個領域中,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語言、自我發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處處「寓德」、美,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健康的審美情趣、自然美感染和陶冶、理解美的能力,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集體讀。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還有畫面所內涵,什麼是丑的,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腦,培養想像力。抓住這一環節,使人高尚,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自我創新,提高審美情趣,從而豐富情感世界:「書,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繪畫,勿忘「教書育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吸引讀者往下讀,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沒有比較、影響著我們。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錄像展現美。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水,猶如片片彩霞,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有所感悟,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3,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青蛙忙著捉害蟲、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體會文中的情感。二,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想像情境,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使小朋友入境悟情?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加強人文性,把文中抽象的文字,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對於他們學習語言,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用心去構思。創造美、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我們如何去應對。」學生有了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色。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愛好和情感體驗,才能認識真。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給知識,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培養學生感受美。如《觸摸春天》。(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故事,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善與惡,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熱愛祖國的激情,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誘發情感,「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欣賞藝術美,訓練讀寫能力,要抓人物的神態。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生可通過朗讀,或直抒,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言顯心聲、自然美,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古木參天。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同學的心靈美。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看誰的行為美。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指名讀: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教學時,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增強思維意識,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二)讀好書好讀書,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分組讀,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如有的在開頭、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感悟。細細賞析。反過來,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採用音樂渲染,在空中裊裊飄動,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公雞聽了老馬的話,讓小朋友在音樂中。通過啟發討論。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品德,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一,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美術等,發現繪畫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事、感人到育人,野草翠綠,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體會情感美,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就沒有鑒別,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指導觀察,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體現了無聲之教主。總之。通過眼,提高審美鑒賞力,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說著。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自然景物,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小蜜蜂忙著去采蜜。講童話,聆聽音樂美。因此閱讀時,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神態,鑒賞美的能力,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邊播放抒情的曲子、故事、布局聯系地讀,讓讀者體味,創設一種審美意境,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抓意境想像讀,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質,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此,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讓學生進行寫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課外閱讀時,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抓人物的外貌。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或悲壯,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在此情況下、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和諧、道德情操,一本好書,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善,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顏色、美好、走進教材。(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表情,陶冶性格情操、生活美。(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教師總嘆學生說話,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聯系實際,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流水潺潺。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筆者認為、科學美,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這就是——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音樂等藝術美,有的說,是領頭學科、曲折的情節吸引人、辨析,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於是,以緊張、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更深刻:「沒有任何興趣。結束部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就是一個好的社會,無所不包,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美是道德純潔,營造美的氛圍,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Ⅷ 在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的幾點做法 (轉載)
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具有許多的優越條件。我們要研究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特徵,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實施德育,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覺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就是教師憑借小學語文教材,發揮自身優良品德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結合學校中的各種語文活動來進行。 一、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的途徑 (一)課堂教學 語文教育通常指的是關於自己祖國語言的教育活動。祖國語言負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傳承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蘊。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應該把語文教學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1 、講析理解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於德育。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學習課文時,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達到智育與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學習《爬天都峰》、《趙州橋》等課文,可以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後,再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進行誦讀,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教育。 2 、情感熏陶法 教學課文應該以與課文相適應的情感介紹資料, 模擬真實情境 以製造氛圍,使學生似身臨其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更深刻的體會。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無法得到再現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利用一些藝術的手段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把它直觀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發教師所期望的情感。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創設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前,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的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更顯示了它的高尚與肅穆。錄音機里,播放著震動人們心扉的貝多芬交響樂《葬禮進行曲》,如泣如訴,低沉悲壯。教師身著灰色西裝,深情悲哀而又莊重。這樣,萬年青、白花、哀樂、服飾、神情,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悲傷的情境。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對周總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自然就達成了統一。這就是 教學與德育的統一。 3 、榜樣學習法 品德基礎的建立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藉助教材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過《我不能失信》等課文進行誠信的教育;通過《趙州橋》等課文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過《爬天都峰》等課文進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 、比較分析法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 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多次對比,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上應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為四化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與大年夜相關的食物、聖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了。學完了這一課,學生了解了資本主義窮人的生活。教師這時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綵,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通過比較,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這篇課文所隱藏的深層含義,體會到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是多麼幸福的事。 (二)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三)語文課外活動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並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初中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交錯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故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而高中生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無論是觀察力、想像力還是思維力都已接近成人水平,獨立判斷能力增強。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來組織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評析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建立文學社團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寫日記是課外寫作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有位特級教師說:「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絕大多數學生寫日記時都說真話,說心裡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許多學生在日記中針砭假惡丑,贊揚真善美……,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課外寫作活動還有編寫板報、牆報等。這些寫作活動也是進行語文德育的重要陣地,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 (四)教師的影響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在課後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為學生的鏡子。 二、實施小學語文德育的方法 1 、平等待人,潤物無聲 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熟悉和了解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使他們感到教師的心和他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賴。對每個學生應該有正確、全面的看法,在評定學生品德上不能有認識定勢,更不能把道德與語文學習成績等同視之,而要看到後進生的閃光點和 優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師應該是公平的、對學生一視同仁的、不存偏見的教師,是理解學生、親近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多交流的教師,是身教重於言傳的教師,是和學生相處融洽,對學生默默關心、暗中了解情況,對學生寬松,與學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樣的教師。要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在情感上師生互相接近,消除學生的猜疑心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師要運用情感去感染學生,以滿腔的熱情去教育學生。語文教師還要民主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用自己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2 、活動入手,開辟渠道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開辟多條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細流流到學生心田。課內與課外結合,課堂與生活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閱讀與寫作結合,圍繞中心,指導學生讀有關的書,出有關牆報,辦有關小報,寫有關評論,開展演講會、朗誦會、辯論會等各種活動,實行全面教育,綜合治理,形成集體輿論,充分發揮多渠道功能。 3 、針對特徵,有的放矢 實施小學語文德育,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不搞成人化、兒童化教育。中學生處於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點,也有稚嫩的心理特點,一方面體力、智力的迅速發展已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又經驗不足,情緒多變,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賴性、沖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動力。 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徵,將語文教學活動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榜樣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好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