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下冊書語文第八課預習內容

六年級下冊書語文第八課預習內容

發布時間:2021-01-22 18:00:49

『壹』 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的第八課怎麼能有技巧的背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言包括口回頭語言和書面語答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貳』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預習資料

盪滌:清洗;洗除
滌:動
洪水乃欲盪滌。——《漢書·李尋傳》
山光湖色足以盪滌胸中郁悶

課文預習:

《長江之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全中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主題歌歌詞,王世光作曲,胡宏偉作詞,首唱者季小琴。這首歌旋律激昂,歌詞大氣磅礴,通過對中國的母親河 - 長江的描寫與贊美,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情感。

「長江之歌」題意是關於長江的歌,唱長江的歌,贊長江的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發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它是永遠值得贊頌的。

【結構】

這首詩歌贊頌了長江的宏偉、壯麗,表達了對長江的熱愛、依戀之情。

全詩共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長江源遠流長、宏偉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節):寫長江古老悠久、氣勢磅礴、力量無窮。

這兩部分運用前後兩次出現的「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貫通起來,以對長江「贊美」、「依戀」的真摯感情作主線,把長江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力量無窮、貢獻巨大融為一體,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進而升騰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用高度的藝術概括,採用形象、凝練的語言,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的贊頌之情。.
這首詩第一節主要從地理特點的角度描寫長江,歌頌長江一瀉千里,滋潤兩岸的氣概,該節側重寫寫實;第二節主要從時空的角度描寫長江,賦予長江一種象徵意義,永遠充滿青春活力,永遠向前發展,該節長於抒情。

『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資料

每一小抄節為一段
客家襲民居:1。地位:被稱為世界民居奇葩
2。外形特點:營壘式建築
3。布局:八卦是布局
4。內部構造:體現民俗文化

傣家竹樓:1。建築環境:濃綠的竹林之中
2。傳統習慣: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3。外觀特點:呈正方形、上下兩層
4。內部結構:結構簡單、寬敞別致
5。文化內涵:團結和睦、樂於助人

『肆』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預習,主要內容

為人民服務

主要內容:

(主要寫了五方面內容)

  1. 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黨的宗旨)

  2. 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死的意義)

  3. 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處改正錯誤的精神。(是非判斷)

  4. 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具體做法)

  5. 用開追悼會的方式使整個人民團結在一起。(形成制度)


原文:

①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②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③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④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 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⑤今後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伍』 語文書六年級下冊預習

童話故事
作家安徒生是根據一幅圖來寫的這一篇童話故事

『陸』 六年級語文下冊的第8課的作者資料是什麼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中文名: 林海音
別名: 林含英,英子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台灣苗栗縣頭份鎮
出生日期: 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 2001年12月1日
職業: 作家
畢業院校: 北京新聞專科學校

目錄[隱藏]

個人介紹
相關作品
生平介紹
相關事件
作品一覽《爸爸的花兒落了》
個人介紹
相關作品
生平介紹
相關事件
作品一覽 《爸爸的花兒落了》

[編輯本段]個人介紹
林海音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便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在北京,她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林海音的創作非常豐富,她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語言。1948年,舉家遷往台灣,在台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聯絡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台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冬陽· 童年· 駱駝隊》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課,《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課文。另外,《竊讀記》被選為魯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一課。
林海音簡介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小學五年級上冊課文。
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
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舊事》
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竊讀記
原文:
轉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鬆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下課從學校急急趕到這里,身上已經汗涔涔的,總算到達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陽春,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我趁著漫步給腦子一個思索的機會:「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後嫁給誰?那本書放在哪裡?左角第三排,不錯……」走到三陽春的門口,便可以看見書店裡仍像往日一樣地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了,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櫃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鑽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到底擠到里邊來了。在一片花綠封面的排列隊里,我的眼睛過於急切地尋找,反而看不到那本書的所在。從頭來,再數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麼高興,又多麼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時抵達的,還有一雙巨掌,10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整本書:「你到底買不買?」 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抬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闆,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麼軟弱無力!
在眾目睽睽下,我幾乎是狼狽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後面緊跟著的是老闆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彷彿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但我是偷竊了什麼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
在這次屈辱之後,我的心靈確實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發作,而且產生了對大人的仇恨。 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我經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但一次,兩次,我下意識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終於有一天,求知的慾望迫使我再度停下來,我仍願一試,因為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慣技,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當我翻開第一頁時,心中不禁輕輕呼道:「啊!終於和你相見!」這是一本暢銷的書,那麼厚厚的一冊,拿在手裡,看在眼裡,多夠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訓,我更小心地不敢貪婪,多去幾家書店更妥當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難堪。 每次從書店出來,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腦子被書中的人物所擾,踉踉蹌蹌,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來,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訴自己。想到明天仍可能佔有書店的一角時,被快樂激動的忘形之軀,便險些撞到樹幹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過幾家書店都沒看見那本書,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勁的書被人搶去一樣,我暗暗焦急,並且詛咒地想:皆因沒有錢,我不能佔有讀書的全部快樂,世上有錢的人那麼多,他們把書買光了。 我慘淡無神地提著書包,抱著絕望的心情走進最末一家書店。昨天在這里看書時,已經剩下最後一冊,可不是,看見書架上那本書的位置換了另外的書,心整個沉了下去。 正在這時,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我多麼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
啊,我接過書羞得不知應當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被沖動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書本上。 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我才覺出站在這里讀了兩個鍾點了。我合上了最後一頁——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後抬頭找尋那耳朵上架著鉛筆的人,好交還他這本書。在遠遠的櫃台旁,他向我輕輕地點點頭,表示他已經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書放回書架上。 我低著頭走出去,黑色多皺的布裙被風吹開來,像一把支不開的破傘,可是我渾身都鬆快了。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迄今為止,已出版八十六本書。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 《血的故事》
散文:《 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竊讀記》。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小說:《驢打滾兒》《 冬青樹 》《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 蟹殼黃》《 血的故事》
散文:《秋遊獅頭山》《 吹簫的人》《 悼鍾理和先生》《 念遠方的沉櫻》《 虎坊橋》《 文華閣剪發記》《 舊時三女子》《 冬陽·童年·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 》《北平漫筆》《 絹笠町憶往》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漂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所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但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
1957年《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相關作品介紹:
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

『柒』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8課的讀書筆記

主要內容:寫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閩,福建簡稱;粵,東北簡稱
課文主要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

『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八課各段段意

客家民居:①作者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概括的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專史上的重地屬位。
②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的顯著特點,指出營壘住宅的建造原因。具體描寫了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
③介紹了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具有的象徵意義。
④介紹了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它身上所體現出的深厚久遠的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①概括介紹了傣家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濃綠的竹林中。
②說明傣族人家保持「多起主樓,傍水而居」的習慣的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主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③寫傣族村寨「詩情畫意」的景緻以及主樓的外觀特點。
④主要介紹竹樓內部結構簡單、美觀、別致、通風等特點。
⑤介紹傣家建造竹樓時的風俗及文化內涵。

『玖』 小學語文6年級下冊第八課 課文

客家民居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在途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它們大多為3至6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雄偉壯觀。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的地震撼動,風雨侵蜍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

客家人那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土樓內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讓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久遠。

傣家竹樓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到處是一叢叢綠色的鳳尾竹,和遮天蓋地的油棕林。在竹林深處不時傳來雞犬之聲,卻看不到村寨、房舍,顯然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了。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區地處亞熱帶,地溫高,據說竹樓利於防止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村邊都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竹樓下有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個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一般作關牲口和堆柴禾用。竹樓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撐。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蔑,將樓房隔為兩層。屋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大都改為用瓦頂。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進竹籬,登上木梯,便來到屋外的走廊,進門,是一寬大堂屋,中間鋪一大塊竹席,這是全家活動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兩側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內的。傣家竹樓建築結構一般都比較簡單,但十分寬敞,別致美觀,室內通風也很好,你在室內坐著,只覺清風徐徐,花果飄香。

建造竹樓,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樓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八根。選擇中柱是件嚴肅而隆重的事情。中柱從山上運進村寨時,大家都要去迎接,並潑水祝福。傣族還有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成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請「贊哈」(歌手)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拾』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主要內容

文章首先來概括介紹客源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下冊書語文第八課預習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