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5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篇課文講述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對人們奉若神明的亞里士多德說的真理產生懷疑後,不顧眾人嘲諷和巨大的風險,登上斜塔公開試驗,挑戰權威,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⑵ 四年級上冊25課語文資料庫內容
新課導讀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背景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知識鏈接
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幫助下,籌到一筆赴日本人留學的經費。出國前,他回到母校,與小學時的老師和同學話別。他給同學寫下的臨別贈言是「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由天津乘船東渡日本前夕,他又寫下了一首抒發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大江①歌罷掉頭東,邃密②群科③濟世窮④。面壁⑤十年圖破壁⑥,難籌(7)蹈海⑧亦英雄。」
(1)詞語解釋
①大江:指氣勢豪邁的歌曲。
②邃密: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種科學。
④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濟:拯救,變革。 世:社會,國家。 窮:危亡。
⑤面壁:這里形容刻苦專研。
⑥破壁:這里表示學成之後,像破壁的巨龍一樣,為祖國為人民干一番大事業。
(7):難酬:難以實現。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為國家不惜一切。
(2)感知內容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氣勢豪邁的給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也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干一番大事業,即使目的達不到,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⑶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五課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dì)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shěn)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fàn)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xún)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rǎng)著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lán)褸(lǚ)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chēng)腰,懲(chéng)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上修身課,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zhū)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踴(yǒng)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kēng)鏘(qiāng)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líng),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⑷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5課
(1)反復,許多
⑸ 四年級下冊語文25課課文內容(人教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⑹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的內容是什麼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⑺ (含拼音)語文四年級下冊第25課課文生字詞
盼望
美盼
臘梅
莫名其妙
渾身
品德
豐滿
飛舞
傳說
⑻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5課作者是誰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作者:佚名
」佚名「就是不知道是誰寫的
⑼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s版第25課裡面的天堂是什麼意思
詳細解釋
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跟「地獄」相對。
常喻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