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下《詩詞八首》語文導學案
《詩詞八首》教學設計
說明:《望天門山》等七首詩詞,是初中語文第三冊的新選教材,都是閱讀課文;與精讀課文《木蘭詩》組成第三十課。這八首詩詞中,有一首古體詩,是敘事詩;有三首七言絕句、兩首五言律詩,兩首唐代早期詞,都是抒情詩,《杜少府之任蜀州》原已選入初中語文第一冊,暑假後升入初二的學生已經學過。此外,初二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絕句詩,在初一時已接觸過五言律詩和《賣炭翁》這樣的古體詩,對於詞這種詩歌形式也已有初步了解。這份教案就是根據上述情況擬定的。
教學目的:
1.與初一學過的《賣炭翁》和本課精讀的《木蘭詩》相比較,使學生初步分辨敘事詩和抒情詩;通過這七首新選詩詞的比較,使學生初步了解詩歌中三種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即景抒情、因事述懷和托物言志。
2.使學生熟讀、背誦這七首詩詞,受到美的熏陶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並在記憶力、想像力和比較、分析能力方面得到一些發展。
3.理解或掌握「碧」、「僵」、「戍」、「闌」等20個左右字詞。
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是:指導學生按照自學提綱和輔助材料自學這七首詩詞,然後在教師示範下對《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石灰吟》進行半獨立的簡單評點。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是:由學生在繼續自學的基礎上填充關於《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憶江南》和《漁歌子》的練習題中空白,然後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辨別敘事詩與抒情詩以及抒情詩的三種常用抒情方式,並作單項的和綜合的練習。
教學方法:
自學講述法、比較分析談話法和練習法。
第一課時
一、檢查舊課(《木蘭詩》)
1.答「思考和練習」一;
2.答「思考和練習」二。
二、進行新課
1.組織學生按自學提綱和輔助材料自學這七首詩詞:
(1)提出自學提綱(用小黑板揭示):
①藉助課本注釋和「思考和練習」三、四、五,獨立閱讀這七首詩詞,在朗讀和默讀中想像它們所描繪的景物,體會它們所抒發的感情。
②注意練習讀、寫、講以下字詞:碧、孤帆、僵卧、尚、戍、夜闌、鑿、等閑、渾、闕、輔、津、宦遊、海內、知己、天涯、比鄰、歧路、沾巾、潛、乃、諳、藍、鷺、鱖、箬笠、蓑。
(2)提出輔助材料(印發或口頭講述):
①《望天門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著名山水詩。天門山在安徽省當塗縣與和縣境內,東西相向,橫夾長江,對峙如門。西岸的俗稱西梁山,東岸的俗稱東梁山,總稱天門山。長江本向東流,至此折向東北流。詩中「至此回」的「回」字,是「江水迴旋著折向東北流去」的意思。
②《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公元1192年寫的一首抒情詩。作者由於主張堅決抗擊金族侵略者,反對屈辱求和,觸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這時已被罷官在家鄉閑住多年,而且不得過問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陰(今紹興)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齡也已68歲,但他的報國壯志並沒有衰退。從這首詩中可以明顯看出這點。
③《石灰吟》的作者於謙,是明朝著名愛國將領。明英宗時,蒙古瓦剌部落的統治者先驅兵南侵,在土木堡(今張家口南)俘走英宗,並進逼北京。於謙竭力主張抗戰,官拜兵部尚書,親自率領軍民擊敗侵略者,但英宗回朝後竟殺害了於謙。《石灰吟》是他青年時期寫的詠物詩,作者自己正是以清白正直的一生,實踐了他在這首詩中所發出的誓言。
④《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已在初一學過,只補充注釋一個「與」字:「與君離別意」的「與」,應是動詞,這里有「共」「共有」「共同感受著」的意思。
⑤《春夜喜雨》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公元761年旅居成都時的作品。作者的偉大之處,首先表現在他一貫同情人民、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疾苦上。他「喜雨」的感情,也體現出作者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因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是最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發生」,古書上說:「春為發生」,所以這句意思是:下雨正當春季,而春季是植物萌發的時節。但也有人認為「發生」是指春雨降落而言。
⑥《憶江南》的作者白居易,不僅是唐代一位偉大詞人,而且也是唐代早期寫詞較多並且寫得較好的一位詞人。《憶江南》的詞牌本名《望江南》,就是因為白居易用這個調子寫了《憶江南》三首才改用此名。作者曾在江南先後任江州司馬、杭州太守和蘇州刺史,後來又回到長安、洛陽任職和閑居。《憶江南》是他回北方後所作,是三首中的第一首。
⑦《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是一位能書善畫、擅長音樂的人。唐肅宗時為待詔翰林,後來隱居太湖一帶過放浪生活,自號「煙波釣徒」(不是「唐朝的和尚」)。他寫了五首《漁父》詞,這里選的是第一首。詞中「漁父」的形象,既是作者心目中的封建社會隱士型的漁翁形象,又融入了作者自我描繪、自我欣賞的「釣徒」生活的影子。
(3)學生自讀、小議,教者回答學生的質疑。
2.評點《望天門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石灰吟》。
(1)示範:評點《望天門山》(印發)。
《望天門山》(全詩四句都是望中之景:有仰望,有俯視,有近看,有遠眺。)
天門中斷(寫山。「中斷」二字形象地寫出峭壁相對的險要形勢。)楚江開(寫水,一個「開」字寫出山斷形成「天門」、江水奔流而出的洶涌勢態。前半句與後半句合看,寫出山與水的關系:似乎古時此山原為一體,而長江東來沖決山的阻攔,因而出現了天門對峙、江流怒瀉的壯觀。作者《橫江詞》:「浪打天門石壁開」,與此同意。這第一句詩總寫江山的關系,寫出天門山水的總面貌,是「望」中第一個印象。)碧水東流至此回(進一步寫江——明寫江流,暗寫山勢。「回」,迴旋,這里有兩重意思:一是形容江至天門,江面突然變窄,奔瀉的江流受到阻塞,於是激起湍急的旋渦;一是指長江到此改變方向折而東北流。這句寫出江水顏色、江水流勢和江流走向。)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字顯示出蒼翠蔥蘢的景象。「出」字使靜止的山有了動態,是「靜態動寫」,而且可以使人想像出夾江對峙的山巒陡峭高聳各不相讓的雄姿。這句進一步寫山,畫出「天門」的特點。)孤帆一片日邊來(寫作者的視線由眼前的青山碧水而移向東方遠處的景象:旭日東升,孤帆一片。由於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見帆而不見船身,而且有「日邊來」的感覺。「日邊來」是奇特的聯想,增添出許多神奇色彩。)
總評:這是一首描寫自然景物的七言絕句,作者緊緊抓住天門山的形勢特點,寫出巍巍天門,滾滾楚江,碧水青山,白帆紅日,構成色彩絢麗的圖景;又用「斷」、「開」、「流」、「回」、「出」、「來」六個動詞,使天門山的動態景物躍然紙上,從而描繪出長江萬里圖中一個雄偉奇麗的片斷。但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寓情於景」,在描繪萬里長江穿流天門山的奇觀的同時,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無比熱愛和豪邁奔放的胸懷。
(2)組織學生對《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石灰吟》進行半獨立式的簡單評點。(把下面的材料印發給學生,由教師引導他們口頭填充其中空白,課後把語言再加錘煉,用最簡潔的文字正式填充。方括框內是參考答案。)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卧」加狀語「僵」,表示〔由於衰老和政治原因行動困難〕;「村」加定語「孤」表明〔與外界絕少往來〕。處在這樣環境里卻「不自哀」,表現出作者所關心的不是〔個人的不幸遭遇〕,言外之意是說,他所哀的是〔北方國土淪亡而不能收復〕。)
尚思為國戍輪台 (這句是緊承上句「不自哀」,表明作者〔抗敵報國的雄心壯志並未因年老和受打擊而削弱〕。)
夜闌卧聽風吹雨 (夜闌應是早已入睡的時刻,作者卻未睡而卧聽風雨聲,這表明他〔憂國情深以致不能安寢〕。)
鐵馬冰河入夢來(鐵馬、冰河代表在北方戰場上作戰的情景。「入夢來」表面意思是進入夢中,但從上句看,作者實未入睡,所以實際是指〔作者報國心切而不能如願以致結成夢想〕。這一方面表明作者〔渴望投入抗擊侵略者收復失地斗爭〕,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作者〔報國壯志不能實現〕的悲憤。)
總評:這首絕句用質朴而形象的語言直接說出對生活的感受,表明自己的思想和心境——渴望為國出力、收復北方失地,但卻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寫從山中採取石灰石要千錘萬鑿,暗喻〔人要經過磨煉才能出來作一番事業〕。)
烈火焚燒若等閑(石灰石須經過煅燒才能成為石灰,暗喻〔人在完成事業過程中要經受嚴峻考驗〕。「若等閑」是人格化寫法,表現出〔無所畏懼的氣魄〕。)
粉骨碎身渾不怕(石灰石煅燒後就會粉碎,暗喻〔要做重大犧牲〕。「渾不怕」也是人格化寫法,表現出〔不惜做出任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可用來抹牆塗壁,給人留下潔白的顏色,這里暗喻〔保持正直純潔人格,為民造福〕。此句道出中心題旨,「出深山」「若等閑」「渾不怕」都是為了「要留清白在人間」。)
總評:這首詩借詠物來詠人,表面上句句寫石灰,骨子裡句句寫為人,語意雙關,發人深省。在短短四句詩里,通過對石灰的贊美,表現了青年時代的於謙立志艱苦磨煉,准備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的理想和報負。
三、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三首七言絕句。
2.書面完成評點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舊課
1
2. 急求《詩詞五首》(歸園田居等五篇)導學案
我也是在網路知道里發現的,資源下載不受限制。方法:輸入「河南高專考論壇
naacal」,網路屬一下,排第一的那個網站,進入其論壇,在論壇「中考專區」版塊的「教學資源」子版塊里,全是導學案,裡面有初中各年級導學案全集,肯定有你需要的。
網路不讓寫網址,沒辦法,你就自己找吧。
如果滿意,不要忘記給我追加的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