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就在於閱讀,小學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小學低段更是閱讀的啟蒙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從低段入手,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這樣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 興趣 方法 低段學生
最新出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也就是說我國語文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就在於閱讀,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實踐證明,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而小學低年級是培養閱讀能力的起步階段。那麼,怎樣培養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閱讀習慣的培養
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可靠保證。從小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其受益終身。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就能自覺進行廣泛的閱讀,從而促進學生在知識學習、人格養成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培養專心致志、集中精力的閱讀習慣。古人曰:讀書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是的,閱讀時一定要精力集中、排除干擾、專心致志。這種習慣對於低段學生來說很重要,但低段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性、持久性都比較差,因此這種習慣又必須靠老師運用一定的手段,調動其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進專一讀書習慣的形成。在閱讀中批劃,如:給生字注音;給難詞注釋;標小節號;劃劃重點、優美的詞句;或在難懂的地方注個小問號。運用邊讀邊批註的閱讀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實集中起來,活躍思維;又可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低段學生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教師可利用這一點,教學生在閱讀時邊讀邊想,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喚起再造想像,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專心致志,集中精力的習慣。
2.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論衡》里有句話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學」源於「問」,「學」總是和「問」緊緊相連的。因此,教師作為學習活動平等中的首席,應教會學生在閱讀時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注重培養學生這種「自讀、自發、自解」的習慣,教師要熱情地鼓勵和支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學生,哪怕他們是不可思議的。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有利於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促進學生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創造型。
3.培養閱讀積累的習慣。語言精妙,源之積累。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應"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如果沒有語言和語感的「厚積」,哪有驚世之作的「薄發」呢?課外閱讀的擴充,正是企望為這種「厚積而薄發」提供廣闊的天地。從一年級開始就該培養閱讀積累的習慣,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在記憶的高峰,背誦古詩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也可讓學生准備摘記卡,在閱讀中碰到好詞好句,及時記錄到摘記卡上(摘記內容: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好詞好句、讀後感等)。當然,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為此,教師還要進行定期檢查和測評。看看誰摘的多,比比誰記得多。語言材料積累得多了,也就為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閱讀興趣的激發
以趣為先導。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興趣是學生主動性的先導,有了這個引導線,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閱讀中去。
1.朗讀激趣。美國教育家傑姆?特米里斯認為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從小開始,要依靠老師和父母的誘導。老師或父母每天為孩子大聲朗讀文章,持之以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會在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漸漸產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朗讀,尤其是富有戲劇性的朗讀,更能促進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2.活動激趣。開展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在有趣、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定期向學生展示他們的課外閱讀成果,使每位學生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 也可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如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手抄報賽、成語接龍賽,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3. 榜樣激勵。榜樣能使學生產生向上心理。平時,老師可以有意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學家高爾基、偉大領袖毛澤東、大作家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樹立典型來激勵學生,使學生逐漸產生閱讀的興趣。
4. 推薦讀物,激發興趣。由於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並不都適合學生閱讀。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推薦工作。當然,這光靠教師提供書名是不行的,個人愛好不同,所選擇的課外讀物也會有差別。教師教給學生選書的一些基本常識,比如選封面印有「少兒讀物」、「名著」「童話」之類字樣的。還可以看書名猜內容,看封面插圖判斷是否合適,根據課文內容找相關文章等等,新華書店裡也有少兒書籍專櫃。同時組織學生拿自己的課外書互相交流,在閱讀的同時提高鑒賞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印發有關指導孩子課外閱讀的指導文章給家長,以期取得家長的配合。
三、閱讀方法的培養
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方法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的興趣及持久力,當學生拿著一本書不知道從何看起的時候,他就會對閱讀產生厭惡之意。在這一點上,首先要會「用」,應用、活用。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互結合,把課內所得的方法,及時應用於課外閱讀之中,以求「得法於課內,得益乃至成長於課外」。葉老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其次要會「讀」,按順序讀懂文章。每讀一書,或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樣從頭說起說到底,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最後說什麼。最後還得學會「思」,深思。一篇文章在通讀全文,掌握主要內容,還得分步閱讀,邊看邊想原文所說的什麼人、什麼事和自己生活中有沒有相似相近的地方,並思考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
這里還要強調的一點是:學生閱讀包括兩個方面,即課內與課外,這兩個方面各有要注意的地方。課堂上必須創設寬松的環境。課堂上進行閱讀教學,要保證學生有10分鍾以上的閱讀時間,學生閱讀有什麼想法,有什麼疑難,有什麼體會,可以隨時表達。氣氛寬松,探討熱烈,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鼓勵發揮想像力。在有限的課堂里能開展無限的想像,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課外閱讀方面,我們借鑒著名學者郭啟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種讀書法:一、信馬由韁法。抓到什麼讀什麼,有興趣就讀,沒興趣就歇。因為漫無目標,所以可行可止。思想無負擔,放鬆近乎愜意。二、蜻蜓點水法。只在書上款款飛,一點,二點,三點,如打水漂。淺嘗輒止,是因為無意飽餐。據說郭沫若、老舍和楊絳都用過類似的讀法,稱作跳躍式瀏覽。三、囫圇吞棗法。四、改弦易轍法。一冊書讀來無味,絕不強求,馬上換書。再無味,再換,至三番乃止。這四種方法我們不妨教學生一試。
小學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小學低段更是閱讀的啟蒙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從低段入手,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這樣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結合聽說讀寫,可以提高學生識字、寫字、聽話、說話、寫作的能力。閱讀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意識。
『貳』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師生互動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互相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 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師生互動是老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它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使課堂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和學習有效性。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在課堂中,要加強師生互動,需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
長期以來,教師把自己更多地定位為管理者和控制者。為了維持課堂紀律和課堂教學,學生一般不被允許發出信號,他們要聽從教師的指令。在教學中,教師更要求自己的行為和要求被學生接受和執行,一旦遭到拒絕會傾向於用各種方式包括消極的方式達到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地位難以得到保證,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關系難以建立。
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其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 必須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壓抑,這是當前師生業務關繫上最突出的問題。為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應努力體現開放性。應在教學活動中提倡探索,鼓勵創新,保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師生平等,使學生敢於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需要教師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沒有教師的教育創新,沒有教師創造力量的充分釋放,也很難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教師創造帶動學生創造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通過教師的創造帶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正確的道路。
3.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只有建立起師生之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會有教與學之間的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與學生保持單向交往,教學效果較差,所以要把教師的「一言堂」改為「眾言堂」。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保持雙向交往,同時也允許學生之間的交往。當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等。小組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比較有利的模式,但並不排斥其它活動形式。
4. 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人們通常走這樣一條成材之路:興趣-愛好-鑽研-成功。興趣是獲取知識,擴大視野,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心理現象,它積極推動學生去探求知識。由此,語文教師要使學生要對語文產生興趣,就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外國人如是說:教師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透徹、迅捷、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興趣,使之愉快地學。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時,總是積極推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學習。因此,在這方面我主要滿足學生精神上的愉快。學生的性格各異,學生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因為成功是最足以使學生感到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
新課程標准理念下,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是《語文課程標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體現。語文教師若能合理加以運用,定能促成學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語文教學也將更加生動、實用、有效。
『叄』 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講授法,回答法(談話法),演示法, 情景教學法,情感教學法,師生互動法,閱讀法 教師首先通過備課,掌握教材內容(特定的知識)之後,在課堂運用口頭語言載體,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叫講授法。 教師在首先掌握教材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師通過口頭提問,學生口頭回答問題,教師提問或用語言加以啟發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認識的方法,就叫做回答法或談話法。 教師在掌握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掛圖、模型、實物等直觀教具,通過演示活動和教師的語言指導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掌握知識的方法就叫做演示法。 ①教學方法,就教學方法所要達到的目的來說,教學方法是通過完成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觀、道德品質和個性的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②教學方法,就其手段來說,其基本手段是知識,教學是運用知識武裝學生,並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定的教育,對所運用的知識,有特定的規定性,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教材內容來體現。③教學方法的運用,它作用的對象是學生,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法。④教學方法的使用者、控制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因為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教學方法的使用者和控制者,都具有能動作用。只是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通過配合教師教的活動,以學習的方式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