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年級下冊語文13課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3課《音樂巨人貝多芬》
一.背景資料
作為「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為和苦難命運作斗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為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著重表現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
貝多芬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拜訪他,並希望了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現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不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為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殘酷的事實,一方面盡可能獨立地處理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安靜,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沖動,用「心」觀察和思考人生,進而把這種思考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現心靈中復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成為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二.文章賞析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現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發,都在印證著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著他對於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按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著,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成功地表現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三.句子賞析
1.「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比喻。貝多芬的意思是說,一般人都以為他很可怕,很難接近,而「客人」竟然來拜訪他,女傭也未經他的允許就讓客人進門,他對他們的做法感到吃驚。
2.為什麼貝多芬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這需要聯系貝多芬耳聾後的心理來分析。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拚命巴望掙扎出來。」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創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作慾望旺盛之時,遭到耳聾的打擊,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拚命」「巴望」表現他與不幸命運做斗爭的決心。
4.「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為伴」,這里的「永恆」指的是什麼?
「永恆」指作為心靈載體的音樂藝術。這句話是說,貝多芬雖然因為耳聾,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發生困難,但是這種局限又使他超越形體和言辭,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悟音樂的真諦。音樂成為他忠實的朋友,撫慰他的心靈,並傳達他的心聲,朋友會離去,會誤解他,但是音樂不會,音樂永遠陪伴他。
5.「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這句話應如何理解?
《約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現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經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羅曼·羅蘭完成於此前的《貝多芬傳》是最著名的貝多芬傳記,《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作的。茨威格的傳記作品《羅曼·羅蘭》詳細地說明了這一點。
6.「聽我心裡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裡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鍾里希望寫出的音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貝多芬以他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裡,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徵,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裡的音樂」。
1.是語言描寫.寫出了他的幽默.表現了他雖然嚴肅然而善良
2.語言描寫.寫出了他的自卑.表現了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3.語言描寫.寫出了他在耳聾的打擊下與命運做斗爭,他對命運的不屈.
4.作者對貝多芬的議論描寫.寫出了他可以永遠和音樂相伴,不受干擾.表現了他是用心靈去感受音樂的.
5.語言描寫.寫出了他是用心靈去傳遞他對感情,思想,人生的感悟.現在的樂曲只是我們能聽到的樂符.表現了他對音樂的不屈
四.中心
貝多芬以他的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裡,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徵,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裡的音樂。表達出他能坦然,鎮定地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達、樂觀、勇敢的精神。
Ⅱ 初一語文下冊課本13課的讀讀寫寫的詞語
重荷 愁苦 深邃 躊躇 巴望 鎖閉 惹人注目 雜亂無章 不見天日
Ⅲ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3課詞語拼音
重荷抄 [zhòng hè]
沉重的負荷
愁苦 [chóu kǔ]
憂愁苦惱。
深邃 [shēn suì]
深沉。
躊躇 [chóu chú]
徘徊不進;停留。
巴望 [bā wàng]
盼望。
鎖閉 [suǒ bì ]
鎖住,嚴密地封起。
磐石 [pán shí]
厚而大的石頭。比喻穩定堅固。
惹人注目 [rě rén zhù mù]
招引(別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種事物上。
雜亂無章 [zá luàn wú zhāng]
混亂而無條理。
不見天日 [bù jiàn tiān rì]
看不到青天和太陽。常用以比喻社會黑暗,看不到光明。
Ⅳ 7年級上冊語文13課主要內容幫幫忙
作者梁衡
本文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表達作者對夏季獨有的鍾情。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中間三段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里農民勞作的景象,最後一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贊美。
中間三段是文章的主體。第二段寫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實寫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長牆般的黛色林帶,蜂蝶、蟬、火紅的太陽、麥浪、熱風、麥子的香味等,有虛寫景象——爐子上的一鍋水,海灣涌著一艘艘的艦船。實寫景象選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訴諸視覺,又訴諸聽覺(蟬兒長鳴)和訴諸嗅覺(麥子的香味);虛寫景象寫的是幻覺,屬於文學想像。這些描寫都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寫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襯出夏天的金黃色。作者給這里的金黃色下了個獨特的定義——象徵著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承前啟後,生命交替,這顯然是作者的個人感悟。這樣的描寫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寫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一寫農民勞作辛苦,二寫農民精神緊張。用農民勞作來顯出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
第五段表達作者對夏天的情感態度。作者又以春秋天來作比,並且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先說春秋之好,夏季則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歷代文人都贊美春花秋月;然後筆鋒一轉,別出心裁,作者要大聲贊美這個黃金的夏季。
總之,全文五段各有寫作的重點,像一組畫,從不同方面進行描繪,層次井然,思路清晰。
我打了很長時間的 希望樓主採納!!謝謝 THANKOU FOR YOUR HELP!!
Ⅳ 初一上冊語文13課生字解釋和注音
是《來夏感》吧?
貯滿(自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 :水波盪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靈秀(líng xiù)靈活、美麗。
終極(zhōng jí)最後的終點。
融融(róng róng)暖和的樣子。
輕飛曼舞(qīng fēi màn wǔ)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形容蜜蜂與蝴蝶飛舞的美妙姿態。
春華秋實(chūn huá qiū shí)春天開花,秋天結果。
春花秋月(chūn huá qiū yuè)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指人間最美好的時光和景色。
閑情逸致(xián qíng yì zhì)閑適的情致。
Ⅵ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的13課
音樂巨人貝多芬
客人敲開了貝多芬家的門。
「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為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他厭惡別人打擾他,他要的是孤獨和安靜……」
但是這個好心腸的女人經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著她的圍裙答應去試試看,不過,她說:「答應我,你們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決定去留。」
她帶領來客到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裡最惹人注目的是兩架對放的大鋼琴。女傭在一旁指點著說:
「他在這架鋼琴上工作,他在那架琴上經常彈奏。別以為這房間雜亂無章,我曾經想收拾一下,後來發覺那是徒勞的。他不喜歡我整理房間,就算整理好了,兩分鍾內就會弄得零亂不堪。過去那一邊是他的廚房,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也不讓我幫他一點忙。可憐他幾乎完全聾了,又常常不舒服,什麼聲音他都聽不清楚,看著真教人難受。還有他那個流氓一樣的侄子,一天到晚來麻煩他。——瞧,他下來了,我希望他不會責怪我。」
沉重的腳步聲踏在樓梯上清晰可聞。到第二層的時候,他稍稍停留。隨後他走進門來了。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兩肩極寬闊,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
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紐扣是黃色的,裡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上衣的背後似乎還拖著什麼東西,據女傭解釋,那拖在衣服後面的是一副助聽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無視屋內的人,一直走向那隻巨熊一樣蹲伏著的大鋼琴旁邊,習慣地坐下來,拿起一隻筆,人們可以看見他那隻有力的大手。
客人帶著好像敬畏又好像憐惜的神情,默不作聲地望著他。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女傭略一躊躇後,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什麼?又怎麼了?」他大聲說。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語:「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樣子。」
女傭向客人指了指。
貝多芬說:「誰?那是誰?」
他又粗著嗓子喊道:「你們說的聲音大些,我是個聾子。」
客人小心翼翼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好,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隨手拿過來一張紙一支鉛筆給客人。
客人在紙上寫道:「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眾,使他們了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裡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麼會想到這個!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裡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著說:「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拚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鬱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為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裡吃簡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頓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為了糊口指揮鄉村音樂隊的生活……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
貝多芬還向他的客人敘述自己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那次節目是《費黛里奧》。當他站在台上按著節拍指揮時,聽眾的臉上都有一種奇怪的表情,可是誰也不忍告訴他。演奏告終,全場掌聲雷動。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台上,直到一個女孩拉著他的手向觀眾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貝多芬對客人大聲說:「聽我心裡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裡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鍾里希望寫出的音樂!」
Ⅶ 七年級(上)人教版語文,第12課 ,13課 ,14課,15課 課文 急!!!!!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夏感
梁衡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泠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輕飛慢舞的 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 涌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 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 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花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綳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 起晚睡已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 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季.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辛棄疾《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Ⅷ 七年級語文第13課詞語解釋
夏感》:選自《梁來衡文集》卷一源
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主宰:統治
靈秀:靈活、美麗
磅礴:氣勢盛大
終極:最後的終點
春華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
挑:念tiao(第三聲)
融融:暖和的樣子
澹澹:盪漾的樣子
閑情逸致:閑適的情致
Ⅸ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3課課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13課《音樂巨人貝多芬》
第一課時學習任務: 1.理清文章版脈絡,理解課文的主旨, 歸納權出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徵。 2.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 培養學生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