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在體裁上均為什麼詩詞
《
牧童
》和《
舟過安仁
》是
七言絕句
,《
清平樂村居
》是詞,題材均為詩歌。
Ⅱ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
《牧童》(唐復)呂岩制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舟過安仁
舟過安仁 南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 (無)賴⑨,溪頭卧⑧剝蓮蓬。
Ⅲ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詞三首」資料
《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內,不脫蓑衣卧月容明。
《舟過安仁
舟過安仁 南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 (無)賴⑨,溪頭卧⑧剝蓮蓬。
Ⅳ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編寫要每首300字
《牧童》一來詩,向我們展示了一自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詞解】: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潺潺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對白發老夫妻親熱地坐在一起用吳地方言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編制雞籠;最有趣的是三兒子調皮可愛,躺卧在草地上剝蓮蓬吃。
Ⅳ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微課教學
情境是一堂語文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內或描述意趣容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Ⅵ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小練筆怎麼寫
1、牧童
在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在草地上躺著一個身影,你猜猜他是誰?先不告訴你,等會再揭曉。
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一望無垠繁天的星星使人看了眼花繚亂。月明如水的月光照在一個小男孩的身體,這使他無比幸福與溫馨,並且為充實的一天而感到欣慰。他拿起笛子,笛子的聲音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宛若在寂靜無聲的原野上劃過一條絢麗的弧線,歌聲悠揚悅耳,聽了訫人心脾,如痴如醉。美妙的笛聲加上樹的伴奏更是如虎添翼了。小男孩放牧回來,在黃昏飽飯後,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了草地上,看著天空上的明月,想:我真是自由!真是無憂無慮啊!在清風的撫摸之下,他進入了夢鄉......
2、牧童(古詩改寫)
瞧!眼望去片綠油油草,彷彿鋪地上似!風輕輕吹沙沙沙響聲傳處都
聽牧童又吹笛子了聲聲歡快調子逗弄著晚風慢慢小時耳邊
早上太陽露出半邊臉時候牧童拿著自己笛子上山放牛去了坐牛背上吹著笛子哼著小曲快樂地草地上奔跑無拘無束沒有任何煩惱直玩累了躺草地上看著天上白雲和小鳥們嘴角浮起絲微笑
吃完晚飯太陽早已下山了明亮月亮去爬了上來牧童手裡拿著笛子邁著歡樂腳步來草堆上脫下身上蓑衣躺了下來聽著草叢里知名小蟲唱著美妙動聽歌抬頭望著夜空明亮皎潔月亮腦海里浮現出畫面
聽歡快調子又吹起來多動聽啊咦停下來了哦……原來牧童閉上眼睛進入了夢鄉啊真累了讓聽著蟲子催眠曲美美睡覺吧!
以上兩篇供參考,請採納。
Ⅶ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小練筆清平樂·村居50字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著小村莊.溪的兩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和荷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一陣風輕輕的吹過,荷葉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著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誰呢?原來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樹呀!柏樹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條爬上了房頂,結了許多個大南瓜.屋後一片鬱郁蔥蔥的松樹林.眺眼望去,那兒還種植這一大片的禾苗呢!
屋裡,滿頭白發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老爺爺笑著對老奶奶說:「你喲,可真是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了喲!」老奶奶一聽,可樂了,說:「甭說這個,是不是今天又做錯了什麼事,回來巴結我呀?」
這時,太陽已經在當空高照.
大兒子十分勤快,再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望著剛發芽的苗兒,大兒子甩了一把汗,高興地說:「今年一定是個大豐收,到了秋天,我要給爹娘和弟弟們一個驚喜!」
二兒子正坐在大柏樹下編織著雞籠呢!他一邊編織一邊想:等到雞籠編織完後,小公雞便可以住進來,這可是它們既安全又舒適的家呢!
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蓮蓬吃,還喃喃自語地念叨著:「人間的佳餚,我給爹娘和哥哥們帶個去!」瞧,他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太陽已經偏西,路過此地的詩人辛棄疾看到了這樣一幅景美人樂的畫,揮筆寫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Ⅷ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結合注釋,說說每首詞
牧童
1.課文簡說。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舟 過 安 仁
1.課文簡說。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樂·村居
1.課文簡說。
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於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裡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詞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詩人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著講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讀來覺得有無限溫情充溢胸中。
(2)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這幾句集中寫這一農戶。詩人眼前的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里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最小的孩子在溪邊趴著剝蓮蓬玩耍。詩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溪頭卧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最喜」表達了他對小兒的喜愛之情,這喜愛之情緣於小兒的可掬憨態:在溪頭趴著,悠閑地剝著蓮蓬,何等的調皮,何等的自在啊!當然,這里也不乏詩人看到這樣安詳的農家生活狀態後心裡產生的愉悅之感。
可以說,這是詩人偶然捕捉到的一個生活鏡頭,同時在不經意間,流露了詩人那極富生活情趣、極富人情味的內心世界。聽到那低繞婉轉的南方口音,看到這樣一幅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鄉村生活場景,詩人內心一定充滿了無限的柔情和溫暖。這個普通的農家,他們也許是清貧的,卻又是多麼地幸福和快樂啊!老夫妻和和氣氣,孩子們盡自己所能地進行勞動,心態是那麼的平和,最小的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享受著童年美好的時光,這一切,是多麼讓人心生感慨啊!當然,詩人並沒有將內心的這種感受直接訴諸筆端,可從他那看似客觀的描述中,感受到寧靜的鄉村生活給他帶來的精神上的享受。
Ⅸ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古詩詞三首怎麼畫
①牧童: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版放牧歸權來,在黃昏飽飯後.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②舟過安仁:一葉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
③清平樂·村居: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飲罷酒,親熱地在一起悠閑自得地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有趣的是三兒子,他是那麼調皮地玩耍,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
Ⅹ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5課 古詩詞三首 小練筆古詩詞改寫成短文300《清平樂.村居》
您好!【素墨】為你解答!
溪邊有一戶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間又舊又破又小的茅屋裡。但能看出來,他們生活得很幸福,快樂。茅屋前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一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一起,用吳的的方言一起飲酒作樂。老翁說:「我說老伴兒,你喝醉了。」老婦說:「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 「哈哈哈,哈哈哈!」笑聲從屋裡漫出來了。茅屋後面有一一棵棵蒼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茅屋旁有一條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裡的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夫妻的大兒子獨自一人扛著鋤頭,帶著草帽,去小溪東邊的豆地里鋤草了。 屋外的空氣清鮮,小溪旁長有許多嫩綠的草,小溪里長著碧綠的荷葉,有的還結了蓮蓬。雞在「咯咯」地叫,彷彿在說:「我們的「房子」在哪兒呀?而二兒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編織雞籠。織啊織,就差一點兒就織完了。雞好像也知道二兒子正為它們織雞籠,所以就在二兒子身旁飛來飛去,有時還友好地啄一下二兒子的小腳丫。 小兒子呢,也幹不了什麼事情,只能趴在小溪邊,一邊調皮的逗著游魚,還一邊剝著蓮蓬吃,還一邊嘮叨著:「一顆,兩顆,三顆······」那搖著小腳丫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啊!
如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