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年級上冊觀潮的課文段意
第1自然段----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第2自然段----潮來前的景象和人們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
第4自然段----描繪大潮來時聲音和遠處景象
第4自然段----描繪大潮越來越近時的壯觀景象。
第5自然段----潮頭過後的江面的景象與變化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②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觀潮的主要內容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主要描寫了被人們稱為"天下奇觀"的浙江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
《觀潮》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由遠到近抓住「潮」的特點進行敘述,先聞其聲,再觀其形,「聽」和「看」在寫法上是交錯的,寫得有聲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臨其境。
《觀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經典作品,節選自《武林舊事》第三卷。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將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2)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擴展閱讀
《觀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白話譯文:
錢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時候)。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看上去)幾乎只有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粗細。
不久,潮水漸漸近了,就像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天空,沖盪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乘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
忽然黃色的煙霧四面騰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卻連一條船的蹤跡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游泳的吳中健兒,都披頭散發,渾身畫著花紋,手裡拿著用絲綢縫制的十面大彩旗,爭相奮力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沉浮,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餘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首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幾倍。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③ 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觀潮主要內容
南宋文人周密觀錢塘大潮後寫下的著名文章《觀潮》,本文描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本文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人群。錢塘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人數眾多,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這一方面是由於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簡練的結果。其次,本文描寫十分生動。不僅用了比喻、誇張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動。
第1段寫潮來之壯。運用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分別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進行了描寫。最後一句引用了著名詩人的詩句,有力的烘託了潮之壯。
第2段寫演軍之威。開頭仍是一句總述,說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時候教練水軍。然後描寫了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隻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後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卻生動描繪了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不僅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④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觀潮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觀潮的事。
趙宗成原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上海記者站副站長,朱明遠為當時上海記者站記者。
《觀潮》一文為他們共同所作作品,二人現狀不詳,均已退休。因為這篇文章被收錄於課本之中,所以廣為流傳,他二人的作品還有《夢在腳下搜索》,其他作品現無從尋找。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
課文原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
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⑤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所有多音字
1、悶
部 首:門
筆 順:丶丨フ丶フ丶丶
筆畫數:7
結構:上三包圍結構
[mèn]
1.心煩,不舒暢:愁~。沉~。郁~。~懣。~~不樂。
2.密閉,不透氣:~子車。
[mēn]
1.因空氣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覺:~氣。~熱。
2.密閉,使不透氣:茶剛沏上,~會兒再喝。
3.不吭聲,不聲張:他只是~頭苦幹。
造句:
(1)比起侃侃而談,更願做一個徹頭徹尾的傾聽者。當世界已經足夠熱鬧,需要多一些沉悶的人來平衡。
(2)今兒個天氣非常沉悶。
2、號
部 首:口
筆畫數:5
結構:上下結構
[hào]
1.名稱:國~。年~。字~。
2.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別稱:別~(如「李白,字太白,~~青蓮居士」)。
3.標志:記~。
4.排定的次序或等級:編~。~碼。
5.揚言,宣稱:~稱(a.名義上是;b.以某名著稱)。
6.記上標志:~衣。~房子。
7.命令:~令。~召。
8.量詞,用於人數:昨天去了幾十~人。
[háo]
1.拖長聲音大聲呼叫:呼~。~叫。
2.大聲哭:哀~。~喪。~啕大哭。
造句:
(1)那裡有我們的記號。
(2)她太傷心了,號啕大哭,誰也安慰不了她。
3、籠
部 首:龍
筆 順:ノ一丶ノ一丶一ノフノ丶
筆畫數:11
結構:上下結構
[lóng]
1.用竹篾、木條編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燈~。熏~。
2.用竹篾、木條或金屬絲等編插而成的養鳥或蟲的器具:雞~。鳥~。蟈蟈~。
3.舊時囚禁犯人的東西:囚~。牢~。
4.用竹木或金屬材料製成的有蓋的蒸東西器具:~屜。蒸~。
5.泛指包絡之物:~頭。
[lǒng] 1.較大的箱子:箱~。
2.遮蓋,罩住:~罩。煙~霧罩。
3.概括而不分明,不具體,稱「籠統」。
造句:
(1)我喜歡這個顏色的燈籠。
(2)遠遠看上去,湖上就像是被一片薄紗籠罩著。
4、朝
部 首:月
筆 順:一丨丨フ一一一丨ノフ一一
筆畫數:12
結構:左右結構
[cháo]
1.向著,對著:~向。~前。~陽。坐北~南。
2.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的參拜:~見。~拜。~聖。~香。~儀。
3.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與「野」相對:~廷。上~。退~。~野。~政。~臣。~議。~房。
4.稱一姓帝王世代相繼的統治時代;亦稱某一個皇帝統治的時期:~代。唐~。
5.〔~鮮族〕a.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等省;b.朝鮮和韓國的民族。
6.姓。
[zhāo]
1.早晨:~陽。~暉。~暮。~霞。~氣。~思暮想。~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復無常)。
2.日,天:今~。明~。
造句:
(1)我喜歡看到朝陽。
(2)它是那個時代大多數抱負不凡的青年作家朝拜的聖地。
5、顫
部首:頁
筆 順 :丶一丨フ丨フ一一丨フ一一一一ノ丨フノ丶
筆畫數: 19
結構: 左右結構
[chàn] 物體振動:~動。~抖。~音。
[zhàn] 同「戰」。
造句:
(1)她很恐懼他,他一靠近就不停的顫抖。
(2)這種顫栗的感覺盡管如此微弱,卻又如此強烈地震撼著我默默期待的靈魂。
⑥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一課中描寫聲音的句子 有哪些
描寫聲音的句子:
1、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悶雷滾動:雷聲不斷在大地和雲層中間來回反射,形成「轟轟隆隆」的滾動的感覺。
2、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
人聲鼎沸:人群發出的聲音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形容人聲嘈雜喧鬧。
3、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浩浩盪盪:原形容人多,水勢廣大的樣子。後形容事物的廣闊壯大,或前進的人流聲勢浩大。
山崩地裂:意思是形容響聲巨大或變化劇烈。
4、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
風號浪吼:風浪很大,比喻當時情景聲勢浩大。
(6)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擴展閱讀:
《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觀潮的事。作者不但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東注入杭州灣,流入東海。錢江涌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錢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 (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⑦ 小學生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
背景是寫作者興致勃勃地來到錢塘江邊,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的場面深深震撼著,他彷彿看到了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巧妙結合...觀潮結束後。
他回想起洶涌的潮水發出滔天巨響、岸邊的看潮的人群齊聲驚嘆,他的內心以為那震撼人心的場景深深觸動......終於,他再也不能忍受內心的平靜,一定要把這壯觀場面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觀潮》
作品別名 《喜看今日錢塘潮》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作者趙宗成、朱明元
課文原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課文分析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網路-觀潮(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
⑧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觀潮作者
《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
《觀潮》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是觀潮的最好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人們的眼前。平靜的江面,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白蒙蒙的薄霧。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近處,鎮海古塔、中山塔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
這時候,江潮還沒有來,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向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向前移動,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牆。那浪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提下,江水已經漲了六七米高了。
⑨ 觀潮的課文原文
《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原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
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9)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課文擴展閱讀: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講人們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著腳下看不見首尾的寬闊平靜的錢塘江。觀察點先由高處向下看,再由近而遠地觀察。
因為在雨後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遠處的景物是隱隱約約可見,而近處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樣高大屹立。這里作者告訴我們在觀潮時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遠的順序觀察。
課文里作者連用幾個比喻句,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那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萬馬奔騰,勢不可擋。
其聲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聾。體現了錢塘江大潮的「奇」,讀後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被這壯觀的景象所震撼。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句話寫浪潮越來越近時的景象。
分號以前寫浪潮的樣子,分號以後寫浪潮的聲音,充分表現出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使人讀後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為這壯觀的景象所震驚。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近」,寫潮頭氣勢之大;「如同天崩地裂」,寫潮頭聲勢之大。這句話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大潮的聲勢和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