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什麼是周長》教學案例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頁——45頁的內容: 《什麼是周長》
《數學課程標准》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創設情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感知、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課堂生動、有趣。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為教學資源,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徵,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概括、探究、創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識。
(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情境:通過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伴隨著美麗的秋景引入螞蟻圍繞樹葉跑步
形象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古詩、美景引入,多媒體課件,動態的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一開始上課就帶著強烈的求知慾和愉悅的心情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樹葉一周的含義」從而初步建立周長的表象,為下面學習什麼是周長做好了必要的鋪墊,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看到了樹葉的一周的長度,就是從起點開始還要回到起點,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二)組織實踐活動,探索新知識。
活動一:描一描,畫一畫,引出周長的含義。「小朋友們,現在請你從你收集到的樹葉中選出一片,在一張紙上用一筆描出它一周的邊線,行嗎?」在學生獨立活動之後,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在描樹葉邊線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讓學生在看、描、說等活動中,理解「什麼是周長」,從而建立平面圖形周長的描述性的概念。
活動二;摸一摸,說一說,理解周長。在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後,摸一摸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並動手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讓學生懂得:平面圖形都有周長。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什麼是周長」,而且感受到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三;量一量,算一算,測量周長。在學生親身感受到物體周長的基礎上,如何求得圖形的周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周長。讓學生動手操作後交流方法。通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測量中學會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多樣性。
點評:
1、創設情境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無論是描樹葉、量腰圍還是讓學生在自己周圍找周長,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立刻就能感受到今天學習的數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2、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動手操作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有很強的實踐性。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量規則圖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多邊形)、或不規則圖形(圓形、月亮形、腰圍)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無限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Ⅱ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教學案例及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前後》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實踐活動,體會「前後」的概念和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2能比較准確地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和表達事物。
三、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的好朋友小淘氣又遇到難題了,你們願意幫助他解決嗎?(願意)我們一起來看看淘氣遇到了什麼難題。
( 評析 採用問題引入,引起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究的慾望。)
(教師播放淘氣的錄音)「我總是忘記自己站隊的位置,聰明的你能幫我想個辦法嗎?」
師:哪個熱心、聰明的學生來給淘氣出個主意?
生1:只要記住自己排在第幾個就行了。
師:是個好主意,還有其他辦法嗎?
( 評析 對生1的評價略顯應付,沒有對其進行實質性的分析。教師顯然在等待其他同學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記住自己前面是誰,後面是誰,就不會錯了。
師:你想的辦法真不錯!原來利用前後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自己的位置。這節課,我們就跟小鹿導游一起進一步認識「前後」。
(教師出示課題)
( 評析 教師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後「遺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確定淘氣在隊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後」,比較合理、自然。只是要對不是教師預期的答案予以重視。)
(二)新課探討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動物們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森林運動會」。(教師邊說邊出示掛圖,教師在掛圖中沒有呈現出動物。)
師:咦,運動場上怎麼沒有運動員?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參加比賽?別著急,教科書第56頁有一張小動物比賽的照片。
(指導學生看第一幅圖)
師:請一名同學先按順序介紹一下正在參加跑步比賽的運動員吧!
生:美麗的長頸鹿、可愛的小白兔、還有小烏龜、小松鼠和小蝸牛。(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出示各個小動物,但是沒有按順序出示,隨意粘在圖上。)
( 評析 教師故意「犯錯」,引發學生的「好勝」心理,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生:(學生發現順序不對,紛紛舉手發言)不對,老師把它們的順序弄錯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說說正確的順序應該怎樣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師:你來擺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後面。(學生邊說邊擺)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後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蝸牛在最後。
( 評析 教師能夠讓學生親自動手,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說出小動物的准確位置。在學生陳述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好各個動物的位置。)
2小組競賽。
師:老師真佩服大家,能用這么多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小動物們的位置與順序。每個小組選一種你們最喜歡的動物,然後討論一下這個動物的位置有哪幾種不同的說法,比一比哪一組的說法最多。
(組織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代表匯報)
(如果小組之間選的動物一樣,教師可以請兩位同學先做個交流,然後反饋。)
( 評析 此處可能會出現「小白兔在小松鼠後面」「小白兔在小烏龜」前面的說法。教學時,教師應適當地抓住這個契機,引出前後位置的相對性問題。)
3播一播。
(1)先播放獅子大王的邀請信,再出示賽車圖。
師:誰願意接受獅子大王的邀請,來當賽車比賽的解說員。
(學生模仿體育解說員解說)
( 評析 這個活動安排比較巧妙,其實是讓學生在解說中反饋對「前後」的理解。)
(2)課件演示,運動員們的頭上顯示問號。
師:你們能幫每個運動員提一個問題嗎?
生:我想幫小兔提個問題:「我的前面有幾輛車?」
生:我幫小熊貓提個問題:「我的後面有幾輛車?」
(學生之間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說一說。)
(3)指導看書,把課本中的填空補充完整。
(三)游戲鞏固
1乘車游戲。
(1)請5個同學當5個站牌,再請一個同學當司機。
(2)請每個上台表演的同學都要提一個和前後有關系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就可以上車來提問下面的同學。
(教師設計這個游戲時,要注意結合當地情況設計學生所熟悉的站牌。)
2排隊游戲。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學自行排隊,其餘同學幫助排隊:××同學站在最後面,××同學站在最前面,小紅站在××的前面第幾位,小明站在××的後面……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行排隊,師生互動後,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要求排隊。)
3排隊比賽。
(1)每組5人分別戴上5種動物的頭飾。
(2)按照屏幕上的游戲規則排隊,看哪一組又快又好。(小組長公布位置要求,其他同學按要求排隊。)
(四)數學故事
1引導學生觀察圖,編出故事。
師:認真觀察圖,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學的前後知識,編編故事。
2學生交流反饋。
(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
(五)總結
師: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師:今天所學的「前後」知識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得到。同學們課後要多留心找一找,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還會用到「前後」的知識。
Ⅲ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小樹有多少棵說課稿
1.案例是一個實復際情境的描述,在制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Ⅳ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教學案例
1、認識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了解水的變化及與人類的關系。
第一課時
1、故事導入:同學們,今天我想把一個調皮可愛的小朋友介紹給你們,大家想不想認識他們呀?(播放錄音故事)
(這樣設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了解了課文大意。)
2、謎語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條謎語,看看你能猜到謎底嗎?"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中看不見。"(板題)
對話平台
1、給學生充分地時間自由讀課文。同時用筆標出生字、詞語和不懂的地方。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師生評議讀書情況。強調標出的生字、詞語,注意難點的字音。如:"躁、災"是平舌音;"稼"是第四聲,在"莊稼"一詞中,讀輕聲等。
3、讀書交流,鼓勵質疑。說說讀完課文你了解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對問題進行梳理、歸納、解答。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讀書質疑的良好習慣。教師有效地收集學生讀文後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教學進程與走向。)
識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會認"中的11個字。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指認,交流識字的方法。
2、請同學來當小老師,帶領同學讀生字和詞語。(參見"我會讀")。
3、分組開火車讀字詞比賽,評出優秀小組,讀得不準的,請組內的同學幫助糾正。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沖、曬、池、浮"四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的特點,以及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認為難寫的字。
2、教師范寫。邊寫邊強調重點。如:"曬"的第九筆是豎彎,不是豎彎鉤;以及"兩點水"和"三點水"在寫法上的異同。
3、學生描紅,臨寫,自由練寫。教師巡視,師生共同評議。
談話
師:同學們, 學到這里你已經學到了什麼或會干什麼,接下來你們想做些什麼呀?(學生自己說想干什麼,學生可能說出以下的活動意向。)
1、用學會的詞語說說話,給生字找朋友。
2、和夥伴一起合作讀課文,讀最喜歡的段落。
3、一邊表演動作,一邊朗讀。小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學生讀文識字以後,充分尊重學生意願,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培養學生自主意識。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扎實有效地學習。)
匯報
學生根據自主的學習活動,匯報學習成果,交流學習感受。
第二課時
對話平台
導入
1、用自己喜歡的記生字詞。聽寫生字詞,然後說出自己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鞏固識字。同桌檢查寫字情況。
2、指讀課文,師生評議。
啟思
1、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是會不斷變化的。那麼水是怎樣變化的?水除了變化以外,還有什麼特點呀?你能不能想個好辦法,把這些問題弄懂呢?
2、學生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學生可能會提出"小組讀書,邊讀邊記"、"畫表格填寫"、"故事表演"、"繪畫表現"等方法。)
(這樣的設計應該建立在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以問啟思,討論探究閱讀理解的方法,充分發揮了閱讀主體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可能會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幫助學生進行科學有效地學習。)
探究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學習方法,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要及時關注各組學習情況,因材指導,幫助學生選擇正確地運用自主選擇的閱讀方法,以確保學習質量。
展示
1、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小組學習),匯報學習情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問題。
(1)水的不同狀態及變化過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樣子。(第3自然節)
(3)水在人類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師可利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鞏固認識和理解。組織評價各組的學習情況,特別注重對學生合作情況,創新方法及學習態度的評價。
(充分相信學習,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自主學習。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組織者、合者、促進者的作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合作學習及主動探究的意識。)
談話
你還知道哪些水的作用與危害?
演讀
1、引導學生結合對文中重點語句的體會和理解,練習感情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讀出"落、打、飄";用愉快、輕柔的語氣讀出白雲與紅霞的美麗、可愛;用沉悶的語氣讀出雲的"沉甸甸";用輕而慢的語調讀出水的"平靜、溫和";用稍強的語氣讀出水"洶涌澎湃"等。
2、 練慣用自己的話說說"水的變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組織學生分別戴上"水、汽、雲、雨、雹子、雪"的頭飾,表演課文內容。適當加上運用和表情。
(從讀到說最後到演,科學地遵循了兒童思維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利用了兒童善於表現自我的特點。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培養了創新的膽識和表演能力。)
Ⅳ 北師版三年級上冊小樹有多少顆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專教學設計)是屬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Ⅵ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有幾棵樹》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74頁---75頁:有幾棵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得出計算8加幾的各種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並能正確熟練地口算8加幾;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
3能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能正確熟練地計算8加幾。
教學難點:對「湊十法」的進一步理解;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知道植樹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製作傢具、造紙等。所以我們要愛護樹木,多植樹。看,淘氣和笑笑也去植樹了。(出示課件)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1、觀察圖,提出問題。
看圖,說說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
(生:淘氣植了8棵樹,笑笑植了6棵樹。)
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師:同學們真棒,提出這么多問題。這節課我們就集中解決其中一個問題:一共有幾棵樹?(課件出示:有幾棵樹?)
(設計思考:關注數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創設淘氣和笑笑植樹的情境,指導學生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有滲透了綠化環境愛護花草的教育,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三、自主探究,領悟演算法
(1)、學生獨立探究
師:誰能來給這個問題列個算式呢?
學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師:8+6=14,哦,你們都知道他的得數了,你是怎樣又對又快地計算出來的?介紹給大家好嗎?
師: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麼計算的?你有多少種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生思考,交流。
2、匯報方法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說一說,你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數一數的方法。數一數後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給8兩個,還餘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教師點撥:湊十法,看大數,分小數
指幾名學生講一講,同桌練習講一講。
方法(3):從8棵接著往後數6個數,一共14棵。8+6就等於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來等於10,10再加4等於14,總共就是14棵樹
方法(5):根據9+6=15,8+6就等於14。
方法(6):根據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那麼多的計算方法,我們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於14。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方法?說給你的小夥伴聽聽。
學生之間互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師:學了這么長時間了,小朋友們累嗎?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機靈狗給我們帶來的小兒歌,放鬆一下吧!(課件播放: 8加幾,不用怕,借2個,湊成十,再把餘下的加上來,計算起來對又快。)
師:我們也一起來念一念吧!
(設計思考:新課標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本環節,基於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並對學生合理的方法給予肯定,在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感受了演算法多樣化。同時,教師又不急於告訴學生哪種方法最簡便,而是引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自主實現演算法的優化,有效培養了學生勇於表達、善於傾聽、樂於反思的習慣。)
三、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左面有8朵花,右面有7朵花,一共有幾朵花?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列式。
教師?怎樣用湊十法算出結果?學生匯報。
2、解決問題
師:夏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蝴蝶和蝴蝶在花間跳舞。(出示蝴蝶圖和蜻蜓圖)花叢中有8隻蝴蝶,飛來了7隻蝴蝶,你能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嗎?
學生列式並計算,教師指導,集體進行反饋。
3、試一試
師:現在請同學們在這么多方法中選一種你喜歡的方法做一做書上第74頁下面的試一試,做完之後要認真檢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細心。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計算。
師:計算完了嗎?哪位小朋友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用什麼方法計算的?你的計算結果是多少?
學生代表交流,集體訂正。
師:小朋友們,這三道題你算對了嗎?有錯誤的小朋友請你再算一算,更正過來。
4、看誰算得快:
8+3 8+4 8+5 8+6 8+7 8+8 8+9
學生自做,說說有什麼竅門
5、師:花叢下面還有一群可愛的小動物在說悄悄話呢。他們是誰?又在干什麼呢?(出示課件:小螞蟻搬家)哦,小螞蟻在搬家呢!
師:我們怎樣做能幫小螞蟻找到自己的家呢?
學生說方法,並算一算。
師: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幫小螞蟻找到了自己的家,你們真是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設計思考: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時間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在實踐運用環節,我把練一練中的兩道設計成了花園中蝴蝶、蜻蜓、螞蟻之間的故事情景,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新知。)
6、購買食品。
師:我們經常會到超市購買一些美味的食品,請你從中選擇兩種食品並算出價錢!(示課件:食品的價錢如下,糖果6元、麵包3元、果汁4元、漢堡8元、巧克力7元、雞腿9元、可樂5元。)
7、游戲:奪紅旗(書上第76頁「奪紅旗」游戲)
(設計思考:購買食品的練習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結合孩子們的特點,讓孩子們在選擇美味食品的過程中鞏固了計算方法。之後,又在激烈的「奪紅旗」比賽中練習「8加幾」,延伸了「7加幾」的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又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總結能力以及發現規律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快樂學習。)
8、計算小能手
5+6= 13+5= 9+9=
• 6+9= 6+6= 3+9=
• 8+7= 4+7= 8+8=
• 9+7= 7+6= 2+9=
• 學生自己做,集體反饋
9、看誰寫得多
8+()=()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8+?」的計算方法,你都有什麼收獲?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老師相信你們會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努力,在成長的路上有更大的收獲。
Ⅶ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案例及反思 桌子有多長
《桌子有多長》這節課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從新課引入到新課講授、鞏固練習所選素材都來自於學生熟悉的生活。在新課引入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接著提出了一個疑問:「同一桌子為什麼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讓學生獨立思考,體驗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找到測量桌子的工具就是尺子。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充分體現了新《數學課程標准》要求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基本理念,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探索和交流等數學活動,為主動探究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通過在集體中具體認識尺子後,說明尺子上數字的作用;我指明「所有兩個相鄰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及時加深學生對厘米的認識,鞏固、肯定(或糾正)他們原有的看法,利用這點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比如,在認識1厘米後,教師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比劃1厘米,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並馬上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到「5厘米」,這樣使抽象的長度單位具體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厘米」的實際意義。
認識了尺子後就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了,學生觀察教師測量物體,讓學生說說怎樣測量、怎樣讀出物體的長度,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通過自己觀察動腦筋得到測量的方法,體現了參與、思考的目的。接著學生就自己動手操作——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在一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有疑問,當尺子不夠長的時候怎麼辦呢?學生通過探索,聰明的孩子就會發現可以用兩把尺子來量,這就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但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考很活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測量方法,我在這一方面沒把握好,導致了課堂有點混亂。許多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能激活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
這一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應該多學習業務知識;學習如何分配課堂時間;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使得教學語言簡練。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調控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Ⅷ 如何將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育 北師大版教學案例
「興趣是來學習之母」,沒自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