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
2. 高中語文滲透法制教育教案
http://wenku..com/view/9b1ec51b59eef8c75fbfb380.html 上這個網站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拒收禮物的品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弄懂這個難點。在學生讀通課文後,主要抓住這三個問題來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
在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
接著討論第二個問題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他又為什麼拒收?
出示公儀休拒收鮮鯉魚原因:「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抓住重點句了
1「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責任,而是嚴於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字條,還留下了——誠實和信任。
2、「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有禮貌,承認自己的錯誤。)
·「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說到做到,態度誠懇,主動提出賠償。)
·「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誠懇,堅決,一定要賠償小紅車的損失。)
小紅車的主人給「我」打電話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鏡的錢。而是(表示感謝)
是的,我的誠實與信任換來了小紅車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樣回報了我誠實與信任。這種彼此的誠實和信任,使一場糾紛化解了。
無人知曉,無意碰壞,卻主動要求賠償;車子遭撞,物件被損,卻打電話致謝。同學們,這篇課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誠實是無價之寶,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是作者要以「誠實和信任」來作為課題的原因。想一想,課文還能換個題目嗎? 生自由說
學完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再讀課題。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開展法制滲透教育就是要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組、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查找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一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初讀課文後,學生們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喜鵲抓來養著,我們照樣給它吃喝,好好保護它,不會傷害它啊?」對於這個疑問,於是就對學生說:「這是國家針對動物保護有專門的法律規則,比如說禁止傷害益鳥;不能隨意抓養鳥類等等。」學生對我的解釋還是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有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但是我們並不傷害它,抓它來是為了保護它啊,這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來又不傷害它,可以與我做伴,挺好啊。」「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學生激動的炫耀:「暑假裡,抓到好幾只鳥呢。」……面對學生們這些突如其來的辯駁,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它是有法律依據的,以後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能片面的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社會「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學生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僅僅靠一番說教就能改變?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學生獲得什麼?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他們;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於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從孩子們喜歡的喜鵲,體會到孩子們不抓喜鵲並不後悔,而是希望喜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生活空間。更深層次體現了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通過「你贊同孩子們的做法嗎?」「喜歡這些孩子們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看似簡單的「贊同不贊同」、「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卻蘊藏著思辯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更是他們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隨之,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問:「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們嗎?為什麼?」「喜歡,喜歡,因為他們懂得愛護鳥類。」學生大聲回答。我又反問:「可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天天看見漂亮的喜鵲,多可惜啊。」「但是這樣是為了讓喜鵲有更幸福的生活。」「對啊對啊,我們也是社會的小公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假如說我們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那課堂不是亂套了。」…… 學生的回答聲聲是那樣悅耳動聽。聽著孩子們那一聲聲稚嫩而又深刻的陳述,我的臉上欣慰無比。因為我見證了學生們想法漸漸深厚的全過程。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教案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找到滲透法制教育的切入點。
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長城》一文時,課前我讓學生在網路中搜索了解人們對長城的評價,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長城的錄像,欣賞了長城的壯美景觀,引導學生明白: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教學到這里便進入關鍵的滲透時期,於是,對內容進行了拓展——說說自己的家鄉有哪些有名的文物古跡?保護得怎麼樣?要求學生把對「保護文物,從我做起」這句話的理解說給大家聽,再相機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從而完成法制教育的滲透任務。又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文時,根據課文內容第四自然段的文字介紹,利用多媒體配上野生動物的畫面介紹了猴子等野生動物,激發了學生對野生動物及其優美生活環境的喜愛之情,從而引出問題:面對這些充滿野性、活潑可愛的野生動物,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它們呢?學生討論之後,引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讓學生明白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找到滲透法制教育的時機。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間天堂般美麗的小村莊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痛心的故事。教學中,創設情境:假如你此時遇到這個被沖毀的小村莊的村民,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假如你就是這個被沖毀的小村莊的村民,此時面對一無所有的「村莊」,你會說些什麼? 通過學生互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說、勸的過程中內化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讓「人類不愛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深深地紮根在學生的心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也無形中滲透成功了。
三、在學生的寫作中進行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
5.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哪些課文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
六年級 下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1。文言文兩則:學弈、兩小兒辯日
2.匆匆
3.桃花心木內
4.頂碗少年
5.手指
6.北京的容春節
7.藏戲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維吾爾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1.燈光
12.為人民服務
13.一夜的工作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15.凡卡
16.《魯賓孫漂流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7。《湯姆。索亞歷險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9.千年夢圓在今朝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1.我最好的老師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成長足跡 依依惜別
古詩詞背誦:
七步詩
鳥鳴澗
芙蓉樓送辛漸
江畔獨步尋花
石灰吟
竹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己亥雜詩
浣溪沙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綜合復習:
養花
生活是多麼廣闊
中華第一龍
獄中聯歡
名碑薈萃
琥珀
智慧之花
看說明書做玩具小台燈
給外地親友寫封信
額~這樣行么?
6. 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教案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內合起來,既不能容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
7. 如何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論
1、結合教材,有目的、有重點地引導學生熟讀課文,並從中理解課文所反映的時代精神,盡量開拓學生的視野,開啟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閘門。
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德育滲透的形式更加生動,內容更加豐富,效果更明顯。現行教材,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十分重視教育性、直觀性,教材圖文並茂。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組織教學,形象更為生動,內容更加豐富。一堂好的課,其教育教學的效果,遠遠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3、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不要讓時間白白流逝。通過讓學生寫讀後感等形式,讓他們充分認識時間的可貴與不可挽回。教育學生要善於發現信息,收集信息,並為我所用。
4、結合課文的思想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會學生做人,並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展現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動人。通過錄音、感情范讀、學生誦讀,師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來調動學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蘊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潛化在學生的心裡。此外,我還處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進而使他們能認真學習,提高自身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加強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落實學校的德育工作計劃,帶領學生實現學校的德育培養目標。
8. 如何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論文,舉一課例來說。
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小學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葉聖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過語文學科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學科滲透,巧妙地融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於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制觀念,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同時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則就觸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讓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減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充分挖掘教材裡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從而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法制教育。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做法和體會。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我結合實際,既深刻挖掘德育內容,又巧妙設計滲透方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裡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年級下冊課文《李廣射虎》,講述了飛將軍李廣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頭)中的故事。我在帶領學生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與神勇無比的同時,將問題深入一步,問學生:「老虎是國家珍貴的保護動物,我們是不能傷害它的。現在有些人鋌而走險,捕殺老虎、羚羊等國家保護動物來謀取暴利。你們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呢?」學生經過討論、交流,明白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殺野生動物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是犯罪行為,學生的法制意識得到增強。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講述一個叫湯姆的孩子釣到了一條大鱸魚,但是沒有到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後來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在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讓學生感受湯姆心情的變化,認真品味他父親話語的含義,使學生從中受到嚴於律己、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讓學生從小就樹立自覺遵守各種法律規章制度的思想。
教學《爭論的故事》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道理:做事應抓住時機,不要因無謂的爭論而浪費時間、貽誤時機。故事中兄弟倆想射殺大雁,並爭論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還是煮好吃呢?這些問題雖然不是課文教學的重點,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糾正。我於是及時引導教育學生:大雁等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隨意捕殺鳥類是違法的行為。這樣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讓習作教學與法制教育結合
三年級下冊《習作1》是看圖寫一篇習作。本次習作提供了兩組圖,其中第一組圖說的是小熊勸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跡上亂塗亂寫。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習作時,結合教材,順水推舟,教育學生要養成愛護公共財物,保護名勝古跡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破壞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譴責,而且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寫日記是說真話,說心裡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我作為語文教師,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學中,我積極開展「演講、徵文、講故事、編課本劇」等活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誠信待人等良好習慣。比如開展「誠實與信任」演講比賽,全班同學就這個議題收集了大量素材,較全面地講述了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並決心作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通過開辟法律專欄,組織開展知識競賽、主題座談會、法律宣傳咨詢、徵文、演講等系列活動,增強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加強小學生法制教育,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讓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一起努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