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以民風不正為話題寫作文

以民風不正為話題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8 19:11:45

1. 以"陝西的民風民俗"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陝西民風名俗

民風民俗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快樂過節日
謝謝!@!!!!再見

2. 蒙古族有哪些民風名俗,以《蒙古族的習俗》為題寫一篇作文450字以上。最好寫一個隆重,重要的節日。急急!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是一番熱鬧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 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
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全部人都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了

3. 民風民俗作文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從古史傳說和考古發掘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諸如飲食器物、衣著妝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喪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都顯示出山東民俗的特點。商周時期,特別是齊魯封建之後,山東曾經出現過列國殊俗的局面,但隨著孔孟學說的形成,並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便樹立起了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從此,以「禮」為核心的山東民俗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處於主導地位\齊魯風俗雖然有如上述的區別,但是同源於東夷文化的傳統,又都以禮儀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齊地化禮為俗,無為而治,魯地以禮易俗,廣行教化,方法的不同,並不能改變基本內容的一致。這一時期興起的孔孟儒家學說,對山東地區包括民俗在內的傳統文化起了極大的規范作用。孔子所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就是對這一時期山東民俗文化殊途同歸的一個基本概括。秦漢一統之後,山東地區的民俗仍大體統一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框架之內,並形成為傳統。其間雖歷經數次改朝換代和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禮儀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傳統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發展到近代,封建社會的沒落,西方文化思想的傳入,山東民俗開始向現代化演進。「五四」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開始以後,山東根據地的建立,使一代新風俗得以生成發展。根據地軍民的新思想、新風尚在當時如春風吹遍山東大地,至今仍深深影響到人們思想的各方面。沂蒙山區的春節群眾性文藝表演活動,至今完全沿襲根據地老傳統,甚至尊青年婦女為「識字班」的稱謂都一如當年。真正的風俗大變革,開始於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風新俗與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山東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民俗事象層出不窮,使人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專業的研究者一時也難以理出端緒。大家都以極高的熱情歡迎這些新風新俗,冷靜地、深刻地研究,顯然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才能完成。



山東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多樣,自然條件制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在大一統的山東特色中又分別構成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風俗。山東大體有如下幾類風俗各具特色的地區:山東的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業,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各地有典型意義,可以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這一地區中的曲阜、鄒城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為顯著。孔氏、孟氏的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而且遠及於國內外。孔府的家族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禮喪禮、年節習俗、衣食住行都可以作為大家望族習俗的典型。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俗稱「濟南府人全,泰安府神全」,是研究民間信仰的一座活的標本庫,也是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一個熱點。東部沿海地區,以漁民習俗和外出經商的習俗為特色。漁民以日照、榮成、蓬萊、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沿海漁民沿襲「齊人好逐利」的傳統,外出經商的習俗歷數十代而不衰。這方面突出的代表是蓬萊、龍口(黃縣)、萊州(掖縣)的沿海地帶,「蓬、黃、掖」的買賣人不僅在東北有很大影響,在京、津、滬等地也多見他們的足跡。魯東南的沂蒙山區,古代文明發祥較早,但現代經濟發展緩慢,它既有山地特點,又較多地保留著傳統的民俗事象,諸如居住方面的干杈石草頂房屋,飲食方面的煎餅卷大蔥,衣著方面的大紅大綠,以及巫覡信仰、口頭文學的豐富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一帶根據地、解放區所形成的影響至於今天的一系列良俗,這些良俗可以成為今天直接繼承的財富。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直接與黃河有關的民俗獨具特色,如築堤防汛的民俗、黃河航運的民俗、渡口渡船的民俗、黃河水神信仰的民俗、灘區的台房村落、灘地的耕作習俗等等。沿黃居民的平頂房、蓑墼房,衣著方面的土機織布、紫花布、藍印花布、彩印花布,特有的地方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民間工藝(如剪紙、刺綉)等,都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資格。山東的城市民俗也能獨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種不同類型。濟南是一座千年古老大城市,舊街巷、老字型大小、古風古俗遍地,它同時又是一座泉城與湖城,北國江南的風采天下所獨有;青島是一座百年之間拔地而起的大城市,又隔海與上海相望,現代城市的氣氛最為濃烈;煙台城市的發展以明代防禦所城為起點,在近代逐漸將周圍村莊納入市區,最能顯現城鄉匯融、土洋並舉的特色。

4. 以民俗文化為話題寫作文

一、開篇當抄從中華文化精深,民族襲眾多方面入手,引起下面的話題,即,眾多的民族各有各的風俗,那麼作為最大的民族——漢族來說,有哪些民風民俗呢?(同樣可以寫其他民族的風俗)
二、舉實例。如可從傳統節日入手,端午,中秋,重陽等,也可從一些地方性民俗入手,如生殖崇拜,搶婚,鬧洞房,服喪等。你既然能接觸到這個題目,可見你對此一定有所了解,當然比我所知更多。實在沒經驗,在網上搜也可。
三、探究這些民風民俗的來歷,及其文化背景,和背後的民眾心理原因。這里可作祥細論證,當然,觀點是你的,你可以原創,要借鑒別人的觀點,但不要照搬。
四、結束,通過以上論證,結合現實,提出摒棄不好的惡俗,發揚有益的,有普遍性的民俗,這對提高中華各民族的認同,凝聚力,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等等。

5. 民風民俗的作文200字

蒙古族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介紹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愛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6. 以《家鄉的美食》為題寫家鄉的一種民風民俗的作文600字左右

家鄉的美食

我的家鄉是四川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它雖然毫不起眼,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

我最喜歡吃酸辣粉和麻辣燙了,將光滑、雪白的粉條倒進沸騰的開水中煮一會兒,待粉條煮熟了以後,就被倒進干凈的瓷碗中,在上面撒上蔥呀、蒜泥呀、胡椒粉等作料,再將鮮紅的湯汁倒進半碗進去,就這樣,一碗美葉的酸辣粉就做好了。麻辣燙的做法更簡單,將粉紅的火腿呀什麼的串在干凈的竹簽上,放進鍋里鍋邊用夾子把竹簽夾著,防止它整個兒都進了鍋里,鍋內鮮紅的湯汁翻滾著,湯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著花椒、辣椒,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的作料,過了一會兒,麻辣燙煮熟了,將它從鍋里撈出來就可以吃了。

小孩子特別愛吃麻辣燙,不管是上學還是放學,他們都要買上一串在路上吃。大人們比起麻辣燙來,似乎更愛吃酸辣粉一些。難道不是嗎?不論是下雨還是別的什麼壞天氣,小店裡的人總是滿滿的。而且坐在桌旁埋頭吃酸辣粉的總是大人們,在熱氣騰騰的鍋旁等候的除了幾位給孩子買麻辣燙的大人和幾名中學生外,大多數是活潑的孩子。

我和媽媽也很愛吃酸辣粉和麻辣燙。如果一個星期沒有吃到一碗香噴噴的酸辣粉和幾串美味的麻辣燙,我心裡就不踏實,怪難受的。每個星期日我都會拖著媽媽一起去吃酸辣粉。也許是國為大家心靈相通吧!小店裡總是擠滿了人:有工人,有學生,還有教師……

遇到人滿的時候,我總是把嘴一噘,站在一旁,責怪媽媽誤了時間。這時,和藹可親的老闆娘總會過來打圓場:「小姑娘,別生氣了,是我的錯,是因為我這店太小了!」那幽默風趣的話逗得我導火線涕為笑。

人少下來的時候,我和媽媽就坐在位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酸辣粉的味道好極了,酸酸辣辣的,讓人忍不住吃了還想吃。吃完粉後,我總會多要幾串麻辣燙在回家的路上細細品嘗,可最後的一串我絕對會風卷殘雲般地把它吃得乾乾凈凈。

啊!家鄉的美食!

7. 以正在消逝的民風民俗為題寫一篇作文600字

我家鄉的民風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8. 最好以【最炫民族風】為題,寫一篇關於民俗傳統或民風的作文,或是關於傳統節日的作文。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湖州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屆時,無論外出工作或經商者,一般都回家團聚,以敘天倫。舊俗初一早晨,家家吃甜湯圓,又稱順風圓子,意為一年順利,一年甜到頭。清晨開門放迎新鞭炮,人不分老幼,都穿新衣服。這一天不掃地、不洗衣裳、不做家務,大人小孩不準說臟話。遇見親朋好友或熟人,抱拳為禮,言必「恭喜發財」。

節前自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起,過節氣氛漸濃。二十三日,小年夜,准備跌盤三果(豆腐乾、千張、油豆腐、蘋果、桔子、梨子)送「灶神爺」上天。用飴糖塗抹灶神嘴巴,不讓他到天上說家人罪過。二十四日,家家「撣懸塵」(即搞衛生)迎新年。二十五日,吃豆腐渣,當天吃素,吃芋艿、山芋等。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各家隨選日子「拜利市」祈求來年發財。年三十(除夕)全家團聚吃年夜飯,菜餚豐盛,都寓意吉利。如筍干(節節高),元寶蛋(招財進寶),蝦圓、肉圓(團團圓圓),全魚(吃剩有餘)等。當晚燈燭不熄,大人聚居一起,坐談到子夜,稱為「守歲」。長輩將新衣帽放置孩童床前,枕邊放有桔子(意為開口吉利)、寸心糖(一寸長的芝麻糖,取「稱心如意」義)及小紅包(即壓歲錢),深夜接灶(神)。

初一,人們喜用春聯、年畫把家裡裝飾一新。早上放開門百響,走喜神方。這一天一般不出門做客人,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給孩童發拜年鈿。初二起開始走親訪友,互道恭喜,至親輪流請吃「新年飯」。農村此風更甚,戲稱新年飯要吃到正月半,以此使親戚關系融洽長年不斷。初三廣安灶把灶君放人灶堂,祈求終年平安。初四,一般家庭都用活鯉魚接「財神」。貧苦人家過節的排場要簡單得多。初五商店開門營業。

解放後,改革了舊俗,春節為國定假日,放假三天。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除夕年夜飯比較豐盛。有些人家到飯店包宴團聚。飯後家人圍坐電視機前,欣賞「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伴隨新年到來。隨著電視里新年鍾聲敲響,許多人家放焰火、爆竹,全鎮彩焰蔽空,蔚為壯觀。大年初一,早點有麵食、順風圓子、湯團、小籠包子等繁多品種。自此後幾天內,訪親拜友,以握手代替抱拳,互祝新年,各單位門前彩旗招展,七彩珠光炮映亮夜空。各娛樂、體育場所,活動豐富多樣。街上車流、人流滾滾,人們穿著流行服飾,喜迎新年來到。

9. 以民風民俗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民風民俗水花——―傣族潑水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又叫「浴佛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於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後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去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贊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回盪,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水花象徵——吉祥;水花象徵——健康;水花象徵——幸福!!

閱讀全文

與以民風不正為話題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