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眼中的莫言作文 結構是什麼樣的
莫言這個名字最近一下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我不是文學愛好者,對於他在之前連這個名字都沒聽過,不知道在你眼中的莫言是什麼樣的,我想談談在我眼中的莫言。
當看到新聞說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個獲得者時,我也沒覺得怎麼樣啊,因為每天都會看到聽到誰獲獎了等新聞,也不覺得怎麼樣第一讓我對他感興趣的是一張照片。上面有四個人上面還配有這樣的一段話:當年莫言32歲,張藝謀比他還大些,鞏俐大二……如果一老道說,你將來拿戛納獎,你,將來拿威尼斯獎,你拿金熊獎,至於你,諾貝爾文學獎。估計誰都以為這是天方夜談
這個引起了我對他的興趣。怎麼會在幾十年前這幾個現在鼎鼎大名的大人物就認識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要成就大事業就要與有目標的人在一起,張藝謀在電影界是頭號大導演,拍了不少大家喜歡的好電影,鞏俐也是電影界的明星演員,莫言從形象上來看胖胖的傻傻的,但是人家是多麼的有思想,有目標。曾多次拿下國際上多項文學大獎今年一舉拿下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多麼的榮耀的一件事情。從這張圖片中讓我想到:1.誰也不能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但是只要你有目標,不斷地沿著這個目標前進,你就可以創造出奇跡出來2.你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身的優勢劣勢來規劃自己的未來。
再談談莫言的作品特色。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麼地方打動了評委」時,莫言說:「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學素質。這是一個文學獎,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學。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風情。同時我的小說也描寫了廣泛意義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寫人,我想這樣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區、種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我想有時間也去看看莫言的文學作品,能夠獲得全世界的肯定,一定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享受。
莫言,從這個名字上來看體現了: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不要說得太多,但是卻給中國的文學界帶來了如此榮耀。莫言,你已成為中國千萬人的偶像,又喚起了我們對文學的熱愛。
⑵ 關於莫言獲獎的感想作文怎麼寫
莫言,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如今它的作品也被大家爭相閱讀。今天來一起看一看大家在讀完他的作品《蛙》之後的感想,你呢?你也來寫寫你讀了他的作品後的感想。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復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台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著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並成功得子。在形勢的巨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於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升華莫言在小說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為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說,《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說,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說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莫言的小說《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雖然是在寫家鄉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達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⑶ 莫言教孩子怎樣寫作文
在一篇文章里,來一定要注意條理,文自章不能文不對題,雜亂無章,最好的辦法就是列提綱,腦子里有這么一個輪廓,再細細描繪。描繪過程中,要現實,不能寫什麼「公雞下蛋」之類的,否則會鬧笑話。還要注意標點,不能亂點,標點也有標點的規律,該停頓就停頓,該省略就省略。
⑷ 關於莫言獲獎的感想作文怎麼寫
我想,等雪兒飛來向藍天,我要自看看雪兒飛上藍天是有多麼美麗。我要給它養好傷。
我給雪兒洗了澡,敷了葯,過了幾天,雪兒的傷好了,我把雪兒帶到陽台,雪兒飛上藍天,拍打著翅膀,好像在說:「再見!」雪兒又飛回陽台,我對雪兒輕輕說道:「再見,雪兒!"雪兒望著我:「咕咕、咕咕」的叫著,好像在說:「以後我會小心的!"說完,雪兒就向藍天飛去......
⑸ 以《莫言,你好!》為題寫一篇作文。
"有時候會覺得,一根絨毛漂浮的姿態比一隻鳥更像是飛行.」
在我解釋不了的諸多問題里,為什麼要寫作,為什麼會有記錄的沖動,它們的意義在哪裡。很多時候寫作等於販賣自己的故事、過往、心情想法,也包括隱私。連帶回憶中部分的故人,自說自話將他們一同打包出售。
猶如想要推銷自己的悲傷、喜悅、困惑、頭疼欲裂的某個黎明。渴望它們變得對他人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價值。
小時候寫日記,如果被父母偷看的話幾乎會有想死的念頭。為什麼長大了以後,卻願意並開始樂此不疲地寫各種內心深處的秘密給許許多多的陌生人看呢。我想要分享什麼呢?
去年冬天下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雪。
電視從傍晚一直開到凌晨,二十四小時播放的新聞里都是關於雪的情報。漸漸的,關於它的說法被組成另一個詞語「雪災」,電視里銀妝素裹的畫面,又與美好無關。而從窗戶往外眺望,南方的城市露出讓人完全陌生的臉。
很多住戶一起握著大掃帚將主幹道上的積雪盡量清除,而草坪上已經是,能踩出數厘米深的腳印的厚度了。
鞋沿在摩擦中發出吱吱聲,潮濕的,卻宛如干澀的觸感。
天空銀灰,雪從十米,百米,千米的無法探知的地方落下來。
沿用物質守恆的定理。這場大雪,在過去無數次凝結、融化、蒸發與液化的過程里,也許已經和我們有過多次相見。
⑹ 關於采訪莫言的作文
在此之前,對於來莫言獲得源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輿論眾說紛紜,也有一些人對他提出質疑。對此,莫言說:「感謝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謝那些批評我的朋友。我終於得到了一個把自己放在眾聲喧嘩之中的機會。持續半個月之久的網路大戰,也是認識自我的最佳機會,讓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讓我知道了有哪些寶貴的東西需要堅持、發揚。」
⑺ 急急急 《莫言,那就寫吧》高中作文 800字左右
莫言的小說我喜歡,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語言本身..
莫言說:「作家要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我也這樣認為。沒有靈魂真會有靈感。
莫言:「數十年來,我一直堅持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敢於批判和揭露社會中的黑暗現象。當然,作家不是政治家,小說不是批判文章。小說要有警世的作用,不應成為純粹娛樂的東西。我一直痴迷於對小說形式的探索。我在創作《檀香刑》、《生死疲勞》時一直在寫作形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力戒重復,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重復自己比抄襲別人更可恥。為了避免重復,我才另起爐灶,毀掉了原來寫好的十幾萬字。《蛙》這部作品創作理念有了很大的變化,注重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人性,關注下層百姓的生活。語言運用平實,不會像過去的作品那樣劍拔弩張,更加註重內涵,更加含蓄,對小說中的人物更加理解和寬容。這部作品注重了對人的靈魂的剖析,十幾年前我就說過,作家要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寫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對某項政策的批判,而是對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贖。「
「寫人的靈魂,寫人的懺悔,這也許就是《蛙》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看了莫言說的這些話和他的新作,我在想:人真的會懺悔嗎? 我們期待你的新作,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莫言的寫作風格中來。莫言寫吧!我支持你,加油!加油呦
⑻ 成功的秘訣莫言作文
成功的秘訣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8月,莫言憑借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莫言成為首個獲此獎的中國人。
莫言的成功之路,是如何讓煉成的呢?
1、酷愛閱讀。
莫言在小學三年級時讀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學啟蒙。12歲時讀小學五年級,因「文革」爆發輟學回家,以放牛割草為業,閑暇時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無書可讀時甚至讀《新華字典》。為了換取別人的書看,莫言就去給別人家推磨,有時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換來一本書。一天下來,莫言臉色煞青,但只要能捧著書回來,他都是滿臉春風。
2、書架上只剩經典。
莫言說:「我這兩年一直在書房裡做減法,每年會清理出一批書來送給一些學校,現在把書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書,都是經典。比如說中國幾部古典小說,比如說魯迅、托爾斯泰的作品。我覺得這些書實際上就足夠了,因為每次拿起一本書來,還沒有讀一半就被別的事情打斷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書來,又把前面的書忘掉了。我覺得越是經典的書越耐得住重讀。」
3、孤獨是一種財富。
莫言認為,飢餓與孤獨是他創作的財富。其童年時候正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餓得面黃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後能餓成作家的,屈指可數。他的不幸,他的孤獨,也是他的財富。
4、面向蒼生,背對文壇。
莫言曾說:「背對文壇是我對自己精神上的一種提醒。不要被這些文壇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應該知道作家最神聖的東西是什麼?作家應該追求的是什麼?這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並不代表一種行為。」也許正是背對文壇的「莫言姿態」,讓他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和更自由的空間沉浸到自己的文學世界中去。
5、寫作源於生活。
《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說通過講述一位鄉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既反映了鄉土中國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這部作品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長篇力作。他說,「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動了我,觸動了我的心靈,引發了我的創作沖動。我是先被人物感動,然後才去關注事件的。」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爺爺的女兒。想以姑姑為原型寫一部長篇小說的想法由來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寫到過一些,而這次的出手,莫言稱之為「算總賬」。
6、媒體上很少露面。
2011年「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出來,其他獲獎者接受采訪的時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東高密老家的村子裡,記者們幾乎找不到他。他說自己不是低調,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學獎,只是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對作家來說,寫作是最難的,但也是可控的,寫完了之後讀者買不買,能不能得獎,就不是作家能決定的了。」
7、當今為何沒偉大作品?
莫言認為,作家應從自身找原因。在今天這個對立矛盾現象比比皆是的社會,「我們還要發現這個社會的主流」。這個時代到底是不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莫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和答案,但是總而言之確實是一個波瀾壯闊的、空前絕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面作家可以寫出偉大的作品,因為這樣的時代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為在這樣的時代裡面人的豐富性得到了最強烈、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說這個時代具備了產生偉大作品的物質基礎或者資源基礎,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氣度和才華。
8、謙虛使人進步。
莫言說:「不能因為名聲大一點就目空一切,應該對別的作家、別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態度,不是偽裝,而是發自內心。只有看到別人的長處,你才有可能進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誰都好,那這個作家也就到此為止了。」
9、獲獎不能代表什麼,將會繼續努力創作。
莫言說:「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很高興。但是我覺得獲獎並不能代表什麼,我認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作家,他們的優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認可。接下來我還是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創作上。我會繼續努力。」
⑼ 寫一篇關於莫言的作文
一共5篇。。。在網頁復制來的。。。話說我的寒假作業也是這個。。。。。
1、談談莫言熱
自從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整個文壇,整個中國,都沉浸在一種莫大的喜悅中,「莫言熱」隨之而來;莫言的書被賣斷貨,莫言的書又將被拍成電影,高密市將要實行「紅高粱」工程……對於「莫言熱」,我覺得我們應當理性看待,不應盲目跟風。
文學是一種神聖的事物,因為它不可模仿,不可界定。一本好書,不在於它是否出名,而在於它能否給予你個人精神上的啟迪,給予你個人精神上的愉悅,給予你在不知不覺中的一種了悟升華,那麼這本書就是有價值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人也說了,諾獎不是評價一本書優秀與否的唯一標准,世界上優秀的作家很多,他們只是擇出他們認為最能打動他們的作品。因此,極力地追捧莫言。甚至用莫言老師的書去炒作,去發展所謂的地方經濟是滑稽可笑的,同樣,亦不要因為莫言老師的得獎而僅僅關注他一人,盲目跟風。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書,要廣泛地去接納不同作家的不同思想,通過他們思想的碰撞,促進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莫言熱」的大潮里,莫言老師的從容淡靜尤其讓我佩服。無論是發布會也好,采訪也好,莫言老師都反復強調希望公眾能更多關注文學而不是關注莫名這個人,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作家最最純朴最最可貴的一面——真。鮮少有作家能夠在盛名面前做到如此的從容淡靜,鮮少有作家能夠在社會都處在一種狂熱浮躁境界中而做到如此地璞質,如此地守好初心。有的文人拿字畫賺錢,有的文人為歌手寫詞,還有的文人登上娛樂節目炒作自己。而在「莫言熱」正興的時候,莫言老師卻為大家注射了一劑鎮靜劑,讓大家看到一個專心寫作投身文學的莫言,讓大家看以一個文字的作者的堅守,讓大家在「莫言熱」中可以瞥見中國文學的希望。這樣的文字工作者是可敬的。
對於「莫言熱」,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莫言老師一樣地從容淡靜,不要帶著任何功利心地去跟風,僅僅懷著對文字的熱愛去了解去學習,在文學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和自我的提升,還文字一個安寧,還文學創作者一個純粹的創作環境,也還自己一個交代。
2、巔峰時刻,方顯本色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已不是新聞的消息還是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各種爭論像潮水般一浪又一浪打來。將莫言與歷屆得主比較者有之,探討得獎值與不值者有之,論公平者有之,分析諾獎政治性者有之,高呼祖國萬歲者有之,痛批惡罵者亦有之。作為這個慣於喧鬧的民族的一分子,我們大約已對這種洪水猛獸式的評論習以為常了,但有人關注莫言自己的感受嗎?
各派評論的出現體現了文化的多元,這當然好,但對於處聚光燈下的個體,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評價,太多了都是一種壓力。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過程其實也是對成功者本性的檢驗。
曹禺進入壯年時反而無法創作優秀作品,李娜拿下大滿貫後頻頻失誤,無數作家的代表作只能是其成名作甚至處女作……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爬上峰頂困難重重,而想要平穩從容地走完「巔峰期」,也決非易事。
我們從最卑微的工作中積極進取,挖掘人生意義時,不會有人關注。歷盡艱苦熬過黑夜迎來曙光時,卻能發現,天上那個名叫「輿論」的太陽可能讓人汗流浹背、體力不支。是像誇父那樣累死渴死在前進路上,還是像後羿那樣用實力秒殺一切流言,又或者是像皎月那樣,躲在輿論之後,獨自散發清輝,我想,這是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需要面對的抉擇。選擇沒有正確錯的分別,卻有適合不適合的差異。能讓自己在巔峰期做出更多、更大成就的,就是好的。
莫言在面對鏡頭時時常展現出木訥,體制化的一面,但他也有可愛的一面。被問及要怎樣花獎金時,他先說「沒想好」,後開玩笑道「在北京買一套120平米的房子都不夠」;記者問他最大願望是什麼時,他直言「結束采訪」;他談及自己新書時的淡淡欣喜,他談論別人為他貼各種流派的標簽時理智冷靜……。這些細節都打動了我。我不指望也不願意莫言有反體制、標新立異的言辭出現,但我樂於看到他真實、質朴的一面。這至少表明,莫言還沒有被各「圈」各「層」的口水打倒。
人處於巔峰的時候,暴露於輿論之下,這正是展現本色的時候,我不敢說莫言顯示出了「英雄本色」,但他的真誠質朴與踏實讓我看到,這是一個寫作而非「賣作」的人。
3、走不盡的文化苦旅
我思,故我在。古人尚可知曉人若仍存一口氣便在無止境的思考與探索中。正如一朵花的價值難道就只在它傾情綻放萬人羨艷之刻嗎?不,整朵花從出生至死亡都要浴血奮斗,而綻放的那一刻只是上天賜予的回報而已,凋零之泥,它仍會滋養下個春天的花開。而諾貝爾文學獎難道是一代文學奮斗的終結點嗎?不,它只是外界的一種承認與認可,淡去榮耀,淡去追捧,淡去包裝,莫言仍是莫言,而中國的文學之路仍要無止境地走下去,中國文學就像一塊鑽石,只有在不斷強烈,刺激的碰撞與擊打中才能有更多的棱面,散發出更多的光彩。
可敬的莫言的確是文學星空中閃亮著的一顆星,而不幸的是在獲諾獎之前它卻一直躲在厚重的雲彩背後:許多大學圖書館在莫言獲獎之前根本借閱不出去多少莫言寫的書;很多人了解莫言的作品只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改編的電影,這極大說明了這個時代的青年人文學的匱乏,當一本本武俠,科幻小說充斥著我們的大腦,刺激著我們的神經時還有多少人願意披荊斬棘掠過野草克服誘惑最終抵達文學的聖地呢?有些如莫言一般的人揮舞著文學的旗幟,而多少人又能傳遞呢?不得不說,大多數人只像是魯迅筆下的看客,熱衷於莫言獲獎的那一刻,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繁華過後聆聽文學的呼喚,走上「衣帶漸寬終不悔」文化之旅呢?不得不說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有灑不盡的血與淚,道不完的苦與愁。
說文化之旅走不盡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諾貝爾獎並不是文學之路的真正價值所在。魯迅沒有獲得過諾獎,但又有誰能否認他不是筆鋒上的戰士呢?沈從文沒有獲過諾獎,但又有誰沒有領略過他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呢?巴金也沒有獲諾獎,但又有誰沒有聆聽過他激烈的三部曲呢?真正屬於文學價值的只是在於精神的共鳴,對生命的感悟,是一種思想的探索,無關乎於一切外物。
少一些對文學的淡漠,多一些在文化探索之路上的堅持與拼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見解,多一些體味人間冷暖的溫情,少一些帶虛偽面具的看客,多一些真實真誠的文學之星。
走不盡的文學之路,滌盪出最激盪人心的文化精神的浪花,那才是真正的永恆。
4、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如倉央嘉措詩中寫道:「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離不棄。」莫言的成就並非空穴來風,得到諾獎前的莫言或許默默無聞,不為人們所知,而得獎後的他一下子被擺在了公眾的視野,或仰慕、或非議、或不解,都鋪天蓋地向這位作家襲來,面對贊許,他微笑,面對非議,他接受,這就是莫言,中國的第一位世界性文學獎得主。
有人說,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這話不假。作為作家,莫言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理應尊崇他,而有人說,中國文學終於可以挺胸抬頭了。這我們不能苟同,中國的文學何時彎過腰?得獎前的莫言,創造了《豐乳肥臀》《紅高粱》等優秀作品,還有無數其他中國作家,如今都如昨日的莫言一樣默默耕耘,莫言只是他們中的代表罷了,而以他為旗幟的中國文學,還會繼續煥發光彩。
我想,莫言應是那個時代中國作家的代表中,一個將靈魂、精神、愛寄灑在故鄉的作家,飽含著對社會真摯的感情。他可能不會用吶喊來抒發他對這土地愛的深沉,他也可能不會用歌喉來體現他的家國情懷,他只有用文字,用最能體現中年文化的漢字來表達他的情感,莫言莫言,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只言片語又哪是能真正銘記?
可以說,莫言印象中的紅高粱已不復存在,而當年的記憶又如何抹去?他的奇幻文學,正是對時空的探索與拼搏,如果不是莫言,紅高粱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被後人遺忘。莫言是如今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昔時鄉村裡的孩童,他是中華土地的兒女,所以他用他的方法展現了他的赤子之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從莫言的背後,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個社會的現實,有報道說,莫言的家鄉要復原當年的紅高粱地,作為旅遊景點供人們參訪,書店裡原本無人問津的他的書也變得暢銷。而輿論的導向似乎也在建立莫言「宏大」的形象。這天一不體現出當年社會的功利性。莫言被這個社會推上風口浪尖,莫言面對的是無窮不盡的言論、采訪、這想想似乎有些可笑,所以說,莫言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因為這個時代需要「莫言」。
一切盡在不言中。
5、千言萬語,未若莫言
莫言的獲獎,在中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爭相購買莫言的作品,《蛙》甚至一度暢銷。這不禁激起了我們的思考:莫言的作品一直在書架上陳列著,為何一定要等到幾個外國佬首肯後我們才開始瘋搶呢?我們看的,到底是《蛙》還是諾貝爾獎的空頭銜呢?
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大談自信力與他信力的關系,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卻仍停在這個話題中兜圈子,在我們心中,彷彿只有得到外國人的認可的,才是真正的價值的東西。別的不說,就談當莫言獲得茅盾文學獎後,並未引發任何狂熱,要知道。莫言的文章是用漢字寫的,說的是中國話,有誰會比我們自己更能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韻味呢?我們沒有自信力,像一個學齡前兒童,一心想獲得別人的認可,而不考慮做的事情究竟有多少價值,究竟是對是錯。
還有一點,便是中國人太想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了,不過這說到底,仍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種表現,要知道,浮誇瘋狂的背後,便是無邊的空虛寂寞。中國人想向世界說,我不再是東亞病夫,我已經站起來了,而莫言便是這個揚聲器。我對莫言的印象頗好,他是一個真實而謙遜的人,可悲的是這樣一個潛心創作的人卻被捲入了一場「世界爭雄賽」中,無論對他個人,或是對中國,都是一件自毀長城的事情。大家對他的關注,也只是國內過分炒作的後果,中國想出名,卻把所有的批評都丟給了莫言,這讓他的「驚喜而惶恐」也就不言而喻了。我真心地希望,那些聒噪的喇叭可以減小音量,留給莫言一片凈土,這才是真正保護文學的方法。
其實中國早已是站了起來的,美國、日本,哪一個強國不對我們避忌三分呢?但是中國卻還是期待,並享受著那種被贊許,被人肯定的感受,渴望躋身「世界列強」中,進入他們的世界,這是大可不必的。我們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文化,不必幼稚地只知羨慕他人,如果我們真正地相信自己,那諾貝爾獎得不得又有何妨?
希望下一次中國人獲得殊榮後,我們可以只是輕道一聲恭喜,而不是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