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上善若水」為題,寫一篇作文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老子[編輯本段]
釋義
詞 目:上善若水 朴實無華現本性 無須出世無須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發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 釋: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周易》中也有兌卦與此義相同!
[編輯本段]
出處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發現】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過兩份手抄本帛書《老子》(《道德經》)。
[編輯本段]
文章
原文
《道德經》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編輯本段]
引語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水化身形於大地,融生命於萬物。
[編輯本段]
評析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禮」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
B. 紿母親一封信並匯報背《道德經》情況的作文
關於道德經的背抄誦匯報,襲個人認為可以從道德經誕生的背景,道德經是一部怎樣的典籍,道德經這篇典籍的特點,道德經的重點等幾個方面入手,介紹一下道德經,使您的母親了解道德經的方面來寫這封信。接下來就來說一說以上幾個方面:
1.道德經的誕生背景,道德經是尹喜在函谷關截下老子,希望老子能對他的修行給予指點,並留下典籍指導後世的修行者。於是老子才留下了這五千言道德經。
2.道德經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修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方法論。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尹喜這樣的報道之士,所以研讀道德經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礎和對道的理解。
3.道德經這篇典籍的寫作特點是在第一章就把他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了,第一章體道,把道是什麼有了一個概述,接下來就是分別論述。
4.道德經的重點就在於老子用道代替當時殷商時期的上帝,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說明了道家唯物論的思想。
5.最後你可以談一談你背誦後的一些感想。
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寫,再自己補充幾點,應該很快就能完成這篇作文。
C. 怎樣把作文寫得像《佛經》和《道德經》那樣深邃又有文采呢
聖賢寫的經典,不要隨便褻瀆。特別是佛道儒三家的。這不比世俗書籍。你要文採好,就多去看古書。把文言文學好。
D. 道德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作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氣如果用在逞強好勝上就會遭到誅殺;只有忍辱負重、收斂鋒芒、安靜謙和的勇氣才能生存。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准呢?上天的法則就是:不用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這種法則大到包羅萬象,好象不嚴密、不精確,卻沒有誰可以擺脫它的控制。「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這里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可見,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來源於「慈」的,是以「慈」為根本的。那麼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於不敢」。「勇於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鬥狠,最終的結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於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於敢」的結果必然是遭到誅殺。「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於不敢」的含義是「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捨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而是完全地遵循於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是「敬畏天道」。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聲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來質問他,說他讓當地一個姑娘懷孕生子了。他當然可以不承認,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認,姑娘、嬰兒和姑娘保護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選擇就是承認這個嬰兒是他的孩子。結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頓,差點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復過來他還必須承擔起這個嬰兒的撫養責任。於是他用了十幾年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地把嬰兒喂養大。直到那個冤枉他的姑娘良心發現承認自己的罪過,他所做的也不過是把已經長大的孩子還給他的父母。「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光從字面上去看沒有任何意義,要明白「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中間區別的實質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天所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待遇,為什麼呢?因為「勇於不敢」才是「同於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樂得之」。「勇於敢」只是非道的妄為罷了。冥冥中主宰萬物的天道又是怎樣是呢?就是:「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 勉強地翻譯一下,就是:不依靠爭斗也不必去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於無聲無息之中而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爭而善勝,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的道理;不言而善應,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來,就是「執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殫然而善謀,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現在最常見的一句話。每當有大貪巨惡落入法網,人們都會這么說。其實天網比任何法網都要精密和嚴格。天網——大道至簡之處,其實就那麼人人皆知的幾條——真所謂「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堅守奉行呢?總是自以為聰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懷僥幸,以逞私慾。自古以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這就是自然規律,看起來好象不起眼,誰犯了都逃不脫。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語錄至今仍舊光華燦爛。
E. 古代典籍中有哲理的話 可以用到作文中的。越多越好 比如禮記 道德經什
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托·富勒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佚名
愚蠢的行動,能使人陷於貧困;投合時機的行動,卻能令人致富.
——克拉克
機會對於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麼用呢?正如風只對於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動力.
——西蒙
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光臨.——亞里士多德
好花盛開,就該盡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莎士比亞
弱者坐失良機,強者製造時機,沒有時機,這是弱者最好的供詞.——佚名
誰若是有一剎那的膽怯,也許就放走了幸運在這一剎那間對他伸出來的香餌.
——大仲馬
善於捕捉機會者為俊傑.——歌德
機會不會上門來找;只有人去找機會.——狄更斯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張九齡
只有愚者才等待機會,而智者則造就機會.——培根
一個人不論干什麼事,失掉恰當的時節、有利的時機就會全功盡棄.
——柏拉圖
從容不迫地談理論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諸實行——尤其在需要當機立斷的時候,——又是一件事.——羅曼·羅蘭
良機只有一次,一但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勃朗寧
等待機會,是一種十分笨拙的行為.——佚名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蘇軾
人不能創造時機,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時機.——雪萊
這世界上真正有成就的往往不是第一流的聰明人,而是第二流聰明加第二流愚笨的那種人.太聰明,就把什麼都看開了,不肯做傻事,花笨功夫了,也就沒希望了.——佚名
善於識別與把握時機是極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象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象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培根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施耐庵
如果良機不來,就親手創造吧.——欺邁爾斯
F. 如果寫讀完道德經的感受作文怎麼寫
《老子》復是智者的書,它給人們訴制說「道」,論辯「道」,授人以「道」.從政者,老子之「道」教你「治大國若烹小鮮」.治企者,老子教你「無為而治」,繼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高管理境界.
身處快節奏、高壓力下生活的現代人都在慨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企業家獲取事業與生活的雙成功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為我們修築了一條真理之路,他讓我們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優渥的心靈療養.他教會我們如何鋪設一條屬於自己勝似閑庭信步的人生達途.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著名國學大師、百家講壇主講嘉賓、老子思想研究知名學者姚淦銘多年來將自己的精力沁潤在《道德經》大道之中,渾渾然合而為一,深入淺出、進退自如,用詩化的語言、通俗的比喻,將老子的非凡智慧與百姓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我們解決企業管理、家庭、人際關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此次他又將帶給我們什麼不同凡響的智慧啟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G. 老子的成長經歷作文
我在成長當中經歷過無數的事情,比如:困難的事情或痛苦的事回情。都是自己親生經歷過的,答沒有第二個人比你自己體會的更深。
在我的成長當中,我也幫助過不少的人。其中,我就幫助過一位老奶奶。那次,我在我家的小區里碰見那位老奶奶,哦!原來那位老奶奶剛剛去買完菜,走到家樓下太累了,走不動。我就跑過去對那位老奶奶說:「奶奶,我來幫您吧!」那位老奶奶說:「好呀,不過你要小心,因為地面有點兒滑哦!」我高興地答道:「是。」過後,我幫老奶奶把東西提上去後,正要走。突然老奶奶把我叫住說:「謝謝你啦!」我虛心的回答道:「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我從這件事中感受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H. 宇宙大風波的意思,學生寫作文用的這句,恰當嗎
史書關於老子的記載不很清楚。司馬遷的《史記》一說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問禮的老聃;一說他可能是周烈王時見過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又說他可能就是老萊子。教材取前一種說法。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臭的,是無時無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而且,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反常),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但是,老子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存在嚴重的缺陷,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嚮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變稱《老子》、《老子五千文》。但從書的思想內容和涉及的某些問題來看,該書大約編定於戰國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書5000餘字,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故稱《道德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因此又稱《德道經》。道經側重講哲學,德經側重講政治和軍事。老子,古代中國思想界的一位偉人。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千百年來的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犖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生活活動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春秋戰國時期當作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蘊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盪、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家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匯流、沖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孔子、列子、鬼穀子、荀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等等如燦爛星空,相映生輝。其中老子、列子、鬼穀子等三數人後來考證較少。尤其老子,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然而,其人其事僅僅在後世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點點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還是他人轉述摘載或者象《神仙傳》之類講仙闡道的稗官野史虛幻誇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後人的心目中依然迷濛著奇幻的光彩。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雲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於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簡直就是對儒學理論一番鞭辟入裡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於龍,乘雲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們且不論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義,實際上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薰陶冶鑄著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一代的名人為人處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影響的痕跡更為鮮明,進而言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質。據傳,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後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後的人根據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後世較近接觸這位神秘歷史人物一個比較明晰的途徑。 老子是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據說做過周朝的史官,後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後出關赴秦講 學,於扶風。孔子的學說受老子的思想影響也頗多,但多數在後世的流傳闡釋中湮沒了或被故意統一到儒家學派里了,譬如「忠恕」講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乃至儒家「仁」學里的許多說法等等。後代闡揚老子學說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距老子故鄉不遠的商丘東北一個叫蒙的地方人莊子,他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在「齊物我、等貴賤」、「天人合一」的逍遙自在中彎入了宿命的荒野,卻也由此走入疲於戰亂天災、等級差別和迷惘是非生的紅塵俗世,走上一切不甘於俗世憂患糾葛又企盼脫塵出俗的人群心靈祭壇,走上影響千餘年中國社會左顧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煙霧彌漫的空靈蒼穹至高無上的地位。老子從此成了一個如西方世界耶穌一樣「三位一體」的「三清化一」神仙鼻祖。他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導者和解脫者,又是許多神仙傳說中開天闢地的老仙。中國古代泛濫成災的傳說故事裡,老子都是天地間第一個由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人們後來按照俗世社會的構架建設了雲霄之上的神仙社會以至天宮玉闕,構想了代表各階層人群意念、成群結隊的神聖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宮太上老君。 在神仙世界,他既是眾多神仙頂禮膜拜的神祉和白日升天的教引祖宗,又是無職無權、逍遙自在卻具有無上法力的天仙。在紅塵俗世,老子更是成了那些備受階層利益擠軋、疲於生活生理奔命以及厭倦名利的人頂禮膜拜的神祉、竭慮追求的偶像,成了中國至今絕大多數人參悟人生俗世的一份心情。 從古迄今,在中國每一個時代,每一種階層,每一類人群,每一處地域,幾乎都有關於老子與神仙的傳說故事,他們各有不盡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確實無處不在,因為他確切的說己經成為中國人傳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說中國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為中國人。 我所了解的老子和《道德經》 一、關於老子的生平 對於老子的生平,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即使是見識淵博的太史公在《史記》中為老子寫傳也只能模稜兩可地採取了很不確定的說法,其中還摻雜了若干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今天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老子的籍貫在楚國苦縣曲仁里,也就是現在的鹿邑縣,還有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大約生活在前571至471年之間,可能做過周朝的守藏史,通俗一點地說,他曾經在東周王朝國家圖書館供職,掌管史冊典籍,相信這一段經歷對他思想的完善、人格的升華都有不小的幫助。在中年的時候,他因為受到王朝貴族的迫害,逃居魯國數年,歷史上說的孔子向老子問禮一事,大致發生在這一期間(也有說孔子是到周朝向他請教的)。在天命之年,老子因為戰亂失去官職,離開東周去秦國,西行途中經過函谷關,守令尹喜請求他為自己寫一部書,老子寫下了大約五千字的文章給他,這就是今天的《道德經》,老子西去後,就一直在秦國隱居,不為世人所知。 二、關於「道」 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和指導思想是道,道本身的意思是道路,引申為方法、途徑、手段乃至規律等等,一般以為,老子的道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物質世界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二則是指物質世界的本體、實質,或者說自然界、宇宙的自身。比如說,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51章》下同),就是說人的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都要遵從自然的規律。另外,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可以認為這里所說的道也有宇宙本體的意思。 由此可見,老子的「道」的觀點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色彩,這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顯然具有相當進步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也必須看到,老子對什麼是道,用什麼標准來判斷道,道的表現形式有哪些,並沒有作出一個完整、明確的解釋,這就像一個向導告訴人們要向東走,卻不告訴人們哪裡是東或者如何判別哪裡是東一樣,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混亂狀態,更使自身的學說有被人篡改、利用的危險。當然,這種缺陷的根源不在於老子本身,而是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換成任何人估計也不能作出一個更圓滿的解釋。 老子在《道德經》的一開頭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文中又把「道」描述成「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起後」(14章),一方面承認道是實在的東西,可以迎之、隨之,另一方面又認為道是看不到、聽不見、講不出的東西,本身多少有些矛盾,在承認物質性的同時又帶有不可知論的色彩(這一點被後來的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全篇開頭那一句,既然「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名」,那麼,你老子還寫《道德經》做什麼?你在文章中反復論述的「道」究竟是不是道?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個問題。 三、關於「無為而治」 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一個總結,他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意思是說,天地對萬物冷漠不仁,無所恩愛,無心干預萬物,任憑他們自生自滅;聖人(一般解釋為執政者)對百姓也沒有什麼恩愛,任憑他們閑散自在,隨其作息。之所以會得出這樣今天看來似乎荒謬的結論,和老子生活的時代不無關系。春秋末年,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變革的動盪時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突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斗爭激化,諸侯之間戰亂無綉無止,所謂「春秋無義戰」,當時戰爭的慘烈、自然災害的頻繁造成人口的極度匱乏,從《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就可以看出,許多統治者甚至允許青年男女自由在野外結合,生下來的孩子可以由政府撫養,通過這樣的手段來增加人口。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里,老子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小小的官職到最後也被迫失去,淪為庶民,他深切地感受到時代的混亂與黑暗。他認為統治者的強制妄為、為一己私利而不惜加大對下層民眾的剝削掠奪和刑罰鎮壓,無疑造成和激化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使民眾生活困苦,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方法是以人道順應天道,修養生息,任百姓自我發展。應該說,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換成今時今日的市場經濟,那就是國家放任經濟生活不加干預,回到資本主義完全自由競爭的時代,那麼上個世紀20年代的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或者說,國家不管理社會事務,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聞不問、裝聾作啞,那麼國家還具有國家的職能么?還能稱之為國家么?從這一點來看,老子的政治、經濟思想還有很不成熟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態,看不到階級性的一面,或者說,他只看到百姓困苦是因為統治者的一己私慾造成的,而沒有認識到那是階級壓迫、統治的表現形式,這樣就更談不上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了。 當然,老子的政治執政理念中也有先進的一面,他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在《道德經》里並沒有對這句話做過多的說明倒是在下面找到了解釋——《詩經·檜風·匪風》毛傳:「亨(通「烹」)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亨魚則知治民矣。」意思是說,烹小魚不能老是翻動,翻多了就要碎,治理國家不能頻繁地擾動人民,否則百姓就會混亂。在這里,老子很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國家政策穩定性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了穩定與發展的辨證關系——朝令夕改,只能使整個社會陷入一種混亂的境地,使百姓陷入一種盲從的危險。從這一點來看,老子無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四、關於老子的認識論 客觀地說,老子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制約,是比較輕視感覺經驗和實踐活動對認識過程的重要作用的。他甚至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章),片面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他認為凡事都不必親自體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實踐多了、久了,只能對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果起到負作用,所謂「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走得越遠,知道的就越少。這顯然是荒謬的,即使就老子本身而言,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社會經歷,怎麼可能寫出《道德經》中的許多見地?不經歷戰亂,安知順其自然的重要性?不親歷苛捐雜稅,安知無為而治的重要性?他主張「塞其兌,閉其門」(56章),提倡要塞住察覺外物的耳朵、眼睛等一些感官,禁閉馳向外界的慾望之門,只要靠「致虛」、「守靜」就可以認識道,認識世界,顯然,他把理性認識絕對化了,把感覺經驗排斥到了極其輕微甚至應該扼殺的地位,從而使自己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境地。事實上,就他自身的活動而言,都沒有完全遵守自己的觀點與要求,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違背了,既然要「塞其兌」,那又寫什麼《道德經》?讓後人自己去「致虛」、「守靜」領悟真理好了;既然「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那又何必千里迢迢移居秦國?既然感覺經驗會起負作用,那乾脆吃啞葯、刺耳目、砍掉手腳做「人棍」好了,豈不是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擾地去「滌除玄覽」 「致虛」、「守靜」了?
I. 2016湖南高考作文題目與道德經有關系沒
現在已經是進入6月份了,高考沖刺,時不我待!精品作文網為大家呈現了高考內作文萬能容題目模板,各位考生你們准備好了嗎?高考加油吧~
2016湖南高考作文萬能題目模板
1、《__著並快樂著》
2、《__,我永遠的天空》
3、《都是__惹的禍》
4、《笑傲__》
5、《生活需要__》
6、《何以解憂,惟有__》
7、《假如我是__》
8、《告訴你,我很__》
9、《我眼中的__》
10、《生活需要__》
11、《__在我的身邊》
12、《__也是一種美》
13、《__是最美的行囊》
14、《與__同行》
15、《__伴我成長》
16、《__三步曲》
17、《__和我有個約會》
18、《我發現__》
19、《真想做個__》
20、《世上只有__》
21、《為自己准備一個___》
22、《永遠的__》
23、《__,我恨你》
24、《__,做我自己》
25、《__的風波》
26、《我和__的距離》
27、《__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8、《給自己找個__》
29、《永遠說__》
30、《那一次,我__》
同學們,高考作文萬能題目模板為大家介紹完畢了,精品學習網的作文頻道編輯在這里祝大家都能高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