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考古隊員張叔叔作文四百字
張叔叔是爸爸工作後認識的朋友,兩人雖然不在一個單位,但同屬一個系統。張叔叔工作能力很強,年輕的時候也很得志,但是後來因為一些問題有些抑抑,於是提前退休了。張叔叔個子很高,很精神,也是個文藝老青年,熱愛蘇東坡,不僅重走了東坡平生的路線還重編了宋版的東坡文集,知道我也愛東坡,還送了一套給我,真是太感動了。而且他攝影也很棒,單反玩兒得特溜,自己開了個公眾號,前兩天還推送了一篇去終南山訪隱士的文章。很喜歡他的文章和配圖,圖充滿著生活氣息,文字也生動。
張叔叔上次也得了張音樂廳的歌劇票,約了我爸去看,那次歌劇大約是用英文唱的`,兩個老頭兒的英語水平估計也就是能聽得懂「how are you」的水平,於是爸爸打趣,要一人備上一本英文字典去聽。聽完之後我問老爸感受,果然兩人都是懵懵的。
今兒老爸開始撥電話,打了三個都是正在通話中。於是撥了別的號碼,處理其他事情了,結果說到一半張叔叔打來了,短短的時間撥了七八次,我暗想,莫不是迂了,怎麼一直打,等會兒再撥就是了。後來爸爸處理完事情,張叔叔的電話就到了。原來他一直撥號是擔心爸爸,於是一直不停地打過來。兩人簡單聊了幾句,都是朋友間的關心,沒有瑣碎的委婉,都是實實在在的話,我聽著覺得既溫暖又感動,張叔叔的聲音較之以前有些疲憊和蒼老,爸爸邀他看雜技,他說聽說了節目不錯,但是他的母親又生了病,明天得帶她去醫院。爸爸要去探望,他說沒事的,看起來就和正常人一樣的,只掛些水就好。
張叔叔是個很好的人,可是他家裡經常有人生病。爸爸說生老病死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可是我還是希望好人能夠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病苦。
㈡ 關於考古歷險在孤島的作文,想像力
我駕著一隻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三天三夜,終於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座孤島,我的心中又燃起了一團希望之火,我使勁地劃著船槳,終於踩上了那堅硬的土地,心中有了依靠。我舉目四望,太陽熱辣辣地烤著大地,樹木蔥蘢,風輕輕地拂過,樹葉也搖晃起來。
天漸漸黑了,我的肚子「咕咕」地叫,唱起了「空城計」。我在附近找了找,沒有什麼吃的東西。突然耳邊傳來一陣鳥叫聲,我抬頭一看,看見小鳥在樹上叼了一個果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完了還拍拍小翅膀,歡快地唱著歌向遠處飛去。我心裡一陣驚喜,急忙爬上樹,摘了一個果子,嘗了一口,甜津津,酸溜溜,真好吃。我又摘了幾個,越吃越有味,吃得肚子鼓鼓的,就用乾草鋪了一張床,躺在上面睡著了。
第二天,陽光射穿黎明前的薄霧,照在我的身上,但由於長時間在海上漂泊,我覺得又累又餓,不由得閉上眼睛又睡著了。睡夢中,我覺得嘴上一陣清涼,睜眼一看,原來是樹葉上的露珠滴在我的嘴裡。我高興地站起來,張開嘴,讓清涼的露珠流進我的嘴裡,喝完露珠,我覺得遍體生涼,又吃了一些野果子,全身充滿了活力,就到島上去走走。走著走著,我到了一個地方,是一片竹林,裡面都是竹子。正好我身上帶了一把刀,我把刀放在石頭上使勁地磨,磨得十分鋒利,然後把竹子砍下幾根,搭了一個小屋,以後的日子,我就住在小屋裡。天氣一天天變暖了,我的衣服也快要破了。有一天,我看見地上有幾片很大的樹葉。於是,我找來一根很細的樹枝,把它做成針,用一根長一點、細一點的草穿進針的小孔里,把幾片大樹葉縫在一起,做成了一件樹葉衣服。就這樣,我漸漸地熟悉了孤島上的生活。
我在孤島生活了兩三個月。一天,我正在海邊的樹上采果實,看見海面上有一艘探險船,我快樂得不知道怎麼形容,急忙大聲喊:「我在這里!我在這里!」探險員聽見了我的喊聲,把我救上船,幾天後,我又見到了我的親人,又回到了我溫暖的家。
㈢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考古學家 600字作文
我的理想---當一名考古學家
一個人活著,不能沒有理想,不能沒有追求。理想就是位置時而奮斗的目標,有了目標,人生才會更有價值、意義。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那我的理想又是什麼呢?
我的理想很簡單,那就是——當一名考古學家。
我之所以會有這么一個理想,是因為在幾年前。我在CCTV10中看了一個節目。當時播放的就是一個考古案例——江西靖安古墓。在看完這個節目後,我知道了在靜安古墓中,埋著47具女士,而她們只是陪葬而已。考古學家們還在尋找古墓。就這樣,他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上網找了很多,但是還是找不到任何救國。當時我在心裡就想,要是我將來的職業是一位考古學家,我就一定會盡力去找尋主墓。就這樣,一顆理想的種子就在我心中漸漸萌芽了。
要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還要繼續多關於考古的知識。最重要是要是要有勇氣。所以,我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的信心和耐心。對任何事情、挑戰、困難、波折……都要對自己有信心。在考古這門學科中,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的去發掘,做一生活中做一些事情不要太急躁。關於考古的知識很多很多,不要求自己都懂,記得一半就行。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多看一些關於考古之類的書籍。信心也是不能缺少的,要相信自己,一定會陳宮。不要放棄,都已經走到這一步了,往回走已經不可能了,一定要勇往直前。這樣,不管你成不成功,只是自己已經奮斗過了。
這就是我的一個簡單的理想,我將會努力的去實現它。努力奮斗,我相信離我的理想開花結果的日子就不會遙遠了。
㈣ 五年級作文我愛看的考古書
,每個人都會有理想,每個人的理想都是變幻莫測的,而我有一個堅定不版移的信念——考古學家。
『考權古學家』這個名詞,在小時候的記憶中,無論是聽起來或是看起來都顯得很有學問。後來,為了成為考古學家,便發奮讀有關考古的書籍,接觸的愈多愈愛考古;看的愈多,愈是震撼自己的心靈,愈是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第一次,讓我對考古產生震撼的是在無意間看了一篇報道。上面說:在清朝末年,一個外國的江洋大盜,潛入中國海底深部,竊取了上萬件無價之寶,中國拿著二十萬去國外參加拍賣會,可是,卻連一件沒買到,因為其中任何一件都是稀世珍寶啊!因此,也催生了我國海下考古事業。這是我心靈的第一次震撼,第一次明白了考古是個艱巨的任務決不是游戲,這也在我內心深處萌發了一絲愛國情懷。
第二次心靈的震撼,是來自於北京人猿化石的失蹤。原本存放於北京大使館,可是因為戰火硝煙,為了保護化石,迫於無奈只好把它護送到國外去。可是在護送途中,北京人猿化石卻突然失蹤,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流落到了何處。或許,它的呻吟聲只有自己能夠聽見,它的眼淚只有在心靈深處默默地流著,它的眼淚只有在「心靈「中的那片大海才能感受到、、、
㈤ 以 我想當一名考古學家 為題寫一片作文
又到了一個金秋送爽的季節,我迎來了一個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中學。
我三生有幸來到了——格致這所名校。我的初中三年即將從這里起航駛向另一個更遠的港灣。我希望能在這里擁有更多的知識去完成我人生的理想。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人生理想,每個人的理想都是變幻莫測的,而我有一個堅定不移的理想——考古學家。我原來熱愛考古是因為那美麗動人的神話,他牽引著我去尋找那些神,那些不存在的事物。但是,現在我長大了,雅典娜、宙斯、維納斯,已不再是我喜好考古的理由。現在,我想知道,是誰建造的金字塔,誰設計的金字塔。我越來越沉迷於考古的魅力,復原逝去的歷史成了我其樂無窮的光榮使命。探索,那塵封的歷史,那未知的前方。也許,實現這一切很難很難、很辛苦很辛苦,不過,我敢肯定,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什麼磨難,我都一定不會放棄的!就算是傷痕累累,也沒有關系。理想給了我一雙隱形的翅膀,我一定能夠展翅飛翔!理想,指引我未知的前方……
那我現在要做些什麼呢?
在學習方面,我現在要努力好好學各個學科,好好聽講,努力發言,好好寫作業,才能有足夠的只是去解答那些迷題,去解釋那些令人費解的年代謎題。
在鍛煉身體身體方面,我要好好鍛煉自己,每天晚上下去跑步,這樣才能有一個好身體去發現古文化,我還要練出手臂肌肉,這樣才能有力氣去挖掘遺址。
在做人方面,雖然考古人緣不太重要,但是也得要,要不挖個古墓發現了鬼,你的有親和力吧。跑題了,但是人緣好一定是要的。
但是,成功的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只要克服過去了,就會到達理想的頂峰,得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一直把這句話做為我的座右銘,我想它會伴隨著我的考古歲月。人不可以沒有目標,活著就是為理想而奮斗。我相信我會成為一名考古學家
㈥ 關於考古的作文 200 300字謝謝
我為考古狂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南澳天未雨,那片青白如玉的麗色出水時,卻似天青正等煙雨。一朵朵青花妍麗地綻開於盤間杯沿,青藍的花鳥魚蟲,侍女頑童,恍然將我們拉回那繁華盛世之間。青色並不刺眼,可我卻覺得這盤、碗、缽、杯中的青色似有灼人的亮色與光芒。
關於「南澳一號」,初識它是電視畫面上的轉瞬即逝,再見它是書籍上的三言兩語,在鋪天蓋地的網路資訊中,我才終算見其霧里容顏。
別覺得驚奇,我是個標準的「90後」,卻對考古有著異於常人的近乎痴狂的熱愛。考古在我心中,攝氏100度,正沸騰。在同齡人眼裡,它不潮流不時尚,屬冰點以下的物種。雖然眼下收藏大熱,但據說大學的考古專業依然門庭冷落;若與普通人討論考古發現,還真是常常知音難覓。而真正有業余的考古知識卻又有專業的十二分熱愛的人,打眼兒這么一瞧啊,絕對是千萬里挑一。
同學們對我的「奇怪」喜好有著更奇怪的揣測——你不是真正的90後吧,說不定是哪朝哪代穿越來的!70、80後則是力言勸之——「你年紀輕輕,怎麼老在那兒想著研究老古董呢?」本人則以熏陶來的考古精神——一笑置之。
我喜歡考古,喜歡它如同曾經的樓蘭新娘一樣,隔著輕紗神秘一笑;
我喜歡考古,喜歡它彷彿海盜的未知寶藏一樣,躲在暗處靜待歲月;
我喜歡考古,喜歡它好像國畫的潑墨山水一樣,散著奇香參透歷史。
戰國的曾侯乙墓,七聲音階從編鍾里躍出,那個興盛強大的楚王國隔著千古發出濃重的鼻音;
夏朝的三星堆,青銅人面於覆土間被層層撥開,那古老悠久的巴蜀文化穿越千年給我們一抹微笑;
商朝的殷墟,甲骨文在龜裂的殼上訴說,已數不清多少代前的先人展示著他們預測的未來;
三國的曹操高陵,「可惜」曹孟德已不能高唱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了,否則我一定與其相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秦朝的兵馬俑,「幸虧」他們已失了色啊,否則我一定會在萬人軍隊前失了陣腳,在黑旗之下俯首稱臣。
很難想像若是我走近埃及金字塔,會怎樣異想天開——但我確信,在那金色陽光下,金色土地上,金字塔會如宇宙之神一般神聖而感我於心。
猶記得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形容柬埔寨的吳哥窟:「走出森森吳哥宙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雖已落上了千年的塵埃,吳哥窟依然有著它永不蒙塵的堅定感召力。今天的人們於五湖四海匯集而來,必能一睹其千年如初的不變美麗。
一片土地,一種血緣,民族與國家總留給後世些什麼——而其中最珍貴的,不是黃金不是白銀,是能容百川一般的精神棲息地,萬千子孫依於其下,它是人們心中最溫暖的「羈絆」。如一葉扁舟將漂洋起航,沒有這「羈絆」怎麼行呢?其實,來自祖先的歷史、文化從來不曾遠離,它總在最深的夜裡給我們最明亮的火把。轉而一想,這又何嘗不是一座巨大的寶藏?——只不過非黃金白銀可以估量。
在留傳至今的珍寶面前,我們「90後」這群「精神的拾荒者」還用徘徊嗎?執儒家的仁義,攜墨家的兼愛,帶著唐宋元明清的精神力量,再加一點點夏商周的厚重深沉,「90後」也一定能找到那盞已指引了無數代的文明之燈,找到不確定時代里自己應有的確定方向。
而我心中,那盞燈已然點亮。如青花瓷華麗地一轉身,於余眼中燦若煙花。
我為考古狂。
㈦ 關於考古的文章
尹達與中國史前考古學
王世民
尹達同志是老一輩考古學家中,對中國考古學的早期發展,做過重要貢獻的學者。1931~1937年,他活躍在田野考古第一線,參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的安陽殷墟等項重要發掘。1954~1963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職務,對於把握考古研究的正確發展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數十年來,尹達同志特別是在中國史前考古學的奠定基礎方面,有其可貴的業績。一
中國考古學開始走上科學軌道的年代,首要任務是正確判別主要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尹達正是這個時刻,在李濟和梁思永的領導下,堅持多年的田野發掘,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193l~1934年,他參加梁思永主持進行和自行負責的後岡遺址發掘工作。這項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掘,第一次從地層學上確定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殷文化的相對年代,使我國史前時期考古研究的水平大大地提高—步。這里無疑包含著尹達的辛勤勞動。後來,他在濬縣大齎店遺址的發掘和安陽同樂寨遺址的調查中,也曾發現龍山文化疊壓仰韶文化的地層關系,進一步證實中原地區兩種原始文化的年代序列。這些在今天,早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上的普通常識,當時卻是我國考古學界的頭等大事,是中國史前考古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1936年夏,尹達又在梁思永的領導下,與祁延霈一道,發掘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大大地豐富對龍山文化文化內涵的認識。當時,這里曾發掘50多座墓葬,有的隨葬品特別豐富。尹達參加革命前,已經將兩城鎮的發掘資料整理完畢,並且寫好了報告的主體部分,由於沒有來得及撰寫結語便擱置起來。50年代中期,他曾根據自己手頭的部分資料,准備繼續進行兩城鎮遺址的整理研究,由於其他工作較忙未能寫成專文。這項發掘的原始資料和報告初稿,現存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可望進一步整理後正式發表。
尹達對殷墟發掘也有重要貢獻。他曾與石璋如、祁延霈等人鼓動梁思永,領導大家尋找殷代的王陵。於是確認侯家莊西北岡墓地,並於1934年春,對該墓地進行中國考古學史上少有的大規模發掘。從1934年秋到1935年秋的三個季度,共計發掘10座殷代王陵,以及上千座殘殺「人牲」的祭祀坑,為殷代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尹達早年的突出成就,還包括根據一些遺址的系統發掘資料,第一次詳細地論證安特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問題上的錯誤。上世紀20年代前半期,瑞典學者安特生來我國進行史前時期的考古工作,先後發現仰韶村等著名遺址,由於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資料存在問題,所作錯誤論斷在學術界造成了混亂。尹達從親自參加後岡等遺址發掘所明確的仰韶、龍山兩種文化年代序列出發,通過分析當時了解較多的龍山文化和僅有初步了解的仰韶文化兩類陶器特徵,較早地認識到「仰韶村遺址中實含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安特生所謂仰韶文化實雜有龍山文化遺物,應加以分別,不得混為一談」。1937年春,當安特生來史語所參觀訪問時,尹達曾當面向他提出質疑,但安特生固執己見,並不認輸。於是尹達在當年7月,撰寫《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分析》—文,詳細闡述自己的見解(因抗日戰爭爆發擱置,遲至1947年3月發表)。該文又提出,安特生由於未能辨認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主要根據陶器的著色與否推測時間早晚,既然河南的龍山式陶器晚於仰韶式,那麼所出陶器全是單色(某些特點和龍山文化遺存相似)的齊家坪遺址,「是否早於仰韶期,其問題正多,不能遽為定論」。這樣,尹達對安特生當時劃分並曾產生相當影響的甘肅遠古文化六期,也已提出大膽的質疑。後來,夏鼐於1945年,通過甘肅寧定縣陽窪灣齊家墓葬的發掘,找到齊家文化晚於仰韶文化的層位關系;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甘肅地區的大量田野考古工作,發掘過許多典型的遺址和墓地,使當地遠古文化的年代序列得到更為圓滿的解決。
尹達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以後,於1939~1940年撰寫《中國原始社會》一書(1943年在延安出版)。該書的主要兩個部分,分別從考古學上和古代傳說上考察中國原始社會。這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的有益嘗試。該書第一編,第一次在細致分析考古發掘所獲可信資料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古代氏族制度的發展進程。現在看來,盡管書中的某些論斷不甚妥貼,主要是對殷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了過低的估計,認為當時處於崩潰過程中的氏族社會,西周才是中國出現階級社會的開始。但尹達以其一腔革命熱情,在各方面條件都很困難的情況下,摸索了考古學與歷史研究結合、服務於理論斗爭的一條新路,有其不可埋沒的開創之功。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中國考古學的全面發展時期。尹達於1954~1963年擔任考古研究所的第一副所長和所長,先後十年之久。他與夏鼐一道,把握考古研究的發展方向,指導全面工作。當時,尹達的主要精力雖然用於歷史研究方面的組織工作,但對考古研究的動向仍時刻關注。他經常向我們強調,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考古研究,使考古學真正成為歷史科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1954年底和1955年初,尹達剛剛回到考古戰線的時候,先後發表《論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工作》、《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問題》兩篇文章。他從分析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進一步批判安特生在分期問題上的錯誤兩個方面,闡明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當前的迫切任務,以及原始社會研究在理論斗爭中的重要意義。並提出「早日建立起我國新石器時代分期的標准」,判明「新石器時代的不同的文化系統」等課題,較早地引導大家關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和文化譜系問題。
1958年和1959年,面對社會上「拔白旗,插紅旗」的情況,尹達在考古學界及時提出「立中有破,邊立邊破」這一反潮流的發展方針,以及「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考古學體系」的奮斗目標,號召「在全國范圍內,把我國各個階段的各種文化遺存搞出一個科學的完整的系統」。同時,他又從領導的角度,明確表示對類型學方法的態度,批評一提「瓦罐排隊」就全然否定的傾向。這樣,便使全國的考古工作避免和減少錯誤思想的干擾,更加健康的發展。
編寫《中國史稿》原始社會部分的時候,尹達為了進一步探討我國原始社會的問題,於1962~1963年初,以《新中國的考古收獲》一書所作綜合為基礎,逐一分析重要的具體資料,寫了五萬余言的長篇論文《新石器時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該文以高屋見瓴之勢,更加概括地總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已有研究成果,結合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指出尚待深入鑽研的問題,展望進一步前進的道路。尹達反復強調,考古工作者必須努力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水平和理論水平,以理論斗爭的責任感,密切注意大量資料所反映的復雜社會現象,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綜合研究;必須努力提高田野考古的技術水平,以高度的學術責任感,嚴肅認真地對待田野工作,根據層位關系解決好不同文化遺存的相對年代和本身分期問題。尹達頗為獨到地指出,要在考古研究中注意區分不同的工作階段:(1)科學的考古發掘和發掘報告的整理出版。全面而系統地科學反映某一遺址的現象,是它的首要責任。(2)比較研究和綜合研究。根據科學發掘的資料,從考古學理論的高度,深入分析其中反映的復雜現象,解決某些學術性、理論性的問題。(3)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社會歷史的研究。他認為:「如果不弄清楚每個階段應有的主要任務,從而混同起來,糾纏在一起,就會影響科學工作的進程。」「越過考古學的認真的綜合研究,即進入氏族制度的社會歷史的探索,就有可能製造一些學術上的混亂。」尹達還曾特別指出,必須認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綜合研究,透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索,「把長時期內各種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區的發展過程弄清楚」。強調這種文化發展系統(亦即文化譜系)的探討,是考古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忽視這一環節,就會造成學術上的損失」。為此,他針對當時仍然輕視類型學研究的情況,進一步闡述陶器在新石器時代研究中的作用,提出對新石器時代的大量陶片作目的性明確的全面而系統的研究。
當年,尹達在《新石器時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期盼,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的園地,通過「園丁們的選種,培育,灌溉,鋤草這一系列的大量勞動」,「出現雜草不生,百花盛開的、更為宜人的景象」。四十多年後的現在,這種更為宜人的百花盛開景象已經出現。在諸多考古學者的齊心努力下,各地陸續發掘一系列典型遺址和墓地,迅速出版許多大型考古報告,考古遺存年代序列和文化譜系的研究更加深入,農業起源、生態環境、聚落形態和文明起源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中國史前考古學發展的歷史,重溫尹達同志的業績,對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㈧ 我想當一名考古學家這篇作文怎麼寫
童年是多彩的,美好的,總有許多令人感到新奇的事情發生。你知道嗎?在我九歲的時候,我發現了無花果的秘密!這可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這是全憑自己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後得出的偉大的結果哦!
九歲時,住在奶奶家的我特別喜歡奶奶家樓下阿公種的那幾棵無花果樹。每天放學回家,我總喜歡在樹下做功課,玩游戲,和朋友們聊天。我常常在閑暇的時候趴在陽台上,托著小腦袋,鼓著腮幫子,欣賞無花果樹的樣子,往往看入了迷。那些樹木長得異常的粗壯,枝繁葉茂,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常常會看見陽光從密密的樹葉中射出來,像點點碎金,美麗極了!到了盛夏的季節,無花果就成熟了。每到此時,我總是跟著和藹的阿公身邊,纏著阿公去摘那些好吃的無花果。我喜歡極了這種甘甜又帶著清新香味的果子。
阿公看著我有滋有味的吃著無花果,就問我:「祺祺,你知道無花果為什麼要叫無花果嗎?」
「嗯……我想,這是因為它沒有花朵吧」我歪著小腦袋,看著阿公。
阿公摸摸我的頭,眼睛笑得眯成一條縫,「呵呵,小傻瓜,無花果正是是因為它沒有花,才這樣稱呼它的啊!」
無花果樹真的只結果,不開花嗎?晚上,當我躺在小床上,看著窗外茂盛的無花果樹時,腦海中反復出現這個問題。我想起,自己曾經看見過小蜜蜂在樹的周圍飛舞。蜜蜂是吃花粉的呀!這樣說來,無花果樹是應該……有花朵的!我為自己的發現驚訝不已,突然冒出的靈感令我興奮不已,睡意全無!我從書櫃里翻出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急切地尋找著無花果的身影。在這!通過仔細的閱讀,我知道了無花果並不是沒有花朵,而是花朵藏在在無花果的果子里,所以根本不容易發現!我高興極了,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發現啊!我興奮極了,明天,明天我一定要去告訴阿公和所有的人:無花果是有花朵的!
你看,一個突然的靈感居然幫助我發現了無花果的秘密!朋友們,只要你們多思考,你們也會有和我一樣新奇的發現哦!試試吧!
㈨ 有誰知道關於我的理想的作文,是關於考古學家的
理想,如夢一般五彩,似蝴蝶一般翩舞,如花瓣一樣芬芳迷人,如一泓清泉,清澈甘甜……理想,是希望的種子,播灑在人們的心田。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考古學家。
自從有了人類的足印之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其中有一部分流傳至今,更多的卻已經隨著時代湮滅、流逝,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個解不開的謎團。為了了解以前年代的文明發展史,人們不斷探索,從一點一滴考察、發掘。殷墟、北京猿人、河姆渡文化、長沙馬王堆等等,每一次的考古大發現都給我們驚喜。這些功勞都是考古學家們不辭辛苦換來的,他們為祖國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這幾天,電視上不斷播出我國打撈「南澳Ⅰ號」古船的事情,除大量散落的陶瓷器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當時明朝禁運的一摞摞銅板及串串凝結在一起的銅錢,據說還有像是銅炮的物體。這么多的東西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誰家的船?船又是怎麼沉的?當時遇到了什麼情況?是颶風、是海嘯、還是遇上了海盜?那時候的船和現在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當時人穿的是什麼?吃的是什麼?……太多太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里,我趕緊翻翻訂閱的《探索地理》、《探索歷史》雜志,可惜也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看來,只有慢慢解決了。
考古學家真了不起,無論是大海、高山,無論是荒漠、草原,處處都可見他們的身影。通過他們的努力,現代人一點點還原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和人物。我就想做這樣的人,將來為國家、為人類發掘更多的「歷史」。
但我也知道,考古學家也不是簡簡單單就當上的。雖然看起來那麼風光——背著旅行袋、拿著儀器,出現在神秘的地方尋找奇珍異寶,可他們遇到的一定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付出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從現在開始,我要堅持鍛煉身體,堅持學習歷史和地理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為自己的理想做好充分的准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理想,是我們奮斗前進、勇於創新的動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燈,是困難時的力量源泉,是沙漠中絕望是的生存希望……為了自己的理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