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皮影戲的作文二百字
老師來一說,今天我們自要玩皮影戲,我就又高興又緊張。
老師伸出雙手一下子就變成了一條胖乎乎的金魚,金魚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和同學都非常驚訝。接下來老師用他那靈巧的雙手,又變成了一隻螃蟹,橫著走路。我和同學認為老師真是一個了不起的魔法師。「誰要上來表演?」小明說:「我,我!」小明高興地舉著手,蹦蹦跳跳地到講台上。他把雙手一擺,變成了一隻白鴿。老師又說:「誰還上去表演。」我急忙舉手說:「我來!」我先伸出雙手,張開手指,左右手大姆指一交叉,十指左右擺動,變成了大雁。同學們看了全部都鼓掌了。
今天真是一舉兩得,學了手影戲還練了手指的協調。
㈡ 中國皮影文化作文400字 急!!!!!!!!!!!!!!!!!!!!!!!!!
中國皮影藝術
我獨衷熱愛於皮影戲,不是因為其他的什麼原因,而是由於它的樸素風氣在我的心中震撼,它具有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藝術,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著實讓人感嘆。
中原人傑地靈,黃河世代從這里流過,在這里孕育了燦爛的黃河文化,也孕育了智慧勤勞的人民。千百年來,皮影藝術盛行於中國城鄉,逐漸在各地形成了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成為我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如果我們繼續深入的對皮影藝術的社會文化含義,即以宗教信仰為線索來討論其形成及演出的象徵作用,以音樂唱腔、角色行當與戲目劇本來討論其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或以大眾的民俗生活為基礎來討論其演出的社會意義,就會發現在中國的皮影藝術中,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
除了歷史價值外,皮影更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首先,皮影戲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第二,皮影戲音樂,是在不同地區分別融匯當地民族器樂、民間曲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它的唱腔豐富,韻律優美,板式靈活多變,在我國音樂領域里自成一體。它與其他樂種也起著互相取補、互相促進與提高的作用。
此外,由於皮影藝術在我國還處於搶救階段,它現在的價位還是屬於較低的水平,所以我們應盡力保護好祖國的文化,即使力量是多麽的單薄,只要心中還涌動著民族的熱血,民族的璀璨藝術將永遠在人們心中閃爍。
㈢ 關於製作皮影的作文
皮影戲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隨著時代變遷,這門藝術日漸淡出人們視線。 然而,在我的家鄉—巫山縣騾坪鎮,殘存著當地最後一支傳統皮影戲班子,堅持給村民的文藝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說起皮影戲,我可是情有獨鍾。
記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個晚上,我們正在吃飯,爺爺說:「大壩里來了個皮影劇團,吃完飯我帶你去瞧瞧。」皮影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物,不知啥樣。我扒了幾口飯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會兒,我和爺爺來到大壩里,只聽見鑼聲、鼓聲、喝彩聲吵作一團。演皮影戲的場地被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包得嚴嚴實實,好不容易才擠了進去,只見那兒擺著一個一米來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綳著一塊半透明的驢皮,驢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揮動著鐵錘大的拳頭向老虎頭上猛擊,大老虎咆哮起來,不住的扒著地下的什麼東西。老虎一用勁翻身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武松,勁兒先瀉了一半。武松隨手拿起身邊的哨棒,一陣亂打,老虎倒下了。鑼聲、鼓聲、喝彩聲更響了。接著又表演了《哪吒鬧海》、《西遊記》、《葫蘆娃》……精彩絕倫。
半夜節目結束了,我意猶未盡。我走到架子後面發現了許多帶木棒的圖片,爺爺見我好奇便給我講:「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繪,很精緻。這皮影共有十一個關節是仿照人得關節製作而成的。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皮影了。
皮影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歷經多少年才流傳至今。雖然現在有了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但皮影始終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深層的文化內涵。
㈣ 皮影戲作文跪求
第一篇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隨著時代變遷,這門藝術日漸淡出人們視線。然而,在我的家鄉—巫山縣騾坪鎮,殘存著當地最後一支傳統皮影戲班子,堅持給村民的文藝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說起皮影戲,我可是情有獨鍾。
記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個晚上,我們正在吃飯,爺爺說:「大壩里來了個皮影劇團,吃完飯我帶你去瞧瞧。」皮影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物,不知啥樣。我扒了幾口飯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會兒,我和爺爺來到大壩里,只聽見鑼聲、鼓聲、喝彩聲吵作一團。演皮影戲的場地被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包得嚴嚴實實,好不容易才擠了進去,只見那兒擺著一個一米來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綳著一塊半透明的驢皮,驢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揮動著鐵錘大的拳頭向老虎頭上猛擊,大老虎咆哮起來,不住的扒著地下的什麼東西。老虎一用勁翻身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武松,勁兒先瀉了一半。武松隨手拿起身邊的哨棒,一陣亂打,老虎倒下了。鑼聲、鼓聲、喝彩聲更響了。接著又表演了《哪吒鬧海》、《西遊記》、《葫蘆娃》……精彩絕倫。
半夜節目結束了,我意猶未盡。我走到架子後面發現了許多帶木棒的圖片,爺爺見我好奇便給我講:「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繪,很精緻。這皮影共有十一個關節是仿照人得關節製作而成的。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皮影了。
皮影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歷經多少年才流傳至今。雖然現在有了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但皮影始終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深層的文化內涵。
我愛我家鄉的皮影戲.
第二篇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騰雲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愛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 2011年11月2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有一次,我們學校搞活動讓我們觀看了一場精彩的皮影戲。戲中演的是一隻烏龜想要抓注一隻青蛙,但有一隻仙鶴不讓抓住青蛙,烏龜很生氣,就和仙鶴打了起來,青蛙趁它們在打架,偷偷溜了。仙鶴打不過烏龜就飛走了。烏龜回頭一看,青蛙沒了,它又鑽進池塘去找青蛙了。這場戲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定要發揚光大!
第三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真人造假人的影子做各種動作?而假人借人靈活的手動起來?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能融雕刻,繪畫,戲曲,音樂為一體?
還是先從漢武帝劉徹的故事來說吧。
那時候漢武帝劉徹最心愛的妃子李夫人過早去世,漢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徹夜難眠,這時,有齊人少翁深知漢武帝的心事。他花了三個晝夜,用皮子雕刻和李夫人一樣大小的形象,圖上顏色學著李夫人前的動作,在室內掛起了一塊白色方形帷幕,點上燈燭,讓漢武帝坐在方帷外觀看,少翁貼著帷幕操縱皮人,那影子像真人一樣活靈活現展現在漢武帝面前,從此皮影戲漸漸流傳下來,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山西發現最早的皮影是由陝西流傳過來的。
皮腔紙影戲是流傳在孝義民間的說唱藝術。
白色麻紙做窗亮影,當地群眾稱之為「紙窗燈影兒。」
演唱時,是以小嗩吶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學術界稱之為「吹腔影戲。」
還有的刻在獸皮上,下面固定好,用紙板,控制皮人的動作,也可以用皮人影一出精彩的戲。
皮影木偶師全國稀有的,孝義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其皮影木偶製作精美,操作傳神逼真,表演手段逼真,為了這門藝術,劇團闖進了市場,首先他們立足國內的旅遊旺點,在全國內循回演出奪得了觀眾的冠譽如今皮影戲已經發展成了碗碗腔,受到了當地秧歌的影響,獨樹一幟,正漸漸的發楊光大。
第四篇
今天,我來向大家介紹中國的一個民訴瑰寶——皮影。產地關西,有2000年的歷史呢!據說,皮影是中國最早的電影。這個皮影是何老師從西安給我們帶回來的作文素材。
它是牛皮做的,那時候的人把牛看成是最珍貴的牲畜,重大的祭祀活動都用牛。而皮影是牛皮做的,可見皮影在當時人們心裡是多麼的珍貴。現在的人也很喜歡它。我親眼看過它還上過一次春節聯歡晚會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珍貴的皮影吧。
這是一個「秀才」紋樣的皮影。他身著花袍,腳踏方鞋,雕工很細致。眉毛、眼珠、耳朵,甚至連沒綁好的兩根頭發都雕了出來。這個秀才的領口,袖口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花紋,數都數不過來。袍子上都是團花圖案,花團錦簇,十分好看。帽子上也有豐富的裝飾物,還插著許多漂亮的飾品。這位秀才的手也很特別,居然是「非常六加一」鎮南關李詠做的手勢呢!何老師說,這樣精細巧奪天工的皮影,即使是一個技藝嫻熟的老工匠,也要雕刻兩天才能完成。
皮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顏色豐富。這位「秀才」就是一個「好色」的人。黑、紅、紫、綠、黃,一個都不能缺。頭上,衣服上,每一個裝飾都有不同的色彩。最奇妙的是肉色,脖子、臉、手,這些地方保留了牛皮的原色。顏色用的恰到好處。
這皮影還是可以活動的呢!皮影的頭、臂、肘、和腰、膝,都有活動關節,只要表演者裝上木棍,控制木棍就可以讓皮影演出精彩的「皮影戲」了 。這真是妙不可言吶!
了解了皮影,我覺得它真是巧奪天工、真不愧是璀璨的民俗瑰寶!
第五篇(如果你是高年級的,建議你選這篇;如果你是低年級的,前面的幾篇還是很不錯的)
一
深藍色的夜幕拉滿整個小鎮的上空,唯有一輪明月掛在東南枝頭。深冬的夜是冷清的,可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小鎮中心的那座精緻的木質小樓。
精細的鏤空和雕花在深棕色的木質紋理下更具韻味,兩盞大紅色的燈籠掛在大門口,門口停著許多馬車還不斷有人匆匆進入。室內已座無虛席,甚至有人搓著手站在或蹲在過道上。仔細看,大多是大人帶著孩子的,便有些賣瓜果糖子的小販穿梭在其中。
「當當當」三聲鑼響之後,原本熙攘嘈雜的環境像是被抽空了一般,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屋內的蠟燭都已熄滅,在黑乎乎的幾秒鍾內連每個人的呼吸聲彷彿都能聽到。突然,台中央的白幕後亮起了光,一個個手掌大小的人物形象躍然幕上,雖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刻畫都極為精妙,連婦人的朱唇睫毛,頭上的玳瑁和腰間的珠光都極為生動。在一方小小的白幕上可以有千軍萬馬,可以是十萬八千里,全憑幕後「操控者」的意念,一個形象五個關節卻能被演繹的如此生動不僅靠手上功夫,還講究「唱念」本領,再和著「樂隊」的伴奏,無論怎樣的天地,怎樣的故事傳奇都能被展現在白幕上。
影是光的魂,光下又有著「操控者」的精神。或喜或悲,亦憂亦怨,浩盪萬馬千軍或二人含情脈脈,熱鬧或蕭寂,觀眾也沉浸,「操控者」本身也沉浸。一曲終落,萬籟俱寂,無論上一秒上演了什麼下一秒都不會停留在幕上。室內驟亮,觀眾不願離場,我知道這是皮影人的驕傲。
二
秋風已在無聲無息中侵入整個城市的每一個毛孔,又或者在那樣的苦難面前,秋風的蕭瑟已毋庸提起。
沒有兵馬刀槍的戰爭,可整個城市還是一片狼藉,房屋都被焚燒的不像樣子,原本高大挺拔的樹也都東倒西歪。還未入夜,城裡的燈已全部熄滅,讓人不確定這里到底還有沒有人住,或者說那殘牆漏頂的屋子已無法讓人居住。整個城市留下的唯一一座相對完整的樓就是城中心的那座古樓。有人說那是妨礙「進步」的「黑暗的咒」,要放火燒掉它,可那古木燒不起,大火整燃了三天也沒破壞它的一處結果,只是被熏得有些黑,而那提出的人又去管別的事,便不再管它,這古樓也就逃過一劫,若是再燒上三天三夜,誰知道它的這把老骨頭還能不能承受得起。這樓內倒是再慘些,牆角已掛滿蛛網,桌子椅子被砸的被折斷的,七零八落。後台的角落裡還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一臉不舍的撫摸著一個個皮影,再把它們一個個仔細的放在一個木匣子里,小心翼翼的蓋好蓋子,鎖上鎖,又依依不捨的撫摸了木匣子好一陣子才將它藏在牆角下的一個洞里,狠下心轉頭離開……
我不明白為什麼要迫害這些沒有生命的生命,沉澱著幾百年的智慧卻被當作遭人厭惡的絆腳石一樣對待。剝奪了皮影的生命,我知道這是皮影人的悲哀。
三
春風拂面,新的開始,新的紀元。
他知道這是該讓它們「重見天日」的時候了,戴著也細框眼鏡的一臉慈祥的老人小心翼翼的取出一直隨身攜帶的鑰匙,打開抽屜,取出木匣,激動地捧出木匣去找上一級的文化局。當他滿心歡喜的打開木匣,可他等來的不是「重生」的希望,而是一臉嘲諷,負責的主任憋住笑,說:「大爺,就您這老古董,拿回家自己欣賞吧,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還看這個呀,說不定現在的小孩都不認識這是什麼了。」說著回頭朝同事笑了笑,又熱火朝天的討論起八卦娛樂新聞。老人顫巍巍的小心蓋好匣子,一臉絕望的捧著匣子走出大樓。
春風如此和煦,我卻分明能看到他眼眶泛紅。百年之後,希望又被撲滅,我知道這是皮影人的傷心絕望。
四
夏來的火熱,在有朝氣的陽光的照射下每一片樹葉都青翠欲滴,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成員,不管有沒有生命都彷彿要跳躍起來一般。
「叮咚」「嗯,你找誰?」提著幾大包禮品的文化局主任找了大半個下午,終於找到當年那個老教授的住址,可開門的卻是個大學生模樣的男孩,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還是碰運氣似的問「請問這是李教授家嗎?」「噢,你找我爺爺呀」「你是李教授的孫子呀,李教授在家嗎?」「嗯…我爺爺去年就去世了,你有什麼事嗎?」,聽到這個消息,主任一臉震驚,但還是說明來意,那個男孩把主任引到屋內,聽完他說明來意後高興的說:「太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徵收,我爺爺的願望總算可以實現了。」說著進屋小心地捧出木匣,說:「那我爺爺的願望就交給你們了,你們一定要讓皮影傳承下去呀。」
窗外夏風吹著樹葉簌簌的響,男孩一臉喜悅。我知道這是皮影人的希望。
五
2008年。奧運民俗館。
當一個個精緻的皮影在白幕上一次次翻騰,跳躍,引來一陣陣驚呼贊嘆,這其中大多是外國人當然也包括不少中國人。
雖然皮影戲之類的文化遺產正受重視,可高速運轉的生活已讓許多人習慣「快餐文化」,像這類傳統文化別說學習了,就連欣賞也不一定有時間,雖然「重見天日」,但我不知道皮影的未來和前景將會怎樣。
㈤ 三打白骨精皮影戲作文
以前,我多次在電視里看到皮影戲,覺得既神奇又好玩。這次,有幸能在現場回觀看,我心裡非常答激動。
晚上,我和爸爸一起特意去海門老街看皮影戲。爸爸告訴我,皮影戲是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來到演出的院子里,人還不多。大人帶著小孩陸陸續續地進來,不一會兒就把台下坐滿了。
七點半,隨著一陣美妙的演奏聲,皮影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開始了。只見台上的屏幕里出現了一個骨頭架,它隨著音樂,晃晃悠悠地跳起舞蹈來,台下的人一下子全被吸引住了。一轉身,它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少女,還說:「要吃唐僧肉,爭做長生不老仙。」一會兒,唐僧師徒四人來了。結果白骨精變成少女、老婆婆、老公公都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了。最精彩的情節出現了,白骨精逃走後,一會兒變成了小兔,一會兒變成蜈蚣,還有烏龜……孫悟空變成老鷹、公雞、漁夫等分別與她打鬥。最搞笑的是白骨精變成了一隻大鳥,孫悟空變成了獵人,還掏出一把槍來,惹得台下的觀眾個個哈哈大笑,個個都看得津津有味。
半個小時的精彩表演,很快就結束了。可我還沉浸在美妙的故事情節中,遲遲不能忘懷。皮影戲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希望能夠源遠流長。
㈥ 學皮影戲的酸甜苦辣作文
例文
我從一年級開始學書法,在四年的漫長學習中,有歡笑、有淚水、有委屈、有酸甜苦辣……下面就讓我和你一起談談這罐五味瓶吧!
酸——
「妙、道、凝、玄……」我坐在椅子上,用如錐子般的毛筆,在土黃色的毛邊紙上,枯燥無味地練著。這時字帖上的字如同狂虎捕食,嚇得我,不敢下筆。明天還要到老師家練呢!我想到。我低下頭寫著,可是映入眼簾的總是那密密麻麻的行書,酸呀!
辣——
「這里又斜了,再重寫一張!」周老師嚴肅地說,我又寫起,寫起已寫上千遍的《滿江紅》。自從我入門後,周老師便嚴格了,再也不像慈祥的父親,而是一位嚴師。我含著淚水,認真寫起來,但是手總是顫顫巍巍的,不聽使喚。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又將《滿江紅》寫了一遍。終於周老師滿意了。辣呀!
苦——
我躲在書房裡狂練書法。這是為什麼?因為我要去參加市書畫比賽。就因為這個比賽,我精神飽滿。努力把字寫得更加流暢,更加端莊。幾個回合下來我的手指都握麻了。但是,苦也值了,因為我獲得了市一等獎。
甜——
現在的我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書法水平也有了提高。書法這種藝術,在我的小小世界中已是一位多年好友,他讓我開心,他讓我體驗人生百味。現在,我懂得了只有通過磨礪,才能享受到沁人心脾的成果,才能品味到成功的甜。
學書法的酸甜苦辣看見我家客廳的牆壁上掛著一幅《誡子書》,那漂亮的毛筆字真是令我羨慕,於是,兩年前,我開始學毛筆字。到現在我學毛筆字將近兩年,這其中的滋...
㈦ 關於皮影戲的作文
第一篇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隨著時代變遷,這門藝術日漸淡出人們視線。然而,在我的家鄉—巫山縣騾坪鎮,殘存著當地最後一支傳統皮影戲班子,堅持給村民的文藝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說起皮影戲,我可是情有獨鍾。
記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個晚上,我們正在吃飯,爺爺說:「大壩里來了個皮影劇團,吃完飯我帶你去瞧瞧。」皮影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物,不知啥樣。我扒了幾口飯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會兒,我和爺爺來到大壩里,只聽見鑼聲、鼓聲、喝彩聲吵作一團。演皮影戲的場地被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包得嚴嚴實實,好不容易才擠了進去,只見那兒擺著一個一米來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綳著一塊半透明的驢皮,驢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揮動著鐵錘大的拳頭向老虎頭上猛擊,大老虎咆哮起來,不住的扒著地下的什麼東西。老虎一用勁翻身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武松,勁兒先瀉了一半。武松隨手拿起身邊的哨棒,一陣亂打,老虎倒下了。鑼聲、鼓聲、喝彩聲更響了。接著又表演了《哪吒鬧海》、《西遊記》、《葫蘆娃》……精彩絕倫。
半夜節目結束了,我意猶未盡。我走到架子後面發現了許多帶木棒的圖片,爺爺見我好奇便給我講:「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繪,很精緻。這皮影共有十一個關節是仿照人得關節製作而成的。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皮影了。
皮影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歷經多少年才流傳至今。雖然現在有了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但皮影始終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深層的文化內涵。
我愛我家鄉的皮影戲.
第二篇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騰雲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愛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 2011年11月2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有一次,我們學校搞活動讓我們觀看了一場精彩的皮影戲。戲中演的是一隻烏龜想要抓注一隻青蛙,但有一隻仙鶴不讓抓住青蛙,烏龜很生氣,就和仙鶴打了起來,青蛙趁它們在打架,偷偷溜了。仙鶴打不過烏龜就飛走了。烏龜回頭一看,青蛙沒了,它又鑽進池塘去找青蛙了。這場戲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定要發揚光大!
望採納
㈧ 看皮影戲作文
[看皮影戲作文]
看 皮 影 戲 長沙市砂子塘天華寄宿制學校三年級一班 黃澤浩 晚上,我們一家人到湖南大劇院看皮影戲《猩猩與天鵝》,它描寫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次洪水沖毀了小猩猩的家,失去了媽媽的小猩猩爬上一棵快要斷的樹上喊救命,這時天鵝姐姐飛來了,她救了小猩猩,並且用魔法變了房子和食物給小猩猩,還送給小猩猩一支仙笛,她說:「你如果遇到了困難,只要吹三聲笛子,我就會趕過來,現在我還要去幫助別人,看皮影戲作文,小學六年級作文《看皮影戲作文》。」天鵝姐姐飛走了,小猩猩在房子里睡著了。這時一隻飢餓的大灰狼敲門說:「快開門,我是大灰羊。」 小猩猩開門一看原來是大灰狼嚇得說不出話來,大灰狼猛撲上去,小猩猩可憐地哀求:「狼大哥別吃我,我給你好吃的!」邊說邊把天鵝姐姐留給他的食物端出來。大灰狼奇怪地問:「你哪來這么多好東西?」 小猩猩說:「是天鵝姐姐送的,她還送給我一支仙笛,只要我吹三聲它就會來。」大灰狼一邊流口水一邊說:「吃了天鵝肉就可以長生不老,你趕快吹三聲叫她來,否則我就吃了你!」 小猩猩只好拿出仙笛吹了三聲,善良的天鵝姐姐馬上飛回來。狡猾的大灰狼連忙說:「謝謝你的幫助,我們要送給你一件禮物。」他把天鵝姐姐騙了下來並狠狠地咬住她的腳,小猩猩很慚愧,趕過來扯住大灰狼。上當的天鵝姐姐憤怒地用力甩開了他們說:「你們忘恩負義再也別想得到我的幫助!」天鵝姐姐飛走了,收走了房屋和食物,大灰狼氣急敗壞,轉身撲向小小猩猩把它給吃了。 皮影戲結束了,我喜歡天鵝姐姐,它很善良、樂於助人;小猩猩可憐,但是它不該輕信別人、忘恩負義;大灰狼最壞,真希望天鵝姐姐把它趕出森林。 看皮影戲作文600字
㈨ 家鄉 皮影戲作文500-600字
1、定義: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
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
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2、皮影的由來:
相傳漢文帝時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劉啟出生後啼哭不止,整皇宮為此苦惱不堪。一次,一個宮女偶然發現年幼的太子盯著窗外樹葉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記了啼哭,並
高興的手舞足蹈。於是,宮女們用樹葉剪成各種人形,動物的道具,用燈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開心。由於樹葉很快就會乾枯,保存時間太短,後來宮女們發現用牛皮做成的道
具韌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皮影很快流傳到民間,勤勞智慧的人們將皮影道具的製作,表演的動作加以完善,又給皮影配以婉轉的腔調,詼諧的唱歌,形成了廣
泛流傳於民間的「皮影戲」。至宋代,皮影戲已到達鼎盛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皮影戲在陝西民間都一直盛行不衰,農村人的紅白喜事,廟會、逢集、開業少不了皮影戲,只要
有皮影戲,老百姓便從十里八鄉趕去觀看。皮影戲是陝西民間很受歡迎的一種娛樂形式。皮影戲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於1500餘年前的中國古都長安,盛
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傳,皮影選用上等牛皮,驢皮,經削、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細刻3000餘刀而成,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
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造型精巧別致,刻工細膩,施色考究,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間藝術的倔巧淳厚。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㈩ 作文:青海民間藝術-皮影戲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中國剪紙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風箏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剪紙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春節習俗:舞獅子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舞獅子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國民間藝術欣賞祖國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著高度的審美能力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在他們當中產生、流傳、發展著的民間美術及其豐富多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精華之一,是民族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藝術是相對宮廷藝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和專業美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是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造的服裝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傢具以及年畫、剪紙、演具、玩具等。它在藝術上集壯美和樸素於一身,表現出朴實明朗、火熱向上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在的真摯、善良、直率、熱情等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因民間是民俗的載體,就要結合各民族、各地風俗民情來欣賞。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與節日活動的內容,民間藝術與這些節日緊密結合著,要欣賞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藝」的。民間藝術是表意的藝術之一,即像它們自己說的:「從心裡想出來的」,「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不能用科學的解剖透視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專業美學的標准欣賞它的好壞、美醜,而應通過民間美術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現手法去感受、體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