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與中華文化的作文,600字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正月拜年、元宵燈火、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中國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道德思想,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渴望,表達了華夏子孫對美好理想、智慧與道德的追求和嚮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著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民魂是什麼?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忽視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淺薄無知的民族;一個拋棄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走向墮落的民族。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個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作為年少的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責無旁貸。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說。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時刻感受著濃厚的親情,帶給我無盡的歡樂與嚮往。 我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堅定支持者。
② 中華文化作文開頭,描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什麼的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內剪紙容、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結尾:祖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座寶庫,我像只小蜜蜂在這寶庫里盡情採集。
③ 中華文化詩詞作文800字
1丶唐朝·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丶唐朝·白居易《青石》
青石出自藍田山,兼車運載來長安。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不願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墳土未乾名已滅。不願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願為顏氏段氏碑,
雕鏤太尉與太師。刻此兩片堅貞質,狀彼二人忠烈姿。義心若石屹不轉,死節名流確不移。如觀奮擊朱泚日,似見叱呵希烈時。各於其上題名謚,一置高山一沉水。陵谷雖遷碑獨存,骨化為塵名不死。長使不忠不烈臣,觀碑改節慕為人。慕為人,勸事君。
3、唐朝·張九齡《荊州作》
先達志其大,求息不約文。士伸在知己,已況仕於君。微誠夙所尚,細故不足雲。時來忽易失,事往良難分。顧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勛。亦以行則是,豈必素有聞。千慮且猶失,萬緒何其紛。進士苟非黨,免相安得群。眾口金可鑠,孤心絲共棼。意忠仗朋信,語勇同敗軍。古劍徒有氣,幽蘭只自薰。高秩向所忝,於義如浮雲。千載一遭遇,往賢所至難。問余奚為者,無階忽上摶。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孤高綉衣人,瀟灑青霞賞。平生多感激,忠義非外獎。禍連積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壯士,鄢郢翻掃盪。申包哭秦庭,泣血將安仰。鞭屍辱已及,堂上羅宿莽。頗似今之人,蟊賊陷忠讜。渺然一水隔,何由稅歸鞅。日夕聽猿怨,懷賢盈楚想。
5、宋朝·辛棄疾《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
④ 以「中華文化」為主題寫一篇作文(450字~500字左右)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明,書寫著永不停息、對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著永不磨滅、對民主富強的探尋。綿延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禮儀之邦,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是華夏兒女世代相傳的美德;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更加要講文明,懂禮貌,提高文明素養。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才讓我們這些孩子朦朧地懂得歷史的悠久與偉大,蔡倫給後人留下了偉大的造紙術,讓我們不再在竹筒上刻字,而用上了做工精細的紙張,印刷術讓我們後人不用一個一個字地抄寫,使得書籍成群地出現,平民百姓也能享受它的好處……
正如毛澤東所說:「,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執著,霍去病的勇敢,李白的詩情畫意,杜甫的憂國憂民,以及辛棄疾的豪放,陸游的愁苦和岳飛的忠義……這些歷史巨子為我們抒寫了一首又一首的詩篇,道出一句又一句的名言,表達一次又一次的豪情壯志,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又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還像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老當益壯……
還有我國數不盡的山水,高聳的泰山使人心胸開闊,奔騰的黃河使人偉大堅強,優美的廬山使人浮想聯翩,碧綠的西湖使人心平如鏡……啊,祖國!正是你用這些文明使我們炎黃子孫得以優秀成長,在您的哺育下,我們會讓祖國的未來更好!
⑤ 中華文化 600字作文
中華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氣憤的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卻被韓國人給申報為了文化遺產,這不的不說是一種恥辱。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我覺得作為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宏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蝕。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文化呢?在中國古代"文治教化"即禮樂和典章制度等。什麼叫傳統文化呢?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為物質文化:歷史典籍等……與精神文化: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
⑥ 關於中華文化的作文800字
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龍鳳成祥,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回,世代不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系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為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後代。
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 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斗精神的傑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瞿秋白、方誌敏、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米王小學魏雪桂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有沒有優秀的民族精神,是關繫到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大事。因此,我們一定要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
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的研究,結合青少年的學習、社會參與、休閑娛樂、課外活動等多層次需求,提供具體有形的服務,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心、寬容心、誠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義、責任、參與、奉獻、仁愛、尚義、敬業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時,還要注意從小培美學生勇於擔當責任的意識,友愛互助的團結意識和堅毅自信的強勢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學生善於面對困難和危難,在困難和危難面前,要不僅不怕,還要能從內心激發一種力量去戰勝困難和危難。這就不僅要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浩然之氣,還要培養其處變不驚,知難而上的堅強品格。
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絢麗詩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出現。在我們宏偉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跡也是層出不窮的,在他們的身上真正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美德和社會公德,也張揚著浩然的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這些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因此,我們要善於運用歷史上的正氣人物、正氣故事來教育青少年學生。特別是要善於運用我們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培養起來的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來教育青少年學生。這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符合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我們應該將其歸納整理,寫入教材,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長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斷弘揚和培育符合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並用它來哺育下一代,我們的民族振興才會有希望。
⑦ 1500字的中華文化作文
朋友,你可知道我們幅員遼闊的祖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翻開史書中華文化燦爛的歷史展現在我們眼前……我為祖國而自豪。
當你沉浸在「情人節」的玫瑰花香中的時候,你可想過,牛郎織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時,即將相會在鵲橋之上? 朋友,當你頭戴紅色聖誕帽,擠在小教堂里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記得,重陽那天攜著雙親登高遠望遍插茱萸時的一幕一幕?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的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長輩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之音? 朋友,在西方洋節的沖擊下,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膚色就是大地的顏色,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 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盞,關掉轟鳴的音響,坐在陽台前的月光下靜靜地思考吧!
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是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自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只有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傳統的文化為何要丟棄?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已沉澱了為世人所驚嘆的無數瑰寶 ――文字、禮儀、節日等,它們如同天山上奔騰的清流,如同森林間孕育的珍寶,燦爛奪目,博大精深。
中國的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曲,品不夠的香茗。新春佳節,寄意於合家團圓;清明節,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共嬋娟;端午之晨,龍舟競發,唱盡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繼往開來。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歡度傳統佳節,即是浸足於清泉,沐臂於月光。只覺古代賢德佳人在耳邊吟唱;享受民族風俗,即是置身於大海,浴心於波濤。頓感今朝人生美滿幸福無比。簡言之,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徑,又是聯系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結。兩河流域滋養了猶太人的虔誠,賦予他們聖誕之慶: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鄉的眷戀。共度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緊緊系牢,讓精神久久傳承。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震動;中秋賞月,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將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里時。可別忘了,你更應該重返故里,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呵,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的歷史,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⑧ 關於中華文化的作文
千年歷史,悠悠古國,乃為我中華!
中華兒女,創造了許多文化。有古代文明,也含有這專現代科屬技。回望原始時期,我們早已領悟了鑽木取火;憧憬未來,我們也可以開辟新的天地!
「元旦、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勞動節……」為我中華獨有的節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說的便是中秋時節,兒女在外,不能回家看望家人的思念;「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說的又是春節,家家喜慶,貼春聯的快樂……這民間文化也是其樂無窮也!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也已慢慢富強了起來。從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漸漸變為了算盤,再有算盤變為了機械式計算機,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聲控計算機將普遍與我們學習和生活當中。這是科技上的變遷。
在科學發達的時代中,許多歷史文物也已經成為了精品,變得稀有。
觀望那聞名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它受到世界人民的矚目,也是中國人無限自豪!它是氣勢非凡的地下大軍;它是無與倫比的高超藝術;它也擁有著令人驚嘆的製作技術。從這讓人震撼的藝術精品群體中,我們彷彿看到雄才武略的秦始皇正「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指揮著軍馬,統一全國!這,又是歷史文化中的國粹!
中華文化,堪為世界之經典也!
⑨ 中華文化作文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並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並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後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後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