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寫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作文
小學生有關寫中華、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寶庫里有著許多的「寶藏」。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等;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元宵節鬧花燈等……但是,我對民族藝術國畫情有獨鍾。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水墨畫,也是一幅名揚中外的國畫,是北宋時期畫家張擇端畫的。這幅畫很長,有528厘米呢!它寬24.8厘米。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清明上河圖》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安然無恙地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呢!
張擇端畫這幅畫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撐著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擺小攤的攤販,有留著長鬍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畫上了。
那裡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各樣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裡面熱鬧極了。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小毛驢,有的小孩在歡快地放風箏,有的挑著擔子,有的推著那時的獨輪車,有的悠閑地街頭溜達……畫面上的人有的還不到一寸,但我們能看清楚人們都在干什麼。
我國的民族藝術真是有趣!咱們中國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哦,我忘記了,我們可不要只觀看不發揚呀,我們要把祖國流傳下來的東西發揚光大哦!
Ⅱ 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寫一篇100字小學生作文
中華民族有很多很多的傳統文化,如:剪紙藝術、陶瓷藝術,傳統節日和國專畫等。
就說傳統節屬日吧。我們以中秋節為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農村的老人就特別高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馬上可以和外出打工的孩子們團圓了,因此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既然是過中秋節,當然缺不了看月亮和吃月餅的活動了。月亮比平時的更圓,更明亮,所以中秋節又稱月夕,八月節。
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把它繼承下去,並且把它發揚光大。
Ⅲ 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作文教師評語
參考如下,中國傳統文化,最具魅力的莫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並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著光輝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正確對待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善於區別真、善、美與假、丑、惡,並能作出正確評價與判斷;培養愛科學、愛勞動、守紀律、有禮貌、誠實、勇敢、尊師敬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勤勞節儉、見義勇為等優良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有三個都先後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許多國家,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綿延不斷,經久不衰,世代相襲,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延續力,這是什麼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血統,而且有著共同的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就是這血統與傳統,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就是這兩統影響著、凝聚著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的穩定運行,維系了社會和諧;就是這兩統的凝聚性與延續性,使中華民族祖德與祖魂代代相傳。
傳統美德教育是前人經過五千多年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結果。
我國是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刻苦耐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古往今來,涌現出多少勤勞向上的名人,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
但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佔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有些孩子,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於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過去的公子哥兒、嬌小姐什麼樣,他們也差不多了。
事實上,家長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品質的並不多。 現在,我國幾千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小太陽」,凡事都圍著獨生子女轉。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處於幸福家庭,優越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們過多的照顧、寵愛、放任和袒護,致使獨生子女從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產生了父母寵愛自己是天經地義、本該如此的錯誤思想。而一些學校為了迎接科技挑戰,只顧傳授科技知識和能力,卻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與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結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來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質出現問題,見利忘義、騙財害人,不講人格、不顧國格;自私自利、損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講孝敬的非道德現象時有發生,民族形與民族魂,遭到嚴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這些社會的非文明、非道德現象,除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外,還必須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傳統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學校的教導以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Ⅳ 小學生傳統文化的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
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的活動熱
鬧非凡,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
但你知道嗎,
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
動呢?這裡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
「年」長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
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時分,
「年」獸又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
老婆婆家裡,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
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
「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
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
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初一
一大早,
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
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
日
------
春節。
Ⅳ 關於傳統文化的小學生作文
我們國家有來很多自傳統文化,賽龍舟是一種傳統文化,是在端午節的時候才做的,也是一種比賽,誰先到終點,誰就是冠軍:端午節大家還要往河裡扔雞蛋和粽子,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 不過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元宵節要猜燈謎、吃元宵,可是我從來沒見過元宵節猜燈謎,幾乎什麼時候有燈謎都可以猜,有的地方把這習俗叫鬧花燈,鬧花燈上的燈謎不會太難,頂多就是謎語,元宵節還要放鞭炮;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晚上還要看月亮,中秋節晚上的月亮最圓了;過年了要貼窗花、貼春聯,這是臘月三十,過年還要吃餃子,看晚會,大家還要一起唱新年好,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吃團圓飯,長輩還要給小孩子紅包。
我們的民間工藝也很好,剪紙是一種民間工藝,一般都會把剪好的紙貼在牆上、窗戶上;折風箏也是民間工藝,小孩子一般都不會做;寫春聯、做燈籠、扎燈籠牆、捏糖人、捏麵人。
我們有很多民間小吃,有灌湯包、粽子、餃子、湯圓、月餅、手擀麵、冰糖葫蘆、麻花、年糕。我最愛吃餃子,更喜歡全家人一起包餃子。
我們國家有這么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學習它們,並把它們發揚光大!
Ⅵ 小學生寫的中華文化我繼承的作文
中國,泱泱大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在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中,《中華上下五千
年》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中華上下五千年》講的是五千年來中國——這個大國的改革和變遷,生動有趣地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或
歷史現象.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滄桑,歷盡了數不勝數的悲涼與歡喜.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
文明歷史了,我們祖先所締造的國家,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熱愛自由、熱愛和平的民族.我們的祖先,經過原始社會後,首先在人煙稠
密、物產豐富的黃河一帶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國家.從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數古代
勞動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兩個代表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城和秦兵馬俑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匯集了人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當讀到越王勾踐為過犧牲時我為他
的滿腔熱血所振奮:當讀到大禹治水時,我被大禹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當讀到夏朝國君暴虐荒淫時,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團團怒火,為當時的
平民百姓抱不平;當我讀到清王朝腐敗而簽訂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時,不時覺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漢千千萬.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
的民族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學家陶淵明、科學家張衡等,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為中華民族添光增彩.曾幾何時,巴比倫、古羅
馬等國家和中國一樣,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卻失去了昔日的光澤,惟獨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還閃耀著光輝,中華浩浩五千年創造了
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是中國北京的故宮,世界上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葯書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最早的兵書是
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這些都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識寶庫,蘊藏著人類文
明的光輝成果與高深的智慧.「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的確,讀史能讓我頭腦變得睿智,讓心胸變得開闊,讓目光
變得敏銳,讓志向變得高遠,真正成為天地間一個大寫的「人」.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知有過多少奇跡,我真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我們的祖國而感到驕
傲!書中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一位位鮮活的歷史人物,激勵著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奮.我們在學習現代科技時,也要扎扎實實地學好我國的歷史文
化,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樣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把上下五千年的燦
爛文明代代相傳,這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Ⅶ 寫一篇小學生作文《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版紹的節日是權「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年中秋節吃完豐盛的晚餐後,我把月餅切成幾小份,然後放盤子里,讓爸爸和媽媽任意來摸一塊月餅,月餅是圓圓的,象徵著團圓的意思。我摸到了一個抹茶葉的月餅,那抹茶月餅松軟而美味。爸爸、媽媽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現。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大,越來越圓,越來越亮,皎潔的月光灑在我們身上,似乎給我們大家披上了銀紗,漂亮極了。
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時刻,我們的家庭是溫磬幸福的,月亮也在這個夜晚,展現出她的美。
Ⅷ 小學生的作文:以傳統文化在我身邊為主題,寫一篇徵文,600字以上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多了!我一下子還說不完,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中國的陶瓷藝術吧!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拆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於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孤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了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了自然界已經脫離了他們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像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制陶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的溫度達1000多攝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上進行工藝轉換表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的藝術——陶瓷的故事是多麼有趣啊!陶瓷還是我國最偉大的創造呢!
Ⅸ 小學生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於是纏著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折,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後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麼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像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Ⅹ 小學生傳統文化作文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國人終於懂得了一個真理: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絕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築未來大廈。如果眼高於頂,只願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麼,所走向的絕不會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當然不是純時間的范疇。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麼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於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著那些著作等等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並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闕,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於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於影響的大小。因此,對後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餘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等那一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彷彿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願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於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於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願望的。因而,生活對於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於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願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於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於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裡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後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盪,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於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徵。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當然這並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因為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累積,知識在更新,傳統中某些成份會變得無所可用而逐漸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會慢慢積淀、並經過篩選整合而成為傳統的新成份。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發生一蹴而就的奇跡;雖在社會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也並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交流到變化,中間有著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大體說來,兩種不同文化(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由於婚媾、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接觸而互播時,起先往往互相驚奇,彼此觀望;爾後則互相攻訐,彼此拒斥;最後乃互相學習,彼此交流。而學習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經過自己文化傳統這個「有機體」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會加入為傳統的一個新成份,帶來傳統的變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型的同異,雖未必面目全非,常難免橘枳之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已反復證明了並仍在證明著的。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不同程度視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階段而定。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可以進行比較,但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傳統對於自己民族來說,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並無一個絕對標准,所謂的人類標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傳統吹噓為人類的,強迫或誘使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難以奏效;除去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狂妄。民族內部某些成員鼓動大家效法外族傳統,民族領袖規定人民遵循外族傳統,都只能停留在宣傳上或法令上,而難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經變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說,當然可以自我評價,一分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為優,哪些成份為劣,哪些不優不劣。但這種剖分只有相對的意義,而且要藉助於時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認識,以作為標准;否則,將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形成而為傳統,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時代,那是說文化傳統發生了問題。究其原因,或由於強烈的政治震撼,或由於深刻的社會變革,或由於風靡的文化干擾。其來源,主要來自共同體的內部;外部的刺激有時也起很大作用。危機的消除,有待於傳統的重振和重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經濟的、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而所謂重振和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舊,無視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繭自縛,排拒一切馳入舶來的新東西。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分析傳統中哪些成份變得無理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的,傳統方不致一足落網而全身受縛;接受合理的,傳統始得與現實相安於無事。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為現實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時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約束的成份,存在於某個或某些文化傳統之中呢?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無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時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類性的成份呢?應該承認,這種成份是有的。因為作為動物的人類,彼此是相同的;作為人性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樣式也大體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裡形成的傳統,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這些成份,或適用於全人類,或適用於全歷史,而成為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超歷史者。這是不難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個性,不能成為民族性格的標志、時代精神的象徵。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恰恰是那些專屬於該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區別開來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為該時代所專有、使其得以同它時代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據,不同時代得以前後傳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必須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為各民族精神所獨具的基本成份。所謂民族文化交流,所謂民族互相學習,都是就這些成份而言。時代之間如需加以比較,如需相互區別,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體與用 文化改革上有所謂體與用問題,曾經爭個不亦樂乎。照我理解,所謂體,應該就是文化傳統,就是某一民族之所以成其為某一民族的那些品格、精神;而所謂用,則是這個體的功能、作用、外在表現,就是某一民族之用以現其為某一民族的那些傳統文化。當年嚴復強調的牛體不能有馬用,在這個意義上,是對的。 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必先自己變幻為馬體,然後始得用馬之用,倒也又不盡然。因為用固賴體而現,無此體則無此用;但用既為外在表現,或既已表現在外,則人人得而見之,人人亦可得而法之,所謂「拿來」者是。牛固不能「有」馬之用,牛卻可以「用」馬之用。這在今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哲理上說,有,和是、存在同義,乃本體上的事;用,停在現象界。移花接木,甚至掐下花來插在頭上,總是能辦得到的。 但是如果由此又得出結論,認為一切拿來之用,都將如原封未動般地發揮其效用,卻也又不盡然。因為,馬用在這里終究是安在牛體上,牛體本身受用不受用,一來取決於用之為物,看它在原體上屬於哪個層面:物質層面的,移用較易;制度層面的,移用較難,因為它要受體作相應的變化;精神層面的,移用更難,因為這往往觸動受體的深層。二來取決於體之為物,要看此受體的開放性與承受力,以及它自身的發展階段,它與授體的差異程度。 千言萬語說到底,體是根本的決定力量,體是民族的魂。拿近代歷史看,在日本,只能是和魂漢才或和魂洋才;在中國,只能是中體西用,把外來的東西中國化。和魂和中體,各自的發展階段不一,開放性上亦有差異,故影響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深度;但必得以自己的體為體,一切外來之用方能有所安頓,這一點上,彼此又是共同的。否則,再美的用,也只是出牆的紅杏,可嗅而不可及,海上的樓市,可望而不可登也。 人們有埋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如何如何封閉保守加落後的,也有吹噓它怎樣怎樣悠久輝煌加美妙的。不管怎樣說,埋怨它,也只好面對現實,無法另換一個體,至少因為這是民族的共同體。某一個人也許能做到脫胎換骨、洗心革面,跳出三界外,徹底絕裂於傳統;整個民族卻無法做到。吹噓它,也無力阻止它與時俱進,隨世界浪濤激盪,拋棄需要拋棄的東西,吸納應當吸納的東西。由於無法另換一個體,所以西體中用說是不著邊際的。由於體在與時俱進,所以中西互為體用說是沒有意義的。 值得討論的倒是用對體的反作用,特別是拿來之用對拿者之體的反作用,比如說,西用對中體的反作用。魯迅當年強調開放時曾奚落保守份子道:人吃了牛肉,絕不會因之變為牛。他忘了補充一句:人常「用」牛肉,身「體」的確會壯實起來。西用之與中體,亦可作如是觀;一切有益之用,對於受體,都應作如是觀。誰都知道,飛機、電訊的引用,不僅方便了交往,而且也加快了生活節奏,開拓了眼界耳疆,改變了時空觀念,沖垮了塢屏壁障。這些,已足以激起長期逗留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傳統的不安,而不得不作因應變化;更不用說那些制度性的、觀念性的拿來之物所施加於體要求於體的變化了。 但是,反作用也只不過是反作用;第一性的決定作用者仍在體本身。這一點,前面已經反復說到了。 兩個傳統? 民族有上層人士與下層平民之別,社會有剝削階級與勞動群眾之分,國家有統治集團與人民大眾之殊,於是,研究者們不免要琢磨:文化是否也有兩套傳統? 列寧有過兩種民族文化的說法,說每個民族都有一些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化成份,而占統治地位的則總是資產階級文化。這是就文化而言的。就傳統而言的,則有所謂大傳統與小傳統,或精英傳統與民間傳統的說法。 如果依此類推,還可以舉出雅文化俗文化,政統道統,上帝的事凱撒的事等等提法。 所有這些分別確然是存在的。不注意它們將無從分析一個民族的紛繁復雜的文化面貌,無法理清民族文化的綿延演進的歷史過程,也無力規劃未來文化的燦爛前景。這大概應無爭議。但所有這些分別都還不是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是全民族的,是民族之所以為該民族的氣質、品格、精神、靈魂。它的成份可能很復雜,有土生土長的,有外部潛入的,有塵封蛛網的,有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