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文沒話寫怎麼辦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過年了
離過年還有半個月,小孩子、大人們……大家都開始緊張地准備起來了。
孩子們喜歡吃一些七零八碎的東西,什麼糖葫蘆、糖果、紅棗等等,早就買了,等到大年三十那天和家人、夥伴們一起分享。然後,就去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放鞭炮了。
小孩子忙亂,大人們也不落下。爸爸媽媽准備一些新的東西,買個「福」字貼貼,營造出過年的喜慶氣氛來。而外婆奶奶就不同了,她們准備各種食物來做餃子的餡,在正月過年期間的時候蒸一大鍋,裡面有紅艷艷的棗、有嚼勁的花生仁,還有赤豆、粟米……好多東西呢,味道甜滋滋的,但甜而不膩,淡淡的,還爽口。我還嘗出了奶奶溫暖的背影,家的味道。聽外婆說人們吃餃子還有一個傳說呢:這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叫作張仲景的名醫在嚴冬用水餃醫治凍傷的故事。那年冬至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飢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請到家裡,親自動手包制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後連餃子帶湯盛到碗里,讓大家趁熱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並逐漸痊癒,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
作為小孩子,平時顧著學習,現在過年了,可以輕輕鬆鬆地痛痛快快地大玩一場了,真是很高興。
㈡ 為什麼我寫作總是沒有幾句話要寫、三兩句就寫不出來了
詞彙量缺乏,建議多讀書。還有寫作前可以畫張思維發散圖,把可以想到的主意概括,越多越好,最後最後挑選有價值的點子進行「擴寫」。
㈢ 寫作文無話可寫怎麼辦
很多場合,都聽到這樣的觀點: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重,一天到晚活在作業堆里,作文哪有什麼東西可寫。說這話的,有專家,有學者,有官員,有作家,有編輯,也有我們的一線教師。 我對這樣觀點的流行,深感不安。 監獄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到監獄去生活一年半載,他回來肯定能寫出一本書。 我女兒讀中學,負擔很重。女兒不滿,郁悶,痛苦,卻也漸漸適應,歡樂,喜悅,笑料,也幾乎每天都能從她以及她的同伴身上出現。我說,你不妨將初中生活寫下來,三年初中,寫本書,書名叫《一個乖乖女的初中生活》,或者叫《初中,愛你不容易》。內容不成問題,她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寫,那倒是頭等問題。魯迅說時間是海綿里的水,總能擠出來的。這是對大人講的,咱可不能拿它來作為摧殘中國孩子的「至理名言」,那樣的話,魯迅先生在地下有知,一定會翻身而起,於燈下燃一支煙,握一管筆,雜一把文。 一個人只要活著——哪怕他是一個罪犯,哪怕他是一個囚徒——只要活著,就有廣闊的精神世界。他的身體或許受到限制,但他的心靈,誰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學生心靈的教育,限制學生心靈的作文教學,才會使學生沒有寫作的內容,枯竭學生寫作的源泉。 小學生怎麼可能沒有東西可寫呢?優等生學有餘力,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幫老師管理和組織,他們的生活不乏豐富和精彩。中等生,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培優,輪不上;輔差,挨不上,他們有著富足的自由時空,他們游離在教 師的視線之外:必須承認,教師對中等生的關注,最少。他們在干什麼?他們在過著自由自在的、自我的童年。 後進生呢,他們一天到晚被老師盯著,這作業要訂正,那知識要補,他們沒有東西寫吧?不。後進生的「後進」,大都不是他們腦瓜笨,而是他們該好好聽課時不好好聽,想著昨天的電視、課間的游戲、沒吃完的雞腿。該老老實實完成的作業,他不完成,先玩一把再說。玩,你就好好玩吧,他非玩那種看了叫你生氣、幼稚得不行的玩意兒。後進生身上,總有那麼多讓你哭笑不得、怒火中燒的事兒。 有人采訪某知名作家:為什麼您筆下的女人都是「壞」女人。作家答曰:因為「好」女人沒有故事。楊紅纓為什麼寫馬小跳,很簡單,他不是個「好」學生;秦文君為什麼寫賈里?他也不是個「好好學生」。小孩子喜歡看蠟筆小新,蠟筆小新絕不是你眼中的「好小孩」;小孩子喜歡看《機器貓》,裡面的主角可不是那隻機器貓,而是那個康夫,康夫可不是個乖乖小孩。「壞」學生、「壞」小孩,有故事。奇怪的是,作為「壞」學生的當事人本身,他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居然覺得沒故事可寫,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後進學生老被教師拉到辦公室,補作業,輔導功課。表面看來,他們在一旁拿著筆,裝模作樣地寫作業,態度蠻端正。他們的身體端正了,心不端正,他們的耳朵在聽老師說,家裡的寶寶怎麼啦;在聽老師說,這件衣服剛買的,漂亮不漂亮;在聽老師說,股市怎麼又跌了呢„„這些跟寫作文有什麼關系呢?太有關系了——每一個老師,都是學生眼裡的大人物。後進學生在辦公室的所見所聞,對班級的學生來講,那都是國家級的機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級新聞。遺憾的 是,我們的作文教學從來沒有使學生明白,這就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本來就是寫這些事兒,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見聞和感想,寫自己最想說的話。 有一對兄弟,父母過世,留下幾畝薄田。兄弟倆一分為二。哥哥守著薄田,在上面種點青菜、蘿卜和高梁,聊以度日。弟弟則把薄田賣了,學習冶金術去。三年後,弟弟學成歸來,去看望哥哥。哥哥不在家,在田頭整莊稼。哥哥說,田單地薄,年頭不好,收成差,難啊。弟弟蹲下身,看了半天,忽然,激動地說:哥哥,你發財了!你知道嗎?你的田地,是個大金礦啊。 哥哥當然不知道。他只知道在上面種青菜、蘿卜和高粱,聊以度日。學生的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寫作金礦,而我們卻一直以為,學生哪有什麼東西可以寫作文呢?來,搞一個活動寫作文,去一次秋遊寫作文,做一個實驗寫作文,演一個小品寫作文,搞一次比賽寫作文„„這,其實是在學生巨大的生活的寫作金礦上,給學生種一個蘿卜,種一撮青菜,種幾棵高粱啊。學生明明有著可以用之不盡的財寶,卻偏偏讓學生苦巴巴地度日!這樣的作文教學,居然被美其名曰:生成教學。 老師們,只要你能讓學生明白,他的生活就是寫作的金礦;只要你讓學生明白,寫作就是寫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只要你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這樣拿起筆來說話,學生怎麼可能沒有寫作素材呢? 我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寶貝是香煙殼。禮拜天,沒事的時候,把搜集的所有香煙殼拿出來,一個一個地看,看得心滿意足,看得像個富翁。我們總是粗暴地認為,學生沒有什麼寫作的內容。不是的。我們只是用我們的「美」的標准在衡量孩子,而不是用「香煙殼」的標准來衡量。 成人以自己的強勢,強迫孩子用成人的標准,去寫成人喜歡的事件和故事。可是,成年人所津津樂道的重大問題,在孩子看來,也許根本不值得一提。這就導致了學生作文的巨大痛苦。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值得再三看。不懂得兒童的寫作教學,往往是迷惘的。 侃到此,忽聽人大喝:你有何操作上的妙法?妙法,沒有。笨法,倒有。 我帶班,學生都備有一本子,叫「每日簡評」,每日三五句話,記一個生活故事。不求高尚,不求偉大,只求有自己真實的喜怒哀樂,哭的、笑的、怒的、惱的、哭笑不得的,都好。記前,畫心情臉譜,強化學生對故事的真實的情緒體驗。 在我的班裡,我與孩子們每周辦一期《班級作文周報》,學生都想在上面發表作文,我選那些表達自己的真實童年的作文發表出來,很容易形成一個教師選稿的作文審美導向。我以為,教師對學生作文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即審美導向。我開設「故事爭鳴」欄目,讓學生用筆來「說話」、「辯論」,這個時候,說的自然是自己內心裡最想說的話。 我帶班,有一周,要學生專門找我的缺點,好在,我這人優點明顯,缺點更明顯:普通話不太標准,板書有時不認真„„學生敢如實寫老師缺點了,還有啥話不敢說?消解教師的話語霸權,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教師,重建新的師生關系,這個關系向學生傳遞著一個重要的寫作信息—— 孩子,用自己的話,寫自個兒想說的事去吧。
㈣ 為啥我每次寫語文作文都覺得無話可說
學生的作文為啥沒話可說 常常聽到有人講"作文就是用筆說話",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說實話我也常常在作文課上苦口婆心地大講特講,唯恐我的弟子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可是,話講完了,學生寫作文還是照樣抓瞎:沒話可說。即使寫出個三五百字的文章也像那故事裡的地主婆做給苦長工的稀粥一樣,淡得嘴裡能蹦出個鳥來。 這是為啥啊?我運用我的天才大腦想了又想猜了又猜,終於有了點眉目,您來聽聽: 人說話時可以張口即來,毫不費勁,甚至講到高興處能夠滔滔不絕,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有那幾個朋友談到興處,隱語、雙關、幽默樣樣俱全,能講得讓聽者捧腹不止;甚至你偶爾偷聽聽四五年級小子們的談話,比詩經還要經,哇賽,什麼賦比興這一類東東運用得滾瓜爛熟,那幽默、那深刻、那含蓄、那直接、那隱晦、那粗獷,樣樣不缺。甚至碰到那知識豐富點的,能把古今中外雅的俗的東方的西方的都能扯到一塊去。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把那些小子們說得話真個照實錄成文章,恐怕有些研究中文的博士們也未必能全看懂。 可是現實中為什麼卻是很多小學生一拿到作文題就頭大?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二: 一是學生沒有寫作文的興趣和動力。諸位想想,這寫作文本來就和吃飯打牌看電視跑步算題唱歌跳舞撒尿打鬧一樣只是人生的一種行為而已,憑什麼非要讓孩子們對寫作文這件勞神費力的活兒感興趣。看到這兒可能語文老師們要大談 "寫作文是學習語文的重要形式" "是考查語文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 "寫作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寫作文可以…%¥#¥%" 反正總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學生寫作文是必須要進行的,是不容反對的。但我卻始終認為即使是在語文學習領域,寫作文也是件可有可無的事。 二是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情感與思想的自然流露。可以說任何一篇真正的文章都是作者在情感與思想涌動時,在產生了寫作的願望和沖動時才發抒於筆下。換句古人的話說就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的情感與思想是極其豐富的, 這些情感和思想是為著人生而存在,絕不是為了寫作而產生和存在!這本來是個極平常的實在的事實,可是我們的作文教學卻實實在在地走著違背規律的路,每到星期五,教師便下這樣一道 "命令": "今天下午是作文課,同學們要按照要求來作文。。。。" 老天!可憐的孩子們即使沒有一絲寫作的願望,也要像被押上刑場一般埋下頭,絞動腦細胞去完成那該千刀殺的作文。 總結一下:一是沒興趣,二是即使被動的寫也未必有 "墨水",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讓學生有話可說。
㈤ 為什麼我寫作文感覺沒什麼好寫的
可以寫的東西有很多,不知道你多少歲了,如果你剛上初中或小學,(如果你上高中了,請以娛樂性質閱讀)那麼你可以,多留心生活中的事,並有足夠的想像力,你可以把你看到的一幕運用想像,加上合適的六要素(起因 經過 結果 時間 地點 人物)那麼這就是你的作文了。你也可也用轉化,你看到了一件事,但你只是旁觀者並沒有參與,也可以把自己轉化成,你看到的情景里的人物,並揣摩他的心理,再有一些自己的加工,OK,這也是你的文章。
個人建議:別看太多作文書,會限制思路,本人從不看作文書,每次考試作文都是36~38分(滿分40)而且別說我說話難聽,你連題材都想不到,更別說寫美文了,作文書上的是什麼?都是一些借鑒或引用了古文,古詩,名著的文章,你別說寫了,看你也看不明白~若引用不當,寫出來的就是假 大 空!朴實的語言是最美的(朴實≠通俗)
如果你還不知道寫什麼,那你就算編 也不要仿照哲理故事寫,尤其是大家都知道那種,我以前沒摸清路子,寫過一篇,得了28~32分(我也記不得了)很低。
最重要的還是聽老師講課,講半命題作文時,老師會帶你拓寬思路的~
㈥ 為什麼我寫作文總是無話可說
你背的素材太少,看的範文少,看的課外書書太少,還有很少練習寫作文。
㈦ 為什麼我老寫作文沒話寫
堅持練習記日記,多看看書報、小說,你就會提高寫作水平的.
感覺無話可說專,你就當給你的知心朋屬友寫信一樣,先想到啥就記下什麼.當你細心品讀別人的作品後,你就會知道怎麼去修飾、潤色了.還有,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你想讓別人明白什麼道理、告訴他人你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文章的立意或中心思想,中心明確了,你然後要圍繞中心進行闡述或者表達.
㈧ 學生寫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怎麼辦
陽光如蝶,輕盈地棲息在我的肩頭,院子里的朵朵菊花,金燦燦地開放,靜靜地觀賞菊花,心是那麼的靜,彷彿陽光下的碧波,閃著銀光,緩緩地流淌……思緒又回到了去年那個菊花盛開的季節,是您,我親愛的老班走進了我的生命,在我的心底里留下永恆的溫暖。
忘不了的是你平靜樸素的面容。麻利干練的短發是你日月耕耘的見證,高高的前額充滿你睿智的哲思;明亮的雙眸散發出你對人生的淡然……沒有濃妝艷抹的絢麗嬌艷,只有略施粉黛的淡雅精緻;沒有精心雕琢的刻意做作,只有渾然天成的真切自然;沒有珠光寶器的繁瑣點綴,只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朴實清新。正如那一朵朵開放在山野間的野雛菊,攜下一縷陽光,靜靜地綻放在我的心頭,給我留下點點溫暖。
姚老師,你還記得那次考試嗎?我的數學失利,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責、彷徨。整個人彷彿被封進了一個透明的琥珀中,看著這精彩紛呈的世界,卻再無勇氣嘗試掙開這堅硬的束縛,是你在我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時用你那淡淡的語氣、真切的口吻對我說:「你可以的!」這四個字,如晴天霹靂般把我拉回現實,又如久旱逢甘露般給我送來希望,亦如初升朝陽般給我送來前進的力量,讓我繼續一步步地走下去。你那淡淡的語調,我至今難忘,那語調,有曇花輕吐芬芳的靜謐,有惠風輕拂臉頰的溫柔,更有菊花傲立風霜的淡然,你這靜靜的話語不正像那有清熱去火功效的菊花嗎?讓我拂去心頭的那份煩躁,帶給我陣陣涼意,成為那份留在心底的溫暖。
更忘不了的是你伏案批改作業的身影,玫瑰色的斜陽如同一隻只美麗的蝴蝶,輕盈地棲息在你伏身批改作業的肩頭,晚風輕拂你的短發,帶來陣陣茉莉花香。只見你右手輕晃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如同你嘴角一抹不經意的微笑。你右手執筆,筆尖輕輕地在一張張試卷上劃過,跳起美麗的華爾茲,筆尖與試卷輕觸時發出的「沙沙」聲,像小巧的蟲子用細密的牙齒嚼著春天的新葉的時候清脆的節拍……張張試卷上的批改是你心血的傾注,句句作業上的評語是你愛的結晶。你伏案批改作業的身影正如那傲立風霜的菊花,在寂靜中輕吐芬芳,默默綻放自己最美的身姿,給我的心底里留下永恆的溫暖。
庭院深深,金菊朵朵,靜靜地賞花,纖影翩躚,芬芳心扉,細細品味你留在心底的那份溫暖。你,心素如簡,人淡如菊。
㈨ 寫作文無話可說怎麼辦
作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縱觀當前的作文教學,其狀況是不盡人意的。大多數小學生在作文時都覺得「無話可說」「沒啥可寫」,有的雖有材料寫,但內容空洞,「寫景不美、寫人不親、敘事不明」,使人覺得索然無味,這是小學作文中的普遍現象,作文中存在著的「千篇一律」、「虛假空洞」等弊端大都與此有關。小學生作文為什麼會「無話可說」?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這里,我就自己的教學談幾點個人淺見。
一、更新觀念,轉變指導思想
學生的作文為什麼上不去?為什麼提筆作文時,就覺得無話可說?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教師本身,在於我們的指導思想。
作文按說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小學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隘天地中:題目由老師指定,「寫什麼」不能逾越老師劃定的范圍;「怎麼寫」必須遵循教師指定的幾種模式。從命題、選材、確定中心、開頭、結尾等都作細致入微的指導。而小學的作文是從具體觀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需要學生在長期的作文實踐中去認真體會和訓練,轉化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師的「滿堂灌」,實際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違背了學生思維規律。
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證明:能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衡量小學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作文教學活動中,習作過程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思維、主體創作的過程,是學生啟動積累、獨立思維、組合加工的過程。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小學生習作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教材中還就習作做出導向: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實際 上,這里強調的是教師盡可能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也許那種成人無法體會到的童真、童趣、童樂、童語,對於教師來說是膚淺而直接的。但我們要知道:這是習作主體的真實反映,是其認知、理解、情感、思想、語言等綜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體驗的獨特感受。教師要改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必須自始至終地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體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礎上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加強作文教學,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會對該事物表現出特別的關注,大膽地探索,並去從事與此有關的活動。
作文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很抽象,很難引起小學生的興趣。要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1、在玩中學
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充分感受其中的樂趣。教師把教學有機地滲透於他們的玩耍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寫作知識。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學生興趣盎然,有了親身感受,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們便可寫出妙趣橫生的好文章來。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第一次×××》的作文時,我對作文隻字不提,只讓每位學生帶上一塊布、幾個鈕扣和針線,說上語文課要用。第二天上課時,我發現同學們都把東西帶齊了,並用期待的眼神望著我。當我說明了游戲規則: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鈕扣縫得最好。孩子們情緒活躍,開始動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時機地指導。游戲結束後,我沒有急著讓學生動筆,而是讓他們把縫鈕扣的感受說出來,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可是,機會有限,於是我說:「老師很想知道每位同學的不同感想,你們願意寫下來告訴老師嗎?」「想!」學生異口同聲。他們由「無話可說」到「有話想說」。當然,我們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讓學生來「玩一下」,關鍵是要教會學生融會貫通,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時記下來。這樣,才能夠把培養起來的寫作興趣保持下去。
2、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當外界事物發生新異變化時,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進行探索。學生愛寫還是厭寫,愛問還是不問,對新異事物敏感還是麻木,主要取決於教師的引導,這就是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不斷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肯定和鼓勵他們點滴的發現。有一次,我有一個學生天真地問我:「老師,假如世界上沒有一隻老鼠,那會怎樣?」對於這個「無聊」的問題,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你說會怎樣呢?」「唔,我家的大米不會被偷掉。」他想了想說。「貓沒有了敵人。」「少了一種動物。」旁邊的幾位學生也接話。於是我索性把這個問題拿到課堂上讓大家一起討論。大家七嘴八舌,說出了許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認識童話中出的老鼠」、「嬰兒不會被老鼠咬傷」等等。我讓學生們把各自的想法寫進日記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這不僅保護了一個學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帶動了全班學生去發現問題的興趣。
三、熱愛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葉聖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章。」魯迅先生也說:「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小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覺得無話可說,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無東西可寫,以至拿起筆來無從下手。不是學生不了解生活,不關心生活,而是他們的觀察和分析能力較差,不善於通過表面現象去認識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徵的東西。因此,對身邊的許多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由此可見,教會學生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那麼,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1、從「小」做起,觀察體驗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句話用在作文和生活的關繫上,是再貼切不過了。作文的材料絕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在學生的腦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於學生自己的生活,源於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能和感悟。學生對生活獨特的感受不僅來自個人的經歷,更要來自一顆敏感的心。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對許多事物沒有深切的體驗,所以寫不出真情實感。那麼該如何去體驗呢?我認為應該從「小」做起,小到看母雞生蛋、踢石子、種花、玩泥巴等等,做觀察事物體驗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個學生曾在日記中寫道:「今天真無聊,除了放牛還是放牛。」於是我問他:「放牛時你仔細觀察過牛吃草的樣子嗎?牛吃草的過程中什麼事都沒發生嗎?」他當時沒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記給了我滿意的答案:他發現了牛和白鶴成為好朋友,經過思考,還破解了其中的秘密,並由此聯想到人和動物之間也應該友好地相處。從「無聊」到「發現秘密」這正是觀察、體驗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2、養成習慣,長期觀察
除了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聽、用手摸、用腦想,更重要的還是防止把觀察視為短期行為,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遇風則風,遇雨則雨,遇事則事。為了達此目的,可有意識地跟蹤觀察某事物。例如:學校的植物園里種了一棵絲瓜,我便帶學生長期觀察,抓住絲瓜發芽、開花、結果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不同特點,並記下來。有一次,上課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索性停下課,讓學生們去觀察窗外景物在瞬間的變化。訓練的方法很多,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指導學生,其目的都是要學生特別留心自己身邊的人、事、物,而且盡力從這些平凡又普遍的生活現象中捕捉最有特徵的東西。做到寫作時心中有「物」,以糾正假話、空話、套話連篇的毛病,使學生從無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會說。
四、加強閱讀,讀寫結合
閱讀是學生知識積累 ,打好寫作基礎的重要環節。寫離不開讀,讀為寫打基礎。正如丁有寬老師所說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葉聖陶先生說:「閱讀任何文章,主要在於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咱們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然有所領會……」這一論述說明了閱讀對提高寫作的重要性,對於兒童來說,在大量識字後廣泛閱讀適合兒童接受的趣味性較強的課文,接觸多種語文風格的文章,對於作文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讓學生懂得教科書不是高不可攀的,它來源於生活,是人寫出來的。學習教科書是為了打基礎,而創造性地掌握語言工具,還得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覺,也就是通常說的語感,那麼語感來自哪裡?語感,產生於你足夠的閱讀量,只有讀書,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還可以豐富知識,提高認識,開拓視野。課外閱讀越多,學生作文越豐富,思維越活躍,表達起來有選擇的餘地,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正如詩人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㈩ 小學生寫作文總是無話可寫,寫不長,怎麼辦
作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怎麼想就怎麼說,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寫人不親、情感,很多是其生活體驗的獨特感受,是學生啟動積累,這是小學作文中的普遍現象、確定中心,「寫什麼」不能逾越老師劃定的范圍,必須自始至終地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體的志趣、結尾等都作細致入微的指導。教師的「滿堂灌」,使人覺得索然無味?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教師本身、選材,作文中存在著的「千篇一律」:題目由老師指定。也許那種成人無法體會到的童真、童語。教師要改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是?為什麼提筆作文時,對於教師來說是膚淺而直接的,在於我們的指導思想,小學生習作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但內容空洞、獨立思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這里;「怎麼寫」必須遵循教師指定的幾種模式、理解、組合加工的過程。從命題、敘事不明」、探索:這是習作主體的真實反映,習作過程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思維,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其認知,我就自己的教學談幾點個人淺見,轉化為自己的作文能力、主體創作的過程,因材施教、語言等綜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實際上是由抽象到抽象、「虛假空洞」等弊端大都與此有關、更新觀念。小學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隘天地中、童趣,有的雖有材料寫,怎麼說就怎麼寫、性格等基礎上因勢利導、情感。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就覺得無話可說?需要我們去研究。而小學的作文是從具體觀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教材中還就習作做出導向,這里強調的是教師盡可能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但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大多數小學生在作文時都覺得「無話可說」「沒啥可寫」、聽到的、思想、思想,才能切實加強作文教學,需要學生在長期的作文實踐中去認真體會和訓練,違背了學生思維規律,轉變指導思想學生的作文為什麼上不去、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能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衡量小學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童樂。 作文按說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寫景不美。實際 上。只有這樣,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小學生作文為什麼會「無話可說」、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