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淮南子之 卷二 真訓 (翻譯)
(原文)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未有形埒垠堮,無無蝡蝡,將欲生興,而未成 物類,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游,競暢於宇宙之間,被德含和,繽紛蘢蓯,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彷彿,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譯文)宇宙有一個開始的時候,有一個未曾「開始」的時候,更有一個尚未有那「未曾開始」的時候。宇宙存在著「有」,也存在著「無」,還有未曾產生「有」、「無」的東西,更有尚未有那「未曾產生『有』、『無』」的東西。所謂「有始者」,是指生命積聚盈滿而還未迸發開來,如同新芽萌發還沒有清晰形體,蠢蠢蠕動,將要生成而未成為物類。所謂「有未始有有始者」,是指天空的陽氣開始下降,地上的陰氣開始上升,陰陽二氣交錯混合,互相流動在宇宙間飄逸游暢,承受著德澤的滋潤和蘊育著協和之氣,雜糅聚集,將要生成萬物但還未出現徵兆。所謂「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是指天蘊含的陽氣還沒有下降,地懷藏的陰氣還沒有上揚,天地間虛無寂寞,蕭條幽深,模糊渾混,氣只是生成後在幽深昏暗中流通。
(原文)有有者:言萬物摻落,根莖枝葉,青蔥苓蘢,萑蔰炫煌,蠉飛蝡動,蚑行噲息,可切循耀把握而有數量。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字,而生有無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若光耀之間於無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至妙何從及此哉!
(譯文)所謂「有有者」,是指這時萬物生成繁茂、錯落雜亂,植物根莖枝葉,青翠斑斕、鬱郁蔥蔥、花兒鮮麗,動物昆蟲蠉飛爬行,禽獸用腳行走,用嘴呼吸,這些都可以觸摸感覺得到,並可以數量計算。所謂「有無者」,是指這時的宇宙空間,視之不見它的形狀,聽之不聞它的聲音,觸摸不到它的形體,望而難見它的盡頭,廣大無邊,浩浩瀚瀚,難以用儀器測量計算而與光相通。所謂「有未始有有無者」,是指這時天地包裹陰陽二氣化育萬物,向上暢通於混沌冥冥的宇宙空間;深遠廣大,無法弄清它的外部界域,深入微細,無法探明它的內部極限;沒有四面八方的界限,但卻有生產有形物質和無形事物的根源。所謂「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是指這時天地未開,陰陽未明,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寞清澈,沒人能見它的形狀。就像光耀問「無有」,過後感到若有所失、神情悵惆地說:「我具有『無』的特點,而不能做到連『無』都不存在。要是能達到連『無』都不存在的境界,再玄妙的東西都不能及得上它啊!」
(原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人謂之固矣。雖然,夜半有力者負而趨,寐者不知,猶有所遁。若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遁其形矣。
(譯文)自然賜我形骸讓我生命有所寄舍,用生驅使我勞累,用年老讓我悠逸,用死亡讓我安息。羨慕我活著和羨慕我死去的依據是一樣的。把船藏在深谷里,把山藏在沼澤中,人們會以為藏得牢固隱蔽。雖然如此,半夜裡有大力士背起它逃走,睡著的人們還不覺察,這是因為自以為將小物藏於大處是安全的,但最終還是丟失。假如把天下萬物藏存在天下這個大庫房,那麼就不存在丟失這問題了。
(原文)物豈可謂無大揚擂乎?一范人之形而猶喜。若人者,千變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弊而復新,其為樂也。可勝計邪?譬若夢為鳥而飛於天,夢為魚而沒於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今將有大覺,然後知今此之為大夢也。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樂也。昔公牛哀轉病也,七日化為虎,其兄掩戶而入覘之,則虎搏而殺之。是故文章成獸,爪牙移易,志與心變,神與形化。方其為虎也,不知其嘗為人也;方其為人,不知其且為虎也。二者代謝舛馳,各樂其成形,狡猾鈍愍,是非無端,孰知其所萌!
(譯文)事物哪能說沒有一個基本的情形呢?造化只是偶而生成人類,如同造化萬物一樣,人不必沾沾自喜,天地造化出的物類千變萬化不曾窮極,何止人一種。破敝的則更新,人為之高興,這情形能數清嗎?比如說你夢中變成鳥兒在天空飛翔,夢中變成魚兒沉入深淵,當你處在夢里時不知道是在做夢,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如果有一天你能徹底覺醒,你就會發覺今天的一切也就是一場大夢。當初我還沒降生時,怎麼知道生的快樂呢?現在我還沒死,又怎麼知道死的不快樂呢?以前公牛哀患有「轉病」,七天後變成了老虎,他的哥哥推開房門進去探望他,這老虎撲上來將其咬死。因此人外表變成了獸類,人的手腳變成了尖爪,人的牙齒變成了利齒,心志、性情、神形均為轉變了。當公牛哀變為虎的時候,並不知曾經是人;當他還是人的時候,並不知將要變虎。兩者更換代謝、背道而馳,但各自都喜歡自己既成的形體。所以可見狡猾和愚鈍、誰是誰非是講不清楚的,誰知道它們是怎樣產生的。
(原文)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冰迎春則泮而為水,冰水移易於前後,若周員而趨,孰暇知其所苦樂乎?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濕之虐者,形苑而神壯;神傷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故罷馬之死也,剝之若槁;狡狗之死也,割之猶濡。是故傷死者其鬼嬈,時既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俱沒也。夫聖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故其寐不夢,其覺不憂。
(譯文)這就像水到冬天凝結成冰,冰到春天又融化成水,水和冰前後轉易,好像是繞圈轉,誰有閑工夫去探究其中的苦和樂。所以形體被寒暑燥濕之類侵害而受傷的人,身形枯衰但精神健盛;精神被喜怒思慮折磨而受傷的人,精神耗盡但身形尚存。因此,疲憊之馬死後,剝宰它時就像枯木;健壯之狗死後,割宰它時還很潤澤。所以受傷夭折而死的人,他的靈魂還不能安寧;天年壽盡而死的人,他的精神寧靜空寂。這二種人皆不能做到形神俱沒的境地。而得道的聖人運用心思時依倚性神互相扶持而不分離,所以他睡時不做夢,醒時不犯愁。
(原文)古之人有處混冥之中,神氣不盪於外,萬物恬漠以愉靜,攙搶衡杓之氣,莫不彌靡而不能為害。當此之時,萬民猖狂,不知東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於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沈沈,是謂大治。於是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毋淫其性;鎮撫而有之,毋遷其德。是故仁義不布,而萬物蕃殖;賞罰不施,而天下賓服。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自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譯文)古代有人處在混沌玄冥之中,精神氣志不飄散在外,萬物恬漠安靜,彗星及妖氣也時常有,但從不造成人間的災害。這個時期,民眾肆意而行、自由自在,也不分東和西;一邊咀嚼著食物,一邊拍打著肚皮游盪嬉戲玩耍;大家一起承受著蒼天所賦的中和之氣,享受著大地所賜的恩德;不以曲巧、是非互相怨恨,天下浩盪興盛,這就叫「大治」。這時處高位的人雖然支配民眾,役使他們,但不幹擾其恬靜的本性;鎮定四方佔有他們,但不改變其天德。所以不必施仁義而萬物自然繁衍,不必行賞罰而天下自然歸附。這種治理的「道術」,可以像對天地之美那樣來頌揚,卻難以用具體計算來說明。因此短時間里看似效果不明顯,但從長遠來看則效果顯著。
(原文)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古之真人,立於天地之本,中至優游,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譯文)魚類處江湖中而互相遺忘,人化於大道而互不交往。古代的真人立身於天地根本,中正平和,優游自得,持抱至德,炙於和氣,而萬物自行積累,誰肯去干預造作人間之事,讓外界事物來擾亂自己的本性和生命?
(原文)夫道有經紀條貫,得一之道,連干枝萬葉。是故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貧有以樂業,困有以處危。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據難履危,利害陳於前,然後知聖人之不失道也。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鏡太清者視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冥冥者與日月同光。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投之於江,浮之於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夫挾依於跂躍之術,提挈人間之際,撣掞挺挏世之風俗,以摸蘇牽連物之微妙,猶得肆其志,充其欲,何況懷環瑋之道,忘肝膽,遺耳目,獨浮游無方之外,不與物相弊檄,中徙倚無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
B.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C. 《淮南子·俶真訓》:「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 這句文言文的意思!虛心
天蘊含的陽氣還沒有下降,地懷藏的陰氣還沒有上揚,天地間虛無寂寞,蕭條幽深,模糊渾混,氣只是生成後在幽深昏暗中流通。
D. 淮南子·俶真訓的第一部分
①有始:指萬物萌動還未形成的時候。
②有有者:前一個「有」是動詞,後一個是指存在有形的萬物。
③繁憤:繁多積聚的樣子,這里是指氣積聚其中沒有發散的樣子。
④兆:開始。牙:通「茅」。櫱(niè):樹枝被砍後,又長出的枝芽。
⑤形埒:明晰的形狀。
⑥無無:迷濛不清的樣子。
⑦興:生發。
⑧天氣:指陽氣。
⑨錯合:交錯融合。
⑩被:覆蓋、承受。 ①摻:樹木眾多的樣子。
②苓蘢:茂盛。
③萑蔰(hù):草木榮華。炫煌:鮮明、鮮亮的樣子。
④噲息:用嘴呼吸的動物。噲:通「喙」。
⑤切:摸。
⑥扈冶:廣大的樣子。
⑦隱:憑靠。
⑧為外:這里是弄清外部極限的意思。為內:這里是弄清內部極限的意思。
⑨環堵之宇:四邊土牆的界限。
⑩汪然:水停止不動。 ①大塊:指大自然。
②勞我:使我勞苦。
③逸我:使我安逸。
④休我:使我安息。
⑤趨:快走。
⑥遁:消亡。 ①揚攉:約略、大概。
②范:模子,引申為效法。
③轉病:借屍還魂。
④掩:打開。
⑤代謝:更替。
⑥狡猾:詭詐。鈍惛(hūn):昏昧,不明事理。 ①向:面臨。
②泮(pàn):溶化。
③周員:循環往復。趨:歸附。
④虐:禍害、災害。
⑤苑:枯病。壯:壯健。
⑥罷:通「疲」,疲勞。
⑦槁:枯木。
⑧嬈:煩擾。
⑨時既:指壽終正寢。
⑩杖:依靠。 ①混冥之中:指上古之世。
②攙搶:指彗星。
③靡:逃散。
④猖狂:自由放任。
⑤熙:玩樂。
⑥交:全部。天和:天然平和之氣。
⑦地德:古代認為土地產百物,人賴以生存,所以土地有德於人。
⑧曲故:曲巧、巧詐。尤:指責。
⑨茫茫沉沉:盛大無邊際的樣子。
⑩淫:過分,沒有節制。 ①真人:存養本性得道的人。
②中至:中和。
③抱:懷抱。煬(yánɡ):烘烤,這里指熏陶。
④雜累:成熟。
⑤解構:摻和。
⑥煩:受辱。 ①經紀:綱常、法度。
②陳:陳列。
③大員:指天。大方:指地。
④太清:指天空。
⑤太平:天下太平。大堂:名堂。
⑥冥冥:昏暗。
⑦綸:釣魚的繩子。
⑧挾:懷抱。跂躍之術:不正之道。
⑨提挈:相持。
⑩撢:探。掞:銳利。挺挏:上下。 ①偃:熄滅。
②太素:自然樸素。
③塵垢:塵埃,這里指微不足道。
④玉輅:帶玉飾的帝王專用的車子。
⑤《白雪》:高雅的音樂。
⑥蝯(yuán)眩:使猿猴頭暈目眩。
⑦骭(ɡàn):小腿。
⑧概:古代用來刮平的器具,引申為刮平。 ①條風:春天的東北風。時麗:迅速經過。
②天鈞:北極。
③孟門:險要的地方,在陝西宜川東北、山西吉縣西。
④湍瀨:急流。
⑤魏闕:王宮的門闕。 ①至人: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②簡:輕視。
③衰:衰竭。
④飲:給人喝。 ①營:迷惑。
②台:持有、握住。簡:大。
③引楯:拔、抽。
④事:治理。
⑤休:休止。
⑥九門:九天之門。
⑦六衢(qú):四面八方。
⑧設:施與。垓:邊際。 ①呴:開口出氣。
②父母:此處指天地。閱:匯總。一和:和氣。
③有苗:舜時的南方的國民。
④鴻鵠:天鵝。
⑤雁門:山名,在山西代縣西北。因為是兩山對峙,大雁經過其間才得名。
⑥肝膽:用來比喻距離近。
⑦橑:古代傘蓋或車蓋的骨架。 ①播:撤。
②保:通「寶」,寶貴。 ①疏躍:布散。
②循:順著。
③蘢蓯(lónɡ cōnɡ):聚合。
④遼巢彭濞:濃雲密集的樣子。 ①儀表:指法則、標准。
②奚仲:古代車子的發明者。逢蒙:古代擅長射箭的人。
③造父:周穆王時擅長駕御的人。
④諭:了解、知道。一曲:片面。 ①涅:涅石,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②藍:蓼藍,草本植物,葉子可以提取作藍色染料。
③茲:這種。 ①優游:富饒繁多的樣子。
②間:空隙。
③蘆:蘆葦。苻:蘆葦中的薄膜。
④圻:同「垠」。無圻:沒有邊際。
⑤夭遏:夭折、夭亡。
⑥襲:重復。
⑦挺:引拔。挏:推引。
⑧揣丸:和諧。
⑨勃:拔。
⑩雲台:非常高的檯子。 ①靈府:指人的內心。
②曉:光明。
③載:運行。
④植:樹立。
⑤形:見。
⑥庸詎:豈能。 ①聲華:榮譽、聲譽。嘔苻:憐愛。嫗掩:撫育。
②欣欣然:高興的樣子。
③決挐:解決紛亂。
④九竅:九孔。《周禮》講陽竅有七個:眼、耳、鼻、口。陰竅有兩個:大、小便處。
⑤和同:和洽同心。
⑥圍:兩臂合抱的圓周長,或者是兩手的大拇指與食指合攏的圓周長。
⑦犧尊:古代的一種牛形的酒器。
⑧剞劂:雕刻用的刀子。
⑨華藻:華麗的文辭。鎛:通「敷」,布敷。鮮:鮮艷。
⑩文章:文采。 ①揆(kuí):度量。三泉:指地下深處。
②廓:開擴、擴大。
③揲(shé)貫:累積。
④動溶:搖盪。
⑤蜚廉:一種長毛有翅膀的獸。敦圄:一個仙人的名字。
⑥役:役使。誇父:神名。
⑦宓妃:洛河女神名。
⑧織女:神女的名。
⑨素:本色。 ①事:侍奉。神:指人體活動的外在表現,也指人的精神活動。嬈:煩惱。精:構成人體和生命的基本物質。
②營慧:求索名利的樣子。
③宅:指精神。
④喝:中暑。
⑤色:容色。
⑥梣木:又叫苦櫟木,梣木皮又叫秦皮。
⑦蠃(luǒ):應指蝸牛,其涎液能清涼解毒。
⑧駭:驚駭。
⑨矯:糾正。
⑩涔:積水。 ①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②甘瞑:甜睡。溷(hùn):無涯的樣子。
③徙依:自由遨遊。汗漫:廣大無邊的樣子。
④提挈:提舉。委:放棄。
⑤鴻濛:東方之野,傳說是日所出的地方。
⑥浮揚:遨遊。畛崖:界限。
⑦顒顒然:仰慕的樣子。
⑧領理:統率、治理。決:決裂。離:分開。
⑨渾渾蒼蒼:混沌不清的樣子。
⑩伏羲氏: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在道德最好的時期,人們甘心處在虛無縹緲的混沌的狀態里,自由地遨遊在浩瀚無垠的空間,提攜天地而拋棄萬物,把東方之野作為圭表,飄浮在茫茫天地之間。因此聖人呼吸陰陽二氣,而萬物群生都仰慕歸依於他,做到內心和順。那時,沒有人刻意去統率治理,但人和萬物都順應自然本性悄然形成,自然生長,混沌不明,純粹質朴的道德並沒有消失,廣大無邊又渾然一體,世間萬物在此悠然自得。因此,即使有後羿的智慧也發揮不了作用。等到道德衰退時,到伏羲氏的時候,天下的道德還是渾厚茫然,蘊涵的道德和氣得到很廣的布施,但人們的智慧由此產生了,人們熱衷於求知,並開始違背淳樸的本性,觀察起天地間的各種事物,所以伏羲氏的道德無常而沒有統一的標准。到了神農、黃帝時代,他們已經偏離了道的根本,貫通天地,遵循自然法則,掌握陰陽變化,調和陰陽剛柔,使它們分解聯貫,讓世間萬物都有秩序條理。這樣百姓都會睜開眼睛,伸長脖子聆聽君主命令,仰頭觀看君王臉色。所以神農、黃帝雖然能讓天下得到治理,但卻不能夠做到和諧自然。社會到了昆吾、夏朝時代,人們的嗜好慾望受到了外界的誘惑,聰明也被引誘到外界,因而天然本性和賴以生存的道德都喪失了。等到周朝走向沒落的時候,敦厚淳樸的風氣也已經消失了,人們的行為都偏離本性,違背道德,於是也就產生了虛偽奸詐的勾當。周王室衰敗,王道廢除了,儒、墨也開始對自己的學說進行鼓吹,兩方的信徒開始進行辯論。在這種情況下,各家學說都運用廣博的智慧來模仿聖人,只不過是用華而不實的辭藻來蠱惑民眾罷了;他們依靠禮樂歌舞,拿《詩》《書》來粉飾贊譽自己,為的是能夠求得一個好的名譽。與此同時,他們還主張煩瑣的禮節,裝飾紱冕禮服,而且還規定等級;聚集民眾變換無盡的花樣,積聚很多財富還是不能滿足慾望,在如此的社會風氣下,老百姓也走上了歧途,他們不明事理,但是卻想施展聰明才智,迎合世俗,為了名利竟然不擇手段。所以百姓追逐荒淫的道路,偏離了他們的道德之根本。世人喪失掉純正的天性,而且日益沒落,它產生的根源不是一兩天了。
E. 淮南子·俶真訓的第二十四部分
【原文】
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於初,而游心於虛也;達人之學也,欲以通性於遼廓,而覺於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學也則不然,擢德性,內愁五藏,外勞耳目,乃始招蟯振繾物之豪芒,搖消掉捎仁義禮樂,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號名聲於世。此我所羞而不為也。
是故與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說也;與其有說也,不若尚羊物之終始也,而條達有無之際。是故舉世而譽之不加勸,舉世而非之不加沮;定於死生之境,而通於榮辱之理;雖有炎火洪水彌靡於天下,神無虧缺於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視天下之間,猶飛羽浮芥也,孰肯分分然以物為事也?
水之性真清,而土洞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夫人之所受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燠,其情一也。或通於神明,或不免於痴狂者,何也?其所為制者異也。是故神者智之淵也,淵清則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矣。人莫鑒於流沫,而鑒於止水者,以其靜也;莫窺形於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靜,形物之性也。由此觀之,用也必假之於弗用也。是故虛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鑒明者,塵垢弗能藐;神清者,嗜欲弗能亂。精神已越於外,而事復返之,是失之於本而求之於未也。外內無符,而欲與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之於耳目,是釋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謂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鑠滅息,此聖人之游也。
故古之治天下也,必達乎性命之情;其舉錯未必同也,其合於道一也。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愛之也,煥有餘於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夫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於己而已,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趨行求者也。聖人有所於達,達則嗜欲之心外矣。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世,然而不免於儡,身猶不能行也,又況所教平!是何則?其道外也。夫以未求返於本,許由不能行也,又況齊民乎!誠達於性命之情,而仁義固附矣,趨舍何足以滑心!
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滯,虛寂以待,勢利不能誘也,辯者不能說也,聲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濫也,智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若然者,陶冶萬物,與造化者為人,天地之間,宇宙之內,莫能夭遏。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神經於驅山、太行而不能難,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儒,處小隘而不塞,橫扃天地之間而不窕。不通此者,雖目數千羊之群,耳分八風之調,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智終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澤潤玉石,猶無益於治天下也。
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外不滑內,則性得其宜;性不動和,則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何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蔚氣,禍福弗能撓滑,非譽弗能塵垢,故能致其極。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人,不遇其時,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
且人之情,耳目應感動,心志知憂樂,手足之疾癢,辟寒暑,所以與物接也。蜂蠆螫指而神不能檐,蚊虻膚而知不能平,夫憂患之來,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蚊虻之慘怛也,而欲靜漠虛無,奈之何哉!夫目察秋豪之末,耳不聞雷霆之音;耳調玉石之聲,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雖欲勿稟,其可得邪?
今夫樹木者,灌以瀿水,疇以肥壤,一人養之,十人拔之,則必無餘孽,又況與一國同伐之哉!雖欲久生,豈可得乎?今盆水在庭,清之終日,未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而不能察方員。人神易濁而難清,猶盆水之類也,況一世而撓滑之,曷得須臾平乎?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潤澤,洛出《凡書》,河出《綠圖》,故許由、方回、善卷、披衣得達其道。何則?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樂其間。四子之才,非能盡善蓋今之世也,然莫能與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時。逮至夏桀、殷紂,燔生人,辜諫者,為炮烙,鑄金柱,剖賢人之心,析才士之脛,醢鬼侯之女,葅梅伯之骸。當此之時,山崩,三川涸,飛鳥鎩翼,走獸擠腳。當此之時,豈獨無聖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禍猶及之,又況編戶齊民乎!由此觀之,體道者不專在於我,亦有系於世矣。
夫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勇力聖知與罷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故河魚不得明目,穉稼不得育時,其所生者然也。故世治則愚者不能獨亂,世亂則智者不能獨治。身蹈於濁世之中,而責道之不行也,是猶兩絆騏驥,而求其致千里也。置猨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舜之耕陶也,不能利其里;南面王則德施乎四海。仁非能益也,處便而勢利也。古之聖人,其和愉寧靜,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後能行,命得性而後能明。烏號之弓,溪子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今矰繳機而在上,罟張而在下,雖欲翱翔,其勢焉得!故《詩》雲:「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以言慕遠世也。
F. 有關誠信的古詩詞
有關誠信的古詩詞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國·曹植《君子行》、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話釋義:從古至今,管理百姓在於講信用,說到做到。商鞅就很講信用,以一言為重,以百金為輕。你們這些變法的反對派怎能隨便指責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順利推廣?
2、三國·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白話釋義: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面,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別人懷疑你偷瓜摘李子。藉以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開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3、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白話釋義:有遠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誠和信用作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傾,吐諾終不移。
白話釋義:大海可以乾枯,山嶽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
(6)淮南子淑真訓的作文大全擴展閱讀:
有關於誠信的故事: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贊,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發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G.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說「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說:「日中有踆烏。 誰會相信,這是真的
神話,古代人民思想博大精深
H.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的意思
意思:只要對人民有好處,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於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襲舊有的規矩。
出處:《淮南子·汜論訓》為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創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節選: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譯文:只要有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古制;只要符合大事,就不必依循舊章。夏、商的衰微,是因為不變法而滅亡的;禹、湯、武王三代的興起,是不相互因襲而稱王的。
因此聖人執政法律和時代一起變動,禮制與習俗一起變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們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們的適宜情況而制定。因此改變古制無可非議,而依循舊俗不值得贊美。
(8)淮南子淑真訓的作文大全擴展閱讀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到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時引用的經典名句。
習總書記說:「法治領域改革有個特點,就是很多問題都涉及法律規定。改革要於法有據,但也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無法推進改革的,正所謂『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
需要推進的改革,將來可以先修改法律規定再推進。對涉及改革的事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要認真研究和督辦。」
I. 虛寂是什麼意思
虛無寂來靜。出自:《淮南子·俶自真訓》:「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滯,虛寂以待,勢利不能誘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詔詩》:「崇盛歸朝闕,虛寂在川岑。」 唐 於鵠 《山中訪道者》詩:「山院不灑掃,四時自虛寂。」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釋氏 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漸入虛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