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滿分作文尺子的作文評論
等待是什麼「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是杜甫的等待;「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秦觀的等待;「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是辛棄疾的等待.人生,交織著等待.因為等待,智者邁入成功的殿堂.溯漫那一道道歷史的溝渠:因為等待,越王勾踐屈膝三年,淪為吳國夫差的馬夫,後來卻一掃吳楚,一舉春秋一代霸主;因為等待,南非民族英雄鬥士曼德拉囚身大西洋小群島羅本島上27年,後來卻摘取南非總統的寶座;因為等待,劉備戎馬半生,寄人籬下,後來卻奪荊州,占巴蜀,三分天下.等待,讓一代偉人譜寫出一曲曲流芳後世的樂章,奏響他們生命的音符,穿越時空,鏗鏘等待的真諦,編織起絢麗的彩虹,閃爍流光.因為等待,人生被詮釋得多姿多彩.人生坎坷路上,我們渴望等待:挎著沉甸的背包,拖著疲倦的步伐,家門口父母的等待,讓我幸福;寒窗十載,懸梁刺股,其早摸黑,埋頭無邊的苦海,理想大學的等待,讓我激動;刻苦鑽研,榨取身上每一滴心血,揮灑毛孔每一滴熱汗,腰纏萬貫的等待,讓我自豪.等待,其實是一種幸福,因為,有了等待就說明有希望,父母等待孩子的成長,學生等待學業的完成,人們等待理想的實現……因為等待,人生才會這樣的多姿多彩,綻放光芒.因為等待,讓人看清一個人的靈魂.等待是一種平靜的心境,體現靈魂的高貴:趙相藺相如屢次避讓,等待廉頗的明白,高貴的情操流芳後世;漢使蘇武在匈奴19年的等待,轟動朝野,眾人傳唱;劉備在茅屋的一次又一次的等待,讓諸葛亮明白他的遠大抱負,出山相助.當今的人許多有急燥的心理,沒有耐心,急工就利,什麼事都想「速成」,這樣的心理,不少是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往往是事與願違.法國諺語「必須懂得等待」,古語雲「欲速則不達」,「性急吃不了熱豆腐」,所以,人生需要等待.
② 給個高考滿分作文議論文的。有點評的 800左右
). 談誠信
在日常生活中,誠信,無非是講信用!但是,在現代社會人群中,很難找到它的身影。就說昨天,我的大舅請客,說好了讓我決定去哪吃飯,而當我說出要去的地方時,他卻用種種理由搪塞,結果,還是去了別的地方;
古人說得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現代社會這種不誠信的表現是十分令人可氣的,那些不講信義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毫無察覺地或毫無羞恥地丟掉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東西──誠信。設想,說話不算數,人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情義可講?那還要交朋友干什麼呢?
請記住,不講信義,不但會減少別人對你的信任感,最終使別人不再相信你,甚至對你感到厭惡、仇恨,不再與你交往,你的人際關系就會越來越差,最後自食其果害了自己。
劉基在他的名著《郁離子》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商在過河時因觸礁翻船,他在水中大聲呼喊:「誰能救我,我就給他100兩金子!」一個善良的漁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只給了80兩,漁夫指責富商不講信用,商人則訓斥漁夫太貪婪。第二天,富商仍坐船過河,不巧又翻進了水裡,富商仍舊在水中喊:「誰能救我上岸,我給他100兩金子。」曾經救過它的漁夫告訴周圍的人這個富商言而無信,結果沒人救富商,他淹死了。
由此看來,不講信義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況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千金一偌」和「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優秀品質,我們能把這種優良傳統丟掉?
如何培養誠信這種品德呢?關鍵還是得從「小時小事」做起,如:小時候向朋友或同學借本漫畫書,說好明天就還,那你就必須在明天把書還回去,這並不僅是一本漫畫書的問題,你可能不知道,當另一個要借這本書的人按時拿到自己退還的書時,會有多高興!而當別人對你不講信義時,你又會有多失望?所以說,要擁有誠信,首先得要能考慮到他人,替人著想。
為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信任,讓我們爭做誠信人,多做誠信事吧,讓社會都充滿誠信!
2). 失敗是成功之母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創新能力如何、創新成果多少,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贏得競爭的重要因素;鼓勵創新、推進創新,成為實現發展進步的迫切需要。
然而,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創新作為探索性實踐更是如此。對於創新者而言,成功是一種考驗,失敗更是一種考驗。沉醉於成功的輝煌,往往可能停歇前進的步伐;走不出失敗的陰影,容易導致錯過成功的機遇。當年,發明家愛迪生為了找到不易燒斷的燈絲,進行了很多次實驗都沒能成功。當許多人為他的失敗而嘆息時,愛迪生卻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種不符合要求的東西罷了。經過不懈的努力,愛迪生終於發明了電燈,用科技為人類帶來了光明。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永不言敗,是實現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
創新不言敗,不是說所有的創新活動都能夠百發百中、大獲全勝。創新是艱難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帆風順。創新不言敗,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追求。
創新不言敗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不怕失敗、敢於勝利。失敗與成功,失去與得到,總是相對的、辯證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獲;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創新者懂得成敗的辯證法,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深刻道理。在創新的過程中,一時一事的失敗是常有的。面對失敗,既不應退縮,更不能失志。因為一著走錯,只要稍作調整,即可以柳暗花明;屢遭挫折,只要不屈不撓,總能夠走向勝利。真正的失敗往往是敗而失志、一蹶不振,而所有的成功都來自從失敗中奮起、在開拓中前進。
創新不言敗是一種品質。這種品質就是迎難而上、永不退縮。創新之路充滿艱險,但無限風光恰在險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艱難險阻面前,「退」是沒有出路的,「怯」是難嘗勝果的。創新者應有「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的豪氣,愈挫愈勇、知難而上。在創新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創新不言敗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就是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創新,呼喚創新。創新是幹事創業者的追求,永不言敗、自信自強是創新者的選擇。自信,才能鼓起從頭再來的勇氣;自強,才能激發上下求索的潛能。自信不是自負,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揚長避短,不會一味蠻干;自強不是逞強,自強者有清醒頭腦,善於審時度勢,不達目的不罷休。
創新實不易,勝敗乃平常。因此,對於致力創新者,我們應該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努力營造一種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對於成功者,應該獻上美麗的鮮花、給予真誠的贊美;對於失敗者,也應該表達充分的體諒、提供必要的幫助。只有這樣,才能使創新的活力競相迸發,創新的成果不斷涌現。
③ 高考滿分作文+點評 兩篇 寫人
浙江考生
當爺爺開始品沖泡了四遍的陳年龍井,來吊喪的賓客也已漸漸散盡。媽媽緊緊地牽著我的手,與這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作別。我微微地苦笑,原來並沒有永遠的故鄉,我們永遠都是過客。
處理完奶奶的喪事,爺爺也不再堅守這一方留下了無數記憶的土地,順從地跟隨著我們來到城裡。然而,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我無數次看見了爺爺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戀與無以言表的無奈,最終都化為一滴渾濁的淚水,慢慢地倒流進心底。
別了,我聽見這兩個字。
在城裡的爺爺,依舊每日早起。這在習慣了夜生活而對早晨陽光不屑一顧的城市,多少顯得有一些另類。然而,爺爺並不在乎那些異樣的目光,依舊每日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舊工作服,穿梭在社區的各個角落。他在樓前被廢棄的土地開墾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種奇奇怪怪的種子,每日伺弄,神情嚴肅地彷彿在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爺爺的孤獨。因為我也有著這樣孤獨。我懷念故鄉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轉的鶯啼,那木製樓梯凄婉的呻吟,那透過碧綠的竹林灑落的細細碎碎的陽光,那讓人無法忘懷的帶著淡淡清香的泥土氣息。
在這一片鋼筋混凝土中,我已無法找到那樣淳樸與純粹的笑臉,我看見爺爺每次想要揮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過中無奈的放下,我總有一種想哭的沖動。
當年的爺爺是一片意氣風發的綠葉,他可以暫時離開他的根,去遠方飄盪,尋找屬於他的風景,然而如今,這一片綠葉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與故鄉永遠地廝守在一起。
那是爺爺的八十大壽,親戚朋友們藉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轉,卻尋不見爺爺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會大廳,我看見爺爺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過去,握住了爺爺的手。爺爺動動嘴唇,說: 「我想回家。」彷彿是一個尋求家的庇護孩童。
「好,我們一起回家。」 我從爺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是一片綠葉,不管飄到多遠,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這是每一片綠葉無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麼,就讓我們帶著對根的情意打拚,然後在日落之前,牽著手,回家。
點評: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情牽著你。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風中告別了你,今天這方明天那裡。無論我停在哪片雲彩,我的眼總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風中歌唱,那歌聲也是為著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 。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④ 高考滿分作文議論文800字及點評
每字五毛,標點符號半價,兩萬字以上八折,有需要麼。
⑤ 尋找5篇高考滿分作文帶點評 800字左右 不需要太多
2010年湖北卷高考滿分作文及點評:多一點幻想
河邊。暮色蒼茫。「撿一塊碎瓦,比打水漂。」父親對兒子說。
兒子服從。但只劃出一條很短暫的弧線。「用力。」「我再沒有力氣了,」兒子灰心喪氣,「爸,或許你能幫我。」「那麼,跟我來。」
到河邊要穿過一片松樹林,它的背後有塊平地,那裡綻放著藍色的花兒,棲息著藍鳥,還有一些戀花的彩蝶翩飛於光明與黑暗之間。這似乎不合他的心境。他高考落榜了,景色應該是悲傷的、灰暗的,林子里應該閃爍著微暗的火,像似有卻無的希望。他該做的或許是踏著落花歸去。他像是經歷著一次逃亡,繼續還是放棄?這是一個問題。
他用力,只是一條短暫的弧線,就是近處也未能綻放美麗的水花。「我用了最大的力量,還是不行,」他說,「就像我的高考。」「是你缺少一點幻想,像這樣。」父親輕輕擲出一條悠長的線,彷彿不是碎瓦,而是一條飛魚。「如果你像這樣。」父親向天上扔出碎瓦,用了很大的力氣,可只是沉悶的一聲,碎瓦墜入河底。「再像這樣。」父親向河裡猛地一擲,更加沉悶的響。和上次一樣,碎瓦墜入河底。
父親對他笑:「幻想問題。」「幻想問題?難道你是說我想上大學是幻想?」「不是,但大學並不是唯一的路。」父親說,「有過這樣的一句話,多一點幻想,人生將會給出不同高度的拋物線。顯然,幻想不光是力,還需要正確的方向。」
父子都笑了。「那麼你是要我踏出考試外的一條路來。」「是,創業,當老闆去。」「幻想!可能嗎?」「這要靠你自己的幻想力。而我現在做的只是和你回家。起點,終點,你在哪裡都該有你自己的幻想方向和努力。」
兒子彷彿當上了老闆,多一點幻想,於是一條美麗的弧線在水面上,不是碎瓦,而像一條飛魚,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點評】
本文採用父子對話的形式揭示出幻想的內涵,由日常生活中「打水漂」的游戲切入話題,然後漸次深入到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高考」。一實一虛,雙線並進。語言樸素,見地深刻,指出決定人生拋物線高度的不僅在於力度的大小,關鍵還在幻想的方向。作者文筆妙在寫身邊的事,抒自己的情,且能以情動人,以景感人。用小說來揭示文章主旨,是本文的最大亮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也別具風格。
⑥ 關於得民心者得天下700字的高考滿分作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華五千載,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創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輝煌,為後人所贊頌。分析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段輝煌之中,都毫無例外地閃現著一個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燁……他們為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統治著不同的時代,可他們卻印證了同一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項羽都是名載史冊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業,後者卻無奈烏江自刎,這難道真如項羽所言"此乃天意"嗎?不是,劉邦項羽二人相比,項羽比劉邦更有才能,但項羽他恃才傲物,很少與屬下談心溝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最終走向了滅亡。相反,劉邦沒有突出的個人才能,但他善於聽取各方良言,身邊謀士極多,常常與他們交心傾談,上下溝通,月下千里追韓信就是明證。因此,他可以"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最終成為楚漢之爭的勝者。
時間又過了幾千年,中華大地上又出現了一位歷史偉人--康熙皇帝,他有著比劉邦更為出眾的才華,有著比項羽更為強健的體魄,有著比鐵木真更為勇猛的軍隊,照說他可以安安穩穩的坐上龍椅。但是,他卻遭遇了關內百姓的強烈的反抗,只因為他是滿人,而他治下的卻大多是漢人。在漢人的眼中,他永遠是夷人,是外來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爭不絕,這也成了康熙的一塊心病。但是,他從未想過使用武力讓漢臣服。一次,他去長城察看城牆的毀壞情況,面對早已破落的長城,有的大臣認為要加固,以防來襲,但康熙卻堅定地說:"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長城,這比真正的長城堅固好幾倍!"是啊,這是明君的抉擇,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後來,他多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無數百姓,終於使百姓臣服,成為一代明君。
"以史為鏡,可以知古今。"縱古觀今,我們不難看出:成就大業,一統天下,與老百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
【點評】這是一篇史論性文章,文章論證的中心論點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選漢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與主題十分貼切,緊緊圍繞"溝通"這一主題,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語句流暢,思路敏捷,歷史材料可謂信手拈來。考生以時間為序,空間跨度極大,從西漢寫到了滿清,一氣貫通,自然天成。
⑦ 高考滿分作文點評大全:沒有付出哪有累累碩果
生活就像一個魔方,很多事情都發生在人們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認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其實不然。只要我們仔細分析其前因後果,就會發現它的必然性,發現其實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須知沒有付出哪會有累累碩果? 在今年揭曉的中央電視台第二屆「感動中國」的大人物中,有幾位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公眾的視野,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卻在過去的一年中,和閃光的人物一起感動中國。從繁華的城市走進大山深處,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的徐本禹;危險中保全試飛樣機,驚天一落,創造了奇跡的梁萬俊;傳遞溫暖匯聚愛心,揭開艾滋病蓋子的桂希恩;毒販子嚇不怕、買不動、難不倒的邊境緝毒虎膽英雄明正彬……當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現在「感動中國」的揭曉榜上時,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試問,如果沒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沒有堅守困境的頑強精神,沒有非凡的業績和舉動,他們何以感動中國?由此可見,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實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會有收獲! 不僅在國內,在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關於看似意料之外實則盡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馬克思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能著成《資本論》;居里夫人能成為全世界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牛頓發現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玻爾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學派;貝爾發明了電話……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碩果與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是分不開的,與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是分不開的。 大到偉大的科學家和歷史人物,小到我們身邊的親人和同學,我們都可以發現「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著成績單上「黑馬」們的成績,在羨慕的同時你可曾想到成績背後那挑燈苦讀的夜晚,課堂上那全神貫注的表情,機遇只屬於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勝枚舉,從這些事情中我們看到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諦——沒有付出哪有累累碩果? 點評: 這是一篇典型的中規中矩的議論文,這些年來,大多數考生舍棄此類文體,往往過分地追求標新立異,殊不知,此時再回歸舊體也成了一種新鮮、一種獨特。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緊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自己的論點——「沒有付出就不會有碩果」,然後分別從國內、國外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後呼應首段,使全文渾然一體,這樣一步步寫來,猶如行雲流水,絲毫沒有滯澀之感,而且文章的語言精練,可見作者筆頭功夫不淺。本文選用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說服力,體現了考生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