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文後記的格式
一般都是要空兩行的。題記在正文前
一般都是與正文有關的凝練內出的華麗的語言容
後記在正文後
一半是作者的感想或是寫要告訴讀者什麼之類的。題記或是後記之後都要註明
如:----後記
B. 作文後記格式怎麼寫
作文後記」是一種作文後的作文。具體做法是:每一次作文發下來以
後,我們要把老師批改過的作文細細地看幾遍,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被老師改
過了,改了後好在哪裡;作文後面加了什麼批語,是表揚的,還是批評的,
指出了什麼問題;作文中出現了哪些錯別字,這些字為什麼會錯;哪些地方
還有毛病,但老師沒有指出來等等。然後針對這些,把自己的認識、想法寫
在作文後面,這就成了一篇「作文後記」。
寫好「作文後記」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作
文成敗的經驗教訓,逐步培養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現在,把做作文看成是
應「差事」的學生已經很少了。但有些少年朋友很難看出自己寫的文章哪些
方面不足,也許是「當事者迷」吧,自己寫的文章,往往自己覺得「還可以」。
寫完後,修改了一兩遍,便覺得「通順流暢」了。通過寫「作文後記」,我
們可以結合老師的批改,站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出自己的作文存在的問題,懂
得怎樣寫恰當,怎樣寫不恰當,從老師的批改中受到啟發,逐漸學會自己修
改作文,不斷提高表達能力。其次,可以發揮老師批改的積極作用。以前有
這樣的現象,老師煞費苦心地把學生的作文一本一本地改好,但發給學生後,
有的學生只是望一眼分數,粗粗地看一眼批語,就往書包里一塞,根本不研
究老師的批改。弄得老師的精批細改成了瞎子點燈——白費蠟。所以,寫「作
文後記」的過程,也是對老師批改的消化過程。我們要對老師批改後的作文
進行認真地比較、分析、研究,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因而就自然培養
了我們對文章的分析、鑒賞能力,閱讀能力也相應地跟著提高了。
有一位同學以《記一件事》為題寫了一篇記敘文。在作文中,他記敘了
自己經歷的一件小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上學的路上,他遇到了一輛煤
車上坡,拉車的工人叔叔很吃力。他本想做件好事,但偏巧穿了一件新襯衫,
正在躊躇,後面上來兩個少先隊員,不由分說,幫助工人叔叔把煤車推上了
坡,兩個少先隊員身上卻沾上了許多煤灰。目睹這一情景,他自己感到十分
慚愧。材料很好,但文章平鋪直敘,重點不突出,還有不少病句和錯別字。
老師批改後,在批語中指出了文章的不足。這位同學在「作文後記」中寫道:
再讀讀自己的作文,覺得開頭寫得太長,累贅。如果像魯迅先生的《一
件小事》那樣,開門見山就好了。事後自己的思想活動寫得太簡略,沒有點
出事情的意義。
有些病句和錯別字如果自己反復多看幾遍,也能改出來,主要是粗心大
意。另外,「躊躇」的「躇」字寫錯了,「五講」、「四美」上的引號也沒
有加,老師還沒有指出來。
這篇「作文後記」結合已學過的範文,檢查自己的習作,總結出了教訓,
簡潔地分析了原因,並指出了老師批改時沒有指出的問題,說明這位同學對
作文是認真讀過,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的。在下次的作文練習中,他一定能從
這次習作中受到教益,有所提高。
請採納
謝謝
C. 作文後記的格式
後記一般是對文章主旨概括的一句話。應富有哲理和情趣。
如: 一個問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多彩的答案中找出屬於你自己的那一種吧!(正常空兩格) ——後記(靠右) 再如: 六月,是充滿活力的,是洋溢朝氣的。今年的六月,同樣活力,同樣朝氣,同樣青春! ——後記
後記基本介紹:
後記多用以說明寫作經過,或評價內容等,又稱跋或書後。唐代韓愈作《科斗書後記》便有後記之稱。古人多用書某書或某文後這一題名,如宋代歐陽修即有《書梅聖俞稿後》,曾鞏有《書魏鄭公傳後》,王安石有《書李文公集後》,都以書後為題。
偶或用讀某書或某文後題這一名稱,如唐代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便名之讀後題。後世所謂題跋,都是後記。其差異之處在於後記或跋,篇幅往往小於序,在內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說得那麼全面,體制規模也都小於序文。
後記如何寫:
寫完一篇文章後,如果要有補充的或遺漏的問題,都可以用後記的形式。有些采訪性的或新聞性的文章,在事後有了新的發展而又不便單獨介紹的,都可以後記的形式加入文章。既能豐富文章內容又不耽誤出版,兩全其美。
有時作者故意用後記的形式對某個問題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讓讀者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有題記不一定要有後記。後記只是對你的文章中心的升華。你可以在最後用一個自然段來表達中心,而不一定用後記。有時用了後記反而顯得文章過於累贅。
D. 怎樣寫「作文後記」
張瑞元「作文後記」是一種作文後的作文。具體做法是:每一次作文發下來以後,我們要把老師批改過的作文細細地看幾遍,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被老師改過了,改了後好在哪裡;作文後面加了什麼批語,是表揚的,還是批評的,指出了什麼問題;作文中出現了哪些錯別字,這些字為什麼會錯;哪些地方還有毛病,但老師沒有指出來等等。然後針對這些,把自己的認識、想法寫在作文後面,這就成了一篇「作文後記」。 寫好「作文後記」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作文成敗的經驗教訓,逐步培養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現在,把做作文看成是應「差事」的學生已經很少了。但有些少年朋友很難看出自己寫的文章哪些方面不足,也許是「當事者迷」吧,自己寫的文章,往往自己覺得「還可以」。寫完後,修改了一兩遍,便覺得「通順流暢」了。通過寫「作文後記」,我們可以結合老師的批改,站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出自己的作文存在的問題,懂得怎樣寫恰當,怎樣寫不恰當,從老師的批改中受到啟發,逐漸學會自己修改作文,不斷提高表達能力。其次,可以發揮老師批改的積極作用。以前有這樣的現象,老師煞費苦心地把學生的作文一本一本地改好,但發給學生後,有的學生只是望一眼分數,粗粗地看一眼批語,就往書包里一塞,根本不研究老師的批改。弄得老師的精批細改成了瞎子點燈——白費蠟。所以,寫「作文後記」的過程,也是對老師批改的消化過程。我們要對老師批改後的作文進行認真地比較、分析、研究,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因而就自然培養了我們對文章的分析、鑒賞能力,閱讀能力也相應地跟著提高了。 有一位同學以《記一件事》為題寫了一篇記敘文。在作文中,他記敘了自己經歷的一件小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上學的路上,他遇到了一輛煤車上坡,拉車的工人叔叔很吃力。他本想做件好事,但偏巧穿了一件新襯衫,正在躊躇,後面上來兩個少先隊員,不由分說,幫助工人叔叔把煤車推上了坡,兩個少先隊員身上卻沾上了許多煤灰。目睹這一情景,他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材料很好,但文章平鋪直敘,重點不突出,還有不少病句和錯別字。老師批改後,在批語中指出了文章的不足。這位同學在「作文後記」中寫道: 再讀讀自己的作文,覺得開頭寫得太長,累贅。如果像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那樣,開門見山就好了。事後自己的思想活動寫得太簡略,沒有點出事情的意義。 有些病句和錯別字如果自己反復多看幾遍,也能改出來,主要是粗心大意。另外,「躊躇」的「躇」字寫錯了,「五講」、「四美」上的引號也沒有加,老師還沒有指出來。 這篇「作文後記」結合已學過的範文,檢查自己的習作,總結出了教訓,簡潔地分析了原因,並指出了老師批改時沒有指出的問題,說明這位同學對作文是認真讀過,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的。在下次的作文練習中,他一定能從這次習作中受到教益,有所提高。
E. 作文集後記 簡短
時光匆匆。
站在六年後的今天,回望過去的作文,稚嫩的筆記,天真的想法,沒有任何虛構,只是真真實實記錄一切。那一篇篇作文,在如今,被從澀澀的抽屜里翻了出來,拂去上面的灰塵,查看,一絲對童年,對小學生活的回憶,一絲微笑浮現臉上。
在編排這本作文集的時候,看著這當初用一個個方塊壘起來的心思,故事,認知,想法,情感,構成了我小學生活中的一部分,流光溢彩,奼紫嫣紅,不禁為其中的人、事、景,所懷戀,所回憶,帶入了我六年來的小學生活。世事變遷,許多人已不復存在,事物隨時間而去,景色早已面目全非。但我們,也不會悲傷,盡管它們只留下了一個淡淡的影子,但我們,還有這作文集在,它們記錄了我們最真實的童年,在未來,我們也許會抱著這作文集,幸福的回想著童年……
在未來,陳老師的下一屆學生,我們的學弟學妹,在你們聽著我們著童年的回憶時,在我們的作文又一次回盪在這教室里時,我們,早已離開了這里,留下的,只有這作文,為你們,指導你們前進,寫作,這是我們不滅的記憶,是我們,留在校園里的,伴隨你們童年的記憶,只為了,追憶那似水年華。
最後,我希望讀者們能在我的作文中學到一些寫作知識,更歡迎你們來提出一些寶貴的建議和意見,讓我們互相取長補短、不斷進步吧!
F. 作文的後記
格式一般是頂格寫 字數體裁不是限制 只要在規定總字數內即可 寫完一篇文章後內 如果要有補充的或遺容漏的問題 都可以用後記的形式 有些采訪性的或新聞性的文章 在事後有了新的發展而又不便單獨介紹的 都可以後記的形式加入文章 既能豐富文章內容又不耽誤出版 兩全其美 有時作者故意用後記的形式對某個問題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 讓讀者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G. 作文後記是什麼
《作文後記》就是一個學生相互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由於是建立在自我評改的基礎之上,通過評改總結,作文水平得以逐步提高,《後記》本身也越寫越深,越寫越豐富,學生作文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作文中寫的事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其中哪一點最能打動自已?寫作時最感困難的是什麼?當時怎麼克服的?評改時最滿意的是什麼?今後應該注意什麼?評改他人作文的收獲有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老師幫助解決?筆者要學生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在《後記》中回答上述問題。由於要學生寫的東西都是學生在作文時剛剛體驗過的,因此他們寫起來不僅不以為困難,而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般都能在八至十分鍾內自覺、迅速的完成。後來不用強調,每次作文,在評改後自然附上《後記》,說明學生已經把《後記》當成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內容也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問題,有的是文章內容的補充,有的是作文寫法的評析,有的提出寫作中的問題,請教師幫助解答,……讀這樣的後記,筆者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其中既包含了學生對教師的充分信任,又有學生在創作上認識的提高,更有對創作規律的總結。當我把其中一些挑選出來連同文章一起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時,學生們更是指點議論,情緒活躍。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感到要求學生寫《作文後記》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促進交流,起到了溝通作用許多學生通過《後記》把自已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向教師提出;教師也通過《後記》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講評作文也有了切實的依據。如學生龔朴在《父親,我理解你》一文的《後記》中寫道:「在這篇文章中,我覺得結構搭配上有些不理想,在對父親的情感表達中還有些不充分,不能說出心中想說的所有話,當提筆時,我感覺可說的話很多,但就是不知怎麼安排處理,寫完後自已都感到很散,前後關系混濁不清。」筆者找來學生,就他所擁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學生後來又重新修改了一次,比原文進步很多,事例更典型,抒情更充分。總結寫作實踐,有利於提高和再創作學生郭瑩在《秋》的《後記》中寫道:「我們寫秋天,大多都是先描寫金黃色的谷穗,然後就是金黃的樹葉落下來了……意味單調,不能更深刻的寫出秋天特有的情調。我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切身投入到自然中去。葉文玲(初三課文作者,作家——筆者注)也說過,作文要寫真情實感。確實,秋天如果沒有切身的體會是很難寫好的,所以說,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學會體驗生活,感受自然。」她又寫道,「如何寫好景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徵;第二,要有順序寫,否則就顯不出它的美了;第三,動靜結合,無論什麼文章,光寫靜景或光寫動景,都會失於片面;再則,還要注意情景交融。」看,文學源於生活的理論和創作理論學生自已通過《後記》就體會到了,強過教師枯燥的說教百倍。教師從中也深得收益雖然學生自已的評語不一定都比教師把握得准確,但《後記》中的思考以及具體性都是教師很難篇篇顧及的,有的《後記》甚至就是思想的火花。有了這樣的評語,教師還要多說什麼呢?筆者就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套話,而是對學生的評語加以肯定。編輯提醒:請注意查看「」一文是否有分頁內容。
H. 高中作文後記
淡淡的雨季 開學的第一天,陰雨連綿,我拿著飯盒急匆匆地往樓下走,准備送到食堂去。沒留神,在樓梯拐彎處撞到一個人身上,我的飯盒和那人的雨衣都掉在了地上。 你怎麼走路的?我嗓門大得連自己也驚奇。那人大概被罵傻了,一聲不吭,等我拾起飯盒,抬頭一看,一對睜得大大的眼睛正瞪著我呢!我臉一紅,不好意思地從他身邊飛快地溜走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發現幾乎每天在放飯盒的路上都可以碰到他。我朝樓下去,他朝樓上去,顯然他是高三的。他大概早忘了發生過的事,走起路來目不斜視,可我每次總忍不住朝 他看,一種怪怪的感覺在心頭滋生著 漸漸地,漸漸地,雨季來臨了。 那一天放學,我獨自走到車站,雨正好下大了。我沒帶傘,只能躲在車站旁一個屋檐底下,可屋檐實在太窄,我還是淋濕了。一陣風吹來,我禁不住哆嗦了一下。忽然,我覺得似乎哪兒不對勁,出於女孩子的直覺,我偏過頭去一對睜得大大的眼睛正瞪著我,滿懷詫異。我感到自己好窘好狼狽,只得再次低下頭,慢慢地,我感到那個身影在向我靠攏。我不知道他要干什麼,我也不敢抬頭看他。 雨點小了,一把傘,一多半罩住了我,幫我擋住了那向我打來的雨點看著這個就在我身側的男孩,這個彷彿不經意地把傘換了個方向的男孩,這個彷彿不經意把眼光投向站牌的男孩,我感到自己的心跳得厲害,我感到自己的臉頰在發燙。沉默,平靜。我的心真的沉默平靜嗎?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在我16歲的生命里,有一個我永遠難忘的故事。 男孩比我先下車,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個車後的一瞥那個依然是彷彿不經意地向著車窗內梳辮子女孩的一瞥。男孩羞澀的眼神剛一觸到女孩,他就迅速掉過頭,走了。 沒過多久,就期中考試了,我發現要再碰到他,似乎就難了。 直到接踵而來的那個初夏,在學校走廊的櫥窗中看到那個熟悉的臉龐出現在光榮欄里,我才知道他已直升一所重點大學了。一種莫名的感覺使我忍不住想哭。拿著外語書,走進小花園,可生平第一次,課本中出現的不是單詞,而是 我永遠難忘那個多雨的16歲,那個雨季中沒有結局的故事。
解析:文以情感人。初次相撞,我始而大嗓門責斥,繼而不好意思地從他身邊飛快地溜走,由憤怒到羞愧。雨中奇遇,我的窘迫,我的由偏過頭去到不敢抬頭,我心跳臉燙,有愧疚,有激動,有不安。而在宣傳櫥窗中看到已直升重點大學的他的照片時,我則忍不住想哭,是詫異,是悔恨,還是愛慕?作者筆觸下,汩汩流淌的,是16歲花季少女細膩而真摯的情愫。 對於高三男孩,兩次相遇,作者都著意刻畫了那一對睜得大大的正瞪著我的眼睛,雨中乘車又特別寫到那個車後的一瞥羞澀的眼神。作者未讓男孩說一個字,但那男孩對我的寬宏大度、關心呵護與友好幫助的誠摯感卻表現得含蓄而真切,男孩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I. 作文後記怎麼寫
在漫長的小學路上,抄留下了一串小腳印,它們陪我踏過了小學六年的時光。在它們背後,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一個個美麗的夢想。在這期間,有五彩的仙子在歡唱,有時光爺爺的教誨,有夢想的泡泡裝點。 我的哭哭笑笑,我的懵懵懂懂,我的奇思異想,我的「英雄事跡」,都像一朵朵美麗的花,綻開在「生活」這片遼闊的土地。 我的足跡,我記載;我的生活,我熱愛。
實話告訴你吧——寫作文並不難!但是,有一部分同學老覺得沒什麼好寫的,覺得沒意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實際生活中,多多留意身邊的事物,到那時,你就會發現,你會有好多新的收獲,似乎有寫不完的話。這就是寫作選材的秘訣~!
但即使選到了材,不會表達怎麼辦呢?到了這時候,就需要記一記第二個寫作表達秘訣——「聯想思考」。要寫事,就要有「感」。要有感想可寫,就得一邊讀書,一邊聯想身邊的生活,聯想學過的知識。比如,讀的老舍先生的散文《養花》,你可以聯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養花、養寵物的經歷,是養幾天就養死了,還是養得生機勃勃,跟老舍先生的經歷和感受是否有相似之處呢?老舍先生說養花的經歷有苦有樂,你可以聯想到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列舉事例,深挖思想,寫出來,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
J. 小學作文集的後記
後記
時間有時候真的過的很快,六年的光陰猛的就到了尾聲,人生也是如此.從剛入學到現在,有些人離開這個集體,但也不停的有新成員加入,我們目睹了種種聚散離別,終於,那些歡樂或悲傷的日子彷彿火車開過。雖然還有餘音在耳邊回盪,但它確實已經在漸漸遠去。給我們留下的記憶也許深刻,也許只是一抹淡淡的痕跡,但這都是我們曾經一起歡笑流淚的證據。它意味著我們的日子永遠留在那裡,從來不曾,也不會褪色。一個人和一群人的成長就被這樣雕刻在了時間的長流里。
也許到了最後,我們都可以拋開彼此間那些無謂的是非,重新認識和感受對方。這並不算晚,人都是到了最後,一切轟轟烈烈的幻覺與回憶都結束的時候,才能釋懷。
曾經悵然所失,但如今都已經被依戀填滿,忘得了或忘不了都變得不再重要。
我們註定有這么一天,所以,請微笑著嘴角上揚。雖然知道我們都將各奔東西,甚至永遠不再回來。我們看到了太多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飄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飄來,我們不停更新著自己對社會與新事物的認知,但某些東西從來便註定不會遺忘,我們至少還可以知足地擁有著過去,那便永遠不會拒絕未來的到來。
曾經的失敗過後,我們也重振士氣,深呼吸後一步步堅定的向前,留下的每一個腳印就彷彿就是要忘記失敗的誓言,被大地永遠記著。因為你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堅定信念,就是希望完美地遇見未來。
所有的相聚都在等待離別,而所有的離別都是為了重逢時的精彩。天空也許是灰色的,但我們也可以穿上五顏六色的衣裳。終點在前,年華在後,系好鞋帶,相信青春永遠只願為自信的人綻開。
梔子花開,那是在為我們無聲地鼓掌。燦爛的陽光留給我們流光溢彩的光芒。我們高聲對世界說明天永遠充滿希望!
前言
寫作文是吐露自己心聲的最好的方法,我一直記得老師告訴我們的話:寫作最重要的不是語言華麗,而是要有真情實感,要是自己寫的,有自己的感情。
看見自己的作文匯集成冊,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我一頁一頁的看,一頁一頁品味,看著自己從幼稚一點點長大,從思想單純走向成熟。我是多麼愉快啊!
其實,做一本集是很復雜的,要選定文章,編輯,寫前言,定書名……
可是辛苦之後總會有回報,汗水之後一定會有燦爛的笑臉,當你手拿自己的成果,看見自己從拼音作文到文字流暢,從一兩句話到接近千字文,從語言平淡到文字優美。
從一年級的初學乍練到六年級的融會貫通,酸,甜,苦,樂的往事歷歷在目,你享受著成長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前言:各位同學各位家長,馬上就要畢業了,讓我們彼此留個紀念吧。這本書記錄了我們六年級同學每一個人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閱讀,珍惜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記載了同學們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