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論語中的一句話寫作文

論語中的一句話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1 03:59:41

❶ 作文中怎樣用上論語中的句子

怎樣用上論語中的句子?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呀!因為我寫作從來不會規定好格式再寫,所以沒想過這個問題,且好的作文也不一定要用上論語上的句子。但是我還是有一點心得的。論語包容萬象,而且大多是先賢的感概,所以寫議論文時很好用。至於記敘文多用在語言描寫上。下面是我寫的。你可以看看

關於讀書的言論
自古以來,關於讀書的言論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類人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的地位高。社會推崇的便是「士農工商」,即讀書為先,農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後;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另一類人與前者不同,他們認為讀書無所用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前者的論調就已經是社會的主流思想。自隋唐以來中國推行了科舉取仕制度,於是前者的地位得到鞏固。也使讀書有了一個很明確的目標——為仕。

以試取仕這種方法有得也有失,好的地方眾所周知。它使社會建立起尚學之風,讓取仕實現了相對上的公平,並在一定程度上區分人們在智力上的差距。統治階層也可利用考試來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一種很好的方法使「夫智者不敢為」。讀書同時也為這個社會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教材、教輔、文具、家教業甚至房地產都可以以一個正當而又高尚的理由賺錢。一切為了孩子!在這個旗幟下,在自己經濟范疇內,家長有什麼錢不願意花呢?

圖書城離我家近,一進去便會感受到書山的浩大,個人的淺薄。縷縷書香,撩人心腸。徜徉在這塊天地里,讓人感覺到身心的放鬆。但是總會有人來破壞這份美好。每到周末,各位家長同志們便持子之手,從四方而來。購物車那是人手一輛,這景緻真美。起先是翻兩頁,便一冊一冊的往車里堆,後來覺的累吧,看兩眼便一摞一摞地往車丟。敢情這玩意不用錢,搶銀行的也不過如此。

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求孩子一朝金榜題名,那時多少艱辛也就值了。可敬,可敬呀!

當年,有一個老師說學生:「人為什麼要讀書」?有的學生說讀書為明禮,有的學生說讀書為賺錢,也有的學生說讀書為做官。一個個口說讀書高雅,卻又一個個落了俗套。僅有一人是這樣說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就是周恩來。讀過這則故事的人很多。但是要有人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又將會怎樣回答呢?「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它絕不是一句空話,周恩來總理踐行了他的諾言。所以用同樣的口吻回答這一問題,需先掂量自己。

小學時,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過這篇文章。曾問過很多同學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說將來要造飛機、坦克、去月亮上玩……。記憶就像棵樹,孩提時候的天真,質朴及無知是這樹上的葉子,枯黃後都將隨著時光的清風而逝。現在我上高中,問了同樣的問題於同學。他們回答卻都無不相同:為了考試,為了上大學,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有知後的我們,束縛了自己的想像,用一些蒼白的詞彙刻畫了我們的前半生。歲月無情,人生匆匆,豈不悲夫?

我又問道:「讀書無用嗎」?有些人說拋開考試不講,讀書真的是無所用處。有人是這樣形容讀書的:「上大學時我用一袋子錢換來一袋子書,現在用這一袋子書換不來系袋子的繩」!因為近幾年大學就業前景不樂觀,所以讀書真是一通賠本的買賣。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讀書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沒有功利性。但是與取仕相結合後,書就變相成為一種入仕的工具,而不再有以往傳授智慧的功用。讀書不是死的,它是能夠學以致用的。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能提高自身素養,遇事能夠有自己的判斷,不會盲從。太過於重視其功利性,必將背道而馳。

子也曾經曰過:「朝聞道,夕可死也」。能夠從書中獲得人生的大道,也不枉為一個識字人

❷ 用關於論語中禮貌待人的句子寫作文(500字)

朱熹集註:樂,音洛。知,去聲。約,窮困也。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於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謝氏曰:「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聖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也。」
 
我萬沒想到這句話,居然沒有一個人搞通了的。
關鍵字眼就是 智者利仁。
多數的理解是聰明人善於利用仁。這個解釋明顯是打胡說。
朱熹的認識是,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我給他美化一下,那不叫貪,叫渴求。(是不是讀書人哦。)意思就是還沒具備仁的境界。最後謝氏還大言不慚地說:孔子的弟子,在顏回和閔損以下的,雖然有過人之處,說其不是糊塗蛋還湊合,但(安仁就差得遠了),未免就是在利仁那個檔次,(頂多算個聰明人)。
兩者的意思都是:利仁的境界要低於安仁的境界。
咔咔咔-------
我記得《劉三姐》裡面有一句歌詞:笑死人勒哎--------
 
比如,某人說:耶,慕容求輸,你還有一張利嘴兒咧?
我笑著回答:哪裡,是因為我的智慧。
意思就是,我智慧,才使我的嘴兒更能侃。
那麼,智慧對口才,是有利還是無利?
那麼,智慧對於仁呢?
 
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孔子座下弟子之後,少有儒家弟子,知道仁、義、信的具體含義。
仁,是儒家對長者要求的一種美德,形而下,就是寬容(廣)的胸懷。
所以,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意思:寬容,使人心情安寧;睿智,使人心胸開闊。
 
從語法上講,我這個解釋是絕對沒得問題的,但是我總覺得,孔子想表達的是另外的意思。因此,我懷疑儒家弟子在整理、回憶、抄錄、流傳、刊印、校稿的這個過程中,有些許內容已經失真了。甚至由於悟性的高低,有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擅自改動了其中的個別地方。何況,現在我們看到的《論語》,已經不是孔子座前弟子的第一手筆記,因為 《論語》 中加入了其弟子的言論,這絕對是嚴重褻瀆老師的行為。那麼,這個弟子的言論,絕對不是孔子的座前弟子所為,他們還沒無知到這個地步。那麼,肯定是後來的、後來的、後來的---------人,乾的這事兒。如此一來,這個 《論語》部分內容失去原貌也在情理之中。
 
我懷疑,智者利仁 的原文是: 愚者利仁。
就是說,愚蠢的人利用別人的寬容。
 
那麼,仁者安仁、愚者利仁的意思就出來了:寬容的人安樂於自己的寬容,愚蠢的人利用別人的寬容。
我覺得,孔子想表達的是這個意思。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得去追 利 的本義。
利 ,會意字。從刀,從禾。表示以刀斷禾的意思。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
那麼 愚者利仁,是不是就是  愚蠢的人,削弱自己的仁德,即:愚蠢,會使人心胸狹小?
孔子的意思是不是:寬容的人,安樂於自己的仁德;愚蠢的人,削弱自己的仁德?
但是,從刀口快,繞到削弱。我自己都過不了我自己這一關。
到底孔子的願意是什麼?我最終也茫然在這兒了。

❸ 用自己喜歡的論語十二章里的一句話結合自己寫一篇小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台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像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❹ 以儒家的一句話作文 論語 大學都可以 在裡面隨便挑一句話 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人的愛好多種多樣,有新奇絕妙的,有平淡無奇的,我的愛好雖不新奇,卻廣泛的連父母也時常感嘆。而在這眾多的愛好中。我還是 對讀書情鍾。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小時侯,爸爸給我買的書籍不計其數,我一有空閑時間就沉醉於那優美的語句,豐富的想像中。

有一次我正坐在沙發上看「格林童話」,不知不覺便睡著了。做了個夢,夢里全是王子與公主的美滿結局,英雄打敗惡人的勝利場面

~~~~媽媽忽然把我叫醒,我才知道那原來是一場夢。而我似乎在夢里,一切都看的那麼清晰,似乎聽到了人們的呼喊聲和吶喊聲,還有熱烈的

鼓掌聲~~~~媽媽的一席話驚醒了我:「別白日做夢了,快來吃飯吧/」我聞到了一陣香,原來那真的是一場夢呀。

為了看書,我可以放棄一切。

記得有一次,媽媽出去買菜了,臨走前叮囑我看好水壺,我點了點頭,接著就去看作文書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便置身於作者筆下
的場景中。我也似乎來到了冬天,與作者打起了雪仗。我們不知不覺玩到了下午,玩的可高心了~~~~~不一會兒,水開了,響起了鳴笛聲,我

卻沒有聽見。這時,媽媽回來了,急忙把水灌進了水壺。

媽媽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你看書是對的,但也不能三心二意的去做每一件事呀/」想一想:媽媽說的也對,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

❺ 用論語十二章中的兩句名言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實際上是勸人們要珍惜時光。

【《論語十二章》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作業幫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實際上是勸人們要珍惜時光.

《論語》十二章 哪些話關於道德修養_ : 《論語十二章》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主要有這樣一些,「人不知而不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慍,一日三省吾,是較高的道德修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說的其實是道德底線,咱們應當做到.

請從論語12章中列舉至少四條談品德修養的語句_作業幫 :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內容幾乎都是同道德有關的,而其中比較直接的有以下幾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論語十二章中的一句話_ :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二章中有三個內容,分別都是哪些句子_ :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修養】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二章中什麼句子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呢】作業幫 : 《論語十二章》中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的內容,當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了.有朋自遠方來,心情當然是快樂的,心情快樂就要有所表示.怎麼樣來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時候對遠來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去當地高檔的酒樓吃一頓大餐,而是相應規格的禮樂.個人之間的會面,不太可能是鍾鼓齊鳴,但也有一定儀式,這種儀式是通過樂體現出來的.

【論語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經演變成成語】作業幫 :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內容中演變出成語的情況如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亦樂乎...

《<論語>十二章》中主要談論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主要是《論語》中關於道德修養與學習態度及方法的內容.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論語十二章中有些話演化成固定成成語有哪些_ : 溫故知新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論語十二章》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學習方法的? :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修養】 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❻ 論語中關於文明禮儀的的句子 我要寫作文拜託,只要3句就好,重賞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見危授命,見利思義」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❼ 論語十二章裡面的其中一句話連到生活事情寫作文400字

就說樂器,生活中也有很多。所以說生活是美妙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我覺得專音樂是最具有美感的,我屬也有點喜歡音樂。不過我今天啊!單單只說這「樂器」,笛子、小提琴……等一些是真正的樂器,至於生活中的樂器,在電視上也常見到,那便是——
是不是有些驚訝啊!自從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些人用牙膏管吹出了美妙的樂曲之後,我便也有些蠢蠢欲動,正好,家裡有一個用了一半的牙膏,呵呵!我也來吹吹,搞不好,我也能哼幾首了!我拿來牙膏管,用手按著牙膏管亂按一氣,反正是沒有人能聽出來是什麼歌了,反正我也沒打算能吹出什麼好歌來,雖然說我是亂按一氣,但是從管內發出的聲音還是滿好聽的呢!
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很小,都不令人察覺,但是「小文章也能寫出大作來了」!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就能得到很多的道理和靈感,(靈感滿重要的哦!)生活就是如此的美妙,音樂不但讓人陶醉,其實生活也很令人陶醉呢!

❽ 用論語的一句話寫一篇150字作文

好吧,就說說《為政》篇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內段吧!
溫故而知新是指容,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同時,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這樣的人,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咱們也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❾ 作文用幾件事來證明論語中的一句話

我很不喜歡吃蔬菜,於是便將它給了的小明吃,他也不要,並且很生氣,對我回說,你不要的幹嘛要給我答,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么,我很不在乎他說的話。我很珍惜自己的自行車,小明也一樣很珍惜,小芳向我借單車但我不肯借,於是便對小芳說,你找小明借吧,而小明也不肯借並且責怪我不肯不借還讓他借,他很生氣地再次對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還是不以為然的樣子,他看到我這個樣子很傷心的對我說,我們再也不是朋友了,因為你不懂什麼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❿ 用《論語》十二章中的一句話當做你的座右銘,寫一篇作文

寫出怎麼樣才能博覽群書,自己要怎麼樣問別人,怎麼樣發現其中的仁德

閱讀全文

與論語中的一句話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