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論語的一句話寫一篇150字作文
好吧,就說說《為政》篇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內段吧!
溫故而知新是指容,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同時,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這樣的人,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咱們也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❷ 用論語十二章中的兩句名言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實際上是勸人們要珍惜時光。
【《論語十二章》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作業幫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實際上是勸人們要珍惜時光.
《論語》十二章 哪些話關於道德修養_ : 《論語十二章》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主要有這樣一些,「人不知而不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慍,一日三省吾,是較高的道德修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說的其實是道德底線,咱們應當做到.
請從論語12章中列舉至少四條談品德修養的語句_作業幫 :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內容幾乎都是同道德有關的,而其中比較直接的有以下幾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論語十二章中的一句話_ :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二章中有三個內容,分別都是哪些句子_ :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修養】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二章中什麼句子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呢】作業幫 : 《論語十二章》中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的內容,當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了.有朋自遠方來,心情當然是快樂的,心情快樂就要有所表示.怎麼樣來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時候對遠來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去當地高檔的酒樓吃一頓大餐,而是相應規格的禮樂.個人之間的會面,不太可能是鍾鼓齊鳴,但也有一定儀式,這種儀式是通過樂體現出來的.
【論語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經演變成成語】作業幫 :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內容中演變出成語的情況如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亦樂乎...
《<論語>十二章》中主要談論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 《論語十二章》選取的主要是《論語》中關於道德修養與學習態度及方法的內容.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論語十二章中有些話演化成固定成成語有哪些_ : 溫故知新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論語十二章》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學習方法的? :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修養】 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❸ 以論語一句話開頭的作文
我來幫幫你,但願幫到你!祝學習愉快!
【原文】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譯文】我們的老師溫和親切、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生活節儉、謙虛禮讓(,人們願意向他請教而讓他知道很多事)。
「溫、良、恭、儉、讓」是孔子的畫像,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地方。
「溫」是溫和、溫文爾雅,是我們平常說的脾氣好,容易親近。人發脾氣,體內會產生毒素,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凡是脾氣不好的人,多數都短命——剛則易折,和氣百年。我見一些佛教徒,越學脾氣越大,看誰都是魔,卻不懂得躬身自省,結果搞到家庭不和、朋友不睦,心情整年都是緊張的,實在是求死之道。
「良」者,心地善良敦厚,心行皆善而不以為功。
「儉」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可中國改革開放,百姓生活好了,浪費的現象也很嚴重,導致木材、水、電等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中國未來要建設成為節約型社會,還非得從「儉」的品德入手不可。懂得勤儉愛物,便能對勞動人民產生感恩之心,其他很多的美德都會因此一一長養。
「溫、良、恭、儉、讓」在內是指一個人的人品,在外表現出的是求學的態度,你能做到「溫、良、恭、儉、讓」,老師會格外喜歡你,領導會格外器重你,都願意將你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所以知識易學而品德難成,為學先為人的道理就在此地。
❹ 用《論語》十二章中的一句話當做你的座右銘,寫一篇作文
寫出怎麼樣才能博覽群書,自己要怎麼樣問別人,怎麼樣發現其中的仁德
❺ 論語十二章裡面的其中一句話連到生活事情寫作文400字
就說樂器,生活中也有很多。所以說生活是美妙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我覺得專音樂是最具有美感的,我屬也有點喜歡音樂。不過我今天啊!單單只說這「樂器」,笛子、小提琴……等一些是真正的樂器,至於生活中的樂器,在電視上也常見到,那便是——
是不是有些驚訝啊!自從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些人用牙膏管吹出了美妙的樂曲之後,我便也有些蠢蠢欲動,正好,家裡有一個用了一半的牙膏,呵呵!我也來吹吹,搞不好,我也能哼幾首了!我拿來牙膏管,用手按著牙膏管亂按一氣,反正是沒有人能聽出來是什麼歌了,反正我也沒打算能吹出什麼好歌來,雖然說我是亂按一氣,但是從管內發出的聲音還是滿好聽的呢!
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很小,都不令人察覺,但是「小文章也能寫出大作來了」!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就能得到很多的道理和靈感,(靈感滿重要的哦!)生活就是如此的美妙,音樂不但讓人陶醉,其實生活也很令人陶醉呢!
❻ 用論語寫擔當的作文
於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闢地,但這個開辟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裡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
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
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裡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後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並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這個故事還要接著講:
天地開辟之後,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著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
❼ 用論語中一則寫作文講道理200以…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對於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你一時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點,當但你經歷多了,見識豐富了,你再去看時,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生活就是這樣多方面性的,當你對一句話不理解時,你是選擇遺棄它,還是深入的去思考?當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時候,你將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我們忙完了一個階段的事情後,利用暫時的忙裡偷閑,回顧曾經的點點滴滴時,才發現我們不能變成工作的奴隸,我們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讓我們的工作充滿堅持和成長才行。
❽ 用自己喜歡的論語十二章里的一句話結合自己寫一篇小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台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像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❾ 以我與論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從小到大,我們大致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單純的幼兒階段,我相信老師們大人們說的沒一句話,也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相信灰姑娘最終找到心愛的王子.
其次是懵懂的青春期,那時候的我開始有點叛逆,開始懷疑周圍的一切,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逆道而行.
接著是現在的成長期,卻有些迷茫了,一直以來自己堅信的一些真理,一些想法,會不經意的傷害到其他的人,然而對或者錯自己卻不得而知.
溫暖、樸素的道理深入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溫孔子,近距離接觸孔子,其實「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什麼叫心靈上的快樂,無欲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忙碌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於世,於大千世界,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系網莫過於親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蔬矣」,不管與領導還是朋友,都要保守一定的距離。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加之引導;如果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並沒有提倡朋友有難,拔刀相助、赴湯蹈火的義薄雲天,而是回歸平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於剛認識的朋友是這樣,而對於熟識許多的好友,如果天天在一起,也不見得是一樣好事,「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簡訊聯系,知道對方好不好,互相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朋友不是敵人,不需要知己知彼,給對方和自己一個空間。他有錯誤時,有困難時盡量幫,可以指正,但是如果他不接受,就算了。孔子在講這點時,想的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快樂輕松就不能為煩事所擾,盡力就行未必盡心,但於我們卻不敢苟同,朋友可以偶爾才聯系一下,只要內心有他就可以,但是如果對方誤入歧途而為免自辱不力勸相助,那內心怎麼可能獲得了全然的快樂。
人之相處,除卻平常點頭之交,如何協調之間的德與怨: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直」---是對事非的判斷,對於不利於己的人和事,可以說不!選擇讓自己過得舒心坦然的方式,「以德報怨是對人生的浪費」,就像小時候聽過的《農夫與蛇》的故事,農夫救了蛇並用自己的身體溫暖凍僵的蛇,最後蛇卻把農夫咬死。
有時,人不能太好心,孔子教我們的!
❿ 作文用幾件事來證明論語中的一句話
我很不喜歡吃蔬菜,於是便將它給了的小明吃,他也不要,並且很生氣,對我回說,你不要的幹嘛要給我答,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么,我很不在乎他說的話。我很珍惜自己的自行車,小明也一樣很珍惜,小芳向我借單車但我不肯借,於是便對小芳說,你找小明借吧,而小明也不肯借並且責怪我不肯不借還讓他借,他很生氣地再次對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還是不以為然的樣子,他看到我這個樣子很傷心的對我說,我們再也不是朋友了,因為你不懂什麼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