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寫山的作文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泥火山。 泥火山的旁邊有一座山黃土山,這座山真好看呀專!你快看看,它屬五顏六色:朱紅色、煙灰色、淡粉色、還有淡淡的綠色呢……,老師告訴我們:「這座山大概在恐龍存在的時候就有這座五顏六色的山了。」我覺得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老師還帶我們去了新疆最早的油池,不過石油全冒完了,真可惜呀! 最後,我們來到了泥火山,泥火山有一大片噴發口,裡面還冒著泥巴,泥火山噴發出來的東西有水、石油、天然氣、泥巴和岩漿。這還是天然形成的,幾十萬年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這種現象是非常少見的! 一下午過去了,爬山的活動也結束了。我們唱著歌,高高興興地下山了,今天下午玩得真有趣! 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奇特的、有趣的,它們就期待著人類去發現它們,探索它們!
❷ 求:描寫山的作文 600字左右
寫景記敘文以描寫自然景觀為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等。自然景物是豐富多採的: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峰巒峽谷、春蘭秋菊各有特點。描寫自然景物,要注意對自然景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掌握它們的特徵,這樣才能把山水風景寫得有聲有色,各具形態,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同樣寫海,可以寫出「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風怒濤的海、清晨曉霧的海、落照里幾點遙遠的白帆掩映著一望無盡的金碧的海。」(宗白華《藝境》)。同樣寫霧,可以寫出「很痴情、很纏綿、很沉重」的太平山霧;「有七十三變」的廬山霧;「穩重、庄嚴、雄偉」的泰山霧。(彥火《山中霧》)自然景物本來是無生命的,但寫入作品中就會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記而獲得生命。描寫自然景物要善於抒情,做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這樣才能產生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怎樣把寫景與抒情結合起來呢?通常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於景等幾種方法。觸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觸動和引起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作者由此展開聯想,抒發出或溫柔委婉,或雄壯豪邁的情思。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借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的描繪來抒發自己的主觀感情。寄情於景是指作者在寫景時帶著某種主觀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恐懼、煩惱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並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中,以客觀之景來寄寓主觀之情。 寫景還由於作者立足點(又稱觀察點)的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寫法。⑴,定點換景描寫法。它的特點是立足點固定不變,描寫的景物可以變換,也可以不變換。這適用於表現某一個相對穩定、靜止的風景畫面。定點換景法主要有兩種:主觀式描寫。主觀式描寫立足點雖然固定,觀察者的視線卻有很大的活動自由,並且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的「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就屬這一類。客觀式描寫。客觀式描寫與主觀式描寫的不同之處在於對描寫的對象只作如實的展示,客觀的反映,不加入任何一點個人的感情。如朱自清的《威尼斯》一文中關於聖馬克教堂的描寫。⑵,移步換景描寫法。它的特點是立足點不斷變化,描寫的對象也不斷變化。這適用於表現不同空間位置的景物畫面。移步換景法主要有兩種。移動式描寫。其立足點始終在移動變化中,沒有固定的點。描寫的對象有不斷變化的,也有始終不變的。如《紅樓夢》第三回中關於寧、榮二府的景象描寫。選點式描寫。其立足點雖然不斷變化,卻有相對固定的點,其描寫的對象有不斷變化的,也有固定不變的。如朱自清的《綠》從「山邊」、「亭邊」、「潭邊」三個相對固定的點來描寫梅雨瀑。作品中的景物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與作品的主題密切相關的。所以寫景必須服從主題的需要,服從情節發展的需要,要避免為寫景而寫景。 寫景作文 寫景就是對自然風光或社會景觀進行描述。常見的文題有:《可愛的家鄉》、《我愛家鄉的 山山水水》、《家鄉變了》、《我愛內蒙古》、《風景這邊獨好》、《我家的××》,以上 是寫家鄉的。還有一些如《初夏的早晨》、《雨中》、《校門口的那條路》、《我第一次到 ××》等,也都可以看做寫景的文題。
❸ 關於描寫山的作文急用
登泰山觀日出
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
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
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
黃山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艷,煙雲在峰壑中彌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里匯聚,在這里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地贏得「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春光
「山外春歸百卉闌,山中四月春初度。」黃山四月的平均氣溫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這時,山麓已經芳草萋萋,野花艷人,秧苗茁壯,桃花落盡,山腰卻澗草猶短,杜鵑始華,桃花初開。大約需要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邐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獻麗,一片粉紅。那時,正像詩人王寅春遊此峰時所吟誦的:「河風吹初服,正值桃花時,花開十萬樹,峰似絳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興。而在那時,黃山的高山峰頂,氣候尚寒,春意姍姍來遲,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但春的氣息已經來到了遊人中間。黃山春光是以嫵媚動人見長。全身著綠,青翠欲滴;萬花盛開,嬌艷無比;百鳥歡唱,悅耳怡情。春季,在通往黃山的公路兩旁,田野里滿目金黃的油菜花,山嶺上點點的映山紅,讓遊客還沒有到黃山,就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美景中了。 春季,是游覽黃山最佳的季節之一。
黃山的夏
盛夏的黃山,更有那看不見的飛瀑,數不清的流泉,特別在暴雨過後,黃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為黃山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夏日的雲海雖沒有秋冬雲海那樣沉著、渾厚,但也別有一番瀟灑、清麗。在雲霧的動靜之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絢麗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橋,架在兩峰之間。日落並不比日出遜色,火紅的晚霞為夏日的黃山披上一層燦爛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黃山,是一幅幅濃綠的畫,是一杯杯清涼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曲。元末清初歙縣人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
黃山的秋季
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游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贊賞黃山秋景:「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黃山的秋天,還因為林茂色鮮,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竟是「秋天裡的春天」。明代大學士許國(歙縣人,今歙縣縣城有許國石坊遺跡)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黃山游覽》詩雲:「秋落秋風里,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該詩將秋日的黃山寫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堪與春色比高低,令常見的悲秋之情為之一掃。
黃山的冬
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於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於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緻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盪,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之境.
❹ 描寫山的作文600字
既使人驚嘆,又叫人陶醉,我願久立眺望,並希望時間在這一刻停頓。
我喜歡山。因為山上的景色是最美的。一到春天,滿山的野花都開了,散發出迷人的香味;綠樹成蔭,一棵棵茁壯的大樹為人們帶來涼爽。春風是綠的,當春風來到山谷時,山谷便回響起春的呼喚聲。當夏天到來,夏天的炎熱使你滿頭大汗,濕誰渡的臉都會刻著「熱」;太陽公公的光照到小溪上,反射出鑽石般燦爛的光芒;石頭都熱乎乎的,像剛從熱水裡撈出來一樣,這都夏的「傑作」。金黃的秋天一來,果樹上的果實都成熟了,使人一看就不禁流口水;枯葉像黃蝴蝶一樣往下飄,好像在跳著謝幕的舞蹈;野草都成黃色了,大地像鋪上金黃的地毯,這就是秋的「住處」。冬天降臨,整座山穿上潔白的衣裳,猶如冰雪的童話世界;樹上結滿了冰霜,像一把把鋒利的劍;河面上也結滿了冰,像一面鏡子,這就是冬帶來的美。
我喜歡山,因為登山的過程雖然是艱苦的,但是克服後看到的就是美麗。在登山的過程中,能鍛煉人的意志,使人像鋼鐵一般堅強。山的道路並不平坦,甚至寸步難行,就跟人未來的路一樣。只要克服過去,就是美好的明天。
啊!我喜歡山。山裡的一條河、一朵花、一棵樹、一根草,甚至一塊石頭我都喜歡。當我來到山頂上時,我心中的滿足感油然而生,因為山頂是勝利的頂峰,我站在山頂上就能感覺到成功的快樂。
很高興為您解答有用請採納
❺ 寫山的作文,600字,急。。。。。
水,靈動飄逸。
山,沉穩厚敦。
山孕育著水,水依傍著山。
山是爸爸,水便是我。
水曾聽過一支歌「世上媽媽好……」水從出生個叫的是「媽媽」,而「爸爸」。
天空中的水珠,一滴兩滴……凝成雲,爾後便落了下來,匯成溪。
溪在山的呵護下曲折流淌,像是跌跌撞撞地學行走。
順著山的指引,水匯入了溪流。調皮地做著鬼臉,回響著的是山爽朗的笑聲,響徹晴空……
雨下了幾場,溪流漸漸長大,面對的是山嚴峻的目光,水也漸漸懂事開始選擇的路。
溪流日復一日地流著,身體也逐漸變長變大,它投入了大江!
大江洶涌澎湃,對天怒吼,拋棄童真的夢,面對的是現實的考驗。
山的影子逐漸模糊,惟有一聲聲吶喊在水的耳邊想起:「遇到挫折不要放棄,你將變為海!」
海是?我疑惑。
我知道山在支持整個森林的,山孕育了豺狼,也孕育了世上的無數個生命。
海是?也要承擔責任嗎?
我感到疲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隨波逐流,使我手腳酥軟,但每當這時,我會想起山的話:「你將變為海!」
不知為何。
我的身子開始變咸,是淚水嗎?我詫異。
山已沒了影子,我朦朧地記得山嚴峻的模樣。
哦,我變成了海。
直覺告訴我。
我已在承受,承受著魚蝦們的生命和一切的一切。
山我勇氣。
我覺得對山不公平,為世上這么多人都要贊揚母親而不稱頌父親呢?
於是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一支歌謠「世上爸爸好,沒爸的孩子像根草……」
悠揚的歌聲傳到山那兒,山那兒響起響亮的回聲「世上爸爸好,沒爸的孩子像根草
登泰山觀日出
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
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
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
黃山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艷,煙雲在峰壑中彌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里匯聚,在這里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地贏得「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春光
「山外春歸百卉闌,山中四月春初度。」黃山四月的平均氣溫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這時,山麓已經芳草萋萋,野花艷人,秧苗茁壯,桃花落盡,山腰卻澗草猶短,杜鵑始華,桃花初開。大約需要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邐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獻麗,一片粉紅。那時,正像詩人王寅春遊此峰時所吟誦的:「河風吹初服,正值桃花時,花開十萬樹,峰似絳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興。而在那時,黃山的高山峰頂,氣候尚寒,春意姍姍來遲,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但春的氣息已經來到了遊人中間。黃山春光是以嫵媚動人見長。全身著綠,青翠欲滴;萬花盛開,嬌艷無比;百鳥歡唱,悅耳怡情。春季,在通往黃山的公路兩旁,田野里滿目金黃的油菜花,山嶺上點點的映山紅,讓遊客還沒有到黃山,就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美景中了。 春季,是游覽黃山最佳的季節之一。
黃山的夏
盛夏的黃山,更有那看不見的飛瀑,數不清的流泉,特別在暴雨過後,黃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為黃山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夏日的雲海雖沒有秋冬雲海那樣沉著、渾厚,但也別有一番瀟灑、清麗。在雲霧的動靜之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絢麗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橋,架在兩峰之間。日落並不比日出遜色,火紅的晚霞為夏日的黃山披上一層燦爛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黃山,是一幅幅濃綠的畫,是一杯杯清涼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曲。元末清初歙縣人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
黃山的秋季
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游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贊賞黃山秋景:「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黃山的秋天,還因為林茂色鮮,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竟是「秋天裡的春天」。明代大學士許國(歙縣人,今歙縣縣城有許國石坊遺跡)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黃山游覽》詩雲:「秋落秋風里,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該詩將秋日的黃山寫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堪與春色比高低,令常見的悲秋之情為之一掃。
黃山的冬
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於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於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緻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盪,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境
❻ 用《山的自述》寫作文
我是一座一向被人視作神聖的大山,我的高度令許多飛禽嘆為觀止。更別說人了,他們在我的眼裡只不過是和螞蟻一樣的小動物罷了。
可是有一天,三個健壯的年青人來到我的腳下,他們大聲說:「山,我要征服你。」我不屑一顧地瞟了一眼。心想:就憑你們?算了吧。螞蟻似的體型,想和我斗,真是比登天還難。他們似乎聽不到我在跟他們說話,只顧埋頭走路。
三天過去了,他們仍在走著。忽然他們中的一個驚喜的叫起來:「啊,這是多麼美麗的地方呀,泉水清甜,百花盛開,這可真是一個人間仙境呀,這一定就是山頂吧!」「啊!山呀,我征服你了。」可是其餘兩個人仍然繼續前進。
「哼,這就是你們的能力嗎?這只不過是山腳,離山頂還有十萬八千里呢!」我的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其餘的兩個人在前進的路上吃盡了苦頭,他們有時互相扶持,有時互相鼓勵,飽經風霜的臉上刻上了跋涉的艱辛。
一個星期後,他們到達了山腰,這里林木聳立,疾風勁吹,禿鷹盤旋。其中一個人流著眼淚說:「我到達山頂了。山,我終於征服你了。」另一個人說:「這也許不是山頂,前面還有路,再往前走走吧,難道你忘了第一個人的教訓了嗎?」「不,我再也不往前走了,我們受的苦還少嗎?」他不知該說什麼,只剩下他孤單的繼續向上攀登。
我放聲大笑,「天啊」你們這些愚蠢的人啊,這只是山腰,你卻……唉!孤單的人啊,只剩下你一個人了,當你放棄的時候我一定會高興得跳起舞來。
最後一個人仍在堅持不懈的走著,疾風刮亂了他的頭發,荊棘劃破了他的衣衫。
一個月後,他來到一個寸草不生的地方。這里沒有鮮花盛開沒有高樹成林沒有鳥兒飛舞,只有疾風勁吹,只有藍天,只有腳下的崎嶇的路。
我頓時驚愕了,他到達了山頂,他以頑強的毅力征服了我,我羞愧的低下了頭。
他炯炯有神的眼睛望著伸向遠方的路,大聲的說:「沒有比人的頭更高的山。聲音在天宇中久久回盪。
❼ 寫一篇寫山的作文
說起武當山來拿可漂亮呢,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一片,秋天大霧迷濛,冬天白雪回一片。
春天的答武當山清泉飛流直下,正如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地上一片嫩綠,鮮花盛開,漫山遍野讓人感到滿目亮白。
夏天的武當山綠樹挺立,高高的大樹滿上遍野,遊人在太陽下暴曬著,再到綠樹下乘涼,會感到一身涼爽像在天上仙景似的。秋天的武當山金頂被大霧籠罩著像夾在天地之間,上天也難下地也難,大霧把武當山攏住好像就是愚公移山時一到這個讓人來一次就留戀往返的「天上仙境」,山下小溪叮叮咚咚的「打鼓」。
冬天的武當山上的南岩宮白茫茫的一片好像就是冰山一樣,全身都是一片白色像是一個戴著白色帽子的小姑娘。
武當山的四季都很美,但是祖國的四季更美!
❽ 以山為話題寫作文
山,我想誰都見過。但是你觀察過山嗎/我想你沒有。再問你,你的童年是在山上渡過的嗎?我想你這位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也不是這樣的。雖然我也是個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不過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旁邊的那座山卻讓我永生難忘,因為我把我童年的一部分讓山保存著,每當我看到山,童年的美景便一一出現在我的眼前……
我說的這座山叫西山,由於它位於煙台城中心的西邊,便起名為西山。它沒有黃山那麼千奇百怪,也沒有泰山那麼雄偉;它
泰山那麼雄偉;它沒有桂林那麼秀麗,也沒有華山那麼壯觀。但我一直愛著它,因為…… 修建在山上直插雲霄的烈士墓吸引著來煙台遊玩的人們。每年清明節那天,成千上萬的人們胸帶白花,來「看望」他們。人們對烈士的尊敬好象打動了山,要不然山中的溪水為何突然變得如此清澈?大樹的樹陰下為何感到如此涼爽?風吹來時帶來的水珠灑在臉上,好像連山也為烈士哭了。這時,不懂事的我便會說:「山也會哭,爸爸媽媽說只有生物才會哭是假的!」這時,父母只是笑著搖搖頭。
山是愛美的,在我記憶中,山的「衣服」在四季的變化中悄悄地跟著變了……
春天到了,我站在山頂看著這美麗的景色:微風吹拂著千萬條嫩綠的剛抽出來的柳絲,讓遠處的人們誤以為有仙女在載歌載舞。此時,路旁的松樹也不甘下風,將一些枯葉送給大地後,那嫩綠的,軟軟的針葉不知何時從松樹的樹桿里長了出來,在為以後的美景做准備。小草也從剛解凍的小溪中得到滋潤,悄悄地破土而出,為那含苞欲放的花兒做著點綴。這時,由於滿山都是綠的,我便笑著對父母說:「山是會穿衣服的,而且它最喜歡綠色!」父母便會笑著說:「是嗎?你看看夏天的山吧。」
夏天到了,我又一次來到了山頂,此時的景色大有改變。那嫩綠的柳絲已經觸到地上了,而松樹則將松針變得又硬用綠,松果緩緩滴著松油,我想它可能想為人們多做幾個琥珀吧。而遠處的景色更加迷人;青青的草地上,有許多不同顏色的花朵,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張綠地毯上銹著朵朵花兒。走近一看,才知道那裡的花兒,都是平時不起眼的野花,而溫室里的那亭亭玉立的「高貴」的花兒,我怎麼看都不如這自然的美。就在這時,我一臉茫然,山也會換衣服。小溪里的笑聲把我從沉思里叫醒,只見父母好像明白了我的疑惑,便隊我說:「你再看看秋天和冬天吧。」
從此,我更加仔細地觀察了秋天和冬天,哪怕每一個細節我都不肯放過。秋天,山穿的是金色的衣服,冬天則是一片雪白。這時,我像發現了新世紀最大的發現似的,鄭重其事的對父母說:「我知道了,山有四套衣服,每個季節換一次,不過一件穿3個月,它太愛干凈了吧!」此時,我搞得父母哭笑不得,而我卻像個勝利者一樣,笑著說:「父母被我難倒了!」
山是大方的。我記得一片松樹後有許多山棗樹。這些樹當時是沒有人管的,這可好了我們這幫「小鬼」們,每天上完幼兒園(那時我才5、6歲),由父母接送回家的時候,我便約上朋友,讓父母先回家(由於我識路,而且煙台治安很好,所以父母可以放心)我則和朋友們去摘山棗。山棗樹有很多刺,但是我們根本不怕:較小的樹枝被我們想辦法折斷了,而較粗的我們就只好小心翼翼地將山棗摘下來,不一會兒,衣袋、褲袋都裝滿了,我們才依依不捨的分開。回到家裡,父母看到我不小心被劃傷的手,心疼地說:「哎呀!以後不要再去了,想吃我可以去買呀!」「不要!勞動最光榮,我要自己做,而切山棗樹上的刺是山爺爺給我們勇敢的孩子的挑戰目標!」我喊到。此時,父母看著我,好像明白了什麼……
山是愛孩子們的。春天,山上的空地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去處,蝴蝶、燕子狀的風箏在空中舞著自己的風采;夏天山又用它那涼爽的溪水,讓孩子們盡情暢游;秋天,山上一片金黃,緩緩落下的樹葉,更為正座山添上了詩情畫意;冬天,雪為山送上了新衣,而山卻毫不在乎的讓孩子們在它的新衣服上「胡作非為」——打雪仗、堆雪人,一片愉快的景象。「山真好!」當時的我只能發出這種感嘆。
山是偉大的。一次,我無意中發現了好幾個防空洞,正在我不解之時,父母對我說:沒解放之前,外國人的飛機整天在我們祖國的領土上空盤旋,山無怨無悔地讓人們躲在她溫暖的懷抱中,自己卻抵抗著敵機的狂轟濫炸……終於,人們抗過了危險期。正是山,她保住了附近幾十萬人的生命!她,從此,成為了煙台人心目中的英雄。人們沒有忘記山的恩情,人們規定了法律——那座上的一草一花一木都被保護著,而後人也不會為了錢財而傷害山。聽到這里……小小的我心中此時也極不平靜……
❾ 寫山的作文 200字
登泰山觀日出
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
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
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
黃山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艷,煙雲在峰壑中彌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里匯聚,在這里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地贏得「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春光
「山外春歸百卉闌,山中四月春初度。」黃山四月的平均氣溫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這時,山麓已經芳草萋萋,野花艷人,秧苗茁壯,桃花落盡,山腰卻澗草猶短,杜鵑始華,桃花初開。大約需要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邐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獻麗,一片粉紅。那時,正像詩人王寅春遊此峰時所吟誦的:「河風吹初服,正值桃花時,花開十萬樹,峰似絳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興。而在那時,黃山的高山峰頂,氣候尚寒,春意姍姍來遲,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但春的氣息已經來到了遊人中間。黃山春光是以嫵媚動人見長。全身著綠,青翠欲滴;萬花盛開,嬌艷無比;百鳥歡唱,悅耳怡情。春季,在通往黃山的公路兩旁,田野里滿目金黃的油菜花,山嶺上點點的映山紅,讓遊客還沒有到黃山,就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美景中了。 春季,是游覽黃山最佳的季節之一。
黃山的夏
盛夏的黃山,更有那看不見的飛瀑,數不清的流泉,特別在暴雨過後,黃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為黃山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夏日的雲海雖沒有秋冬雲海那樣沉著、渾厚,但也別有一番瀟灑、清麗。在雲霧的動靜之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絢麗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橋,架在兩峰之間。日落並不比日出遜色,火紅的晚霞為夏日的黃山披上一層燦爛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黃山,是一幅幅濃綠的畫,是一杯杯清涼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曲。元末清初歙縣人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
黃山的秋季
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游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贊賞黃山秋景:「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黃山的秋天,還因為林茂色鮮,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竟是「秋天裡的春天」。明代大學士許國(歙縣人,今歙縣縣城有許國石坊遺跡)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黃山游覽》詩雲:「秋落秋風里,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該詩將秋日的黃山寫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堪與春色比高低,令常見的悲秋之情為之一掃。
黃山的冬
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於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於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緻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盪,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境。
❿ 寫山的作文
不夠請追問
說起武當山來拿可漂亮呢,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一片,秋天大霧迷濛,冬天白雪一片。 春天的武當山清泉飛流直下,正如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地上一片嫩綠,鮮花盛開,漫山遍野讓人感到滿目亮白。
夏天的武當山綠樹挺立,高高的大樹滿上遍野,遊人在太陽下暴曬著,再到綠樹下乘涼,會感到一身涼爽像在天上仙景似的。秋天的武當山金頂被大霧籠罩著像夾在天地之間,上天也難下地也難,大霧把武當山攏住好像就是愚公移山時一到這個讓人來一次就留戀往返的「天上仙境」,山下小溪叮叮咚咚的「打鼓」。
冬天的武當山上的南岩宮白茫茫的一片好像就是冰山一樣,全身都是一片白色像是一個戴著白色帽子的小姑娘。
武當山的四季都很美,但是祖國的四季更美!
水在山的懷抱中,自上而下,自東向西,曲折環繞;匯流成江的美麗不會斷竭,即使嚴寒的餓冬天,仍有「千里冰峰,萬里雪飄」、「水落石出」的高潔。但他們不希望友人總沉醉其中。山之言:「我更喜歡讓旅途中的人,看到我的美麗,放鬆一下心情,緩解疲勞有『江流天地外「的壯麗。多少豪言,多少仁人志士以海為喻,以山為題,抒發壯志豪情;更有多少人因此畫中帶詩,詩中帶畫,只為留這美麗於心間
山的美麗不僅在於他容納飛禽走獸,怪石嶙峋,蒼松翠柏,還在於他的四季更妝,花開葉落,冬季長眠;水的美麗不僅在於他洶涌澎湃,大浪淘沙,氣勢威武,更在於他的曲折迂迴,脈脈柔情,百流匯集。
山的美在春季被眾人贊美。他孕育了新生。讓綠色的光澤映亮人間,於是便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朦朧,更有「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茂盛,還有「綠色是新生的開始」之嘆服。
山的美在夏季也沒被人遺忘。他百花爭艷,萬紫千紅,香遠益清,幽芳傳谷。所有人在這一刻都如痴如醉,陶醉在美麗之中。但不久,秋便匆匆的趕來。
「秋風蕭瑟」,「生命乾涸的開始」給秋天的山帶來沉重的打擊。但「沒,美麗無處不在」,於是乎,便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慨嘆,「晴空一鶴排雲上」也給秋帶來了涼涼的美意。
水在山的懷抱中,自上而下,自東向西,曲折環繞;匯流成江,匯江成海,終於鑄造了自己的廣闊與壯美。於是,便有「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廣闊之贊,更有『江流天地外「的壯麗。多少豪言,多少仁人志士以海為喻,以山為題,抒發壯志豪情;更有多少人因此畫中帶詩,詩中帶畫,只為留這美麗於心間。
山、水沉默了,他們的美麗不會斷竭,即使嚴寒的餓冬天,仍有「千里冰峰,萬里雪飄」、「水落石出」的高潔。但他們不希望友人總沉醉其中。山之言:「我更喜歡讓旅途中的人,看到我的美麗,放鬆一下心情,緩解疲勞。」水之言:「我更期盼口渴的人路過時,給他送來清涼的慰藉。」
於是山、水的美麗更加精緻了:面對山的美麗,陶冶身心,不要痴迷;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3504323.html
登泰山觀日出
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
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
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勝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傳入峨眉山,漢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廟。他們把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賢菩薩顯靈和講經說法之所。據佛經載,普賢與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文殊表「智」,普賢表「德」。普賢菩薩廣修十種行願,又稱「十大願王」,因此贏得「大行普賢」的尊號。普賢菩薩形像總是身騎六牙白象,作為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普賢菩薩名聲遠播,廣有信眾,菩薩因山而興盛,山因菩薩而揚名。 相傳東漢時,山上已有道教宮觀。峨眉山被尊為普賢菩薩道場後,全山由道改佛。東晉時期,高僧慧持、明果禪師等先後到峨眉山住錫修持。唐、宋時期,兩教並存,寺廟宮觀得到很大發展。明代之際,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侶一度曾達1700餘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至清末寺廟達到150餘座。 近兩千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成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的佛教聖地。峨眉山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曹洞宗門人。峨眉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 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八大寺廟。尼眾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覺寺、純陽殿、神水閣。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澆、鐵鑄、瓷製、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重達62噸,高7.85米,為宋朝時鑄造,已有上千年歷史,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此外古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鍾、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佛門瑰寶
佛牙,是宋代一位高僧到印度取經,從斯里蘭卡迎請,沿南絲綢之路歷經艱辛而供奉於華藏寺。佛牙,按佛教的教義是佛祖釋迦牟尼舍利靈骨。但這顆佛牙卻與眾不同,他表面光滑油潤如玉,並有深淺不同的紫色條紋,長三十厘米,寬十二厘米,重七公斤。 貝葉經,明代萬曆年間,峨嵋山高僧無窮禪師與性寬和尚為籌建大佛殿雲游四海化緣至北京,向慈聖太後化緣,恰逢印度聖僧到北京禮佛,並向皇上獻上《梵文貝葉經》一部,慈聖太後在布施千兩黃金之時將貝葉經賜予無窮禪師。 萬曆金印,明孝定皇帝無子,李皇後聽說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有求必應。於是千里迢迢臨仙山禮佛,回宮不久生子,後來太子即位為神宗。神宗奉母後之命派欽差大臣中貴等人上萬年寺禮佛以示感恩,並賜予御印一枚,該印為銅質抹金,又因神宗即萬曆皇上,故稱萬曆金印。
那山
清晨雨依然淅瀝的下著,遠處的山和天已渾然一體,山連著天,天環著山,雖然天氣還有點暗,但山那觸摸天的高傲姿態仍清晰可見。
沒事的時候我總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的欣賞遠處的山,不管是刮風下雨,欣賞總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
我最喜歡下了一夜的雨過後,清晨山那煥然一新的多姿。有時你會欣賞到幾座白雲在山腰隨風而飄,或許那稱不上白雲吧,確切的說是夜雨過後的霧氣,一團一團隨風而飄,在山澗中穿梭,實在是美!
有時清晨起來會令你會尖叫——山在冒煙!當整座在冒煙,像極了燃燒的預兆,氣勢宏偉壯觀。這時或許太陽出來的不是那麼快,但一般還是晴天的,整座山在冒煙時,不要走的那麼快,靜靜地欣賞這燃燒的過程吧。「煙」從四季樹間伸著懶腰慢慢爬出來,總是不是那麼筆直的升向上空,依疏的它們好像在和四季樹在親吻離別,有的好像在給掙脫四季樹的環抱做鬼臉,有的好像在作離別的快樂掙脫,反正不論怎樣,它們總是不筆直的隨它們心願隨人類心思的飄向上空,或許它們總是調皮的,也總是隨性的。當煙霧升到一定高度時你會發現離開時散漫隨性的它們會擁抱在一起,不知在向誰示威,哦……原來它們霧氣也懂得團結。這時山冒著煙,山的上方有幾座隨性的從中團結的「雲」,晴天當太陽從山後漫漫伸著懶腰翹首遙望時,山在太陽那一抹微紅的餘光的映襯稱下還不是那麼美,只是感覺山像個臉頰緋紅的大姑娘,羞答答地半低著頭。太陽慢慢升起,耀眼的陽光彷彿真的會把山點燃了一樣。陽光灑在煙霧彌漫的山上,光芒在霧氣中穿梭,而霧氣配合著陽光,隨光穿過,霧氣是小水珠又折射著陽光,那種美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再加上上空那幾朵假設的「白雲」,真是如山澗仙境,世間少有的人間仙境。實在是美!
見過整座山在「冒煙」,也有雨夜過後,「炊煙」直上的景象。有時是山的最高處,有時是山與山之間。不知道的會誤以為「炊煙」呢,其實剛開始我也誤認為了是「炊煙」,但沒有想明白為何有那麼高雅的「炊煙」,現在總算是明白了。如果用欣賞的態度對著那幾縷「炊煙」,漫山遍野的翠綠多出幾處阿娜多姿的「炊煙」悠閑的升向清雅的上空,再加上清晨的新鮮,真讓人心曠神怡。實在是美!
我覺得再美也比不過「水晶山」美。「水晶山」是我給它的比喻,因為我覺得用「水晶」比喻再恰當不過了。「水晶山」一般在深秋或入冬時才能有機會看到。夜裡淅淅瀝瀝地隨便下點小雨,清晨到來時,由於季節的寒氣,再多一筆霜的點綴,遠處的山將會變成一座晶瑩剔透的「水晶山」。太美了,使我忍不住想去觸摸。不過你可以認為它像桀傲不馴的「冰雕」,有著它的晶瑩剔透和野性。不論你怎麼去形容它,都不要忘了去欣賞它。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內心最愛的是煙雨蒙蒙中,山與天那渾然天成,渾然一體,山中有天,天下有山,分不開天和山的感覺。風的安撫把山襯的動了起來,意雲動似山動,但給人的視覺只是山在漫步。一個字:美!
在重慶這個多雨的山城,要學會用欣賞的態度生活。因為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才會懂得生活的意義,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才會找到人生的價值,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才會比別人更愛惜生活,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才會比別人更了解生活,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做完美。所以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不要一味的追求成功的終點而忘記欣賞路邊的風景。適當的放鬆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且會讓我們更好品嘗到人生的多姿與多彩,這樣人生才會更完美。